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4, 2024

岛屿 —— 地涌金莲

 




        台北街头巷尾有许多梅树,梅子青青,煞是好看,热带植物总是能吸引北方人的视线。标牌上写果梅,生食酸涩苦味,一般用来腌制蜜饯、酿梅酒、梅子醋。看来我喜欢的梅酒就是由这样的青梅酿出来的。头一次见梅子,脑子里的青梅竹马,青梅煮酒都有了出处。

        植物园就在市中心,很是小巧,红墙碧瓦倒映在绿水中为原本简单朴素的园林抹上一道旖旎色彩。园中有许多白鹭,玄色长腿长喙,黄色脚爪,脑后飘着两支翎毛,真是姿态优雅的鸟,后来在台湾的溪畔稻田常见大小白鹭。另一种羽毛蓝灰的大鸟是初见,颜色看起来很舒服,来来回回见它多次,不是睡觉,就是呆立,干脆就把这不知名目的鸟先称作木鸡。

       我们在园中闲逛,遇到一个老妇人,东张西望,像是在找什么,我送过询问的目光,她开口问我是否见到地涌金莲。地涌金莲?见我疑惑,她说那是一种佛教花卉,朋友告诉她植物园有,于是特地跑来寻找。跟着她,我们找到了这种蕉类植物。原来多年前曾在云南见过,只是当时不知为何方神圣。地涌金莲的枝干不起眼,花苞硕大,含苞时花叶尖部殷红,渐次过渡到粉红、粉黄,直到花叶全开呈金黄。地涌金莲状如莲花,酷似佛堂前的供奉,难怪常在南方寺庙种植。这种短粗枝、无叶的大花顶在枝头,好像地里涌出来一般,名副其实。与老妇人攀谈,她说自己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知道我们初次来台湾,便推荐了好几处寺庙。来台湾看寺庙原本就在计划的日程内。其后的旅行中,台湾随处可见的庙宇每每让我想起到达第一天看到的地涌金莲。

        蒋勋老师是美的传播者,更是台湾的宣传大使,读他的书,听他的讲座多年,从中我早就知道了台北大龙峒有个保安宫,老师小时候就住在保安宫附近,保安宫的壁画匠师、大龙峒的戏台都是他美好的童年记忆。

        当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个香火旺盛的庙宇,竟好像故地重游。保安宫是典型的南方庙宇,飞檐高翘,装饰极尽繁琐艳俗,色彩更红橙黄绿蓝五彩正色,高明度,高饱和度。当人们把满怀希望寄托于此,就会倾尽全力营造氛围。我平时喜爱淡雅简约中性色,偶尔也会喜欢浓墨重彩,如户县农民画。客观地说,户县农民画艳而不俗,有强烈的喜感。台湾的庙宇建筑则绝对繁琐艳俗到极致。奇怪的是如此艳俗,并不招人烦,只觉那是一种另类的美。想不通为什么,真是个有趣的审美话题。

        保安宫供奉着保生大帝,维基百科介绍:保生大帝为闽南地区、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医神,本名吴夲(tāo),福建同安人,原为北宋时的医师。起初被渡海来台的同安人供奉,后来便成了民间信仰。台湾有挺多民间信仰,我常常不知该把它们归类为佛教还是道教,也或许根本不必归类。据说台湾沿袭福建习俗,宗教文化盛行,庙宇宝刹遍布城市乡村,田间地头,渔港窄巷。宏大如高雄佛光山,专精有保安宫,丰富像龙山寺,简单至道旁小小的土地庙。有一次看到村头有一座万应公祠香火极旺,横批是“有求必应”。突然领悟为什么称万应公祠。

