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收拾衣柜,意外地收拾出来一篇长长的计划外文字……
换季
秋风带来凉意,好些天前就动议收拾衣柜,今天才终于动作。对我来说,收拾衣柜和收拾书柜都是大工程。收拾书时总有情不自禁翻阅的时候,翻着翻着会觉得不过瘾,所幸坐下来,读上一段,收拾衣柜如出一辙,收着收着就要试一试,这收拾的时间可如何计算。
箱子里的秋冬装掏出来,放在衣柜中,该收起来的夏装放进箱里去,说起来程序满简单,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收衣服的复杂就在于试衣服。这套蜡染衣裤一直是我所钟爱的,是儿子五岁那年春节我们去云南的纪念。质地细腻的纯棉面料,深蓝底色,白色简捷的蜡染图案中,蜡染的冰纹清晰天然,很有民族特色。我穿这套衣服去过不少地方,昆明逛翠湖公园看黑天鹅,北京的民俗村里带一川感受各民族风情,还有那年去西雅图……每年春天换装时我都高兴地把它们熨烫好,挂在衣柜里。可温哥华的夏日本就让我们少有机会穿这样凉爽的衣服,加上夏日假期我们总是在东奔西走的远足,常常是短衣襟小打扮,有时即使有机会修饰一下,也是疏于打扮,于是,这套衣服挂出来,又收回去,每每做壁上观,今年又是如此。 在放进箱子之前,忍不住拿在身上比量一下,打量几眼,一想,干脆套上试试。虽说年纪到了,开始有些发福,这套衣服却还能合身。暗自思忖着,买时真挺有眼光,竟然打出了余量。于是镜子前面挺胸收腹,尽量做出好姿态,自我欣赏一下,也顺便提醒自己,“兰花花”明年一定要绽放,不该让这一抹田园气息在不经意间被岁月蹉跎了。
每次换季,也会有些衣服觉得不合适了,就送去Clothing Bank;要是太旧,也该淘汰。今年淘汰的衣服里有一件暗红色的运动裤,当初是一套来着,那年一家三口爬长城,就穿得这身衣服,现在看那时的照片,满意气风发的呢。上衣早在N年前就不知去向了,而这条长裤是我喜欢穿的居家服,舒适随意,四季皆宜,配黑色、灰色短袖、长袖、甚至毛衣都好看,算算竟然穿了十七年,都穿出了小洞洞,松紧带也没了弹性,的确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了。那天在Winners 淘到一件替代品,于是下决心让红裤子退休。一番端详,几度犹豫,虽说是个物件,毕竟跟着自己这么多年,已有了挺深的感情。告别时不免又判断一下,决定是否正确?从来都是挺干脆利索地淘汰衣服,这次却一反常态。
秋冬季的衣裙出笼时,少不了看看这件,瞧瞧那件,目光落到一件黑色缀花毛衣上。毛衣的对襟、下摆和袖边星星点点地点缀了一圈毛线勾出的象牙色的五瓣小花,小花饰有淡赭黄色的花心和淡绿色的叶片,一排深咖啡色带浅棕色点的木制纽扣,毛衣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别致。好多年前,在一个外贸展销会上我一看到这件毛衣,马上就看到眼里拔不出来了,尽管毛衣的尺码比我的大一号,尽管觉得这件毛衣的样式多少有些暮气,但我硬是被那些小花叶吸引着,舍不得放弃。心想,我肯定会有发福的时候,也会有年纪大的时候,先存着,到时再穿也不迟嘛。因此这件衣服就跟着我走南闯北,飘洋过海,一存就存了差不多二十年,依旧是一件新毛衣。每年衣服换季时我都会拿出来欣赏一下,试试,总觉得还不到时候,就又放回衣箱。今年试穿时发现这件毛衣套黑灰色的高领羊绒衫,不仅宽窄合适了,款式和年龄也满搭的。哇,终于可以穿这件衣服了!再仔细看,二十年的试穿,竟然中间的一个木扣子都试没了。或许是存在我的纽扣盒里了?去找,果然在那里,才记起是去年掉的。一边钉扣子,一边琢磨着,今年圣诞节就不用去买新衣服了。看着那些个雅致的小花叶,寻思着,等到七老八十,如果一直还能穿这件毛衣,那时一定不会觉得有暮气,可能反倒会有种小清新的感觉呢。想来真有趣,女人爱衣裳,对喜欢的一件衣服,竟可以用二十年的时间来等待。
