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加拿大的节日大都是轻松愉快的休息日。可惟独Remembrance Day(阵亡将士纪念日)总是能撩动我的那根儿敏感的神经。 去年的Remembrance Day来临前, 我写了《我还是不会带起那血红的罂粟花》,讲述了自己对这个节日的矛盾心理。当今年这一天又来到的时候,当又一次看到超市门口摆放着红红的罂粟花,我觉得自己的心情和去年相比一点儿都没有释然, 反而更复杂了,因为那一刻我想起了一位好友的父亲和她的儿子。相同的是他们祖孙两代都是当兵的,不同的是他们各为其主。 前几年好友的父母来温哥华探亲,我们有幸与老人家结识。老人年届八旬,依然精神矍铄,十分健谈。我和先生都是很有老人缘的,老人们都愿意与我们谈天说地、摆龙门阵,我们乐不得当他们忠实的听众,从中感受和体会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这位好友的父亲在解放战争末期与几位同学一起入伍,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和美国兵打了第一仗。他给我们讲了第一次战斗前的紧张心情;讲自己开第一枪时的感受;讲自己如何不由自主地在战斗中很快得就打完了派发的所有的子弹;讲美国兵的装备如何精良;讲自己是如何流血负伤,战友是如何牺牲的;讲自己的被俘战友们有的去了台湾,有的留在大陆的不同的遭遇。无论老人的讲述是喜是悲,我们可以从中深切的体会到老人曾经作为一个中国军人的无上骄傲和自豪。本来嘛,抗美援朝就是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风骨,打出了中国人的尊严,作为一个老兵,他该自豪的。 再说好友的儿子,去年在美国当兵。新兵训练结束后就被派往伊拉克驻防。每每想起这个高大英俊的中国孩子成了一名美国兵,我的心里总是七上八下,除了为他的安危担忧,更有心理上转不过弯来的成分。老子当年打美国兵,现在儿子居然成了美国兵。如果不是星移斗转,难道祖孙两人要兵戎相见不成。 记得初到沈阳时,“九一八”夜晚全城的一分钟鸣笛让我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那一分钟的笛声是勿忘国耻的呐喊。之后每听一次“九一八”的汽笛声,就会对沈阳这个城市增添一份崇敬。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中日邦交可以正常化,中日人民可以友好往来,我自己也有了日本朋友。可是内心深处,总会有那被伤害的民族感情的伤痕不能完全愈合。在和日本朋友交往时,对于作为个体的她,我会忘却她的国籍,以姐妹相待。但一旦谈话涉及中日关系,我绝对做不到难得糊涂。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了也有六十年了,如今人们已经对这个战争改了称谓,叫朝鲜战争或韩战,称谓的改变本身就说明些问题。虽说现在很多网友在讨论这场战争时很理性、很客观,很有说服力,但从感情上来说,我更欣赏万维网友令狐冲的文章《中国志愿军,最可爱的人!!!》。虽说文章写得很性情,但读来让人觉得真是发自肺腑,荡气回肠。 对这个Remembrance Day(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内心感受是一直很纠结,原因是我铭记的太多,忘却的太少;拿起的太多,放下的太少。那么下一代呢,他们是否可以坦然面对?我依然不知道我希望他们的回答应该是是,还是不是。 我个人认为,对历史应该有所铭记,一位伟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当然现实中该忘却的也要忘却,否则就是自缚手脚,无法自如的生活。只是对哪些要有所铭记,铭记到什么程度;对什么要有所忘却,或者说叫宽容,宽容到什么程度,其标准都是很难确立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每个人的言行都是这把尺丈量之后的结果。我们既无法改变历史,也必须面对今天的生活,应该铭记还是忘却,正考验着我们的情感,也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2010.11.11 初稿 2010.11.15 修改 | ||
Thursday, May 17, 2012
铭记还是忘却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万维评论(20) 引用 浏览(1076)
ReplyDelete发表评论 编辑日志
文章评论
作者:琴韵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6 01:21:03
叶子好!
