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月弯儿 |
|
留言时间:2012-03-02 19:14:02 |
|
|
顶好文,咋思考了俺的思考呢?真是知音啊。有空再深入探讨一下。想你也会喜欢这首歌。 |
|
|
|
作者:星辰的翅膀 |
|
留言时间:2012-03-02 19:25:30 |
|
|
欢乐颂的好思考!匆匆读过,只探讨一点不够深刻的想法吧。
你说“孔子最深切的人文关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外在条件,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中已经很大程度上地实现了”
但是这是在这种信仰下实现的,即“目前这个生命只是暂时的,是为了那个完美世界的预备;因此现世的一切都是手段,来世才是目的。因此所有宗教的精神意象都是回归/解脱,即所谓终极关怀。”。
而在儒家信仰下,即“孔子的理想和一生的心血所在:在地上,建立一个礼乐仁和的大同世界”,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达不到孔子的最深切的人文关怀。这种尴尬怎么解释呢?呵呵。
另外,你对永生的理解体现在肉身的永远存在,这不是基督教的意思吧? |
|
|
|
作者:星辰的翅膀 |
|
留言时间:2012-03-02 20:21:55 |
|
|
上面评论中的“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达不到孔子的最深切的人文关怀”,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达到孔子的最深切的人文关怀”。意思完全相反了,不得不纠正一下。谢谢! |
|
|
|
欢乐颂兄的这篇讨论孔子的生死观的文章真是透彻,大顶!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想不想永生?这是除傻子之外都想过的问题。我非常同意欢乐颂兄的基本观点,即宁要体面的死,不要永久的生。根据现有的医疗条件和人的生老病死的规律,活过七八时岁,在亲人的关照下死掉,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不认为一个人工作了30年,然后想拿50年退休金是一种很道德的想法。这就牵出了人生的第二个基本话题,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除了让个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满足求知的愿望之外,最重要的是社会作出贡献,获得承认。
在人生短暂这一前提下,人们只要稍微思考一下,都会体验到以上两条道理。孔子说他的“仁”、“礼”学说讲的都是很平常的道理,即使是10户人家的小村庄,也有比他更懂得这些的。孔子就是从这些平常的人性出发,建立了他的学说体系。这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
这个给星辰兄
你贬低中国文化的思维习惯又发作了,前些天还大谈什么人性和文化的关系。欢乐颂兄讨论的这些关于生死的终极关怀,难道不是基本的人性么?在基本的人性方面,儒家思想和你的基督教又有什么高下呢? |
|
|
|
作者:红妆 |
|
留言时间:2012-03-02 21:54:38 |
|
|
原来欢乐颂是哲学家,而且楼上济济一堂哲学家啊!
这么复杂的问题我是不敢想的。就引用我的《夏姬4》里面夏御叔的一句话“活多少年不要紧,要紧的是,活着的时候很快乐”凑个热闹吧。 |
|
|
|
作者:山月歌 |
|
留言时间:2012-03-02 22:13:14 |
|
|
|
作者:hullo |
|
留言时间:2012-03-02 22:20:39 |
|
|
欢乐颂兄好:
十二分地喜欢这类的文章,希望能多多看到。
梦醒了无路可走,还不如继续做梦——但,真的有梦醒的时候吗?所谓的梦醒,不过是旧梦已破,新梦未立的间隙罢了,但这个间隙,却成了埋葬无数人的鸿沟和深渊。