收拾衣柜,试得不只是那套蜡染衣裤,淘汰的也不光是那条旧运动裤,摆弄来摆弄去的也不单单是那件收藏已久的黑色缀花毛衣,这中间有情感上的涟漪,有回忆往事的温暖,也有对未来想象的趣味。干着,念着,对着实物,品着韵味,一下午的时间飞快地跑掉了。时间都去哪儿了?无怪乎这句话成了流行语。
念想
衣柜里有件玫紫色缎子夹袄是姥姥的。听母亲说她年轻时姥姥就把这件衣服给了她,但半生戎装的她几十年让这件漂亮的衣服都压在箱子底下,从没有机会让它见天日。结婚后有一次我回家,母亲翻箱倒柜找东西,掏出这件夹袄,我好奇,套上试试,竟然十分好看,母亲便把这件姥姥做的夹袄给了我。
夹袄是三十年代流行的款式,大襟儿,圆下摆,喇叭状的的宽大衣袖很短。我的身量比姥姥高很多,但这个款式穿在身上却蛮合适的,即便是衣袖短到手腕上方,看起也很协调。深玫紫色夹袄用蓝色缎子绲边,疙瘩扣也是同色,除此没有更多的装饰,正符合我的审美。虽说式样花色简单,还是看得出精致的手工,姥姥的针线活是一流的。一次参加公司的圣诞晚会,我穿了这件夹袄,让老外们四座皆惊,一个劲儿地恭维衣服漂亮。和一位女士聊天时,我说起这衣服是几十年前外祖母自己手工缝制的,她忍不住摸摸亮丽的缎面,甚至掀开下摆,看看针脚。
母亲的家谱上说,姥姥的祖父与姥爷的祖父都是晚清的廪生,功名相当,于是两家的长孙、长孙女结了这个门当户对的秦晋之好。两个老爷爷也都是地方上的名士,一个是书法家,一个是画家。据说当时山东福山一带的文庙、孔庙的匾额多出自姥姥的祖父——那位书法家老爷爷之手。姥姥虽出身书香门第,在封建礼教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盛行的时代,却与读书无缘,只做得一手好女红。
姥姥的衣服基本上都是自己裁剪,自己缝制,尽管后来姨有了缝纫机,她依然是习惯穿自己手缝的衣服。我小时候姥姥常给姐姐和我做棉袄,总是絮得厚厚的,暖暖的,深怕我们冻着。姥姥给我做最后一件棉袄时,我都已经上大学了。女孩子大了总喜欢穿的单薄,显着自己苗条,所以我冬天总是毛衣过冬。后来又有了防寒服,那件下摆嵌边处的“黄瓜架”搭得非常精致的棉袄我基本没怎么上身,现在想想,真是辜负了老人的一片心。上中学时暑期去姥姥家,她教过我“搭黄瓜架”这种捼边的缝纫方法,我到现在一直都还在用。
姥姥不仅能裁剪缝纫,绣花也是一把好手,小时候我有过一个紫地色的绣花枕头就是姥姥绣的,那上面开满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花朵。到现在我还保存着姥姥绣的一对鞋面,藏蓝色缎子上绣着一红花,格外俏丽。
紫缎子夹袄是姥姥留给我的念想。
从小到大,我的记忆中只有姥姥和奶奶,却没有姥爷和爷爷。姥爷在母亲幼年时就过世了,他留在我这里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就只有照片和一个厚厚的白底淡蓝色方格的双面绒西式大床单,床单背面的下摆清晰地印着红色繁体字标签“上海三友 浙行厂制”,姥姥说这个床单是姥爷早年在青岛做纺织品贸易时经营的产品。床单非常结实,我至今都还在使用。爷爷是在文革抄家后不久病逝的,我从未见过他。每次听堂姐说起她小时候爷爷常牵着她的手去幼儿园时,我心里便会产生对爷爷的想象,随之也会有些遗憾。
