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二届水彩(粉)画展、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迎接新世纪中国工笔画展、第四届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展、全国科学漫画连环画插图大展等全国性美展。
多次在法国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周庄双桥》荣获法国东方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一等奖。出版有《谢友苏国画作品集》、《谢友苏人物画集》。(摘自百度)
以上是百度对画家谢友苏的介绍,不多,又从网易找到一些介绍:
谢友苏1948年出于苏州一个书画世家,父亲谢孝思母亲刘叔华均是著名画家,受家庭薰陶,谢友苏自小就喜欢画画。即便是在下放农村期间,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那杆画笔。每每劳作之余,他都会来到菜场、汽车站等人气较旺的地方进行人物写生,积累了大量的速写画稿,为以后的人物画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977年伴随着知青回城的浪潮,谢友苏回到苏州成了大光明电影院的一名美工,从事电影海报创作,这使他有机会接触了西画的知识,为中西艺术的结合提供了条件。
其实,谢友苏的生活并不象他的作品那样总是充满了温馨。象许多同龄人一样,谢友苏也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所特有的嗟咤岁月三部曲:读书、插队、返城。这些人大多数背负着生活的重压,错过上大学机会,荒废了青春,返城后由于没有专长又遭遇下岗之苦。与他们相比,谢友苏是幸运的,幸运在他对艺术女神的钟情,幸运在艺术女神对他的青睐。
近年来,谢友苏将笔触更多地对准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谢友苏从事人物小品画的创作并非偶然。他说:“前几年,我的老师周矩敏先生画了一批题为‘散淡人生’的人物系列小品,新颖幽默的形式,鲜明突出的风韵,引起了画界不小的震动,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生活本身就是含情的,几十年来积累在我心中的人物素材顿时鲜活起来,由于有比较扎实的人物画基础,加之周矩敏老师的点拨,我画出了一批有着自身独特感受,充满生活情趣的人物小品。”
作家亦然先生在看了他的作品后惊叹道:“谢友苏作品中那种神彩飞扬、充满生活情趣和人生况味的生活场景令人怦然心动,许多关于人生的费尽口舌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竟然被他三勾两勒,直入人心!”
他的作品,在结构上是写实的,而表情、动态则极尽夸张,形成浓郁、生动的幽默感。他的灵感撷取自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画面,而后凝练地加以展现,这中间运用着构思和剪裁的本领,形成一幅完整的故事。他的作品能够感动任何层次的读者,引起他们的共鸣。若细细品味,有时让你感慨万分,有时又让你哑然失笑。画家洞悉生活的能力和幽默风趣的表现是让人折服的。
艺术的天赋和技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中都饱含着对芸芸众生和世俗生活真诚的爱。很难设想,一个对生活淡漠的人对这些生活琐事能有怎样的热情。而谢友苏笔下,生活是如此地有趣,如此地令人留恋。
谢友苏展示的是内心的一个合家欢乐、社会安宁的梦。“恬淡”是他描述的主题和内容。这些田园诗式的画作表现的都是聪明的孩子,喜欢溺爱孩子的长辈,恩爱的夫妻,羞于求爱的恋人和尽职尽责从事各个行当的劳动者——这些人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体,是我们稍一留心就会见到的社会百态。没有一点概念和程式,当然也不刻意寻找那些惊天动地的事。瞄准小事、小细节、小情调但又绝不庸俗,是因为活生生地展示了人性,展示了人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谢友苏的画让人情不自禁地在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中,缅怀一个正在遗失的纯真年代,一个需要慢慢品味的年代。今天的特点是太快,快得什么都来不及想,当然更来不及细看。而谢友苏的画却可以让我们细看,并且让我们慢下来。这大约就是谢友苏的魅力了。(摘自网易)
朋友要远行,几碟小菜,一壶浊酒,几篓子说不完的话,老少爷们酩酊到天明。这可不就是邻家老万送朋友的场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男人分别该豪气些。下次要让我碰上这光景,就给他们唱这两句。
自在惬意的日子,悠哉悠哉……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但也不乏机会捕捉或制造这样的时刻。
哈,怎么能赖君子呢,皆因佳人太俏丽嘛。
这待遇!真是惜寸阴?还是要藉此享受一下?
