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初去韩国首尔十三日,以沉淀为名懒惰了一年,现在开始落笔首尔游记。最不会给文章取名,干脆把这个任务甩给ChatGPT,它给出两个选择:韩风掠影/首尔慢游札记。择其一,一字未改,选用这个标题。一个城市闲逛十三天,的确是慢游,机器有点儿懂我。
龙脉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美国人对韩国的评价,说它是大鲨鱼中夹着的小虾米,抛开政治军事文化的因素,单单从地理位置看,的确像小虾米被中俄日鲨鱼群环伺。带着对韩国的一知半解和一点儿成见,6月下旬登陆仁川,开始了十三天的首尔旅行。先去了景福宫、昌德宫和宗庙,由此窥到韩国历史与文化之一斑。景福宫(경복궁)建于1395年,也是朝鲜王朝的第一座宫殿,位于首尔市中心,背靠北岳山,面朝汉江,是朝鲜王朝的正宫。景福宫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建,现在的景福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国启动景福宫复原工程的新建筑。韩式宫殿庄严大气,但与中式宫殿相较,少些恢弘与华贵。景福宫的建筑风格体现韩国传统建筑美学,木结构与曲线屋顶的设计十分优美,色彩浓重却不失优雅素朴。宫殿飞檐上的小雕塑也颇有特色,竟然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二鬼朴等,据说这些鬼神人物可祛邪避灾,守护宫殿王朝。景福宫的柱子上有许多对联,虽为汉字,但白底黑字,与我们惯看的宫殿楹联匾额的黑底金字不同,觉得有肃杀之气。有趣的是在柱子上看到许多三联,之前在中国没见过。网上查查,说中国也有,只是不常见,看来是我少见多怪了,景福宫的楹联让我长了见识。勤政殿的对联是:上联: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下联:兆民无咎,咎在朕躬。此联源于《尚书·大禹谟》。养心殿是一幅三联:上联:养心莫善寡欲。中联:至乐无如读书。下联:治国须在修身。
昌德宫(창덕궁)秘苑必须随导游进入,这个御花园将自然景观和人文设计巧妙结合,风格介工巧与天然间,颇有韵味。据说秘苑秋景尤佳,园林被红枫和金黄的银杏渲染,漫步其间,宛如走入画卷。
宗庙(종묘)是朝鲜王朝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祭祀仪式也在此举行。宗庙原本与景福宫相连,景福宫背靠北岳山,北岳象征朝鲜王朝龙脉。龙脉就是国家气运的地脉,保留龙脉意味着国家兴旺和平。走世宗大道上的高架道路去宗庙时遇到一位韩国守门老人,由问路到攀谈,他用不太流利的英文,断续、激动甚至有些愤怒地给我们讲起日据时期日本人有意通过城市规划修建了东西走向的道路(现在的世宗大道),将宗庙与景福宫分隔开,意在切断首尔的龙脉,削弱朝鲜王朝的气运。韩国在现代进行城市改造时,修建了一条高架道路,又重新连接了被分隔的龙脉。虽然语言有些障碍,但民族情感至真至切,毋庸置疑。日本人在那个阶段干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深深地伤害了周边民族的感情。韩国老人的小插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韩国人的历史创伤,由此也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韩国人总是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复兴当成他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实则是对历史的回应。之前对韩国抢先将端午申报为他们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类事情有不以为然,虽说现在依然有看法,但似乎更能理解韩国人的心情。交流与了解有助于消弭成见,最起码能更平和地看类似的事。
在首尔我们选择住在仁寺洞,一是景福宫一类的城市地标在步行可及的距离之内,另外仁寺洞是文化街区,许多胡同里藏着众多的画廊、工艺店、传统茶馆,特色餐厅、咖啡馆。