衣柜里还挂着一件老风衣,就是爷爷的。风衣的面料是黑灰色缎背华达呢,厚重挺阔,看起来、摸起来都很有质感。华达呢也是一种非常坚实耐磨的面料,织纹紧密,因此防风,也有一定的防水效果。风衣的衬里是柔软又致密的黑色缎子,领子处缀了挂衣的铜链,还为此做了一个小兜,以便穿着时把铜链放在里面。风衣的款式是大驳头西服领,双排扣,斜插兜,后背有很大的纵折和宽宽的短带,有些像猎装后身的风格,风衣下摆很宽大,衣服的做工及其考究。每次看到这件风衣,想着在照片中看到的爷爷,我就会想象爷爷穿它的样子,一定很精神,很有派头。父亲因为没有爷爷那么高的身量,一直都没有穿过这件风衣,我们结婚后,他把这件还是九成新的衣服给了姑爷。先生穿起来竟然那哪儿都合适,到好像是为他量身订做的,当他转身时,风衣宽大下摆兜出潇洒的弧线,很能体现男人的帅气。虽说这是很复古的款式,但我们都喜欢,先生在国内时穿过好几年,后来他有些发福,穿不下了,这件风衣便在衣柜中闲置了。儿子长起来,个头比先生还猛一点儿,有一次他回家来,我让他试穿这件衣服,又是那么合适,一件衣裳,四代人上身,想来挺有些意味。只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大有机会、也不似我们那时那样有心情穿这样复古的服装。我先收藏着,也许有一天,当儿子到了某一个年龄,会想起这件太爷爷的老风衣,会有兴趣穿上找找感觉,也未可知。
这件老风衣是没见过面的爷爷与我相联系的一个纽带,除此之外,他留给我的还有一个象牙手戳和一个康熙年间的兰花瓷印泥盒。把玩这些小物件时,会想到爷爷当初也是这么摩挲着它们,心里会产生与前辈交流的亲切感。
虽说衣柜里像姥姥的紫夹袄和爷爷的老风衣这样的衣服很少会穿到了,我还是会继续悉心藏着,能传就传给下一代,偶尔看看,都是个念想。
记忆
我在研究院做研究生课题期间,正好先生也在北京找到了一个合作项目,便有了我们在那里共度的一年,那也是我们紧锣密鼓地筹办婚事的一年,现在家里的好些东西都是那时置办的。墙上的电子表造型别致,清清楚楚地记得是在东四隆福大厦办的一次电子表展销时买的,二十多年里它忠实地提醒着我们分分秒秒。宝蓝色的长方玻璃花瓶是逛东安市场的斩获,当时是大小形状不等的三个,现在还有两个幸存。那里面起初插着一串串五颜六色的尼龙假花,后来是干花,再后来是鲜花,花朵在无言地讲述着家庭生活的变化。先生结婚时的西服是东单红都西服店的手艺,儿子从高中起穿着就合适了,虽说西服式样略显古板,还是为他应付了一些活动,直到他快高中毕业时,给他添置了他的第一身西装。再就是我想细细描述的、我的结婚套装,也是那年在北京添置的。
这是一套赭黄色纯毛呢料的三件套,纹理清晰的中厚呢料看起来很挺阔,手感却很柔软,赭黄与牙黄交织的色彩,中性而温暖,无领短款、下摆只有几颗与面料同色纽扣的上装配上有些灯笼状的长裤,看起来简单、随和而有趣味,长青果领的坎肩套在外面,用纽扣与上装交代,使得坎肩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反倒恰到好处地改变了服装的整体风格,看起来更正规了。这个设计尤其适合北国的冬日,穿起来暖和而又不臃肿。