哲学,根本上就是关系的确立与处理,是要人活得更好,而不是更糟,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爱智慧,也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无论关系怎样的确立和处理,都应以人为中心,是人活得更好,而不是其他的东西,这正是中国文化最大的价值,中国的文化是以人本为核心的,这将会是中国文化给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人本,而不是神本,也不是资本,将会是人类文明的主旋律。西方现代文明,正是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的发现”开始的,离人本还是很远的,神本与资本还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核心。
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幸,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幸福都是建立在主体的基础上,而不幸却是建立在客体的基础上的,而幸福的主体只能是人,客体却能成为任何事物。人,只要活着,就应更好的活着,幸福由此而生,一切由此而改变,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活的的有热情,活的专注,这样的人生,无论长短,无论什么所谓的艰难困苦都没有了任何意义。
人生出了问题,根本都是缺乏热情,缺少专注造成的,俺的糟糕生活正因为是如此,但怎样能活的有热情,怎样能获得专注呢?这正是俺现在要解决的,呵呵——如果有人要有一个上帝,要有一个真主才能活得有热情,才能活的专注,那么就给他,但对与上帝、真主,或者其他任何同类的事物,都应抱着尊重的态度,不是尊重他信仰的任何东西,而是尊重他这个人。活得热情,活的专注,不是孤立的,而是要置于共同,致力于共同的。
未知生,焉知死——俺的理解是生死不是生命中的部分,我不能看着自己生,我也不能看着自己死,我看到的只是别人的生与死,我的生死对于我这个系统而言,是没有意义,别人的生死对于我可能是有意义的,我的生死对于别人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这便上升到社会与自然的层面,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层面了。
人,社会,自然,宇宙,是不同的系统层面,在一种系统中有意义,在另一种系统层面中却可能毫无价值,很多逻辑的谬论就是混同了系统的不同层面而造成的。
欢乐颂兄的文章,很有启发性,这也是欢乐颂兄文章的最大的特点,启发而不是灌输,真是佩服之至。给俺启发了很多,水满则溢,而且溢出来了不少,不当之处,敬请见谅,呵呵——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2 23:26:50 |
|
|
月弯儿,欢迎。
很高兴我们有共鸣。谢谢你的音乐,为我这干燥的文章加进了清新活跃元素,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乐队,很好听的歌。欧洲好乐队真多啊。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2 23:54:24 |
|
|
星辰兄,
乐观地说是还没实现,悲观地说是距离实现实在太遥远,但这不妨碍儒学是一种很美的哲学。关于文化优劣的讨论已经进行过很多次了,我也冒过泡儿。如果把中国的困境仅仅归结为没有宗教,我认为是太简单化了。如果你一定坚持宗教决定论,那你至少应该考虑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中国没产生宗教是因为神没有向中国的古人启示他自己。这可以理解吧,神不是说有就有的,人更不能造神。中国古人于是发展出另一种哲学。所以,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下篇文章我想讨论一下我理解的儒学作为信仰的内在逻辑和儒学今天还有什么用的话题。到时候我们可以再讨论。
至少灵魂永生的问题,这个需要我向你请教了,神学之中是怎么教导的?我当然不会认为肉体会带上天,细节无所谓。我只是抛出一个问题,人们想象中的永生到底是什么样子?如果真正的永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呢? |
|
|
|
作者:老冬儿 |
|
留言时间:2012-03-03 00:38:55 |
|
|
欢乐,很好的文章,虽然很沉重。你好像总喜欢做一些比较沉重的思考
你的“关于永生的思辨”太有道理了,类似的思考在一些文艺作品中也有表现。记得电视剧STAR
TRECK (好像是Voyager ?)