一天晚餐时分,我们在胡同里意外发现一家叫山村的素食馆,建筑面积很大,里面有山石绿植佛像和各种奇奇怪怪的的摆设,稍显杂乱,倒也别有洞天。因为到得早,还没有食客,便挑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山村提供韩式寺庙素食定食,定食不需要操心点菜,给什么,吃什么,一切听凭餐厅安排。前菜上了一个白色大拼盘,盘上如画一样点缀着四片薄薄的、由发丝般纤细且葱绿的海菜交织的海菜片,两片白藕,几朵木耳,两块炸海带,还有几片不知叫什么的叶子。摆盘用心,有东方韵味。前菜还有一汤一粥,野菜汤和紫苏粥。主菜是放在大草盘里的七只小木碗中,每个碗里有不同程度腌制凉拌的的根茎叶,量不大。据说都是应季的山野菜,认识的只有蕨菜和桔梗,其余的不清楚,口感和滋味都不错。主菜之外又有九个小菜,除了豆腐、西葫芦、茄子、泡菜之外,其他的也是不认识,也是大多凉拌和腌制,韩国人可真是爱吃腌制品啊。餐后还有甜点和有酒味的果茶。这顿饭色平、味淡,虽说品种多,也就是刚好吃饱,很适量,没有现代人所追求的吃爽了的感觉。韩素食定食不像中餐那么富足,也不像日餐工巧,而是天然去雕饰的,恐怕这就是山村素食追求的境界,符合寺庙料理的定位。《老子》所述“五味令人口爽”,口爽之解是口味损伤,今人以畅快为追求,不在乎损伤,正如以丑为美。时代会颠覆很多基本价值观。
吃饭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位穿白裤白衫、留着白胡须的老先生,仙风道骨。他从前台出来,去了餐厅对面的画廊,不一会画廊敞开的门里飘出钢琴声,一忽儿热烈,一忽儿悠扬,听得出他有颇高的音乐造诣。又一段新的旋律起来,那么熟悉,居然是美国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的民歌《金发的珍妮姑娘》。这首歌可是先生和我的青春恋曲,当年坐在海河公园,头顶着头,捧着父亲给的歌本,先生识着谱,我俩一句句学唱。老人弹奏得十分投入,让有心人心神荡漾。餐后特意去找他聊天,他的英文有限,会一些简单语句和词汇,但还是可以借助谷歌翻译做基本交流。
后来我又上网查到一些老先生的信息。他叫金演植,1961年少年金演植在釜山梵鱼寺出家,法号静山。僧侣生活让他对寺庙饮食产生兴趣,四十年间他走遍韩国各地寺庙,收集寺庙食谱,甚至还在2009年造访北韩,亲眼目睹了北朝鲜口传下来的德教饮食,回到韩国后出版了《北朝鲜佛教饮食》一书。他也在报刊杂志写专栏介绍佛教饮食,还编写出版了多本寺庙饮食食谱。
老先生的人生有许多支点,他是僧人/美食家/作家/掌柜的。前几年流行所谓斜杠青年,指跨界有成的年轻人,老先生堪称斜杠老年。
让我感到惊艳的还不止这些。餐厅对面放了钢琴的大厅便是山村画廊,那里正在展出他的主题画展:交响乐——因陀罗网。因陀罗网是佛教中的一个象征,指的是仞利天王的宫殿里悬挂的一种用宝珠结成的网,象征天王的神力和威严,用以说明佛陀的教诲和智慧的无边无际。画展分四部分,五月是画展的第一部分,第一乐章——杯中的无限世界。我们看的是六月下旬开展的第二部分,第二乐章——波与粒子的驱动。接下来还有第三乐章——交换,以及第四乐章——月亮、风和云。两层楼的画廊里有几十幅他的当代艺术作品。以我对当代艺术相对保守者的眼光来看,这些作品无论从主题到画面都是即抽象又具象,即大气磅礴又百转柔肠,堪称杰作。看完画展,又和老先生聊了一会儿,他送给我们两本这次展览的画册,还特意签了名。两本画册成了首尔旅行的珍贵纪念品。一年多过去了,翻阅画册,从赏心悦目又深邃的画面让我想到宇宙太空、远古洪荒、浩海长河,高山深壑,想到风、云、雨,想到岩石断面和水的波纹……据文艺评论家介绍,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源于量子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与佛教的因陀罗网。不由地感叹老先生涉猎广泛,把时间、空间、能量和运动都灌注到作品中,从中可感知到艺术家的内心蕴藏的热情与潜能像火山爆发般喷涌。感叹之余,打心底为其可爱可敬而欣喜感动。旅行中这样的人与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所谓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也。
2024.10.16
那一架子泡菜坛子很诱人。想起当年去过延边,受到过鲜族人的招待,吃的就有从那里夹出来的辣白菜😎
ReplyDelete化学家也用ChatGPT啦,大家都越来越“傻”啦。
看来你还蛮喜欢韩国泡菜,辣白菜得用真正的大泡菜坛子:-)
Delete有AI了,可不人就越来越傻,最后被机器人管理。不过我还挺期待老了有机器人可以帮着做家务,不知能不能赶上这拨儿:-)
应该有希望。智能机器人技术在五到十年之内会有突破性进展,到时候用买辆车的钱买个机器人伺候着。洗澡时有“人”搓背,脚一伸有“人”剪指甲,高兴了有“人”陪着聊天,生气了可以骂“人”发泄😄,很让人期待。
Delete好好活着!
我只是比较概念地期待机器人做家务,还真没想得那么具体。也想到或许可以陪着聊天,但可没想到还可以骂人:-)真的能骂吗?骂急了会不会翻脸,,再把你揍一顿:-) 老了也没那么大火气了,还是好好聊天吧,聊聊文学,诗,哲学,还有老庄……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