        进了保安宫遇到一对中年男女在投掷一对红漆木片,木片呈月牙状,一面平整,一面隆起,他们反复投掷,我们一旁注视不得其解。待他们投掷完毕,去抽了签,回来又继续投掷,我们越看越糊涂。等他们忙活完了,我们上前请教,女士很耐心地做了解释。维基百科上对此也有详细描述:红漆木片叫筊(jiǎo)杯,是民间信仰与道教信仰中一种寻求神明指示的仪式工具。在远古时期用蚌壳投掷于地,视俯仰情形,断其吉凶。后改用竹子或木片,做成蚌壳状替代。投掷茭杯时,若二只筊杯一正一反,叫圣杯,代表所求之事神明应允、赞同、可行。两只皆为正面,是笑杯,代表神明笑而不答,意为陈述不清、无法裁示或明知机缘未至不足,何必有此一问;或所提问题自有主张、已有定数,何必多此一问;也可以解读为神明主意未定,重新请示。两只皆为反面,为怒杯,表示神明否定、不认同、或者不应许所求之事。筊杯未倒下而呈立状,则是立杯,一般人掷筊多半对神明“有所求”,相传若为“无所求”的信徒,容易掷出“立筊”,会被善信视为神明显灵。他们教我们要连续掷出三次圣杯才能去抽签,抽签后还要再问神灵是否得意此签,再三次圣杯后才能确认。我们带着几分敬畏、几分好奇、几分游戏的心情完成了抽签仪式。

       作为文化大革命中成长的一代,拜时代所赐,当年一切宗教被当作封资修统统扫除,童年不敬神鬼的人,大多被教育成唯物主义者。旅行归来与朋友闲聊,谈及台湾的庙宇和抽签,他们斩钉截铁地说,那都是迷信。在西方旅行我们看过很多教堂,在台湾我们自然对庙宇感兴趣。保安宫对面即是孔庙,它的藻井和飞檐上的绿龙让我印象深刻。教了十多年的书了,自然该在孔夫子的有教无类牌匾前一拜。

        位于台北万华(旧称艋舺)的龙山寺供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妈祖,四海龙王,十八罗汉,城隍爷、注生娘娘,山神、土地公、文昌帝君,大魁星君等听说或没听说过的一众神明,不下几十个,大有神仙开会的架势。有趣的是看到来这里拜文昌帝君的学子都要把准考证摆放好,拜神已经功利到精准,不禁莞尔。龙山寺里不只神仙多,还有许多名人题字,康有为、吴昌硕、孙科、于佑任、李登辉、马英九等都留下墨迹。

        台湾简直没有香火不旺的寺庙,大到龙山寺,小到街市中的霞海城隍庙,拜拜的人络绎不绝。城隍庙里年轻人大包小裹地拎着供奉排队拜月老。看着他们男男女女站在一处,都等着月老牵红线。我心里悄悄有个念头,那个姑娘转过身对站在身后的小伙笑笑,攀谈几句,或许红线就牵上了呢?宗教在生活中有着许多实际的功能。孙中山说过:思想产生信仰,信仰产生力量。我对此半信半疑。信仰产生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时候缺乏思想也会掉入某种信仰,这不是随处可见的吗?

        庙宇可观建筑,了解文化,感受风俗。宗教中有历史,有哲学,更有艺术。无论在教堂还是在佛堂,我会偶有感应,看来还不是纯粹的无神论者。


       读杨绛先生在九十六岁高龄写就的文字《走到人生的边上》,很感慨。近百岁老人,睿智如杨绛先生,最终还是会在灵魂、鬼神的问题上打转转,看来谁都走不出这个圈,只是有人表达,有人不表达罢了。有没有神明是个终极大哉问,有或没有,人们往往各执一端。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早早就笃定了,承认有或无。把有生之年交给神明,省却很多现世与来世的烦恼,台湾便有了众多地涌金莲般的庙宇。有些人坚定地否认神明存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对天地无敬畏。两种十分笃定的人生似乎都容易些。还有第三种人,如杨绛先生这样矛盾的人,想不通便上下求索,保持观念的开放,又始终难下定论。


(待续)

















2 comments:

  1. 看来叶子这一趟台湾之行收获满满。有张照片上有一个放准考证影印本的盒子,难道是请佛保佑考上好学校?还应该有一个盒子放情书影印件,求佛保佑找个好对象😁

    ReplyDelete
  2. 这一趟的确是感受多多,这还只是开了个头:-)
    放准考证的是龙山寺的文昌帝君(孔庙也有),据说只拜一个还不行,还得拜旁边的大魁星君,因为一个是出考卷的,一个是判考卷的,名目繁多,复杂的很。众多细节我都没写。找个好对象得到城隍庙专门求月老,具体事务转神专办,特别有意思。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