里有一集中的一个角色就是一直不死,他厌倦了生命,想死,不想再过一复一日的生活。想来也是,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因为有限。不知道终极世界里人能够永生时会是怎么回事。
另外,体面的死真有那么重要?死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对死去之人,有区别吗?当然,如果相信轮回,死的方式可能会影响下一世。 |
|
|
|
作者:皇城根儿 |
|
留言时间:2012-03-03 01:39:21 |
|
|
呵呵,作者老弟有点无病呻吟地嫌疑。等老弟真的得了一场大病或自己(家人)的生命遇到了不可预见的事故,相信一定会有完全不同的体会和解释。
生命的真谛,不知痛,不足以道也。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3 02:38:40 |
|
|
五大兄,谢谢。
你的这些想法其实就是所谓“立人”,利己的同时也是利人,现代社会已经把这两者统一起来了。这是现代社会比古代社会进步的地方。另外,我想儒学的实践必须也是一种美学,下文会谈到。
另外,读老兄原来那些文章令我受益非浅,年纪轻轻却文理兼通,很PF啊。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3 02:44:01 |
|
|
红大师,不敢当啊,你的总结多好,一句话就把我整个文章的意思都总结出来了:-)
山月,谢谢。你的云南游记内容真是丰富啊。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3 03:08:08 |
|
|
hullo好,
我认为在西方社会中基本上是人本的,神本是名义上的。但是美国的宗教传统还是很深厚的。同意中国的宗教信仰应该更开放,如果民众有宗教信仰上的需要,应该得到支持。
谢谢你的心得分享,你的理解其实比我写的格局更大。你挺好的吧?希望你的近况已有改善。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3 03:15:52 |
|
|
老冬儿,是吧,有类似想法的人应该是不少的。我不想猜测死后的事情。
我说的“体面的死”是有很多条件的,就是我列出来的那些bullets。死本身当然只是一秒种的事,但是会不会觉得有什么东西放不下啊?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3 03:34:52 |
|
|
根儿兄,谢谢。
我想你是指我关于永生的那一段。说的在理,可以理解。但我想你也会同意我的“苦难比死亡更可怕”的结论。消除苦难可以寄希望于来世,也需要现世的努力,虽然两者并不矛盾,我认为后者是更积极的态度。 |
|
|
|
作者:白凡 |
|
留言时间:2012-03-03 03:47:48 |
|
|
你这文章第一时间就读过了,不好意思占沙发。这么深刻的文章,岂能不假思索就发言。悄悄让给月弯儿了。
不过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想明白。那个所谓的“终极关怀”,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你看,咱的浅薄,终究还是藏不住呀! |
|
|
|
作者:山月歌 |
|
留言时间:2012-03-03 10:57:05 |
|
|
有了梧桐树招得凤凰来啊,欢乐,你看你这片好文章,将很久不见的葫芦兄弟也引来了,功德无量呀!很高兴看到葫芦兄弟以及洋洋洒洒的留言,问好hullo! |
|
|
|
作者:皇城根儿 |
|
留言时间:2012-03-03 13:01:21 |
|
|
颂老弟如果应当把“人生”当作生命的一部分(物质的生命),这个问题就好理解得多。
先来定义什么是生命。读者的理解,生命就是物质世界的一种高度有序形式
凡是生命,都有求生的本能。这个本能就是上帝的意志,是上帝码定的。如果没有这个意志,生命就没有生存和繁衍的动机,就会对自己的消亡浑然不知,就不会有灵肉上的痛觉。如果没有这个意志,细胞就会不停地分裂下去,生命就会永恒。
现在的问题是,上帝对生命码定的规律是什么,为什么不可以让生命像光,像尘土那样永恒?其实,宇宙里没有永恒的东东。光会被吸收发生能量转换,尘土会爆炸转换成某种基本粒子态然后再轮回(也就是物理上的物质不灭)。
所以,生命的码定就是轮回,从有机到无机再到有机的轮回。
接下来的问题是,上帝为什么要如此地码定,为什么要轮回?这个问题只有上帝自己知道。读者的理解是,轮回是“永恒”最稳定和唯一的形式。如果没有轮回,就没有系统,就无法预测,就会无序,就不是码定。这个上帝的原代码就会无限长和多方位的无限扩展,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生命的有序形式。
当一切无序的时候,上帝就不再是上帝。生命也就不再是生命。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3 14:04:21 |
|
|
白兄好,终极关怀重不重要就看当事人有没有兴趣了。人怎么活都是一辈子,和其它东西一样,都是个人选择问题。
山月,希望葫芦老弟常露面,现在看来你们翻墙的能力还是很稳定的。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3 14:24:04 |
|
|
根儿兄,你的推论很有意思。假如说你对生命的认识全都是正确的,那你的结论是什么?人的生命是永远地轮回?
