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这上来的第一句话就很抓人,往往传记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要交代清楚是为何人作传,以便留名千古,可他偏偏来个“不知何许人也”,第一次读,不禁嫣然一笑,先生好幽默。读完全篇,体会了五柳先生的志向与性情,再回头看这句,就有一了种“此中有深意”的感觉。
先生不在乎自己是何许人也,而且“著文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他作文只是为了抒发、自娱,不为了给谁看。越是不在乎自己是老几,为文作诗就越是会真情流露。读这句时想起曾经和朋友的一段议论。她提起我写作之初的几段文字,表示喜欢,为文字的天然而感动。的确,那是一些怀揣多年的文字,那些场景、故事、人物早已在心里酝酿、发酵、浓缩,一旦成文,必是一气呵成,自有它的天然意趣。但记得当时我也表示过不同看法,我以为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如果再重写那几段,文字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会有一个飞跃。朋友不以为然,她的观点是当一个人不为什么而写作时,那是作者最真实的状态,也就会表达的最自然。她这个看法让我时常回味,也常有共鸣。体会着,一个作者虽说可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真实表达,但当一个读者群体存在时,难免会因为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取悦”读者,而程度不同地丧失原则,避重就轻,偷换概念,粉饰太平、哗众取宠…… 说句形象一点儿的话,就是去和读者“作表情”。回过头来再说五柳先生,“我醉欲眠,卿可去”,以五柳先生为人的率真,为文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我想他为文时一定不会有任何“作表情”的想法。“著文自娱”,这是一个写作的高境界。
这是一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先生,“性嗜酒”,去人家喝酒,一喝就醉,醉了就走,“曾不吝情去留”。他家贫如洗,房不避风,衣衫破旧,常常揭不开锅,却总能“晏如也”。
反复读这段浓缩的文字,竟然能生出这许多的感受。以往总是说读书不能不求甚解,陶公从某一个层面上颠覆了这个看似是真理的观点。“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说他读书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是为了一种求知的满足和精神的享受。而我们的教育教给了我们什么?小时候为分数读书(看小说除外),学好了——分数高——得表扬——面子上好看,就一图虚荣;大些了,知道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就业,为了前途…… 在这样的读书目的下,读书是万不可不求甚解的。“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一个读书的高境界。
以上是五柳先生为自己画的一幅自画像,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安贫乐道、任情自得的渔樵形象。深爱那首古琴曲《渔樵问答》。《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每每听到这令人做山林之想的悠悠古韵,就会想到“心远地自偏”的五柳先生,先生以高古的风格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田园诗文,为后代文人建造了一个灵魂的桃花源。
2014.2.9
附:《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活出个自我。
ReplyDelete正在努力实践中……
ReplyDelete另外,请在Name/URL 中填写上名字吧,原谅我不知怎样和匿名者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