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带着审视的目光去感受京都的。
松本老先生是我们对日本的第一印象。飞机上他坐我旁边,闲聊中知道他刚从欧洲旅行回来。听说我们要经大阪关西机场转去京都,他自告奋勇要带我们一程。在新干线车站他用半生的英文用力为我们解释该买什么样的车票,等车时特意去为我们一人买了一瓶水。和老先生一起坐上新干线,他似乎对我们能否找到住处不大放心,问明了我们在京都的地址,写了日文便条,叮嘱我们上出租车后交给司机,然后他先于我们下车到家了。拜松本先生所助,飞机、火车、出租车,一路转乘都很顺利,近午夜时分我们到达了家庭旅馆,值班的日本小伙子Hanna 在等我们。
这间家庭旅馆位于京都市中心的传统小巷,离京都著名的锦市场很近,周围有一些传统小作坊小饭店,乘地铁公交车出行也很方便。我们的房间有八九个榻榻米大小(在预定旅馆时我注意到日本的房间大小大多以有几个榻榻米来衡量),屋内设施极简,一个挂衣服的壁橱,一个矮桌,两套铺盖。墙角立着一只仅插着一片绿叶的素色花瓶,造型同样简洁,那片绿叶一看就是来自后院的树上。仅两三平米的小后院不只有一棵大树,还有个石头香炉和一个水井样的东西,典型的日本小园林,晚上还有灯光效果,饶有趣味。后来去多了这样的老屋,发现日本人大都有方寸天地也要见精神的追求。
家庭旅馆的房东未见到,轮值的是几个还在大学读书的年轻人,有日本人,也有韩国人台湾人,他们都可以用英文交流,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带来方便。旅馆是上下两层楼,各有两个我们住的这样大小的房间,其余都是铺位,交错的双层铺位用布帘隔开,很像我们大学时用的双层床。这样的铺位还比在电影里看到的胶囊旅馆要舒适些,起码还可以直着腰坐在床上。每个铺位都很便宜,所以住在这里的大多是年轻的背包客们。相较之下我们就有些奢侈了,因为我们住的房间的面积估计能隔出十多个铺位。厨房是小小的,卫生间更是,两个人进出一定要侧身收腹。日本人对窄小空间都利用到极致。我们的房间外有一张桌子,很窄小的空间是大家吃饭聚集的地方,倦鸟归巢大都很晚,各自做些简单的吃食,吃饭时大家一起聊聊当日见闻。空间窄小反倒让陌路人感到很接近。
按以往旅行惯例,游客信息中心是我们第一要去的。信息中心在京都车站,这是个现代建筑,其中有剧场、伊藤购物中心,还有很多餐馆。我们一向对逛商场兴趣不大,对日本戏剧倒是有些好奇心,但想想与其只是抱了猎奇的心情去看歌舞伎演出,看一个大白脸在眼前晃来晃去而不知所云,还不如不看。于是我们去了一家叫木二乃的素食馆,鲜腐竹、炸豆腐、沙拉豆腐、玉豆腐、豆皮儿、豆筋儿,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其他豆腐菜,各个菜式都清淡鲜嫩,都好吃,这是我们在京都吃的第一餐,由此对日本饭的喜爱便一发而不可收。饭店墙上有一幅挂画,题名“豆富百撰”,寥寥数笔勾勒出食器中盛着一方豆腐,清雅之至,尤其爱那个“百撰”之说,颇有韵味。
食在京都的感受几乎每顿饭都好。快餐店小木桶里的乌冬面是现做现煮,格外新鲜,要一个半生的卧果,配上各色调味小菜,再沾着小碗调料,其风味让冷冻乌冬面望尘莫及。小餐馆的日本拉面(Ramen)要挑到小碗里沾着调料吃,到了日本吃相不由得斯文起来,因为用了这些可爱的小碟子小碗,北方人的豪爽就抡不开了。在拉面馆要了一份日本和牛,皆因这个菜的名声太大,好像必须尝试一下。和牛的确不错,但也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邪乎。