看到你常常写一些大题目,很钦佩你爱思考的精神。我现在是越来越不想动脑仁了。祝一切都好!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海风阵阵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6 02:01:09
性情中人,佩服。
俺也经完全“堕落”成不思国事之人。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0-11-16 05:24:20
琴韵好!什么大题目呀,你真是让我无地自容:-)
我只是经常感到困惑,很多事情想不清,又放不下而已。你的丰富多彩的博文,不动脑仁儿也是不能成就的。
海风,好久不见了,都好吗?昨晚就读了你的不能做海龟的文章,真有海风阵阵的爽快,在这儿写东西的,谁也“堕落”不到哪儿去:-) 我思故我写,只是大家思得想得侧重点不同而已。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寄自美国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6 05:43:32
叶子,很理解你这种挣扎。说实话,我的两个孩子都小,但我心里都隐隐约约地担心等他们长大了,会在错误的战场上跟错误的人刀枪相见。我们不能忘却的,他们也不可能铭记。毕竟,这里才是他们心中的国家。这恐怕是我们这些人永远推不掉的尴尬。向叶子问好!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怡然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6 07:28:22
叶子:
还记得去年就在你写的那篇文章下留过言,时隔一年,似乎又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你的这一篇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非常理解你谈到的内心纠结。我想,一个人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任何人都无法彻底摆脱民族情结,有时是不情愿的,甚至是无奈的。所以,那种内心深处的民族情结纠结是不会轻易就解开或是消失的,只要这个世界尚未实现天下大同。
谢谢叶子的好文,值得深思。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0-11-16 08:19:32
美国,谢谢你的理解,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挣扎。只是将来如果对下一代的选择有失落感,也无可抱怨,因为他们的选择是我们把他们带到这里的结果,其实也是我们的选择之后的选择。有点像绕口令了:-)
你的那个pledge已经失效了吧,看你最近也是有些不吐不快:-)
怡然,也谢谢你的理解,是不是得高呼一声:理解万岁:-)
对待这种内心的纠结,有的人就会超脱些,我其实希望自己也能如此。写出来,有所释怀。
纯情女人的故事写的很精致,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有那个笔力来写一些这样的故事。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莺歌燕语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6 08:28:46
好文!
不能忘记因为忘记了意味着背叛,历史就会重演;然而又不能不忘记因为只有忘记,才有可能建设出一个好的未来,要不然冤冤相报何时了。
至于下一代,我认为不能把上一代的包袱加到他们的身上。奥运会他们不关心中国的成绩,一点都不奇怪,他们应该关心的是他们自己国家的成绩;美国的华裔部长,绝对是应该考虑美国的利益;你朋友当美国大兵的孩子就应该是美国的战士。
希望世界是个和平的世界。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寄自美国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6 09:30:39
谢谢叶子姐的及时提醒。:-) 还没失效,最近确实没太管住自己,主要是受了些刺激。现在开始理解不爱做功课的孩子和说话不算数的政客了 :-(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老冬儿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6 10:02:58
才读到叶子这篇好文。叶子,很能理解你的困惑,更钦佩你的勤于思考和一如既往的正义感。其实这世界本来就充满了矛盾,我们既然选择离开中国在国外呆下来,就注定了会是矛盾的一生。或许时间久一点这种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会淡化一些?
哈格一下。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白凡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6 15:39:43
ReplyDelete叶子你好!读了您的文章很感动!
记得上前年去华盛顿,参观了越战和韩战纪念园。看到韩战美国兵伤亡的数字,感到有一种自豪感。看到碑上刻着的”Freedom is not free“,感到有一种滑稽感和讽刺意味。当时我还不是美国公民,就是今天,我也未改变。美国参加的那场战争,实在与美国人的freedom没有什么关系。韩战应该作为中国人的胜利而被我们记住。
无论你身在何方,战争还是有个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虽然这个区分由于立场不同而见仁见智,但是,人有思想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剥脱。所幸美国加拿大是”自由的国度“,我想我们不用纠结。如果美国下次有战争,而我认为它是非正义的,我还会表达我的反对,至少不赞同。如果我以为他是正义的,如果有必要,我会毫不犹豫地鼓励我的孩子去战斗,甚至自己不惜残躯。
至于那罂粟花,我会戴的,为了战争不再发生,为了那些在反法西斯的战场上牺牲的所有英烈。
祝你写作愉快!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百草园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6 17:57:23
叶子,能理解你的感受,虽然许多事情已经是历史,看还是事实。我的父亲就一直不能原谅日本人,因为他经历了日本当年统治中国时的生活。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晓竹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6 18:23:32
理解你的感受。
