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2, 2016

叔本华论独处 ZT




【叶子按语:这篇其实是转帖的转帖。几次去华时网读这篇文章,每有所得。记得年轻时读过一些教人们如何进行社交的书籍文章,当今是个绝不匮乏社交的社会,反倒是独处之道要认真学习,悉心体会。】




叔本华论独处
                  ——摘至《人生的智慧·第五章·第九节》(韦启昌译)·《附录与补遗》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就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是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或者喜爱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的。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却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反倒对他大有好处。否则,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对此损失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

大自然使不同的人在道德和智力方面产生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却忽视了这些差别,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差别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别。前者通常和后者背道而驰,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安排而获得了良好的位置;而为数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因此,后一种人总是逃避社交聚会。而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地位… …

在所谓上流社会中,承认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却唯独不肯承认一个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他们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

社会约束我们在对待愚蠢、呆笨和反常方面,表现出没完没了的耐性。但对于具有优越个性的人来说,却必须请求别人对自己的原谅,或者,他必须把自己的优越之处掩藏起来,因为优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损害,尽管他完全无意这样做。因此,所谓“上流”的社交聚会,其劣处不仅在于,它把那些我们不可能称道和喜爱的人提供给我们,同时,还不允许我们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现本色。相反,这种社交聚会强迫我们为了迎合别人,而扭曲萎缩自己。

具有深度的交谈和充满思想的话语,只能属于由思想丰富的人所组成的聚会。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以此为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但对此却无法作出补偿。绝大部分的社交聚会都是这样的性质。放弃这种社交聚会以换回独处,那我们就做成了一桩精明的生意。

另外,由于真正的精神思想的优势不会容于社交聚会,并且也着实难得一见。为了代替它,人们就采用了一种虚假的、世俗的、常规的、建立在相当随意的原则之上的东西,当作某种优越的表现。这种世俗的表现在高级的社交圈子里传统般地传递着,就像暗语一样地可以随时更改。这也就是人们名之为“时尚”或“时髦”的东西。但是,当这种“时尚”或“时髦”的优势,一旦和人的真正优势互相碰撞,马上就会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并且,“当时髦进入时,常识也就引退了”。

大致说来,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成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的轻微。因此,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以及宁静的感觉,在尘世间是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一个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找到。而要长期保持这一心境,则只有深居简出才行。这样,如果一个人自身既伟大又丰富,那么,这个人在这贫乏的世上,就能寻觅到最快活的状况。

确实,我们可以这样说,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但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由于客观或者主观的条件,一个人越不需要跟人们打交道,那么,他的处境也就越好。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它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据此可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所以,西塞罗说过,“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除此之外,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具有内在丰富价值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会主动寻求这些交往而放弃自我。相比之下,对于欠缺自身内在而平庸的人,更表现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他们忍受自己来得更加容易。此外,在这世上,真正具备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每一个有价值的、出类拔萃的人都宁愿引退归隐——这就是上述事实的证明和结果。据此,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如果他懂得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扩大自己的自由,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促使人们投身于社会交往,是人们欠缺忍受孤独的能力,在孤独中人们无法忍受自己。他们内心的厌烦和空虚,驱使他们热衷于与人交往或结伴出行观光。他们的精神思想欠缺一种弹力,无法自己活动起来。因此,他们就试图通过喝酒提振精神,不少人由此变成了酒鬼。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人需要得到来自外在的、持续不断的刺激。或者,更准确地说,通过与其同一类人的接触,他们才能获取强烈的刺激,一旦缺少了这种刺激,他们的精神思想就会在重负之下沉沦,最终陷进一种悲惨的浑噩之中。我们也可以说:这类人只拥有人性理念之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因此,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许多补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人的完整意识。相比之下,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独立的统一体,而不是人的统一体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这个人自身也就是充足完备的。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平庸之辈比之于那些俄罗斯兽角乐器。每只兽角只能发出一个单音,把所需的兽角恰当地凑在一起才能吹奏音乐。大众的精神和气质单调、乏味,恰似那些只能发出单音的兽角乐器。确实,不少人似乎毕生只有某种一成不变的见解,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能力产生其他的念头和思想了。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为什么这些人是那样的无聊,同时,也说明了他们何以如此热衷于与人交往,尤其喜欢成群结队地活动,这就是人类的群居特性。人们单调平庸的个性使他们无法忍受自己。“愚蠢的人饱受其愚蠢所带来的疲累之苦”,人们只有凑到一块、联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有所作为。这种情形与把俄罗斯兽角乐器集合起来,才能演奏出音乐是同样的道理。

