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3, 2014

叶之刁刁 —— 读庄子《养生主》




顺其自然



泽雉啄饮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①庖(páo):厨房。“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为(wè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解:剖开、分解。

②触:接触。

③依:靠。

④履:踏、踩。

⑤踦(yǐ):通“倚”用膝抵住。

⑥砉(huá)然:皮肉分离的声音。向(向):通作“响(响)”,声响。“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⑦奏:进刀。騞(huō)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⑧中(zhò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节奏

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会:乐律,节奏

(11)譆(xī):“嘻”字的异体

(12)盖: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

(13)释:放下。

(14)好(hào):喜好。道:事物的规律。

(15)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乎:于,比。

(16)神:精神,心思。

(17)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19)批:击:郤(xì):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20)道:同“导”,循着。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

(21)因:依,顺着。固然:牛身体本来的结构

(22)技(zhī):通作“枝”,指枝脉。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ǐ):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未:不曾。尝:尝试。

(23)軱(gū):大骨。

(24)岁:每年。更(gēng):更换。

(25)族: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26)折: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

(27)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xíng):磨刀石。

(28)闲(jiàn):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30)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

(31)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ò):牛体分解的声音

(33)委:散布。

(34)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

(35)善:擦拭。

(36)养生:其后省中心语,意思是“养生之道”。




[叶之刁刁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个格言恐怕是每个读书人心中的北斗,倦了,厌了,抬头望见北斗星,就有了方向,有了力量。一直都被传统教育着,要努力,要勤奋,凡事都要尽己所能争取最好,但这个更传统的《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的后面还有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只读前半句时会觉得,人生这么有限,知识的海洋那么浩瀚无边,还不赶紧的!可接着读后面,说用有限去追随无限,就悬了。这实在是在和教育唱反调呢,因此教育者就总是断章取义,把后面半句雪藏。初读《养生主》时会觉得庄老先生当头给了一闷棍:再学下去就危险了,快打住吧。但细细体会,事情远非字面上说得那么简单。

也算读了大半辈子书了,且不说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对知识的追逐让我感到这一路走来繁花似锦,陶然于其间,苦中作乐,乐在其中。养生也好,长寿也罢,一个人的人生质量不能单纯以他活了六十岁还是一百岁来计。昨天买到一套中华书局的《古文观止》,摩挲着书皮,轻轻翻开书页,读那目录,有些熟悉,大多陌生,心想这可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字字珠玑啊,未免有些激动。求知这事儿,其实又可以回到山水论来讨论,第三境界和第一境界虽说都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却是全然不同,那高境是经过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书山学海之后的升华。南怀瑾先生对此有这样的讲解:“学问到了极点,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进得去,跳得出来,然后把一切书本知识丢光,白纸一张,到这个境界,可以养生,可以谈道,可以学禅。”先生解的到位,令人信服。

该学还得学,但对知识的追逐要有个度,我理解为要顺其自然。喜欢写文作诗的人常有这样的经历,每每文思泉涌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点灯熬油,耗神伤身,明知不当,又欲罢不能。更常见当持了不同观点时,就觉得自己最对,因此大打笔墨官司。笔仗之时,血压升高,手冰冷,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样的状况古来有之,拜现代科技之赐,今风更盛。如此太过沉溺,也就自然与养生相悖了。不养生就不能更多地感受认知带给我们生命的享受,养生与求知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如何能把这个尺度掌握的好,又要靠求知得来的智慧和修养去平衡了。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是啊,好事坏事都别做到极致,更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做了好事不留名。名垂青史和遗臭万年的人大多都不得善终,自是与养生不搭界了。缘督指运行任督二脉中的督脉为修道之门径。近人蒋伯超《庄子集释》曰:“人生任督二脉,为精气之源。督脉起于小腹,贯脊而上行,又络脑自脊而下,脑为髓海,命门为精海,实皆督脉司之。依此命脉,以为摄生之本。” 作为一个普通人,就“缘督以为经”最好,非常喜欢这句话,寥寥数字,阐述了一个极大的道理。

