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4, 2020

纽约画本2019 —— 现代艺术博物馆 ( MoMA)










听说法国有一个叫橘园的博物馆,那里有莫奈的大幅睡莲环绕展厅。一直渴望着有一天能站在这幅巨作前凝神静气地观看。不成想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邂逅莫奈的另一幅睡莲巨制,惊喜万分。MoMA人声鼎沸,凝神静气是不可能的,但我来来回回排队好几次,为了细看那些笔触,感受用光用色。他的画中扑朔迷离的光与影是那么难于捕捉,以这幅尤甚。色彩不可思议的丰富!一向喜欢莫奈的画,学画以来临地都是他的作品,却还没敢碰触《睡莲》。



对这样的当代艺术作品不查资料便不明就里,往往查了也仍然是云里雾里,所以也不想每幅都去深究。这幅画起码看起来色彩和谐,视觉是舒服的,再发挥点儿想象力,觉得左上角像是个人在边走路边看手机(当然肯定不是),希望他别掉到马路上敞开井盖的下水道里去。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看到这幅画脑海中浮现的诗句。




德国的汉娜·霍奇(HannahHöch)的作品,我不知该不该称她为艺术家或女艺术家,因为她是柏林达达集团的成员。一向听说达达主义,读维基上的介绍:“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义”的境界。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此外,艺术诉求于给人以某种感观,而达达艺术品则要给人以某种“侵犯”。讽刺的是,尽管达达主义如此的反艺术,达达主义本身却成了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达达”作为对艺术和世界的一种注解,它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艺术。”反艺术的达达主义成了一种艺术流派,这简直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悖论。所以让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位作者是艺术家呢,还是反艺术家。

作品是剪贴画,黑色与红色,扛枪的贵族男人与女人的刺绣,晦暗的世界与亮丽的花朵形成强烈反差。对抗,不和谐,看来这或许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这幅画强烈地冲击着人的视觉,让人不禁要思考些什么,或者什么都不想。是这样吗?奇谈怪论!


奶酪?芋头?木头?还是世界?一查资料,原来是一个韩国华裔乐队的唱片专辑。没有听过唱片,自然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单纯从画面看还是蛮喜欢的,大地的色彩组合,平和低调,图形简洁,相互间的交错感让人体会着这些几何图形间的独立与合作。


儿童画一般的构图与色彩给人天真无邪的感觉,也很温暖,难得成人还能有这样的目光,所谓“初心”。





















这些年看画,愈发地能接受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的表现形式。在这些作品中个别画面可以理解,但不借助资料,大多因其抽象的表达而难于捕捉真正含义。不过因为这些绘画本身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即便不去挖掘其背后的意义,仅就看画本身也还是享受的 ,便也就有了意义的。


百度介绍:“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7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形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从不接受到能够欣赏,再到更深入地了解,参观博物馆和记录参观体会便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在审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自我升华,或自我沉溺。





据说毕加索这幅著名的《亚维农的少女》是立体主义的发端。从画面看不到美感,尽管她很著名。反倒更喜欢这幅不那么著名的《睡女的头像》,两幅画的色彩很接近,但后者线条更富有诗意。











那些看画的人本身便也是画。






梵高的《星空》前摩肩接踵,都想要最近距离的目睹天才之作。被人群簇拥着,我想大部分人和我的心思一样:今天有幸亲眼目睹真迹,得把它照下来,回去慢慢欣赏。当然,除了尽己所能把照片照清楚。面对这幅画,我还是狠狠地盯视了几眼,比较着心中的画与眼前的画的区别。对梵高的另一幅画作倒是有机会仔细端详。《Portrait of Joseph Roulin》(约瑟夫 罗林的肖像》)与经典肖像油画相较,这幅更生动。相像是照片,是客观,而这幅画里有很多画家对邮差朋友的主观认知。充满男人气概的大胡子邮差的背景竟然是精细且多少有些呆板的花卉图案,或许作家是为了从中找些平衡吧。




马蒂斯的《舞蹈》线条简约中有刻意地稚拙,色彩单调却也和谐,倒不像他的有些作品用色那么地“野兽”。好像真切地看到五个女人在蓝天下、绿草地上起舞,她们欢畅自在,越转越快,一个女人跟不上舞伴的节奏,脱了手,身体也失衡了……






这几幅由英国艺术家Cyril Edward Power创作的彩色套印版画作品属于Linoleum cut(译为油毡版画)。画面抽象,却很生动,尤其喜欢第一幅《八人赛艇》。运动员们齐心协力动作整齐划一让画面极富动感,仿佛看到赛艇划开水面像箭一样飞驰。自由散漫是一种美,和谐统一是另一种美。