这是我的原始问题:如果说人死后是nothing,我们不接受这个说法。我们希望死后还有something延续。我想知道的是:what
exactly is that "something"? |
|
|
|
作者:hullo |
|
留言时间:2012-03-03 14:33:19 |
|
|
欢乐兄,山月歌大姐,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我的状况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可能是知易行难,也可能是我还没有真正地大彻大悟吧。很多时候,我还是发现自己太执著,太情绪化了,这也是我不愿意写东西的最大原因,就如画了一幅画,但底色太过浓烈,反而让人看不清画的究竟是什么。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人在网上是普遍存在的,情绪性的宣泄,盖过了所要表达的内容,写了很多了东西,却万变不离其宗,俺不喜欢这样的文字,也不喜欢这样的人,但很多时候却发现,俺的文字也是如此,俺也是这类的人,呵呵——自己,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类人,这究竟是自省,还是自虐呢,呵呵——
欢乐颂兄,俺还是认为西方社会不是人本的社会,西方的人文精神,人道精神,人权理念等等,都是形而上的,并不是其社会的根本。人本,其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将心比心,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但西方的社会是真正对人尊重吗?种族歧视成为禁忌本身,就是普遍歧视而心照不宣的产物,看看万维网上那些比西方人还西方人的文章,对他人,对一个群体,甚至对一个民族的不尊重,弥漫在他们的文字中间,盖过了漂亮的文辞和闪动的思想,读起来真是让人不舒服,甚至恶心。实际上,只要将那些情绪性的歧视文字去掉,无论是宣传上帝的旨意也好,鼓吹普世的价值也罢,那种热情,那份专注,都是让人佩服的,但,或许是显示某种崇高,也许是显示某种神圣吧,偏偏给文章加上歧视的底色,反而使崇高变成了渺小,神圣变成了龌龊。
在说别人的同时,自己的文字背后也显出了不该有的颜色,呵呵——俺从没有去过外国,只是纸上谈兵,俺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欢乐颂兄在西方真真切切的生活,更有发言权。
俺只是支持个人对宗教持开放的态度,却反对中国社会对宗教开放,欢乐颂可能误解了俺的意思。
宗教,在俺看来只是一种工具,固然可以是一种拯救心灵的工具,也会成为操纵社会的工具。俺支持个人对宗教持开放的态度,是基于对人的尊重,是人本主义的立场,而俺反对中国社会对宗教开放,是基于共同主义的立场,因为宗教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共同或大同。
法制有宪法和王法两种,道德也可分绝对统一的道德和相对制衡的道德,中国曾经是王法(绝对统一的法律)和相对制衡的道德支配的社会,西方则主要是宪法(相对制衡的法律)和绝对统一的道德占主流的社会,但现在的中国王法和相对制衡的道德都衰败了,宪法和统一的道德却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社会的混乱是必然的。
相对制衡的道德,是熟人社会的产物,在中国渐渐式微;绝对统一的道德,中国不可能建立西方那种宗教占主流的社会,只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方案,那就是对先人的祭拜,尊重人,尊重祖先,尊重历史是一体的。所以,中国需要的不是对宗教的开放,而是回归传统,在全国各地多建祠堂,多设灵位,统一地祭祀,从而建立统一的道德——呵呵,这还是空发议论。
关于永生,理解成生生不息,欢乐颂认为怎样? |
|
|
|
作者:沁霈 |
|
留言时间:2012-03-03 15:43:42 |
|
|
赞颂兄好文!