在家庭旅馆意外地读到一本台湾出的京都旅行指南,攻略中介绍了住处附近有一家米其林三星的怀石料理。一天中午我们在一条僻静的小街上找到这家名店,很小的一个门脸儿,无任何装饰,如果不是挂了饭店的幌子就像是一栋普通民居。我们被告知客满,而且知道来此吃饭都要事先预定。与这家老店擦肩而过,倒也没有太多遗憾,因为原本就不知道,于是我们随意去了斜对面一家天妇罗小店。八个座位围坐吧台,那天店里只有五个客人,一位戴着眼镜颇有些学者风范的老厨师在吧台后面操作,太太里里外外忙碌着,上茶,倒酒,摆碗碟,盛饭。炸锅油很清,上方有个类似抽油烟机的罩,洁净如新。各处都不像烹调油炸食品的饭店,并不见半点乌烟瘴气油渍麻花。素菜都是现切现炸,海产品也很新鲜。老师傅沉静而娴熟地操作着,根据每个人吃饭的速度把一块炸红薯或一只炸虾及时但又不过于逼促地直接摆到客人面前的盘子里,还时不常能和边上的一位日本食客聊两句,很遗憾老师傅不大懂英文。他气定神闲,有条不紊地掌控着节奏,饭店的气氛着实让人享受。虽是油炸食品,并不觉得油腻,这应该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天妇罗。
这次旅行对日本饭的感受之强烈不逊于日本寺庙,松籁庵是此行日餐之最。雨中游岚山,见到松籁庵的大木牌赫然立在路边,起初还以为是一间尼姑庵,结果竟是个藏在山里的饭店,木牌上说是要提前预约,而且当日已满,我们还是决定去碰碰运气。从招牌到树林掩映中的木屋要穿过一段竹篱小径,真乃曲径通幽。中午十一点左右正客满,因为走过那段曲径更加喜欢这个所在,问可否加两位,竟得到应允,让我们晚些再回来。一点钟我们满心欢喜如约而至,进入窄小的玄关,脱鞋,登堂入室,未及细观室内,视线一下子就被破窗而入的绿吸引,这饱蘸了岚山细雨的绿,不仅抢眼更加润心。房间不是很大,一拉溜木窗,烟雨中保津川青绿的峡谷是店堂最好的挂画。榻榻米上摆放着大小不一的七八个矮几,不甚密集,有的两人对坐,有的四人对坐,除了为我们留出的一张小几,厅里坐满了客人,看得出我们是这一餐的最后一拨。菜肴一道一道上的很有节奏,前菜,梅酒配一小块玉豆腐,上面点缀了一粒枸杞。头一次喝梅酒,口感介于酒与果汁之间,有果汁的清香甜蜜,又有酒的醇厚与回味,有点儿一见钟情。然后是一小筐主菜,数一数竟有十三样之多,摆盘很是讲究,虾昂着头,鱼摆着尾,糯米扎在青绿的苇叶中,即使是简单的一只姑鸟,薄而透明的皮欲张微合。有些食物知道是什么,也有些并不知道,量都很小,小口地一点点品尝,有的到吃完了,咂吧咂吧嘴还是不知道是个什么,真有点儿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意思。主食米饭,配了一块浸在汤汁中的炸豆腐,一小缸炒小干鱼和几片腌渍的茄子萝卜青菜,这是我俩最喜欢的一道。先生觉得米饭很清香,说是即使不就菜都很好吃,这个我很同意。我觉得几个配菜也都精彩,炸豆腐外焦里嫩而且入味,小干鱼油油地,香而不腻,日本著名的渍菜比我们的咸菜要清淡许多,有些像四川的洗澡泡菜。服务员为我们每人面前摆放了一只黑陶炉,点上火,放上盛着一方豆腐的黑陶锅,嘱咐我们煮四分钟停火。望着豆腐在沸水中咕嘟嘟咕嘟嘟,腾起氤氲,袅袅地,这道菜就是京都著名的汤豆腐,据说岚山嵯峨野的豆腐最好。随着这道菜,梅子酒换成了清酒,茶也换了一种。蘸料很淡,这道汤豆腐的追求就是豆腐的本味,也就是那句“淡中知真味”了。最后上来的是最不可思议的一道创意菜,还有个名字叫“雨”。白瓷盘中是一枚碧绿的紫苏叶子,上面是一小方劲道的豆制品,一只顶着两粒黑芝麻的绿蚕豆像小虫一样卧在豆腐上,旁边点缀了黑色的酱菜和一个鲜红的辣椒圈。单就菜的品相很美,但很难与雨连系起来。随菜附赠了一张印着店主小林芙蓉的作品明信片(据说店主是个画家兼书法家),书画合一的“雨”字与背景中微紫的雨丝融为一体,与窗外的雨也很契合,反倒让看不出雨意的菜肴多少有点儿玄虚。不过我们还是很感激厨师的用心创意,两小时充满韵味和真味的饭吃到这个份上,也算到了一定境界。我带回了明信片,当书签用,偶尔拿起来把玩,会记起那道寓意深刻到难以解读的“雨”和松籁庵里那些好吃的饭菜。
