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3, 2024

岛屿 —— 望春风

      

         



从艋舺龙山寺出来,在附近的街巷漫步,远远地,一个别致的木质花窗吸引了我,寻窗而去,古旧的建筑,牌匾上写着莽葛拾遗,原来是个二手书店。行前曾起意逛台北的二手书店,但并没在网上做功课。这可真是天意,来得全不费功夫。二手书店淘书不在结果,在过程,寻寻觅觅,邂逅旧朋,结识新友,惊喜连连,带劲,过瘾。

        拿起刘少雄老师的《经典东坡词》翻看,内容那么熟悉,这简直就是老师台大课程的讲义。几年前曾在网上把刘老师讲得《东坡词》和《宋词之美》两门课程完整地听了下来,有些内容还听了不只一遍。刘老师是香港人,操一口不甚标准的国语,人很性情,直抒胸臆,讲解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这不仅是个好老师,也是个诗人。《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集,若干年前我听过一片光碟,让我知道了《乡愁》之外的余光中。多少日子,在上下班的高速路上听着“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尽管温哥华亦在冬日冷雨中,但我内心没有余先生的悲凉。拿着这本泛黄的小册子,是那种与老友相逢的欣喜。林海音的《中国豆腐》让我看到写《城南旧事》的林海音是个那么有趣的人。杨牧是新朋友,他的诗选充满了台湾的本土气息。从读《巨流河》开始就熟悉了齐邦媛教授,她是为台湾文学奔走呼号的学者,为了向世界推广台湾本土文学,主编《中华民国笔会季刊》,推动《台湾现代华语文学》英译计划,淘到了她的《台湾文学五十年文学评论集》,这是她半生辛勤笔耕的果实;还有台湾大河小说代表作之一,东方白的《浪淘沙》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灵山》……

        台湾二手店淘书收获颇丰,我们专门打了一个纸箱托运。

       除了几家二手书店,我们也去了诚品书店和郭怡美书店,大牌诚品是慕名点卯,小而美的郭怡美书店虽是邂逅,却赠我以良宵。那天下午本来计划从大稻埕开始,要一直逛到迪化街,结果被设计别致的郭怡美书店绊住了。三层楼书店是老屋改造,装潢天然简素,不局促。傍晚微雨,天气较凉,店里客人稀少,三楼布置出一个很舒适的读书空间,摆放了不少诗集,坐下来读诗,干脆哪儿也不去了。意外地,雨夜读诗留在了台湾之行的记忆深处,什么时候想起来脸上心里都有笑意。​

        从郭怡美书店出来还在飘雨,白日热闹的大稻埕南北杂货店大多已打烊,漫无目的地徘徊雨巷,来到大稻埕公园。湿漉漉的夜色洗去白日的喧哗,小小的街心花园有了几分惆怅感。那里立着一尊铜像,是一个大头小身子的人坐在折椅边缘低头奋力书写,近旁有几个宣传牌,原来这铜像是台湾著名民谣词人李临秋。读着关于他的介绍,很陌生,但读到他创作的民谣《望春风》的歌词时,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望春风,望春风……这不是那个、那个……我们马上到YouTube上求证。“独夜无伴守灯下,清风对面吹,十七八岁未出嫁,见着少年家……想要问伊惊歹势,内心弹琵琶……”邓丽君郁郁的歌声飘入大稻埕的雨夜,曲调是那么熟悉,原来这首脍炙人口的台语歌曲是李临秋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由台湾作曲家邓雨贤谱曲。这是两位台语歌坛作词作曲家的首度合作,此后又有了《补破网》、《一个红蛋》、《四季红》这些广为流传的台语歌曲,台湾也就有了“凡有水井处,必歌李词”的说法。籍着在网上对李临秋的阅读,我们也知道了邓雨贤,他原来就是《十八的姑娘一朵花》的曲作者,被誉为台语作曲教父级的人物。关于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啊!春日美妙的雨夜,多么有趣的邂逅。

    台湾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旅行让我们打开了这本故事书,慢读,细品。

        梁实秋故居因故改变开放时间,于是我们利用短暂的空档,参观了台湾大学校园。从古老的校门骑车驶上椰林大道,再拐到小椰林道,在醉月湖畔逗留片刻。除椰林大道的南国风光,台大观光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和感受,只是在两人并肩骑车时彷佛回到大学时代。这些年在YouTube 上常听台大老师的授课,其中有几档授课和讲座非常精彩。刘少雄教授的《宋词之美》和《东坡词》是我最喜欢的课程,没有之一。刘老师对宋词的热忱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动情的演绎与讲解让我陶醉并受益匪浅;王德威教授的《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充满思辨的魅力,开阔视野,加深思考,他的课吸引着我一听再听。拜现代科技所赐,普通人能听到各处名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踏足台大,虽没有机会进课堂,能徜徉校园,走马观花已是莫大的满足。        

        梁实秋故居离台大不远,于是骑车前往。台湾颇多文化名人故居,在胡适、梁实秋、钱穆、张大千等人的故居中,挑选了梁实秋故居,因为熟悉他的散文。梁氏散文精致儒雅,丝丝入扣,他的《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都是能一再品味的好文章。梁先生的台北故居是一栋独立日式木屋,坐落在高楼间,比他书中描写的抗战期间避祸重庆的雅舍更有雅舍风韵。日式房屋中没有床,应该是睡榻榻米吧,家具也很少,正应了他书中所述:“‘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有一几一椅一榻,甜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故居有个小后院,院中有竹,正应了孔老夫子“不可居无竹”的理想,为雅舍更添几分雅趣。梁实秋是散文家、学者、翻译家,他为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述,除了大量的散文作品,更有《莎士比亚全集》等诸多文学译著。说起梁实秋,不能不说一下民国时期梁实秋与鲁迅的论战,读过一些相关文章。观点之争,立场之争进而发展成意气之争,当然也出了不少精彩文字以飨读者。​我个人即喜爱鲁迅先生的深刻犀利,文字饱蘸深情,也欣赏梁实秋的情趣雅文,清新隽永。鲁迅先生早逝,人生惨淡,作品颇丰,身前身后名被人诟病利用,但先生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文字、思想恐怕一直都会针砭着社会时弊,让人感到永不过时。而梁实秋来台湾后一直在台湾师范大学教书,潜心文学,晚年含饴弄孙,在台湾和西雅图间往来,他享受了一个正常人的完整的一生,是出版散文集文字最多的作家,轻灵的文字也是可以传世的,更何况他还翻译了莎翁的皇皇巨著。两位文学大家当年打不清的文字官司,孰是孰非,于后人似乎已不那么重要了。

雅舍就在师大附近,那里是二手书店集中的地方,于是我们又逛了几家。​   

    在台湾时常会感到自己文化不够,因为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林安泰古厝,厝是闽南方言,意思是家或家里的房子。我们去参观了这栋2000年迁建到现址、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厝,它是台湾现存的年代最久的古厝之一。迁建后政府又扩建了庭院,使之成为一个比较有规模的民俗博物馆。古厝红砖红瓦云墙花门,是我们不熟悉的闽南风格建筑,虽有亭台水榭,但少些江南文人建筑的雅趣,多了些村野人家的厚重与朴实。在古厝我尤爱灶台上贴的灶王爷,一见到,脑子里就响起姥姥的胶东口音,她说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待续)


2014.4.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