啊,别提多舒坦了……
看着都替老人家美,这就是最最享受的普通百姓的日子。画家总是能通过一些看似简单的画面告诉我们很多。
一家人如此专注!这镜头真是很熟悉,哪家没有这样的瞬间?多少年后很多能记住的恐怕就是这些瞬间了。
常想起上高中的早晨,我忙乱的梳洗,父亲用筷子挑着为我刚煮出来的面条,希望能凉的快一点儿……
顿挫音抒发的是人生五味……
表演是乐器的一种功能,抒发是乐器之所以成为乐器的原因吧。朋友刚从欧洲回来,我们谈起梵高,她说梵高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令人难以置信地产生了大量的作品,我对此也有很深的印象,我们的结论是那时的梵高有满腹的想法要表达。画笔和二胡都是在做着人生的表达,文字亦然……
老人是幸福的,而有这样的老人让晚辈去孝顺,孩子们是更幸福的。
这一家子,日子过得够辛苦忙乱,可是给孩子们讲故事的闲情不能少。
家里孩子少,不记得有过这样的情形,而且父亲故事讲得也少,能记住地似乎只有一次,便是终生的美好。《吴用智取生辰纲》,父亲讲得精彩,我当时一定也像两个小女孩那样,把眼睛都听直了……
妈妈辛苦,儿子帮忙,当爹的看起来是个酱油瓶子倒了只会迈过去的书生。累掉了裤子,依然在努力坚持的孩子,可爱呀可爱,真想亲亲这个小家伙。孩子都是在没什么能力帮忙时特别想帮忙。
前些日子与朋友好久没见,很想念,见面来一个大大的熊抱,正所谓“久别思琴瑟”也。这两句题诗为图画的点睛之笔,有与没有可谓天壤之别。
杏花雨打湿的多半是记忆与想象,多少温馨飘零……
品味人生的另一境界,都是韵味……
艺术的天赋和技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中都饱含着对芸芸众生和世俗生活真诚的爱。很难设想,一个对生活淡漠的人对这些生活琐事能有怎样的热情。而谢友苏笔下,生活是如此地有趣,如此地令人留恋。
谢友苏展示的是内心的一个合家欢乐、社会安宁的梦。“恬淡”是他描述的主题和内容。这些田园诗式的画作表现的都是聪明的孩子,喜欢溺爱孩子的长辈,恩爱的夫妻,羞于求爱的恋人和尽职尽责从事各个行当的劳动者——这些人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体,是我们稍一留心就会见到的社会百态。没有一点概念和程式,当然也不刻意寻找那些惊天动地的事。瞄准小事、小细节、小情调但又绝不庸俗,是因为活生生地展示了人性,展示了人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谢友苏的画让人情不自禁地在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中,缅怀一个正在遗失的纯真年代,一个需要慢慢品味的年代。今天的特点是太快,快得什么都来不及想,当然更来不及细看。而谢友苏的画却可以让我们细看,并且让我们慢下来。这大约就是谢友苏的魅力了。(摘自网易)
那么就让我们跟着谢友苏妙趣横生又力透纸背的画笔来认识这位当代画家吧。
这两幅是懒人兄从他的收藏中推荐的,我在网上没有找到画的名称,不知第一幅是不是就是谢友苏的获奖作品《周庄双桥》,虽说从没有去过江南,但从画的色调笔触中能感受到“春来江水绿如蓝”那诗一般的意境,这样的风景题材似乎是画家作品中不多见的。
第二幅画让我想起了上次看过的美国画家Norman Rockwell的那幅《爱说闲话的人》,虽说题材不同,但千人千面,都是在传话,或都是被逗笑了,每一张脸的表情却是那么不同,芸芸众生,真是太有趣了。画家着墨的角度很是让人叹服!(在此谢谢懒人兄)
这两幅是懒人兄从他的收藏中推荐的,我在网上没有找到画的名称,不知第一幅是不是就是谢友苏的获奖作品《周庄双桥》,虽说从没有去过江南,但从画的色调笔触中能感受到“春来江水绿如蓝”那诗一般的意境,这样的风景题材似乎是画家作品中不多见的。
第二幅画让我想起了上次看过的美国画家Norman Rockwell的那幅《爱说闲话的人》,虽说题材不同,但千人千面,都是在传话,或都是被逗笑了,每一张脸的表情却是那么不同,芸芸众生,真是太有趣了。画家着墨的角度很是让人叹服!(在此谢谢懒人兄)