这是继那篇《以“虚拟上帝”代替上帝-信仰问题浅探》之后,又一篇对信仰问题的好思考。非常敬佩颂兄的逻辑思辨功底,也很赞赏你对人生意义的探求精神。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这句话,确实很符合逻辑推理。人生有三个大问题,人从哪里来人、人应该怎样活着和人死后将要去何处。在此基础上的思考和探索,产生了不同的哲学和宗教。宗教和信仰是不同的。世界上的宗教有很多,但真正的信仰只有一个,到底哪一个才是真信仰,这便产生了宗教派别的争论。
基督教也有很多派别,特别是西方国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基督教文化。但是,我们在讨论西方文化时,千万不能把基督教文化说成是基督信仰,这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颂兄也看到了,今天的西方世界,虽然口头上依然相信神,但实际上已经人本主义化了。
真和假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真,假就不成立。所以,这一点是肯定的,真神是存在的,而且只有一位!神是超理性或者说是超经验存在的,人根本无法去证实或证伪。今天世界上五花八门的宗教或哲学,无非都是真信仰之下的百家学说大争鸣而已。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完全是基于人的有限而发出的感叹。所以,颂兄这篇大作,包括我们的讨论,应该都是在这个前提下来探讨人生的意义。问题是,不问生,也不管死后洪水滔滔,能有一个快乐、健康的人生吗?这个讨论非常好,先看看各位的高见,暂且说到这里,等候你的续篇。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3 22:37:24 |
|
|
葫芦老弟,
你不用自责,毕竟还年轻,等混到我们这个岁数心态就平静些了。
应该说西方社会是人本社会,不管形而上学是什么,只要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人之间的普遍平等和尊重,法律上对人权有充分的保障,而且能确实执行,就算是人本的社会了。
种族的歧视显性的不多,隐性的不少。社会上政治正确是很强调的,但是种族偏见很难消除。种族间的隔阂还是宽。举二个例子:
1.过去我女儿参加啦啦队儿,经常带着她到处比赛。印象最深的是有些啦啦队从教练到队员,一码黑人。白人啦啦队几乎的是全白,泾渭分明。
2.一次黑人邻居家派对,我们去了,结果一屋人全是一码黑,只有我们夫妻两个人是亚洲人,很不习惯这种感觉。于是想起obama自传里写过他参加全白人派对的尴尬感觉,一会儿就借口逃出来了。这个经验也让我体会到了。有时想想如果一屋子全白我会不会有不适的感觉,没准儿。不知我是不是潜意识里也有一点儿对黑人的歧视。咳咳。
我的观察是中国人虽然也有和老美玩,但还是自己人和自己人玩的时候多得多。文化,种族的隔阂是不容易消除的。
你建立统一的道德的建议挺不错,但是不容易实施啊,都这年代了。把永生看成是生生不息应该是中国人的理解。忘了从哪里读过:自己虽然死了,但孩子还在,孩子还有孩子,所以生命一直延续,这个想法也不错啊。 |
|
|
|
作者:半截懒人 |
|
留言时间:2012-03-03 22:58:39 |
|
|
好文!文中感受到了苏格拉底的古风。
生死感悟了,生活就自在多了。个人觉得,如能从宇宙大环境角度讨论这题目,可能更潇洒一些。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3 23:51:27 |
|
|
沁霈兄好,谢谢评论。
“问题是,不问生,也不管死后洪水滔滔,能有一个快乐、健康的人生吗?”。我下次会谈到这个,容我几天时间。到时候欢迎来指教。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3 23:55:46 |
|
|
谢谢懒人兄驻足和高评。去年写过一篇拙文《浅探道德的形而上》,是从那个角度,但不知是不是台兄所指。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3 23:57:43 |
|
|
茶馆的孟老的评论,留个底儿:
送交者: 孟什维克 2012月03月02日18:55:55 于 [茗香茶语] 发送悄悄话
回 答:『未知生,焉知死』,何也? 由 欢乐颂
于2012-03-02
15:32:24
孔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
知死?’
-
《论语•先进》
季路问事鬼神,可见那个时代的风气,人文精神日渐式微,所以孔子回答‘未能事
人,焉能事鬼?’而子路是个直来直去的人,根本不买帐,或者兴致正高,所以又
说‘敢问死。’孔子当然深知子路的个性,所以干脆一炮打回去说‘未知生,焉知
死?’