在看待战争、国家、种族等问题时,情感因素是不可能回避的。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椰子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6 20:07:37
叶子,
很严肃的思索,也觉得这个话题与个人对自己的祖国和客居国的认同程度有很大关系。我赞成白凡的观点,战争还是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的。所以你也不用为孙子当了美国兵的那个孩子而太憋得慌,如果他是去打中国,而且是打侵略战去了,那可真是别扭了。
老冬儿说得也是,出国了,而且出到与中国利益无法一致的、总是希望中国要弱小好欺才高兴的国,真是把自己放到一个两难的处境去了。
所以该思考的不只是阵亡战士纪念日,还有很多很多要思考的。谢谢你带动了一个总是在心里的话题。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立青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6 20:13:10
叶子好,很敬佩你的勇气敢于‘触摸’这类的话题。三国开篇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九必合,放在当代依然适合。国际社会的准则之一有一条,没有永久的敌人(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所以轻松也罢,沉重也好,全在于你的立场和角度。作为我们普通老百姓,我们跳不到国家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所以纠结是必然的。至于下一代怎么看,只有时间才能回答,因为历史是时间的函数。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0-11-16 23:07:32
莺歌燕语,谢谢留言。说得很在理,一个人的屁股坐在那条板凳上,大脑就要为这条板凳的利益思考。
曾一度跟你一起“上山下乡,重温在黄石的美好,也没说声谢谢,在这儿补上吧:-)
美国,无意提醒你要信守承诺:-) 你要是都遵守的好好的,我们到哪儿去欣赏你的侠骨柔肠的好文章呀:-)
冬儿,想着我们今后若有缘相见,一定亲亲热热地抱一抱:-)
说得不错,也许时间长一些,这种内心的矛盾会淡化的。只是希望这种淡化是来自思想的超越。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0-11-16 23:36:56
白凡, 你好! 谢谢你的鼓励。 如果我去到你说得韩战纪念园,绝对会有你相似的感受,不管我们成了哪国公民。美国人总爱挂在嘴边的“freedom”,不只是付出了他自己的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更多的时候更是牺牲了他国人民的生命和自由换来的。
钦佩你有决心为正义而战的勇气。
百草,很理解你的父亲。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我们这一代虽没有亲身经历,但时间的距离还太近,我们是可以间接的深切的感受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我本人从内心深处也是有这种民族恨的。
晓竹,谢谢你的理解。我就是困惑多一些:-)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0-11-16 23:54:46
椰子, 这个话题太严肃,太沉重,应该留给社会学家来演绎:-) 不过我一直都擅长抛砖引玉的,这次也不例外:-)
其实多那个当兵的孩子,我到并没有觉得憋得慌。就他当兵的个人行为实在是无法厚非,绝对正当。只是与爷爷这个兵两厢对照,就觉得有些让人惆怅了。
立青,看来我对这个话题的脉络绝对是“触摸”的不准确了;-)其实不是我触摸它,而是它总是在触摸我的神经,我这就只是对它触摸的反馈而已。我也知道,以我自身的经历和知识是很难高屋建瓴地去想清楚这个问题,但有时不会因为想不清就不去想了,个性使然吧:-)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欢乐颂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7 07:16:11
既要铭记又要忘掉,铭记是因为这世界弱肉强食的现实,提醒人只有自强才能不被欺负。忘掉是不能让仇恨来主导,不能想着去报复。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不能去欺负小国弱国,甚至不能去主动报复日本。不然就会重蹈德国,日本,美国的复辙。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0-11-17 08:38:39
欢乐颂,谢谢你的很辩证的留言。
去听过你贴得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在国内时曾在北京音乐厅听过中央交响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音乐会,贝多芬音乐的超凡魅力,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你文章的结束语很精彩,我很喜欢,而且觉得和我们正讨论的话题相关联,把这段话贴在这里与大家共享,不介意吧。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句话,在《论语》中躺了上千年,贝多芬挥动一下他的音乐魔棒,它便从经书中跳起来,化身为音符,在空中飞舞,飞进人心里。"All Men Become Brothers",这真是个美好的理想,这个美好的理想也许永远无法实现,人们注定了会为利益继续杀伐下去,或许有一天整个世界都会毁于一旦。但是这样的理想,这样的音乐仍然存在过,这种存在是个奇迹。
另外,看到你文中说“……尴尬是由于乐曲名与我的网名重复了……”,我倒要说是你的网名与贝多芬的乐曲名重复了:-)( 玩笑话)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欢乐颂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10-11-17 22:34:37
叶子,幸好回来看了一眼,已更正为“我抄袭了乐曲名”,多谢提醒,其实我昨天也有所察觉,真是个昏庸的错误,大不敬啊:)
谢谢你的评论,你看来是少数理解了的。政治总是如此残酷,人类为了利益自相残杀实在是可悲,宗教人文理论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但一到这时候根本拿不上台面来,这一直是让我极度困惑的地方:兵凶战起之时,人们脑子中的上帝跑哪里去了?
“Freedom is not free”绝对是不错的,韩战到底怎么评价我是搞不清楚,因为根本搞不清楚历史事实。但底线应该是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国家就无条件的支持,显然还有比国家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