这套衣服是在东四的一个时装店里看见的,那时我还正在为找一套结婚的衣服没主意。看到这套衣服,一试就觉得喜欢,可是一看价格就傻眼了,¥325的价格对那时的我们可真不是个小数目,先生的结婚西装才只花了一百多元。拜临上学前单位给涨了一级工资所赐,读研时拿到90元的津贴,和当时同学们的67元比已是高高的了。因为是异地做课题,带部分的出差补贴,再加上化学专业,有课题的“闻味费”,我那时满打满算每个月收入160大元,基本算是财主了。这一身衣服就要花去我两个月的收入,我虽说是个大手大脚、不拿钱当钱的主儿,依然感到这个价格太恐怖了。先生说如果真喜欢,就买下来,我说这衣服太贵,拉着他走出商店。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我做完实验回到宿舍时,我正努力忘却的这套衣服竟端端正正地摆在我的床上,是先生自己悄悄地去买来送给我的。先生一向用钱谨慎,他的慷慨举动让我非常感动。
后来婆婆总是爱和我念叨俩儿子小时候的事情,不止一次地说起如果哥俩手里都有一毛钱的零花钱,哥哥就会一会儿花五分钱看电影,一会儿又花二分钱卖冰棒,不多时候就弹尽粮绝,再想干点儿什么就得伸手问兄弟要,当兄弟的虽说钱攥得紧,不乱花,可对哥哥的要求从没打过奔儿,一向是有求必应。所谓三岁看大,看来这个说法的确不假。先生不是乱花钱的人,却也不是把钱看得很重的人,该花的时候从没小气过,该给的时候也从没含糊过,这个“习性”让我们婚后从没有为经济问题闹过别扭,这也是我的福气了。
在国内时,因为冬日寒冷,婚后这身衣服也还常派用场。来了温哥华,一来冬天不那么冷,二来,我的着装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除非万不得已,我不大爱穿过于讲究的衣服,这身很有些含义的套装也就成了我存放在衣柜里的美好记忆。
衣柜里的美好记忆其实不止于此。先生有 一件驼色鸡心领毛坎肩是我们谈恋爱时我给他织的,也是我的第一件毛线编织作品,当然,要除去小时妈妈教着打的毛袜子。八十年初期,羊毛衫还是稀罕物,大家还在穿自己编织的毛线衣。对谈恋爱的姑娘来说,送男朋友一件自己织的毛衣是再合适不过的、能表达爱意的礼物了,因为那一针一线编出来的不只是一件毛衣,那里编进了很多深情。记得当时大学同宿舍里同时在给男朋友织毛衣、毛背心的就不下四个,大家都从一本编织书里找样子,结伴儿去买毛线,互相砌磋技艺,更忘不了互相调侃。那时商场里的毛线品牌挺多,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还清楚地记得,我没有半点犹豫,径直走到“抵羊牌”毛线柜台,选了 六两驼色的粗毛线。抵羊牌在众多毛线品牌中是质量最好的,是天津东亚毛纺厂的名牌产品,毛线色泽均匀,有弹性,有光泽,还很柔软,价格自然也是最贵的 。
因为那时织毛衣的技艺不精,所以就避繁就简,选择织一件毛坎肩。在同宿舍大姐的指导下,毛背心织出来还真是像模像样的,我很满意,先生也喜欢,一穿就是很多年,他总说这个毛坎肩特暖和,前心后背都点着一把火。看他这么喜欢,结婚后我把毛背心拆洗了,试着原样恢复,凭着记忆,竟然把那个挺复杂的花型又重新织了出来。后来只是整洗,再也没拆过。结婚后其实给他又织过好多件毛衣、毛裤、毛背心,但羊毛衫的大潮来了以后,那些作品都被淘汰到不知哪个旮旯里去了,只有这件毛坎肩被有意无意地保存下来了。先生现在偶尔还会套上,招摇过市地“臭美”一下,得意地说“这是俺媳妇织的”。
衣柜不只是是保存衣服的地方,那里更是保存着许许多多过往的日子……
2014.10.24
多谢汤安留玉:
【七绝】 叶家衣裳
文/Cancan
满柜风姿满箐华,谁曾细量榜头家。
晨钟暮鼓音无数,秋月春花讯有涯。
衣柜里珍藏着甜蜜的回忆,这些伴我们走过岁月起伏的衣服,已经深入体肤,和我们的生命产生了连接。淘汰旧衣,仿佛是把记忆的一部分割舍了。
ReplyDelete二十年等待,终于能穿上那件别致的小花毛衣,女人对衣裳的钟情,莫此为甚。也可见妳身材保持良好。
你家先生给妳惊喜买的三件套,当时妳一定很感动,因为读者都激动了。人生难得有这一刻,这是刹那的永恒。
