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7, 2014

叶之刁刁——读庄子《德充符》 (3)




安之若命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镜子明亮就不落灰尘,落上灰尘就不明亮。先是认为庄子擅用悖论,困惑于到底有无明亮的镜子?可仔细想想,“鉴明则尘垢不止”本就是强词夺理的立论,哪里会有尘垢不止的镜子?相对主义的庄子为了自己的思辨,或者说诡辩有时也走绝对的极端这条路。权威效应,差点被他蒙混过去。不相信有不落灰尘的镜子,更没有一尘不染的人心,人都是有两面性,多面性的,心上蒙尘是再通常不过的事了。基督教说的人人都有原罪,都要忏悔,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为过。左右不了他人,却能从自己做起,静潭清水确需常把心洗洗。

现状、环境和自身的命运,都是无可奈何的事,“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努力去做那有德之人吧。有德之人不是自己有多么能干,与天斗,与地斗,敢叫日月换新天,而是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是要换一种角度去看问题。庄子教人“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所以说得学会忘记,学会有取舍的记忆。民间总说“想得开”,朋友讲给我听,他的亲戚是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乐观开朗,凡是让她生气伤心的事都不提起。儿子去世,别的孩子没有告诉他。这个儿子很久没来看望老母亲,老太太硬是不问。朋友说人活着这就是学习的榜样,我想想,这倒是蛮符合庄子有德之人的思维方式,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得来吗?

有情无情论,庄子在《德充符》结尾有这样一段对话: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情却被无情恼!有情乎?无情乎?人啊人,怎么说得清?“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那就是我!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敲字到夜半时分,那也是我!这有情就不能无情,无情也变不成有情,这就是命。唯安之若命也!“鉴明”与“尘止”的关系,何异于坚白?庄子害人!

庄子的思想未见都有实用价值,有些简直就是无用,但庄子是诗意的,庄子是哲学的,他的思辨为多少生命过程带来过多少动脑的快乐和享受,这些乐趣是不“外乎子之神”,不“劳乎子之精”,不“倚树而吟”,不“据槁梧而瞑”所永远不能体会到的,就像当年疯狂打桥牌时我发过的感慨: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不玩桥牌,不能体会大脑体操的乐趣,岂不是太亏了吗?庄子的某些思想就像他文中多次提到的无用大栎树,有着社树、神树的无用之用。


如果说谁命中该有读《庄子》这一折磨,这一享受,也要安之若命啊!

(完)




2014.8.27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