没有去查资料追溯日本这些好吃的饭菜是否也像日本的宗教一样源于我们的唐朝,但总觉得是。及至在清水寺外小街上邂逅山东包子,这感觉多少得到一点儿证实,因为那里贩卖的包子与姥姥、妈妈以至于现在我自己做的包子一模一样,麦穗状,山东菜包子的模样。卖包子的是个只说日本话的女人,无法交流,无从知道那是否是日本人的日常包子。如果是,我猜想或许是哪个山东老乡闯关东闯冒了,来到了日本,把这个手艺也带到了那里;也或许更早,是源自那三千从蓬莱出海的童男童女。不管日本包子的来龙去脉如何,我认定它的祖宗一定是来自山东。尽管价格不菲,要400日元一个,我们还是买了两个尝尝,绿茵茵的包子皮是用菠菜汁和面,猪肉大葱馅,十足家乡的味道。
豆腐宴时是我们头一次喝日本抹茶,即一种绿茶汤。服务员用竹刷打出很多泡沫,捧给我们,初尝只觉得苦,不很适应。后来参加过惠子小姐主持的一次日本茶道,在她的启发下再细细品味,茶汤的苦音背后确有缕缕清香。惠子小姐用英文为我们讲解日本茶道的真谛——Peace,Respect,Purity,Tranquility(和、敬、清、寂)时,我盯着她反复掏出手帕象征性地擦拭茶碗,心想她有什么必要这么做;看她用竹刷熟练地把绿茶汤打起泡沫,注意力又溜号了,脑子里冒出Starbucks花式咖啡上的心形图案;惠子小姐谦卑地双手捧茶给我,教我向她说道谢,也就是喝茶人要感谢奉茶人,又教我向坐在边上的先生道歉,说是要为自己先喝向同伴致歉;整个茶道的过程像是看节目演节目,太强的仪式感,繁文缛节到让人分神,难以达到和敬清寂。旅行者行色匆匆,感受更多的是形式而非内容,看来要想感悟茶道真谛必得静心修行不可。
京都及不远的奈良寺庙众多,很多被定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走了十多个。日本庙与中国庙风格迥异,竹篱瓦舍,石头花园是日本庙的特色,这些庙大多殿堂朴素,石子花园均由僧侣耙出各种纹理,这是修行的功课之一。日本庙的廊柱大多是抢眼的猩红色,与环境反差很大,据说是大唐遗风。这些寺庙中多处设有洗手池,池边放一竹筒供游人舀水洗手,环保,也有趣味。与那些著名寺庙相比,奈良的唐招提寺最好,这里没有人头攒动与喧闹,还原了寺庙本该有的清幽,黄土垣,林中苔藓,莲花塘,让人有世外之感。我偏爱这里也因为这是鉴真大师的寺庙。鉴真大师历尽艰辛东渡日本传法,第六次终于成功,为日本带去了佛教。一个人短暂的一生,如此执着,如此成就,令人钦佩,我在祭坛前为鉴真大师深拘三个躬。参观唐招提寺时天空原本多云,日落之前天光乍泄,顿时我们的眼前呈现出“反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诗境。之前早有耳闻日本庙以养苔藓闻名,这次在光影中领略苔藓之美,令我惊喜,惊叹,不由得惊呼起来。光是多么奇幻的魔术师啊,它的到来让普普通通的青苔骤然有了神采,让阴翳的树林犹如精灵附体,每一棵树仿佛都在舞动着。唐招提寺的莲有在水塘中的,也有在荷花盆中,这些莲比常见的荷花小,更精巧些,牌子上给出了各品种的名称,有奈良莲,唐招提寺莲,真如莲,藤壶莲,法华寺莲等十几种之多,这些莲花大多都叶青圆,花妩媚,楚楚动人,唯有一盆中日友好莲,枝枝蔓蔓,且有残荷,仅一支花苞高挑着,情态着实不佳。“中日友好”,久违的字眼。友好总是比对峙好。
