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6, 2013

叶之刁刁 —— 读庄子《齐物论》 (8)




七、人生如梦

[原文]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蜉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①罔两:影子之外的微阴。景:影子;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影”。
  ②曩(nǎng):以往,从前。
  ③特:独。操:操守。
  ④待:依靠,凭借。
  ⑤蚹(fù):蛇肚腹下的横鳞,蛇赖此行走。蜩:蝉。
  ⑥胡蝶:亦作蜩蝶。
  ⑦栩(xǔ)栩然:欣然自得的样子。
  ⑧喻:通作“愉”,愉快。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
  ⑨俄然:突然。
  ⑩蘧(qú)蘧然:惊惶的样子。
  (11)物化:事物自身的变化。根据本段文意,所谓变化即外物与自我的交合,推进一步,一切事物也都将浑而为一。


[懒人梦语]

然而,道之为大,天之为大,幽幽渺渺,寂兮寥兮,自是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抑或事物之必有分,必无分;必无有分,必有无分吗?
[叶之刁刁]

觉得影子的故事和庄周梦蝶是齐物论中最有诗意的两个自然段。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蜉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罔两是影子的影子,这个我可是从没有注意到,影子居然还会有个影子!影子的影子居然嫌影子不独立自主,真有点儿意思。影子很无奈,它说它是依附于主体存在,自然是令行禁止。影子还说,他的主人也是有主人的。依次推断下去,到底到哪儿是一站?谁是真宰?特立独行,做自己的主人,听起来很潇洒,做起来却是不容易;人云亦云,永远是他人的影子,影子倒是好当,跟着走就是了,只是做影子不仅要丧失自主性,往往还会从根本上丧失自我,当主人把你隐在黑暗中,你也就不复存在了。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周梦蝶,栩栩然的蝴蝶从梦中飞来,多么美的意象。飞呀飞,天高云淡,自在逍遥,庄子这个美啊!忽然间梦醒,迷迷瞪瞪地,晃荡晃荡脑袋,怎么是庄周?怎么不是蝴蝶?再拍拍脑袋,这是真的吗?还是在梦中?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好可爱!睡糊涂的庄老夫子于浑然中祭出大智慧。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此谓之物化。物化有一套很有意思的理论,学习了一遍,这里摘一些百度的讲解在此。“物化是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关于审美创造的独特范畴,它发端于老子哲学,成熟于庄子哲学。庄子的“心斋”奠定了物化的心理机制,审美移情是它的表现特征。物化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互化,这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物化显现了中国古代审美创造理论的巨大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理解到庄周梦蝶的阶段,物化的理论就成熟了。

从物化,又顺藤摸瓜,查找了关于心斋的一些讲解,也是出自百度。“文学艺术创作应保持“心斋”的体验状态。“心斋”是内心的虚静,它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酝酿和准备,是物化实现的必经之途。庄子借孔子之口陈述了心斋:“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成玄英疏云:“心有知觉,犹起攀缘;气无情虑,虚柔任物。故去彼知觉,取此虚柔,遣之又遣,渐阶玄妙也(乎)。”这就是说,要实现“心斋”,必须超越知觉——抛弃感性和理性的束缚,亲近虚柔——由气组成的虚无境界即虚静,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才能超越功利,实现忘我和移情。在这个意义上,心斋实乃实现物化的前提条件。”哇!好玄虚的境界,但好像也并不是高不可攀,写诗填词这一类的文学创作中应该是有过体验,只是自己并不自知罢了。


庄子齐物,也齐梦醒,醒就是梦,梦也是醒,人生如梦。南怀瑾先生对《齐物论》的讲解提到“醒梦一如”,这还是修道的初级境界,要是到了“了生死”的高级境界,就是“觉梦双清”了。庄子的思想真的能让人了生死吗?向往啊!不过在继续努力之前我要先去做梦了,但愿梦里变成我曾经的、爱吃肉丝炒青椒的猫——“花儿”。“花儿”它也读《庄子》吗?(完)





2013.11.6 


3 comments:

  1. 分际之间,自有天然。

    ReplyDelete
    Replies
    1. 这个说法挺耐人寻味。

      贴上才发现找到的是范增的字画,觉得如何?

      Delete
  2. 我也收藏了这一幅。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