正向我开头写的那样,自己都没想到,收拾衣服竟收拾出了文字,本来只是一两个花絮,后来竟一发而不可收,索性把想到的都记录下来了。
Delete谢谢共鸣,衣裳于女人是永远的话题,想起你曾经的那篇关于丝巾的文字,还有椰子的服装秀:-)
哪天给你瞧瞧我说的这几件衣服:-)
叶子这篇写得好。衣服勾起了生活中那么多美好的回忆。谁说工科生死板? 叶子不,原来叶子有"廪生"的基因传承。 :-)
ReplyDelete(廪生是不是: 古时科举考试中,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
谢谢小舟兄好评。细想想,文字以致文学都是从生活的点滴发挥出来的。
Delete谁说叶子不死板,较起真儿来那就是一根筋,怀疑是“廪生”的基因传承 :-)
叶子好,感慨今天还能有这样质朴槿惠,既平铺直叙,又细密绵长的回忆文章,南朝寺雨,京华烟云,尽在这样平静的回忆中。
ReplyDelete【七绝】 叶家衣裳
文/Cancan
满柜风姿满箐华,谁曾细量榜花家。
晨钟暮鼓音无数,秋月春花讯有涯。
汤安好,谢谢来读我这絮絮叨叨的长文。谢谢留玉,好一个《叶家衣裳》!更喜欢后两句,“晨钟暮鼓音无数,秋月春花讯有涯。” 说在点子上了,水月镜花皆随云烟飘散……
Delete抱歉写得匆忙,发出来才看到花字重复,第二句里面的“榜花”改成“榜头”词意也更准确一些。
ReplyDelete对了,汤安,我把你的诗附在文章后面时发现第一句有两个满,我自作主张把其中的一个改成”溢“,不知是否和你意,如果有更好的字请告知。也或许你是有意那样使用,那我就画蛇添足了:-)
Delete叶子好,谢谢探讨,一般说绝句反而比其它体裁更加有独特的规则,既更加注重按意论律,也就是"格律不得害意",必要时允许某种“出律不改”的自由度。重字是绝句偶尔许可的地方,我觉得大体有两类情况见于绝句重字,一类是句内重字,有些“一半儿”诗那样诗句内部前后烘托提携的作用; 一类如五绝里面与扣题密切相关的重字,不论句内句外,因为内容要求而存在,或者是前后句中起到承转递进作用,七绝较多,常常是前后句的重复词汇,可以增加意境。
Delete这些跟拗救和一些绝句首句不入韵以彰显古朴遒劲,以及,律绝末句的一些自由度,以达到绕梁三匝,皆是意境或者吟读效果大于规则的用法。
但是,炼字内涵方面可以避免的重字皆以避免为是,上诗"榜花"在榜字后面有"题,元,头,花,帖" 等约定俗成的选择,如果题目不是强调花/华/卉/朵意境,花字不是非重不可,则不能重字。头一个"满"字写时考虑过"一"字,似乎反而局限,同样格式亦常在前人诗例之中,于是保留。
试举一点重字例子: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梅 子金黄杏 子肥,麦 花雪白菜 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 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 春涧中”;李白《静夜思 》原文"床前看 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 头望山 月,低 头思故乡。"
苏轼《琴诗》是七绝重字著名例子,重复几多回,却又不觉累赘,盖因其重复子词与意境密和,无可挑剔:“若 言 琴 上有 琴 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 言 声在指头 上,何不于君指 上听?”