在奈良的东大寺听讲解,说因为佛教起源印度,经由中国朝鲜传至日本,所以东大寺着火重修时中间的黑色花岗岩甬道的石料来自印度,两旁的依次来自中国和朝鲜,其余大片漫地的石材才是来自于日本。日本是个佛教国度,甚至说是一个泛神的国度,京都除了众多寺庙,街头巷尾还设有小神社小神龛,人们随处都可以拜神许愿,据说一石一树都有人拜,而且许什么愿都有,大多数自然是求健康长寿,合家平安,在春日大社也看到有个别许愿灯上贴着愿世界和平,境界如此之高,堪为惊鸿一瞥。每当我看到高楼大厦的狭缝间有一个猩红色的神社牌坊时往往会有一种时空倒错感,但日本人拜土地(介绍说有的土地庙治脚气最灵),把现实与超现实融合地自然而然。
日本人不仅把宗教与现实融合,也把现代建筑与古迹结合地天衣无缝,漫步京都,这里少有现代化都市的喧嚣与浮躁,那些木屋瓦舍让人感到舒缓沉静。一次去西本愿寺时路过堀川第一桥,这算是年代比较久远的桥,河道新奇别致,忍不住下去走走,大热天在水边散步凉爽了许多。
京都有个哲学小径,纯属被这个名字吸引而至。小径沿着一条河渠,在那里要解决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好像过于深奥,不是很搭界。小径边上有个木刻小店让我印象深刻。被门口的作品吸引着我们进到店里,店里只有几位游客和一个像是来办业务的日本小伙子,一问,店主却不在。从照片上知道这里卖的都是一对老夫妇的作品,有木刻和书画,作品淳朴且极有喜感,有一尊木雕,在和尚的光头上落着一只白蝴蝶,看了让人忍俊不禁,就连莲花座上的观世音都是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在这里我又一次看到“日日是好日”的条幅,书法的笔画稚拙而充满童真,让你不由得愿意认同条幅的内容,看来形式有时会如此严重地影响到内容。虽说与店家老两口未能谋面,想象之中这是两个可亲可爱的老人,他们该是活得很明白很自在的。这样想这个小店竟多少有了些哲学的意味。
京都有个哲学小径,纯属被这个名字吸引而至。小径沿着一条河渠,在那里要解决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好像过于深奥,不是很搭界。小径边上有个木刻小店让我印象深刻。被门口的作品吸引着我们进到店里,店里只有几位游客和一个像是来办业务的日本小伙子,一问,店主却不在。从照片上知道这里卖的都是一对老夫妇的作品,有木刻和书画,作品淳朴且极有喜感,有一尊木雕,在和尚的光头上落着一只白蝴蝶,看了让人忍俊不禁,就连莲花座上的观世音都是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在这里我又一次看到“日日是好日”的条幅,书法的笔画稚拙而充满童真,让你不由得愿意认同条幅的内容,看来形式有时会如此严重地影响到内容。虽说与店家老两口未能谋面,想象之中这是两个可亲可爱的老人,他们该是活得很明白很自在的。这样想这个小店竟多少有了些哲学的意味。
顶着热带风暴中的瓢泼大雨,我们去京都附近的并河,那里是日本乡村小镇。我们住在一家翻修过的百年老屋,前厅卧室起居室厨房和一个小画廊都归我们支配,从京都局促的小房间一下子到了这个大空间,有一种自由解放的感觉。房东正在欧洲旅行,给我们写了热情的留言,还赠送了一块由日本特色的小方巾,先生立码扎头上了。