其实当时的语境,已经无法还原,我们只能发思古之幽情。但师生憧憧往来,各人
讲的都是同一句话
──
季路问事鬼神和敢问死,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提法;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未知生,焉知死?’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所
以‘未知生,焉知死?’是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达了孔子强烈的现世
人文关怀精神。
佛教中的「神识」不同于「灵魂」的概念,这个东西只有「唯识学」才能讲清楚,
但我们权且可以把它称之为“灵魂”这样的概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业识这个东
西,绝不是轮回后重新来一遍,与过去无关。恰恰相反,「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
身。」这是人的神识生死迁移轮回的特征。比如我们每个人,身心世界如此的不一
样,生下来便是如此,仅仅从父母遗传和后天影响,得不到令人信服的解答。佛教
中有一个比喻,说我们的神识就像在木头上燃烧的火苗,等到木头烧尽也就是生命
终结的时候,业风一吹,它又给吹到另一段木头上继续燃烧。。。生生世世都是如
此。
永生,首先是相对于死的观念,而与死相连的是衰老和痛苦。那么真的永生,会不
会是一种可怕的无聊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觉得无聊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所处
境况并无必然关系。另外生的快乐其实很简单,比如我晚上下班,走出大楼,清新
的空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我对此从来都心存感激,人生的快乐,本来十分
简单。
人类之所以畏死向生,首先是死亡是一种痛苦,当然也有人把死亡视为“大休息”,
但从普遍意义来讲,喜欢“大休息”的人毕竟极少。另外更重要的如同我上面所讲,
生的快乐本来极为简单,但我们人类身心奔忙,极少停下来看它一眼,我以前好几
次讲过陀斯托耶夫斯基的故事,人往往是真的面对死神的时候,生的价值、生的美
好才全部显现出来。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只有在大同世界中才真正存在。安之,信之,
怀之都具有身、心二义。比如老者安之,安身易,安心难。尤其「色难」,如何去
安?安这个字,代表人类身心世界之安与不安,以此而论,今天这个世界非但不安,
而且充满极为深重的忧患。 |
|
|
|
作者:皇城根儿 |
|
留言时间:2012-03-04 00:36:20 |
|
|
颂老弟,你想知道的是人死后“灵”去何方?
读者的理解是,死亡过程是“去欲望”过程。生命死亡之时也正是欲望终结之时。这时,生命载体的有机部分开始进入无机的轮回阶段,而生命载体的灵魂部分因失去了欲望属性而让所有生命里的价值体系失去存在的意义和基础。无论灵魂去天堂还是地狱,去侍奉上帝还是陪伴魔鬼,生命世界里的终极价值和追求在这里断裂了。灵魂从此“自由”了。而这些灵魂的生死状态和对它们自己的生命的理解,一定有一些像颂老弟这样不安分的灵魂在那里冥思苦想吧,呵呵~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4 01:41:19 |
|
|
你的是传统的灵魂说,对照一下上面孟老讲的“神识”,“业”是带着走的。 |
|
|
|
作者:皇城根儿 |
|
留言时间:2012-03-04 09:20:28 |
|
|
关于对“业”的理解,读者本来在上面那个回帖中已涉及到。后来觉得扯得太远就给删了。
说到“业”,也就是灵的本征部分,读者一直以为,其不是死的瞬间离体的。它本身应一直游离于生命载体的内外。灵本身就不应当是一个以个体为单位的东东。它应当是一个“众灵”的复合体。是一种相互交换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众灵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是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的,包括生命前和生命后。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与生命的载体(有机部分)无关。一旦灵魂附着于生命的载体,生命的七情六欲的属性就显现了。载体消亡后,那个属性就被割断了,这也是灵离体的特别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形象地描述,没有独立于其它灵之外的灵。灵的世界就是一个相互交融的世界。就像物质的重力一样,永远相互影响着。每一个灵就像一个多维网上的结。
灵的世界应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电磁波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对吧)。它随着生命进入轮回。它或许也是上帝编写生命原始代码的催化剂。 |
|
|
|
作者:求真知 |
|
留言时间:2012-03-04 13:12:48 |
|
|
(昨天不知为什么发了10多次有发不上来)
好文!