谢谢汤安的认真回复,非常有益的探讨。我看到这两个满字也是有些犹豫,想起“半江瑟瑟半江红”和“半入江风半入云”的句子,觉得你也可能是有意为之。昨天太晚,未经推敲,今天细细读来,这样的重复字的确比改一个其他的字来的更自然流畅,更有些古意。这是一个“辞不害意”的很好例证,有时读古诗的体会与自己亲历,感受还是会大不同。你说得绝句中有时因时因事也会用到重字,我体会这是古风在近体诗中的延续,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Delete说到此,想起另一个话题。因为我比较喜欢古风,有时读王力先生的《古体诗律学》,从他讲到的古体诗的用韵,我体会王维的《鸟鸣涧》 和李白的《静夜思》这类绝句该是古风式的五言,那里有一些孤平和三平脚这样近体诗大忌而又是古风宠儿的用韵方式。另外,五柳先生的五言是我最为推崇的,我看他在对重字的使用上也是没有太多忌讳的。汤安对古风若有心得,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多做交流。
叶子好,我觉得你说的确实也有那种现象,古风就象古代的自由诗,追求自然音律,与之相对应而形成的是近体诗,讲求格律。唐代还有有意不合格律诗而作古风的现象,有如穿长衫惯了挥洒自如,不喜欢穿盔甲。唐朝的绝句在四杰之后趋于成熟,反到行云流水,自由起来,不那么与古风各行各的道了,后面四言古风与绝句的界限就不那么不相往来了,这有些类似意大利桑籁体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融汇阿拉伯和波斯文化,形成十四行诗规则之后,韵式音节严格了一段时间就分化开来,因为无形的风格已经建立,有形的规则就可以相对进入必然境界,可以游刃有余了。
ReplyDelete王播的《题惠照寺》:“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在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刘采春的《望夫曲》:“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无黑缘。”,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远。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还有上面提到的《鸟鸣涧》,我曾经译为英语诗,觉得一来都有古风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来仔细琢磨的话,它们的重字都为意境所需,成为作者布局上的关键结构,以至于无可替换。
比如《鸟鸣涧》的两个春字,如果换成一个春,结构必然不稳,意蕴也就流失不逮。前面看见52月儿的秋天“无题”七绝,评论时拙和一首“暮秋”,也是写到最后不重复半字就无法连缀起来,因为只有两个一半才能描述秋去也的心境,重复才能符合那样的余韵。
临屏不语见琴音,
槛外长空几越吟?
岁暮秋阑风吹雨,
半书夏曲半书喑。
基本上规则都是为意境服务的,诗以载道,运载工具不是货物的目的,反过来运货就是运载工具存在的意义,因此,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外面的东西在熟知规则之后,能破的时候就通常遇到了神秀意境,那时候如果受到格律限制而没能尽显意境抒发境界,连林黛玉都会反对那样的讲究。
汤安对古风和近体诗的理解与我非常吻合,很高兴这样来论诗。看来你对国外诗词的了解也很广泛深入,以往只知道你做诗词小说的英译汉,还不知道也做汉译英,不过汤安的什么才华都已不再让我吃惊了:-) 想想自己年轻时埋头在数理化和专业里,涉猎面很窄,现在竟然对什么都兴趣盎然,但补也补不上,只有慢慢欣赏吸收,适当学习应用。
ReplyDelete《暮云》这首七绝很有韵味,也是我喜欢的调子,有些惆怅,却不灰暗。让我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我写过的一首七律《无题》,尾联是“晦明本是寻常事,没入秋山难自寻”,多少有些共通之处。那半书夏曲里有你的“砍树记”,有阿黛尔的许多小诗,是蛮明丽的:-) 我也可以说有我的中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有我的夏日落基山……
读者的理解和作者的初衷有时或许不一样,我觉得好的诗是可以游离于作者的创作背景而让不同经历的人都能有共鸣的。
