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跏思惟菩萨
参观博物馆一向是我们旅行的重头戏。景福宫附近便是民俗博物馆,那里介绍了韩国人一年四季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的礼仪。小展馆,人不多,布展很用心。
去另一个博物馆的路上,邂逅当代艺术馆。两个特展,一个是回顾六七十年代当代艺术,另一个是憧憬十年之后的当代艺术。六十年代是当代艺术始发期,虽说也有许多无厘头,但还是有些熟悉的时代味道可品味,以极大的努力感受当代艺术对十年后的想象,那些充斥着反叛,性,暴力,颓废……以及人将非人的声光电的表达,让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这都是什么破玩意儿。变态。未来终究不属于我们,不懂也罢。
一代又一代被次第松绑,放任到极点,走入了无限的自我膨胀,再膨胀到极点,终将破碎。看过各种当代艺术,韩国的这个展可谓前卫中的前卫。反艺术的当代艺术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思考,但它实在不该再被称为艺术。换个名称不好吗?当代艺术正反噬艺术,如《三体》中降维打击的武器,维度越低,竟然杀伤力越强,甚或是毁灭性的。
看完未来艺术,来一个叫“大猪排”的饭店吃晚餐。炸猪排火候滋味恰到好处,男服务员是个帅小伙,操着一口流利的北美英语,服务热情周到,顿时让我感到回到了温哥华,身心俱被安抚。
转天参观京畿道果川市首尔大公园中的国立美术馆,展品水准平平,引人驻足的作品实在不多,我俩情不自禁地爆发了一下民族自豪感。客观而言,虽说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会不均衡,但每个民族也都会有其独到之处,可圈可点,所以说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都是要警惕的情绪。
韩国中央国立博物馆,展馆很大,布展相当有品味。除常设展外,还有两个特展,一天没看完,又追加半日。其中一个特展是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借展,另一个是出土于韩国三国(公元427-668年)时期墓葬的随葬品。2016年去伦敦,看过英国国家美术馆,也是从那次伦敦的博物馆之旅开始让我们爱上了看博物馆,由此开启了学习了解西方艺术的新阶段。几年后与这些佳作意外重逢,有老友重逢的喜悦。与其他展览比较,来参观这个展览的人很多,需要排队分批进入,而且停留时间不能过长。参观的人虽然多,但不拥挤,观众都很克制,不喧哗。博物馆的安排也是秩序井然,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准可见一斑。
常设展中最青睐青瓷和白瓷,青瓷温润,有汝窑的韵味。白瓷简素优雅,著名的白釉月亮罐是韩国瓷器的代表,这种至纯至简的色彩造型所表达的美感让人凝神屏息,沉浸其间。博物馆布展的形式颇用了一番心思,月亮罐的背景屏缓缓地变换着一幅幅凄清的雪夜图画,恰到好处地契合了瓷器“白月光”的意境。绳纹玉壶春瓶也是我喜欢的,这是朝鲜王朝十六世纪白瓷瓶 ,瓶身的烧制和釉色都有些许瑕疵,这些小空洞小点让瓷瓶看起来更天然质朴;青白釉色变化丰富,一道淡棕色绳索图案自然垂到下方,还松松地打了个结,呼之欲出。
佛教是韩国的国教,看多了博物馆,便能看出印度佛像、中国佛像和韩国佛像的区别,佛也懂得入乡随俗,被人们塑造成本国人的模样,