这就是那幅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作, 意大利画家Salvador Dalí.(萨尔瓦多·达利)的《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记忆的持久性)。作家有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软性的钟表使人感到时空的交互作用,让仿佛永恒的时间受到了挑战。



高更的《静物与三只小狗》,色调沉静柔和,与他大溪地绘画的绚烂形成反差。背景色的桌布竟然有蜡染的冰纹效果。(照片来自网络。鸣谢。)






米兰·奥洛(Oan Miró)说,“《世界的诞生》描绘了‘一种起源’,即生命的无定形起点。"他又说“我直接动笔去画,而不是计划着要去画什么、怎么画。一旦我画了,就开始表达出客体,或者说他自己在我的笔下出现……第一阶段是自由的、无意识的,但第二阶段是精心安排的。

画家的话听起来直白,细想挺有意思,似乎道出了当代艺术的真谛。他说的第一阶段无疑是绘画阶段,第二阶段是什么?是诠释吧。画一幅画真的不需要去预设吗?提笔就画,画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然后再去解释?是否像意识流的写作?即便意识流的写作也不是真的不需要控制而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吧。有时候觉得某些当代艺术有些像扶乩龟卜这一类占卜术,给人以只有艺术没有技术的感觉,比如大名鼎鼎的波洛克用颜料在画布上随意或刻意地滴甩,对艺术的颠覆便成就了另一种艺术。不过这幅《世界的诞生》的确给人以混沌原初之感,这幅画还很象莫奈的《印象日出》,但画面的观感大相径庭。

也有一些当代艺术作品极富深意,给人很大启发,这是后话。




这些活活泼泼的人们,或相识或不相识,但在同一块布景下留过影。这是哪个年代的人们?他们现在在哪儿?他们的故事还有多少留在人世间?这些相片让我想起有一年去逛周末旧物市场,有人在卖几大本家庭相册,黑白照片。问:为什么要卖自家的影集?答:也是从别人那儿买来的。翻看照片颇多感慨,那是几代人的生命记录。无比珍贵的家庭相册不知何故会流传到市场上,值百十块钱。这些老照片到底价值几何?



《溺水的女人》宁死也不愿意得到某人的帮助,可见这爱恨之深。忧郁的蓝发和那两汪泪水尤其扣人心扉,灰色的波浪更是激荡起观者内心的波澜。这是一幅让人难忘的漫画作品,极具冲击力。望之令人忧郁,如蓝调音乐。




《金宝汤罐头》(Campbell's Soup Cans)是波普艺术(pop art)作品。对于波普艺术,也是以前只知其名,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之后的理解是:当抽象的现代主义作品风行而成为艺术的主流时,就跳出来一个新的艺术门派反抗其统治地位。波普艺术就是这个反动派。一位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汉密尔顿为“波普”下了定义,即:“流行的(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照着这个定义来诠释这32罐罐头汤(我少照了四罐),作品就有了意味。的确,这是个千篇一律,快捷简单,商业化的时代。




这位先生的领带打的别致。他若无其事,或是故作若无其事地在参观者中游荡,飞扬的领带引人注目,不时有人与他攀谈留影,我也去凑了个热闹。他是搞艺术的,领带是自己绘制的,别出心裁地搞了这种造型。没有去问表演者想要表达什么,直感告诉我,这是行为艺术。室内无风,但领带飘飞,彷佛让人感到了风的存在。一根领带能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势。这只是我的解读,很大的概率是作者有完全不同的动机与目的。维基对行为艺术的解释是:行为艺术(performance art)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行为艺术必须包含以下4项基本元素,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时间,地点,艺术者的行为,以及与观众的交流。个人认为,行为艺术有时可以是极为深刻的。






这是中国艺术家宋东的行为艺术作品,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作品介绍如下:Song abruptly stopped making art in 1989, after China’s violent military response to the 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 Though he had been trained as a painter, he turned to performance, photography, and video installation when he resumed making art a few years later. For his performance Breathing, the artist laid face down on the ground of Tiananmen Square in subzero conditions, remaining for forty minutes until the condensation from his breath formed a thin layer of ice. When he repeated the act on the frozen surface of Lake Houhai, an artificial lake in Beijing, the ice remained intact. These performances embodie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tronger natural forces.(六四之后画油画的宋东终止了艺术创作,几年后开始从事行为艺术、摄影和装置艺术。在这个定名为《呼吸》的作品中,艺术家在天安门广场匍匐在地40分钟,直到他的哈气在地面上凝结成一层薄冰;他又在北京后海的冰面上重复了同样的行为,冰面没有被融化。这些行为艺术体现了个体与强大的自然角力的结局。)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深刻而感人的作品!由此感受到当代艺术的力量。




2020.6.2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