你提到林黛玉,我想说说我的感觉。高中时,也就是在高考最紧张的阶段偷看红楼梦,当时跳过了所有的诗歌,只读情节,那是第一次读。后来虽说没再通读,倒是常常翻看,也是不看诗的。去年底开始,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又读了一遍红楼梦,这次着意在诗词上。我倒是有一个发现,过去总觉得林妹妹常爱使个小性什么的,诗词一定也都是唧唧歪歪,实则不然。觉得她的诗词格局并非很宏大,她是闺阁之人,那也是符合角色的,但都立意不俗,也不是那么追求用词用字的极致精美,反而都很朴实自然。她的七言歌行体的桃花行虽说调子凄清悲切,但行文自然流畅绝无造作弄姿之态,我很喜欢,所以还学着写了一首菊花歌,当然实在是水平有限,不能达意。
我是想说林妹妹会赞同“辞不害意,规则是为意境服务”的 :-)
叶子好,我那都是肤浅之译,英译中好比较一些,中译英只能尝试一点感怀至深的唐人绝句那样精悍的诗作,长的作品就不行了,好在阿黛尔喜欢跟着鉴别。对于黛玉,真是巧,刚在52讨论了一点,而且跟你的见解一样,喜欢她的热情内涵。
ReplyDelete在52吴钩的相关主题现代诗《冷香》(http://www.52shici.com/posts.php?id=55184#follow106164)之后讨论了一点黛玉与宝钗自然之香与外加之香的本质不同,意犹未尽,想起来以前分析过蘅芜苑里的香气植物,一绍余绪填了一首玉梅令,后来修改如下:
【玉梅令】 捻 香
文/Cancan
蘅芜冷远,旧有东君眷。
屏风浅,隐花知恋。
见蕊芬几副,玉骨付眈研。
均汉皓,练擎雪涧。
姜荨藿蒳,纶组扶留苑,
经年事,牡丹恨晚。
问谢家幽梦,幻笔玉生香。
俱忤往,缓纱纰缦。
2014-10-30 10:53
这首词显得比较隐晦,一来随着红楼梦里宝钗黛玉的描述背景,二来信马由缰。四段里面,一段以回忆开场,二段诠释宝钗的冷香(丸)由来,以四位避世汉皓,指汉初"商山四隐":东园公 、绮里季 、夏黄公 、甪里先生 [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里面有:“幸不到风尘,似汉皓能逃汉,秦娥解避秦 。” ]借喻蘅芷清芬,以及制作冷香所用的「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夏天开的白荷花蕊,秋天的白芙蓉蕊,冬天的白梅花蕊。」这雪白芬芳的四样白色成分。 其中"(涧)练"取自毛泽东诗词(我似乎记得白居易也这么用)里面的彩练/凌空飞虹; 三段是细写蘅芜苑奇特芳香植物,姜,荨,藿,蒳,纶组,扶留。以它们的余香感受其境; 末段里面镜花水月皆成寒梦,惟有黛玉“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驻留人们心间。俱忤往,眼前可望的只是窗棂之上的缓纱纰缦。
汤安,看来谈起红楼梦大家话都多。去读了你推荐的52诗词的《冷香》及评论,有些心得分享。我很赞同你的那个关于冷香与宝黛的评论,的确,内热外冷与内冷外热是这两个角色的特点,也是极有代表性的人的本性,其实无所谓好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罢了,就像这位冷香的作者自称钗粉,而我会更欣赏黛玉。
Delete冷香是对宝钗的准确把握,完全不可能像另一位诗友的评论那样,说是放在谁头上都合适。蘅芜的香气与潇湘的斑竹是这两个妹妹的特征。宝钗的香气是外在所附加上去的,黛玉的泪痕是骨子里的,是绛珠草来到人间的使命,如果说黛玉有香的话,那也是书香、诗香、墨香和药香。
玉梅令的词牌头一次见,谢谢你后面的注释,否则读起来不是太容易理解。细读几遍,说实在我还不太得要领。更喜欢最后一段的韵味,用词,缓纱的缓字练得妙,诗意。
我也觉得三件套的结婚套装好感人!叶子你故意收敛着不好好表达自己的惊喜之情,只说感动,嘿嘿肯定不止感动,还很甜蜜吧......
ReplyDelete好细腻的文字,让人感慨和回味,又是要坐下来好好欣赏的文章......写得太好了!
椰子
椰子,你说我故意收敛着不好好表达,你算是读到了我的思想,写的时候我的确有意没在此展开。事情在那里了,我想如何描写感受都不如不描写,所以后面的发展交给读者了:-) 椰子啊椰子,你让我说什么好呢,知音难求,而知音永远就是知音啊!谢谢你,这种感觉是可遇不可求的。
Delete嘿嘿,我真的好得意我又猜中才女叶子的心思了。
Delete反正幸福不用表达,读者自已收到了你的音
椰子,还是直呼叶子最对我心思,这次没有猜中吧:-)
Delete好好享受这个长假,享受你们的烤火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