韩国国家博物馆最精彩的布展是两件展馆之宝——半跏思惟菩萨。步入光线幽暗的展厅回廊,赭黑色背景墙上一束光线照在这样一行文字上:Time to lose yourself deep in wandering thought(陷入沉思的时刻)。在黑暗中前行,未见真佛,但闻佛乐,已让观者展开想象了。走过回廊,进入一个巨大的空间,背景墙是温暖柔和的棕色,黑色吊顶上星光璀璨,两尊不甚高大的半跏思惟赫然出现在眼前,他们呈坐姿,弯腰屈肘托腮,一条腿横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姿态独特且自然。菩萨低眉敛目,做沉思状,面容舒展,似有微笑,彷佛悉达多太子思考人生有得。两尊韩国菩萨优雅的细腰造型颇有北魏造像风采,因是金铜雕塑,衣饰比石窟雕塑更为复杂精美,整个大厅人很少,观者都驻足屏息,随着菩萨一同陷入了沉思。这是一次非凡的参观体验,步入宁静,感受冲击,收获欣喜。第二天再去与思惟菩萨盘桓,再次凝神,再次震撼。布展不是简单地把画挂上墙,把艺术品摆台上,这种艺术品仓库式的布展我们也曾多次经历过。好的布展能让观众与作品产生心灵对话。
在网上挑了一家餐馆,显示营业中,却吃了闭门羹。看来生意太好,可以任性一下。附近一家南海海鲜餐馆,标牌显示不谈政治,不谈军事,只谈女性,引起我们的好奇。进去后与服务员说英文,他便给了一张英文菜单,看来看去没什么好吃的,只得点了蒸干鲭鱼。等菜时看到临桌离开后剩下的菜单,随手拿过来翻阅,竟然发现与英文菜单截然不同,于是叫来服务员询问。他说那个菜单不是给外国人的,我便追问为什么,他不知如何作答。我们有些不悦,表示希望取消之前点的菜,想从韩国人的菜单上重新点菜,他有些慌乱,同意了。晚餐吃到了鲜美的清蒸黄鲷鱼,这是通过争取外国人权益而获得的美食。
兄弟阋于墙
到了韩国,不可回避地想实地更多了解韩战。我们仅选择参观韩国战争纪念馆,没有去著名的非军事区和板门店。
二战后,朝鲜半岛被苏联和美国分割占领,北纬38度线以北由苏联支持的金日成建立北韩政权,以南由美国支持的李承晚建立南韩政权,南北韩都声称对整个朝鲜半岛拥有主权。
1950年6月25日,北韩越过38线对南韩发动全面进攻。韩战爆发。战争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北韩南侵(1950年6月-9月):北韩军队迅速占领了南韩大部分地区,仅釜山周边小范围被南韩和联合国军控制。
仁川登陆与联合国军反攻(1950年9月-10月):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逆转战局,占领了首尔并推进到北韩的鸭绿江边。
中国人民志愿军介入(1950年10月-1951年6月):中国出兵朝鲜,展开多次大规模反攻,将战线推回38线附近。因此过去在大陆,我们一直称韩战为抗美援朝。
僵持阶段(1951年7月-1953年7月):因第一次板门店谈判中,双方在停战线划定和战俘交换问题上产生分歧,南韩和联合国军坚持战俘“自愿遣返”,而北韩和中国要求“全部遣返”。双方在38线附近进行拉锯战,战斗主要集中于局部地区(如上甘岭战役)。
最终,双方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议,但未签订和平条约,因此朝鲜半岛技术上仍处于战争状态。
战争纪念馆外有一个名为“兄弟”(Statue of Brothers)的韩战纪念雕塑是战争纪念馆的标志性作品,据说其寓意是战争带来分裂,也带来团聚的渴望。雕塑表现了一名南韩士兵(哥哥)和一名北韩士兵(弟弟)在战场上相遇后拥抱。观者对雕塑的观感是韩国士兵高大英武,头戴钢盔,足蹬皮靴,全副美式装备,而扑向“哥哥”的北韩士兵矮小羸弱,戴布军帽,穿解放鞋。
展厅中有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雕塑,名称是泪滴。这个作品使用在朝鲜战争中阵亡的韩国士兵和联合国士兵的1,300枚铭牌,组合成泪滴形态,表达敬意和怀念之情。泪滴外包裹的铁丝网象征着战争的恐怖、悲剧、压迫和危险。这是一个让人难于不驻足凝神的作品,这是极具力量的当代艺术作品,令人肃然起敬。在俄乌战争持续近三年的今天,面对这样的作品,不由得一阵心痛。人类永远不能真正反思,永远会处于利益的争斗中,自相残杀,古今中外皆如此。战争是人类难于挣脱的梦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