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5, 2014

叶之刁刁——读庄子《德充符》 (1)






残缺与健全



从一拍脑门说要读《庄子》那天起,《庄子》内篇这七篇文章只读到这第五篇已是两年有余。人贵有自知之明,天赋不够,中学古文底子就薄,所以每篇都多读几遍,多查相关书籍,多写读书笔记,以求多理解一些。第一遍读《德充符》,最强烈的印象是庄子挑选了几个残疾人例子来讨论人身体的残缺与精神的充实,这个印象让我觉得《德充符》印证了我直觉中由来已久的那么一个假设:当两个思想家、或文学家、或艺术家在一起,一个是残疾人而另一个是健全人,当他们面对同样的人生难题去思索,去表达时,残疾人或许由于自身体验了非健全人可比的磨难,也或许是能够比那些容易自我膨胀的健全人更看得清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世界,因而往往会产生更丰富、更深刻的思想、文学和艺术。从庄子齐物的角度来说,真乃“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很难说残缺不是健全,而健全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残缺。一个身体残缺的人可以是精神世界及其丰富的人,相反,一个全须全尾的人却会是个“贪嗔痴”三毒俱全、缺“心”少“肝”,不可救药的家伙。

一直爱读史铁生的书。史铁生从21岁瘫痪以后,在地坛独坐了10年,这十年里他把生命是什么来来回回想了个清楚,《我与地坛》中虽说叙述了很多具体事例,但作者旨在呈现自己这些年对生命的深度思考。“……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剩下的就是怎样获得问题了……”。他的文字让读者反复咀嚼,常读常新。史铁生经历过爱情和失恋,也把爱情是什么想了个翻来覆去,《山顶上的传说》是作者关于爱情、关于残缺人自尊的内心独白。天降磨难于他,他也并非打一开始就是身残志坚,他想到过逃离,也付诸过实际,但阴错阳差地他活下来了,既然要活,不屈不挠的他总是“苦其心智”,想把什么都想明白,于是他担当了“大任”,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碎笔”、“笔记”、“传说”、“断想”……

和史铁生曾有过那么一个冥冥之中说不清的缘。2010年12月30日,至今能清楚地记得那天的细节。那天先生和我去看望一个朋友,回家的路上我们拐去了一家中文书店——北京书店。在书店里,我没有去翻阅其他书籍,只从堆满书籍的书架上翻出一本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来读。我好些年没读他的书了,重读他的文字,宛如阅读他这个人,又找到多年前的感觉,他的文字总是能直逼心灵,不由得你不去跟随。先生几次催我走,我都不肯,一定要把那篇对于我来说还是新作的《命若琴弦》读完。史铁生在文中为生命的存在找了个理由,他通过简单的情节烘托出他想要告诉你的,当那谜底赫然揭晓时,我心为之颤动——人生可不就是这样。万想不到的是,就在那天,史铁生的生命琴弦断了,不知是不是他也破灭了自己存在的希望?他走了,却把继续生存的希望留给了我们这些世上的“小瞎子”。

庄子选了这几个瘸腿、缺趾人士向我们说明他们的道德反较孔圣人高尚,不知是不是也基于我相同的想法。

(待续)

2014.8.25

2 comments:

  1. 真是一个懂得史铁生的人,写得感人、实在,对健全未必不是残缺之说,很有回味的余地。我今天班上来了一位盲人学生,那好学的精神令我感染,让我对你这段话特别有感触。
    “残疾人或许由于自身体验了非健全人可比的磨难,也或许是能够比那些容易自我膨胀的健全人更看得清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世界,因而往往会产生更丰富、更深刻的思想、文学和艺术。从庄子齐物的角度来说,真乃“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很难说残缺不是健全,而健全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残缺。一个身体残缺的人可以是精神世界及其丰富的人,相反,一个全须全尾的人却会是个“贪嗔痴”三毒俱全、缺“心”少“肝”,不可救药的家伙。
    ”----太好了!

    ReplyDelete
    Replies
    1. 椰子,怎么成了叶椰子了?下次是不是还会变成椰子叶?:-)

      谢谢你来读我的庄子心得,对这样的文章我脑子里没有固定格式,有感而发,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往往感性多于理性。如我文中所述,读史铁生的文章,就像在阅读这个人,那么真,那么深。读他的文字,总会顺着他的思路去想生命到底能不能有意义?史铁生的生命无疑是有意义的,尽管他已经离开了,但他还在用他的文字影响着众多像我们这样的人。那么我们这些看似健全的人的生命意义在哪里呢?除了做那个过河蚁团中的一只,我们还可以做别的其他的什么吗?

      其实愈发地感到“平淡是真”,但还是会问出上面的问题,平淡与追求真的是矛盾的吗?人总是矛盾着的。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