诺曼·洛克威尔从16岁开始成为一个插画家,直到82岁,一生创作不断,曾被《纽约时报》誉为“本世纪最受欢迎的艺术家”。洛克威尔的作品纪录了二十世纪美国的发展与变迁︰从炎炎夏日的赤足男孩,到踏上月球的太空人;从慵懒的小镇店面,到摩天大楼办公室;从五彩的童话故事书,到闪亮的电视萤光幕……他的作品,不只涵盖了两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以及美国的经济萧条与种族问题,还包括从甘乃迪到卡特等历届总统,电影明星,以及童子军等题材。但是,洛克威尔最喜爱的主题,却是坦然纯真的孩子。“我不知道自己到底画了多少个孩子……我猜,大概有几千个吧!可是我依然乐此不疲。”他说.
诺曼长年以来倍受广告公司欢迎,因他的画作带有直接的观点,并充满了有趣的细节。他曾为知名小说《汤姆历险记》在内的四十本书画过插图,并定期为美国童军的年历提供插画(1925年到1976年),其中最知名的《四季》画作被出版商Brown & Bigelow以各种纪念品方式,如书签、目录、海报、邮票、扑克牌和真人玩偶等长销了17年(自1947年开始),一直到诺曼的晚年,他开始创作比较严肃的主题画作(如种族与人权等)之後,才渐渐的脱离了商业插画家的头衔。
目前在美国麻州的史塔桥市保管有诺曼的574幅原作,并于1969年成立有诺曼·洛克威尔博物馆,他的画室也在每年的5到10月间对外开放,1977年诺曼以「显着的描绘国家人物风土」为名,获得了总统自由奖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这是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隔年他以84岁的高龄过逝。
(摘自百度)
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 |
一个黑人小姑娘去上学,要用四个保镖来护送,还遭到投掷西红柿。如画家所言,我们的确不同程度上都面临同样的问题。世界从来就没有平等过,也还将不平等下去。
Teacher's Birthday |
我要是Miss Janes,该多开心啊!瞧瞧这些苹果、鲜花、小礼物,满黑板祝贺生日的稚拙笔迹。地上被踩碎的粉笔屑和掉落的板擦让我们看到老师进门前一刻一定还有一个小男孩在书写,全班的孩子都急得直叫:快点!琼斯小姐来了!小男孩忙不迭的丢了粉笔,碰落板擦,跑回自己的座位,背手坐直。琼斯小姐温和的眼神一定是落在这个脸憋得红红的,刚刚落座,兴奋紧张得正喘大气的小男孩身上……
好温馨的画面!
The American Way |
战争与和平是文学艺术永远的主题。
哇,弹球!这似乎是古今中外孩子们的共同爱好。
The Four Freedoms |
四大自由:Freedom of Speech ,Freedom of Worship, Freedom from Want, Freedom from Fear.
No Swimming |
孩子们总是爱做些违规的事,被发现时的狼狈样儿就是这样,画得好有动感。现在每每想起曾经有过的种种窘态,就总会特开心。没干过坏事的孩子,少时少些乐趣,长大就少些回忆,看来,小时小小不言地干点儿坏事倒是好事,只是别出大格。可这话哪敢跟孩子说。
Before the Shot / A Study For the Doctor’s Office |
准备挨扎的小男孩这是被什么吸引了?好像是医生的学位证或开业执照,他揪着裤子,撅着屁股,姿势虽说已准备就绪,可似乎还在努力用他认不了多少字的识字能力判断着,这个打针的大夫有没有给他的屁股来一下的资格呢?