明朝又是孤舟别 肴壶相伴到天明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男人分别该豪气些。下次要让我碰上这光景,就给他们唱这两句。
甘为子孙老 聚首话当年 |
堂姐常常和我说起爷爷送她去幼儿园的事,而我却没见过爷爷……
一代代,薪火相传,可不就是这样。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清茶一杯,话题无限,人生还要求什么……
生活中有这样的知音,不知该感谢上帝,还是该感谢佛祖,就只好偷偷乐了。
姜葱细切油锅热 单等鱼儿上钩来 |
自在惬意的日子,悠哉悠哉……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但也不乏机会捕捉或制造这样的时刻。
君子坦荡不斜视 聊借墨镜窥佳人 |
哈,怎么能赖君子呢,皆因佳人太俏丽嘛。
少小不学虚度日 老大方知惜寸阴 |
养得孝顺子 此刻最舒心 |
看着都替老人家美,这就是最最享受的普通百姓的日子。画家总是能通过一些看似简单的画面告诉我们很多。
不堪扰 |
常想起上高中的早晨,我忙乱的梳洗,父亲用筷子挑着为我刚煮出来的面条,希望能凉的快一点儿……
表演是乐器的一种功能,抒发是乐器之所以成为乐器的原因吧。朋友刚从欧洲回来,我们谈起梵高,她说梵高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令人难以置信地产生了大量的作品,我对此也有很深的印象,我们的结论是那时的梵高有满腹的想法要表达。画笔和二胡都是在做着人生的表达,文字亦然……
一盏煤油火 三代祖孙情 |
老人是幸福的,而有这样的老人让晚辈去孝顺,孩子们是更幸福的。
一日清闲君需记 最是掌灯纳凉时 |
这一家子,日子过得够辛苦忙乱,可是给孩子们讲故事的闲情不能少。
家里孩子少,不记得有过这样的情形,而且父亲故事讲得也少,能记住地似乎只有一次,便是终生的美好。《吴用智取生辰纲》,父亲讲得精彩,我当时一定也像两个小女孩那样,把眼睛都听直了……
人生虽短,而回味无穷孩提趣事尤其难忘 兴既至乃录之以图他日览之当可自娱也 |
久别思琴瑟 雅聚赏家珍 |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
杏花雨打湿的多半是记忆与想象,多少温馨飘零……
远书珍在细细读 新茶入味慢慢品 |
蛰居草丛无人识 一朝落盆可称王 |
市井生活纪实。男孩子们从小就爱玩斗蛐蛐,据说蛐蛐和蛐蛐罐都有诸多讲究。我是不大熟悉,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感触大人孩子们的那个专注劲儿,别管是斗蛐蛐、斗鸡,还是赌马、斗牛,一旦比输赢,就容易投入。不投入没意思,太痴迷也有问题。
不问来世轮回路 但惜今生桑榆情 |
老头子总是对的,但老太婆总是比老头子可爱的!
但求画中无穷乐 洗净耳边是非声 |
寄情山水,尚友千古,至矣。
2014.10.5
谢谢叶子的用心。正如画家老兄所说,生活本身就是含情的,我正是从这一点着眼,喜欢上了他的画。也看得出来叶老妹的用心,我也收集了谢先生的画,但有些画还没有你收集的好。正所谓天道筹勤,你耕耘得多,收获也多。
ReplyDelete这回懒人兄还是知音。上次你说了,我一直记挂着完成这个作业。我耕耘的多,收获你尽管拿去:-)
Delete你提到生活本身的含情,我觉得很对。我喜欢他的画还因为趣味。
从介绍中看到他有一幅获奖作品《周庄双桥》,我却没有找到。
给你Email了几张,有些效果不好。
Delete看到了,谢谢。我加了两张到文中,都“刁刁”了一下:-)
Delete谢谢精彩介绍,把生活中细琐事,刻画的如此有趣味,他是生活艺术家。
ReplyDelete叶子的标题与注解,也饶有韵味。有些处,说的比画的还贴切。
最喜欢第二张众人乐不可支的模样,面对生活的某些粗糙,确实需要智慧与幽默,笑一笑十年少。
绿园,标题是画家自己给的,注解是我根据个人读画的感受加的。觉得你会喜欢他的作品,想着要推荐给你呢。第二张很有意趣,我也喜欢。我还喜欢那座江南水乡的石桥,特别有味道。也喜欢钓鱼那张和最后那张……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