但是,一个有丰富思想头脑的人,却可以跟一个能单独演奏音乐的乐手相比,或者,我们可以把他比喻为一架钢琴。钢琴本身就是一个小型乐队。同样,这样一个人就是一个微型世界。其他人需要得到相互补充,但这种人的单个的头脑意识,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统一体。就像钢琴一样,他并不是一个交响乐队中的一分子,他更适合独自一人演奏。如果他真的需要跟别人合作演奏,那他就只能作为乐队的主音,就像乐队中的钢琴一样,或者,他就像钢琴那样定下乐队的调子。那些喜爱社会交往的人尽可以从我的这一比喻里面得出这样一条规律:交往人群所欠缺的只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人群的数量得到弥补 … …

除此之外,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视为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精神取暖,这类似于人们在寒冷的天气拥挤在一起以身体取暖。不过,自身具有非凡思想热力的人是不需要与别人拥挤在一块的。在《附录和补遗》的第二卷最后一章里,读者会读到我写的一则表达这层意思的寓言。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他不喜好与人交往”,就几乎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

独处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第二点弥足珍贵,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的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 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交往的需要,那确实是一大幸事。因为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与人交往,我们平静的心境,对我们幸福的重要性仅次于健康。我们平静的心情,随时会因为与人交往而受到破坏。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犬儒学派哲学家放弃所拥有的财产、物品,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享受心境平和所带来的喜悦。

谁要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放弃与人交往,那他也就做出了一个最明智的选择。柏那登·德·圣比埃的话一语中的,并且说得很美妙:“节制与人交往会使我们心灵平静“。因此,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这样做。正如人们从一开始就受到匮乏的驱赶而聚集在一起。如果没有受到匮乏和无聊的驱赶,人们或许会孤身独处。虽然其中的原因每个人都认为很重要,甚至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独自生活恰好适合如此评价自己的人。因为生活在拥挤、繁杂的世人当中,人们会变得步履艰难,左右掣肘,心目中自己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会大打折扣。

从这个意义上说,独处甚至是一种自然的、适合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使每一个人都像亚当那样,重新享受原初的、与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乐。

… …

总之,孤独、离群的倾向是与一个人的精神价值直接相关的。这种倾向正如我已经说过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历和对此经历进行思考以后的结果。它是我们对绝大多数人在道德和思想方面所表现出的悲惨、可怜的本质有所认识后的产物。

… …

另一个方面,正如贺拉斯所说,“在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无瑕”。(独处而不提升自身见识与境界 --- 懒人补)长期离群索居的生活会使我们的情绪变得异常敏感。

(补遗)第十一节。 我们在实施某一计划时,应该先把这一计划深思熟虑。但是,尽管每一个细节都已详细考虑完毕,我们仍然需要为人类知识的有限和不足留下余地。



[懒人梦语] 世人对自己的思想往往过于自信,倾向于绝对,哲学家也然。凡事执其两端,择其中可也。独处是立身之本,也可根据环境条件加以外延,组成动态的独处共同体;合作是发展之路,以独处提升合作的质量,以合作改善独处的内容。至于社交活动,那是独处之余的补充。


亚瑟·叔本华(德语: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著名
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开创者,其思想对近代的学术界、文化界影响极为深远。不同于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并无取消物自体,他继承了康德对物自体和表象之间的区分,认为它是可以透过直观而被认识的,并且将其确定为意志。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它同时亦包括所有的理性与知识,我们只能透过沉思来摆脱它。叔本华把他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与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被意志所支配最终只会带来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启发了日后的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 摘至维基百科


http://www.oscclub.com/home.php?mod=space&uid=395&do=blog&id=1236


6 comments:

  1. "除了极少的例外,我们的思想只面临两种境况:孤独,或者庸俗。" ———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 《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

    以前为了这句话写了那首“一个人的时光”,叔本华应该是在暗示孤独帮助人思索人生,因而减少庸俗。或许一个人的年龄与孤独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关系,孤独得太早会是痛苦,太晚则不止是痛苦,还有庸俗。

    ReplyDelete
    Replies
    1. 孤独与庸俗是有相对性,但我以为不能完全对立。叔本华的思想,很多揭示是深刻的,鞭辟入里的,读来痛快淋漓,只是有时就难免走了极端。这或许不是叔本华的错,而是文字的问题,因为在表达一种观点时往往会过于执其一端,很难做到叩其两端而执其中,“中”在哪里?平衡在何处的确是不容易拿捏的。