庄子讲养生,却写了个看似不搭界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这篇耳熟能详的故事曾被收录中学语文教材。十几岁时学这篇,总是感叹庖丁的技艺精湛和庄子的生花妙笔。几十年后重读此篇,体会到这个故事的一些深意。比如技进乎道,庖丁如是,以精神逾于六马的钳且大丙亦如此。凡事要顺乎自然天理,只要依理行事就会游刃有余,养生自然也不例外。怪不得文惠君听了故事后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只是庄老先生对养生之道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具体阐述,到底如何行事,就要靠个人去拿捏了。我理解,太过消极,并非养生之道,而是保命哲学,谈养生,庄子也谈到了怎样才是快乐的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在自然中自由地生活,虽说泽雉啄饮,讨生活艰难,但它是快乐的;笼中的金丝雀自有它锦衣玉食的烦恼,自由飞翔的天空再也不属于它,这样的命再长又有什么意思呢?当然,太过积极的思想,比如,总是向前、向前、向前…… 势必禅精竭虑,这也是养生之大忌。看来转了一个圈,又回到第一部分,还是养生要顺其自然,凡事都要有个度。

有生就有死,生死观问题的探讨是我读庄子的动机之一,这源于几年前一位朋友撰文谈死亡就是回家时我们有过的一些交流。“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顺势而来,顺势而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于生死有各种说法:活着就是睁着眼睛在这里做梦,死了就是闭着眼睛在那里做梦;生死是生命的两种不同状态;生是离家,死是回家…… 种种。这一生如果真能看透生死,也就能不滞于情感,就能做到“哀乐不能入”,这是养生之道的高境界。目前我还真不知谁真正能参透了生死,人生五十是知天命的年龄,是悟境,只要愿意慢慢悟,其实参不透又何妨,总能有所收获。

曾读过一则笑话。苏轼当年拜访和尚佛印,“闲敲棋子”半天,也没有等到佛印,于是提笔作诗云:“圣主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题罢离去,真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不潇洒。再说佛印回至寺中,见苏子留诗,暗笑其自夸禅功,遂提笔批注:放屁放屁!吩咐侍者速速送还对岸的苏轼。苏轼一见,怒火中烧,此等高僧,“屁”字当头,简直无礼之极!立刻过江找佛印理论。待苏轼大光其火毕,佛印浅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读过苏轼的传记及关于他的很多文字,这个性情的才子就是这样常常修行悟道,领悟多了,就难免得意洋洋起来,就以为自己真正得道了,功夫了得了,“八风出不动了”,可他每一次悟道又都会被残酷的现实破功,大才子的豁达到是能让他每每在破功时都哈哈一笑。苏轼终于悟到自己不是达到了多么高的境界,而是没达到多么高的境界,这是了不起的大智慧啊。其实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读《庄子》、悟道,就该持这样一种态度,生命有时需要点儿自嘲,太过认真就无趣了。

个体生命的生死不容易搞清,但人类整体生命的脉络是清晰的。“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一根柴可以烧尽,但火种却是延续下去了,人类不就是这样在传承嘛。

关于薪尽火传,在王蒙的《庄子的享受》中读到这样一首朴素的薪火诗,它在努力告诉我们养生也不惧死,很值得细细品味:

灭灭永无灭,传传犹更传,灭传皆是道,传灭人天然!
薪尽火无尽,火传生意传,六和共三界,光明在心田!
何愁薪渐尽,应念火恒传,海陆山峰谷,代代火相连!
薪柴香四海,火炬照九州,光照普天下,温热留人间!
薪柴期化火,火种寻薪燃,燃罢养巨树,火在薪岂寒?

读了《庄子》内篇中的前三篇之后,有个个人体会,庄子擅长于给读者描绘一个水中月、镜中花,美则美矣,可观、可思、可品,不可以着相。着相是一个佛教术语,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相”往往是虚无的。读《庄子》,享受那种飘逸,品味那份甘醇,努力找寻那个启发带来的顿悟,读它可以让人生登一级台阶,上一层境界,但太过当真就要受苦,亦步亦趋更是要不得。所以,又回到那句话——顺其自然,适可而止。




2014.2.2


参考资料: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经典精粹解读——庄子》 赵明 彭海涛

《庄子的享受》 王蒙

《庄子讲记》 南怀瑾

百度百科





2 comments:

  1. 洋洋大观,好多题目都想动一下,动了以后又觉得“顺其自然,适可而止”:-)

    ReplyDelete
  2. 我猜是懒人兄的留评吧。

    想动就动,想说什么就尽管说出来,想了不说,总想着大辩无言,点到为止,反倒不是顺其自然了 :-)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