光屁溜的小孩终归是可爱的。
哈,一定是个无证上岗的保姆,现上轿现扎耳眼儿。真够难为她了。
A Thankful Mother |
是啊,这个叱咤风云的二战英雄在母亲面前就是个乖乖地削土豆的听话儿子。画面温暖人心,也让人感到,战士就是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瞬间而战。
The three portrait |
“三人自画像”是他的一个代表作,它表现出了作者的幽默,而幽默贯穿了画家整个一生。在他去世15年后发行了这枚邮票以纪念他诞辰一百周年。他的自传也是以这幅画为封面的。
Cousin Reginald Goes to the Country |
Cousin Reginald Goes to the Country |
这两幅画道出了城里孩子与乡下孩子、富家子弟与穷人孩子在钓鱼前后的不同表现。第一幅画虽说看不到三个孩子的正面表情,可肢体语言表现出钓鱼装备精良的Reginald居高临下、志在必得的态度。第二幅画中两个农村娃满载而归,胖小子憨厚、满足,另一个则吹着口哨,眼神纯净,得意却自然。表兄弟Reginald拎着条可怜的小小鱼,愁眉不展的表情与第一幅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好有趣!
The Prom Dress
即将高中毕业的少女在对镜比自己毕业舞会的白纱裙,这个一身假小子装束的女孩就要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传统少女,似乎镜子里面的她并没那么开心。女孩到女人的转换不只是形式上的,更有心理上的。
|
Christmas paintings |
哪家没有过这个镜头呢?只是太太这样扶着先生,未必就能起到什么帮衬作用,有时,明知无用却为之,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事。画家捕捉到了这个几乎人人熟悉、又都不以为意的瞬间,正是画家独具慧眼。
Going and Coming |
前座上的中年夫妇是志得意满的、自信的,上有老下有小,要撑着一大家子,重任在肩,必得自信;孩子们是热切的、渴望的,从眼神,从肢体语言;老妇人是沉静的,沉静中有沧桑,也有黯然。
来来去去的一家子;来来去去的一辈子,来来去去的人生大舞台……
Gramps at the Plate |
《爱说闲话的人》酝酿期长达13年。洛克威尔被这个主题深深吸引着,之前他曾为这个主题作画,1948年的版本开始只画了两个爱说闲话的人,后来增加到10个,最后发展成为一幅由15个不同人物组成的生动绘画,这些人据洛克威尔说,都是他在阿林顿的邻居,他将自己与妻子玛丽也放了进去,避免有人怀疑他侮辱邻居,但是还是有人非常生气。他自己是谈话的主题,作品右下角,就是他与这些流言的始作俑者进行了对质。(摘自百度)
说闲话,传谣言就像散布羽毛一样,一旦羽毛四散,绝没有收回来的时候。人们就是喜欢说闲话,人们又讨厌说闲话,到底是喜欢还是讨厌呢?喜欢自己说别人的闲话,讨厌别人说自己的闲话。一直铭记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在实践中努力守着这条处事为人,却发现来说是非者实在是像画家笔下描绘的那样多,而不说是非者少而又少,“说是非”看来是人性中的东西。不说是非者唯其少,才珍贵。大浪淘沙,剩下的是金子。
Redhead Loves Hatty Perkins |
“某某某爱某某某”,这不是小时候时不常就会在传言中听到,在纸条上,板壁上看到的话吗?这是懵懂少年情窦似开未开时的拙劣表现,也是必经过程。这中间有被说的;有犯坏的;有旁观窃笑的;有痛苦的;也有愤怒的,就像画中的小男孩。这个用皮带拖着书,腰里挂着弹弓的淘气孩子或许会把这场“官司”诉诸武力。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更招女孩子喜欢。
Day in a Life of a Little Boy |
Day in the Life of a Little Girl |
The Young Lady with the Shiner
这个打架挂了花的淘气女孩被请到校长室,老师、校长不知该多发愁呢,她却是一脸坏笑,轻松自在,没事人一样。
|
A Family Tree |
家族大树从海盗和公主开始。
更多关于Norman Rockwell的信息:http://www.nrm.org/
2014.9.4
仔细看才发现,原来你每幅画都“刁刁”了一下,此刁刁非彼刁刁,正是叶之刁刁啊 :-)
ReplyDelete建议你把谢苏有的画也刁刁一下,那可是我们当年生活的缩影。不要抗议俺为啥不做,俺可是有名的懒人,对吧?
是啊,我都“刁刁”了一下,却没听到你“调调”啊。我不抗议,抗议有用吗?你不做你懒得做的,我做我想做的:-)
Delete"烛照暗香闲散话,步随西风任意之。" 就都随心所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