      你谈到孤独与年龄的关系,我也有这个感觉,往往到了一定年龄更愿意向内观照。自我选择的孤独会带来安静充实与快乐。

      你提到曾写过诗《一个人的时光》,可以放上来吗?很希望拜读学习。

      Delete
    2. 叶子好,叔本华可以用对人性和世界的丑陋抱悲观主义看法跟对人生与哲学保持积极态度来概括,因此从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角度来看,孤独好于庸俗,人越年老就越应该从孤独中汲取乃至享受智慧。我的理解是如果孤独和庸俗都是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现实,人们应该在成长中学会驾驭孤独,用它战胜庸俗。

      附上拙诗,欢迎多提评论意见:



      一 个 人 的 时 光



      文/Cancan




      一个人的时光
      云朵不是投影山上
      天空弯下腰嘻戏蜩蜋和螳螂
      铃兰,牵牛和兔儿伞
      齐声摇晃着太阳
      晚香玉,再不只想细语月亮

      一个人的时光
      你的模样,会是那样的安祥
      明瞳映亮暮中的山岗
      风儿传送着你的歌唱
      她让石阶,紫藤和窗栏
      当上唯独听命于你的花匠

      一个人的时光
      款目你笑靨的雪照绝潢
      那是怎样的燕妬鶯惭,桃羞杏让
      怎样粧见施嬙
      和怎样地令人痴狂
      不知别后你是否也曾这般孤寂彷徨
      忆起那只选中了少年你我的龙舫

      一个人的时光
      思绪不需要精致的楼宇霓裳
      那就由她干云翱翔
      无羁和信马由缰

      再次踏上那径遍洒鲜花的长廊
      让欢欣镶上你所钟爱的粉蔷

      一个人的时光
      足以掩去讬梦里的遍体鳞伤

      Delete
    3. 汤安好,谢谢你分享佳作,读了若干遍,《一个人的时光》,单就题目就直击心房,更别说时而低回,时而飞扬,才情毕现,非常喜欢。

      思绪不需要精致的楼宇霓裳
      那就由她干云翱翔
      无羁和信马由缰

      点睛,很精彩。

      因为想要细细体会,也想唱和一首,但一直都没找到感觉,所以留言回复就拖了这些天,见谅。

      昨天我们这里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之后晚上又停电许久,凭窗望见窗外雪光,清明疏朗,诗意油然而生,一气呵成下面这首。多多指教。

      《一个人的时光》


      一个人的时光
      望乡
      新雪中林野茫茫
      不见了障目枯枝
      也不见了羽衣甘蓝红装
      一个小小蜗牛
      慢慢地爬过山岗。

      一个人的时光
      炉旁
      红焰舞着缨枪
      暖了烫了
      闪了灭了
      睡了,很香很香
      醒来已遍体鳞伤。

      一个人的时光
      郊塘
      雪消融了
      没了玉洁冰清的模样
      樱树上一夜间冒出点点孢芽
      原来都在玩捉迷藏

      一个人的时光
      寻芳
      兰花本该安详
      却披着英雄氅
      将将锵锵
      仙人掌恭谨温良
      顶着娇花惶惶
      说来有那么点儿荒唐。

      一个人的时光
      弦上
      操弄引吟拍
      飘风秋叶金黄
      壶觞颠倒痴狂
      小雀儿扑棱棱扑窗
      难不成她也会欣赏?

      一个人的时光
      书藏
      稼轩袖里五色
      苏子泛舟咏月亮
      易安误入藕花深塘
      五柳把酒话扶桑
      持一枚小小书签
      便可屡屡梦回宋唐。

      一个人的时光
      竟然是无事忙
      哪会寂寞凄凉?
      小鹿逡巡
      鹭鸶飞翔
      山茶含情脉脉
      忍冬低吟浅唱
      深刻的孤独
      浸出清冽佳酿
      不由得人踉踉跄跄。

      Delete
  2. 叶子好,谢谢你的鼓励,你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如歌的行板,似水流年,期待时常这么写一些,存储一些。

    许多时候人们只要摘取足够沉静的所思就是诗歌,但是多数人不去摘取,任由思绪像风一样吹过去。

    古体诗有格律,现代诗一样有韵律节律,规律在哪里?反复吟读自己的作品就会自然而然地符合规律,孔子就是这么对待诗歌的。

    ReplyDelete
    Replies
    1. "许多时候人们只要摘取足够沉静的所思就是诗歌,但是多数人不去摘取,任由思绪像风一样吹过去。"
      的确,摘取的人还在少数。喜欢写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因此觉得有思索有记录的生活会更有些意味。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