我有十多年不骑自行车了,骑上房东的自行车去田野玩儿,起初还怯怯的,不一会儿就风驰电掣了。七月日本的乡村正是水稻初插的季节,茄子黄瓜西红柿都已经挂果,田间宽宽窄窄的水渠交织着,远处大河堤上是青绿的竹林,间或能看见白仙鹤飞来,落在不远处的稻田里,那光景太过浪漫,让我有些不真实感。在乡间小路上骑行,看到了几十年不见的芋头秧和地瓜蔓,地里一位大爷在拔草,那片地被他拾掇的利利落落。农村就是这样,对不稼不穑之人总是田园风光,总是诗情画意,而对在那里生活的人,更多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停车凝神,这环境让我好像回到小时候的四川,那时每天上学都要经过大片的地瓜田,总忍不住揪几根地瓜蔓,不一会儿耳朵上就挂了几串翠绿的小辫子,晃晃头,小辫子就甩来甩去,自己觉得美的不得了。这里的稻田水渠地瓜田真是像极了四川,就连那攥一把就能出水的空气都那么相像。
去并河是为了游岚山,雨中游,虽说不甚方便,但能见到几十年未见的竹林,感到格外亲切。岚山的楠竹林维护的很好,是很健康的竹林。竹清秀简单,总觉得那青绿不似树林,带着些梦幻色彩。小时候在四川,在漫山遍野的竹林里跑,怎么就没有什么特殊感觉,现在再看竹林,就总觉得竹林的境界比树林要格调高,似乎那七贤如果是在杨树林里,就不大对劲了。就存在而言,竹林和树林本不该有那样大的不同,是人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本质,很多事物也都是这样。
雨中游岚山邂逅总理诗碑,那是周恩来总理1919年二十几岁在日本留学离开时,也是雨中游岚山的诗作。
雨中岚山
周恩来 1919年4月5日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
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
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
绕石照人
潇潇雨 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
愈见娇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
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
真愈觉娇妍
1919年总理仅21岁,二十一年的青年吟出这样的诗句让我感叹,伟人之不同于常人,不在诗句多么出众,而在追求。岚山的雨一百年前也是这样地下着,有这样一位青年就站在我站的地方,感受着自然,表达着迷惘,憧憬着那模糊中偶然得见的一点光明。据我所知,总理离开日本一年后便赴法勤工俭学,继续他的追求那一点光明的求索之路。雨中岚山,瞻仰诗碑,凭吊先人,令人唏嘘不已。
对京都的直接感受是美好愉悦的,欣赏这个追求天然朴素简约的民族文化,也享受这个文化所造就的细腻体贴唯美的服务。但欣赏享受之余总有个念头冒出来,难以释然:这就那个曾经给中国带来劫难的民族!文化使然?政治使然?地理位置使然?资源贫乏使然?个体的人本身都是复杂多面的,集体的人——民族就更是如此,这个民族不仅追求儒雅,更崇尚武士道精神,理性的嗜杀往往更冷血,更可怕;这个民族不单质朴,更忠君,二者的叠加便是愚忠,不辨是非,狂热偏执;这个民族认真敬业,所以凡事都做到了极致,好的,恶的。