活着不想这个,大概也可以活得过去;但是想了,可能活得更好。
其实这才是最应该想的问题,千古常新,寰宇同问。
下面是不是可能打错了?(今天看见已经改过了)
意味着人不是(不)在战乱中死去
- 彻底消除战争的可能性
意味着人不是(不)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死去 - 消除革命,政治运动,和谐社会
意味着人不是(不)在折磨人的病痛中死去 -
医疗条件的充足,安乐死
意味着人不是(不)在贫穷交加中死去 - 消除贫困,老有所养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4 14:31:00 |
|
|
根儿兄,
谢谢详细的解释。一方面我们应该展开思索,另一方面我觉得还需要实证。佛祖对门徒说过:“你们不要就认定了我的学说,直到你们亲身实证了确实如此。”。只有身体厉行后,确实感受到信仰带来的变化才是真信仰。
我倒挺喜欢佛教缘起性空的说法:认识到此世的一切occurence,包括亲情在内,都是一种“缘”,且仅有一世,生活中才愈加小心,珍稀。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4 14:32:07 |
|
|
求真知,你好。
是的,这个问题想清楚有助于活得更明白些。
谢谢指出那个错误,实在马虎到了愚蠢,意思完全反了,后来才发现,但论坛中已没法改,幸好后面还有实例说明,应该不致引起误解。 |
|
|
|
作者:冰书 |
|
留言时间:2012-03-05 22:26:19 |
|
|
“世界上不管什么宗教,都存在这么一个主题,就是有这么一个完美的世界,是没有苦难的。目前这个生命只是暂时的,是为了那个完美世界的预备;因此现世的一切都是手段,来世才是目的。”
前一句很有道理。但后两句是否可以商榷,如果博主同意道教也是一种宗教?道教认为:人之处世,一失不可复得,一死不可复生。道教极端重视的是现世的生存于满足。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06 00:44:52 |
|
|
冰书兄,谢谢来访。
但道教不是要讲修道成仙的吗?道教也是有神的。我对道教了解有限,如果理解有误请指正。 |
|
|
|
作者:方鲲鹏 |
|
留言时间:2012-03-06 12:15:15 |
|
|
所谓的文化优劣问题令人厌恶,使我远离万维数天,今见这里好文,好评论,庆幸没有错失。我信奉孔夫子真言“敬鬼神而远之”,不敢碰这些话题,但是爱看。
谢谢博主,期待下文。 |
|
|
|
作者:xu3331 |
|
留言时间:2012-03-08 10:35:08 |
|
|
博主,一般人怕死,就是日子过得不好的也然,是因为:
人对死亡究竟意味啥,一无无知。
人对于不知道的事物会畏惧,你看小孩独处,尤其在黑暗中,会害怕、大哭。
至于惋惜逝去的人,那是以己度人。觉得死者无法享有活人所有一切。
焉知死,是个大难题。佛家认为人生是苦,有八种苦。但一些爱享受人生的,譬如有些法国人,爱挂在嘴上:人生美好(
La vie est belle)。
安乐死倒是应该提倡,既然有托儿所,那么人生的另一端、归宿,也该好好考虑、安排。 |
|
|
|
作者:小思 |
|
留言时间:2012-03-20 00:09:33 |
|
|
欢乐颂果然好文了得。我想说:“生死在命,富贵在天”。基本上本人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对怕死的人,信宗教比较好。 |
|
|
|
作者:欢乐颂 |
|
留言时间:2012-03-25 22:00:50 |
|
|
方兄、小思兄、xu3331,谢谢支持!回复晚了,非常抱歉。 |
|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