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从年轻时就是中国美术馆的常客,但那时资讯少,也不懂得主动学习,只是下意识地看展。有时会对一些画的局部有感触,实际上国画知识依然寥寥。几年前曾被人问及中国绘画有什么名画家名作,我无言以对。意识到知识欠缺后,开始读一些与中国绘画相关的书籍,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算是我们的中国画启蒙。后来也听了一些相关讲座。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巴黎东方艺术馆,天津博物馆,中国国家美术馆都有大量中国画馆藏,加上这次台北故宫之行,慢慢地,就像学习西洋美术史那样,我们也走在了认识中国画的路上。虽然还只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却也是其乐无穷。
展出中有数不胜数的各个朝代知名画家的作品,一些画作按朝代顺序展出,可以看出中国画的演进过程。不知是否带了主观色彩,最强烈的感触就是中国画清灵飘逸悠远的意境是西洋画、日本画和韩国画都不可及的。以往多喜白描、水墨、文人画,这次开始接受青绿山水,欣赏丹青的华美,比如仇英临摹的《海天霞照图》。文征明的字画都好,《画松亭客话》,环境清幽,溪水缓瀑,老松高耸,茅亭小筑中两人对坐,展卷闲话,画境颇有文人情怀。陈师曾的画史中介绍南宋僧人法常,说他的《白衣观音》是宋代禅宗画极品,尽人皆知。虽无缘此画(为国宝级藏品,京都大德寺收藏,每年只展出一次),但这次看到他的墨戏花卉蔬果翎毛,构图简洁,看似随意,却非常精致生动,让人过目不忘。又认识了一位画家。
台北故宫还制作了一些古画动漫,超大屏幕上,古画动起来了。其中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是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仿《清明上河图》合作画成,故此称为「清院本」。 所画的事物繁多,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明清社会风俗,市井风情,看起来意趣盎然。
都说书画同源,许多书家也是画家。这次看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短短的贴被诸多名人题跋。陈师曾说:“羲之书为古今冠冕,丹青亦妙,有《杂兽图》、《临镜自写真图》。”想象不出他画中的野兽和自己是个什么样子。除此,邂逅祝允明书陶渊明《闲情赋》,被评价为“用笔利落精致,线条润泽凝练,圆厚中带着清雅气质,单字变化巧思……风格独特,表现出不羁的个性,代表他在小楷上融会贯通的非凡成就。”《闲情赋》是我一直喜爱的篇章,读来十分亲切。更有一些书法大家的馆藏作品,赵孟頫、欧阳询、李公麟、文征明、郑板桥、刘墉等,据说这些人都是书画俱佳。能独步艺术天地,既要天赋异禀,又要得熏陶,所以书画大家净是一家子,魏晋画家王廙是王羲之的叔叔;赵孟頫的外孙王蒙是画坛元四家之一;初唐阎立本父子兄弟皆以画名;清人王时敏、王元祁祖孙二人的画都在台北故宫看到了。
除了常规展,台北故宫也办一些特展,这次赶上一个特别精彩的特展:“写尽繁华—— 晚明文化人王世贞与他的志业。特展介绍:“明代重要的史家与文学家王世贞(1526-1590),著作等身。热爱艺文活动,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文化领域。他观察并记录下十六世纪的大明繁华。本展览将展现王世贞精彩的一生与他的志业,进而一窥晚明的文化盛况,认识当时充满创意与多元竞争的文化生活,并经由王世贞的史家之眼,透视繁华下的文化底蕴。”吴中三家的观点便是王世贞提出,至今仍是书史上的主流说法。这三家分别是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王世贞的收藏珍品太多了,而且从2022年到现在一直在分期分批展出。我们有幸看到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仇英的青绿山水画,宋徽宗的诗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坊间有传,王世贞化名兰陵笑笑生写了此书),王世贞的诸多尺牍、书法、砚台、书稿尽在展品中。还有各种精品瓷器,四库全书,缂丝制品。另外,一众书画大家如李思训、关仝、夏珪,范宽,倪瓒、吴镇、王蒙,黄公望、王宠、文征明、祝允明、仇英,王时敏,王元祁的作品也都在展出之列,可见其品味之高眇。若非特展,这些名家之作也不是那么容易被集中看到。
展品中印象深刻的什物还有,汪精卫送给日本天皇的礼物玉屏风,二战后得以归还。较之故宫的奇珍异宝,玉白菜、肉形石,我们都更喜欢距今大约5000年的史前文物,良渚文化玉琮,爱它的天圆地方,古朴天然。再就是唐朝的胖女人陶俑,把个唐朝女人的仪态万方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喜欢她可爱的情态,每次去都会围着她看好一会儿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美感。“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不愧为东坡先生,借环肥燕瘦论书法的不同风格,其他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
青铜、陶瓷、书画、书法,不仅是审美,也是历史钩沉。有限人生,谋生之外,多看博物馆多旅行,学习文化,感受艺术,通观历史,思考哲学。旅行也常常带动我们的阅读,一路走来并非刻意,而渐成习惯。看似无用的文化艺术最能陶冶人心,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与许多趣味。
台北故宫之行太丰盈了。
(待续)
叶子雅兴,只是我对绘画,中国的和外国的,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不敢妄加评论😉
ReplyDelete最近我把在万维上写的东西大概整理了一下,都搬到 Google Blogger 上来了,算是留个底儿。欢迎参观,指教。https://huyandi.blogspot.com/
蛮夷,真高兴你搬新家了,好像还没搬完?没见最近一篇《不响》:-) 会常拜访,讨教。
Delete我对绘画知道的不多,只是这些年愈发喜欢了。我先生练毛笔字也有十年了,他不如你认真,但也是断续地写,我们也就有兴趣看一些书法的东西。台湾去了有一年了,感觉有意思,所以觉得还是花些精力写出来保存吧。肚里墨水不够,台北故宫这一部分写得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