在京都游走时心里的这般念头是很容易让人跳脱环境冷眼旁观的,这让我想起那句“仇恨入心要发芽”的唱词,不知其他同龄同胞在日本抢马桶圈时是怎样一种心情。以前以为仇恨的种子会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而飘散,现在看来也未必,单就目前国内热播抗日神剧的架势,可想而知,下两代人的心里又被埋下了这些种子。是该记忆还是该忘却,以前我或许会毫不犹豫,斩钉截铁,现在我有些含糊了,觉得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毕竟日本岚山竹林的青翠摇曳在多少中国人的记忆里,而周总理诗碑又植根于京都郊野大堰川的烟雨中;唐招提寺的青苔日复一日吟咏着中国孩童捻熟的诗句;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是否永远都解不脱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网套,就像那些中日友好莲,年复一年,绽放又枯萎成残荷。
2017.12.1
叶子文笔功底大涨,细读能感到闲情逸趣。日本是个很怪的国度,外观让人恨得咬牙切齿,近触又让人芳心暗许;接触的好多人都这样。用俺家乡土话来说,大概是类似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还有一怪,你现在正是为党国效劳的大好时光,怎么有许多时间到处乱跑啊 :-)
ReplyDelete谢谢兄长,我是没把这当成恭维话,是认真地当成认可,当成鼓励。现在写东西少了很多激情,更喜欢白描。因为不是在公共网站写,这篇虽写得有些长却没分段,是想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因为过长,我还是用照片把文字分开了,但一般我不大喜欢中间加照片。这样长而琐碎的文字,你能耐心细读,让我真的很开心。
Delete日本就是像你说的那样,本来是想“芳心暗许”来着,想想好像还是不能,不只是因为政治不正确,更是因为感情关过不去。我想这是个挺复杂的社会问题,也会涉及到心理学层面,只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知该如何解释这第一怪。
第二怪嘛,很好解释。我现在依然在努力为党国效劳,依然是担水劈柴拾煤渣,只是成了自由职业者,时间上比较能控制,因此可以多些时间到处乱跑,才有了这些写也写不完的游记:-)
写得好,对日本吃食的叙述让人忍不住直冒口水!
ReplyDelete我一直喜欢日餐,年初我陪母亲坐船去了日本长崎,在中国城吃的面味道真好。以后去日本,记得要好好享受地道日本美食。
祝叶子全家圣诞快乐,新年如意吉祥,跑更多的地方,写更多的美文。
谢谢冬儿,年底你又要写年终总结了吧。也祝你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还有,新的一年文思泉涌。
Delete都说日本,特别是京都是去了还可以再去的地方,你们一定找机会去感受一下,相信你会喜欢的。期待你去了之后的文字,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东西会很不同。
看的直冒口水,却吃不到,真是罪过:-) 去了一趟日本,竟改变了我们的一些饮食习惯,文化冲击力是如此之大。
我已经有几年不写总结了,除了懒,还得怪微信,现在微信差不多成了与人联络的唯一方式,哪里还需要邮件。 :-)
Delete你们去了日本居然改变了生活习惯,被侵略了,呵呵!
微信的确方便实用,但也只是实用,无法深入交流。不喜欢这种交流方式。
Delete刚看到这篇。你们是旅行家,世界各地都留下了足迹。游记写得好。在北美能给自己创造工作的人才是人才。祝新年愉快!
Delete小舟兄好,新年好。我们只是旅行者:-)
Delete其实我们早就被教育过:有工作要上,没有工作,创造工作也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