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国除了看望父母,另一个想法就是想让儿子多受点儿中国文化的熏陶,同时,我们也借机让自己回回炉。
因为希望能在家多陪陪老人,我们这次没有安排长途旅行,除了在北京逗留几日,剩下的时间都是在天津度过。
在天津我们更是没有去逛任何的百货商场,除了多次往返鼓楼和古文化街, 还去了估衣街的谦祥益。谦祥益曾是北京著名的“八大祥”绸缎庄之一,在天津曾经古老繁华的估衣街上,它的规模是八大祥之首。现在的谦祥益不再经营绸缎,而是改弦易辙,成了演出津味相声的茶楼文苑。
那天下午带儿子去那里品香茗,听相声,不只是他第一次直接接触这种民间艺术,就我自己而言,这种老天津卫的消闲娱乐方式也只是从书本上读过,从电影电视中看过。坐在茶楼,听这种民间相声,的确有别于每年春节晚会时从电视里听相声的感觉。这里的相声没有政治,有的只是“包袱”,有的是老天津卫的胡同、大杂院文化,有的是老天津卫的市井民俗,更有那端茶递水、嗑瓜子的闲适的氛围。虽说有些段子听起来粗俗不雅,甚至带点儿颜色,但更多表现的是天津人睿智狡黠的幽默,那的的确确是天津特色的幽默。
说起天津人的幽默,让我想起了这次在津乘公共汽车时司机和乘客的几句对话。车到站了,颤颤巍巍的上来一位衣衫不整的男人,从男人不清的口齿中,依稀可以听到是说没带钱。司机不温不火:“您又来了,你了快找个座儿坐好吧,一会儿车一动换,别闪着您!”看来这是个身体和神经都有些问题的熟客。男人坐好后,嘴里又叨咕了几句可能只有司机才听得懂的话,司机回答着:“等着急吧?我这(jie)不开车来接您了嘛。”我和先生一下都忍不住地笑出了声。怎么也想象不出北京或上海的司机能有如此的调侃。
逛京城的主旨是胡同游、寻根和看演出。
我们住锣鼓巷胡同内的文化酒店,每天望着酒店餐厅天花板上的文革宣传画吃早餐。清晨出门时,如果胡同里停车不多,儿子就会试着去驯服酒店接送客人的三轮车,可直到走的那天,骑三轮的这层窗户纸依然没有被捅破,这成为了他北京之行的一大遗憾。白天我们在南锣鼓巷游胡同,除了观景,还逛胡同里栉比鳞次的特色小店,淘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先生的童年是在北京长大,姥姥家就住在鲜鱼口的小胡同里。在前门大街、大栅栏、鲜鱼口这些改造过的胡同老街上奔走,我们找到老屋的旧址,意外地发现那老屋竟还剩着一道迎门的院墙没有拆完。快,照张相作个纪念。这可就叫寻根!寻根的结果是让先生对儿子拉开了话匣子。先生讲起他们小时候夏日的晚上会去中山公园赶场看露天电影,看完了这边的《列宁在1918》,又去看那边的《地道战》,他说他一共看过七遍《列宁在十月》、八遍《南征北战》、至于《地道战》、《地雷战》这样的影片,就更是不计其数;每到国庆,广场放完礼花后,他们便会去广场拣没有燃烧完的炮药,回家堆成一堆放嗞花;先生还说起鲜鱼口内当年有一个小杂货铺,门口总摆放着一个高高的圆柱形玻璃缸,缸里泡着茶鸡蛋。每次走过,他都会盯着那鸡蛋看好一会儿。小孩兜里一般都没钱,有时即使有一两个钢崩,也会攥得手心出汗,所以从没有掏出来过。每次都是咽咽口水,恋恋不舍地走人。这些故事虽说我都听过,但在现场讲感觉又不一样,儿子更是觉得新鲜。拍拍爸爸的肩膀,儿子半同情、半开玩笑地说:“以后让我妈天天给您做茶鸡蛋。”
在京的三个晚上,我们看了三场高水平的演出。第一晚在长安大戏院看了北京青年京剧团的《霸王别姬》。以前我们不喜欢听京戏,总觉得节奏太慢。后来有一段时间在北京工作,偶尔会带儿子去听一些折子戏,觉得渐渐得对京腔京韵有了些感觉,估计也是自己的年龄到了,可以欣赏这国粹了。这次看京戏难为了时差还没倒完的儿子。他在剧场里听一段,睡一会儿。之后问他,他夸张地说:字幕看完了,闭眼睡一会儿,再睁眼时,那句还没唱完。这就是我年轻时的感觉。 不过儿子说他喜欢听京剧的唱腔,更喜欢看京剧的脸谱。我想这也就够了。现在先给点儿影响,以后的修行就在他自己了。
首都剧场是北京人艺的老窝,当年我和先生在那里看了人艺太多的话剧。这次又在那里看了一场濮存昕主演的《李白》,使我们得以旧梦重温。当我们欣赏着剧中精彩的对白和人艺演员高水平的表演时,别提有多过瘾了。让儿子比较看这场话剧和在温哥华看英文话剧《推销员之死》的感受,他的体会与我们的感受恰恰相反。他说他对中文的理解不到位,只是看懂了故事情节,对剧中吟咏的诗词歌赋不甚了然,所以没有看英文剧那么过瘾。即便如此,我们已经很庆幸他还能听懂文学性如此之强的中文话剧对白。希望有一天他能够重拾中文,像我们一样,能真正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所带来的美好。
自国家大剧院建成,去那里听一场音乐会一直是我们的梦想,上次回国没能圆这个梦,这次不能再错过了。在挑选剧目时,发现赶上了纪念建党90周年唱红歌的潮流。找不到合适的音乐会,却意外地发现那里的戏剧场正上演上海越剧团的《红楼梦》。越剧一直是我喜欢的剧种。虽然不懂江浙方言,但从小看过那么多的越剧电影,那委婉优美的曲调一直都很吸引我。这个剧场不仅舞台两侧有中文字幕,而且上方还有英文字幕,这大大地方便了儿子。一个意外的收获是:看完了越剧,儿子居然申请买了一部《红楼梦》小说,带回来正在攻读。
回津与老同学聚会时,饭桌上聊起在津和去京的见闻。我说这次回来是希望让儿子多接触些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老同学说:你们从海外回来,行程里是应该多加些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我咀嚼着这个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时尚的新名词。
虽说在国内看电视综艺节目时,我一直对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时尚语言的表现形式不以为然,但这个精辟概括的“中国元素”,却一下子就被我欣然接受了。
2011.6.18
Friday, February 10, 2012
中国元素——2011 回国随笔(二)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评论(26) 引用 浏览(8151)
ReplyDelete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在水一方 留言时间:2011-06-19 01:50:52
叶子 回国带孩子感受中国元素,可能是很多海外华人父母一种割不断的中国情结,看到你们转的地方和看的戏都是很国粹的东西,很有意思和意义。
作者:立青 留言时间:2011-06-19 04:35:35
估衣街离我家很近很近,小时候没少走,所以看了照片等于又走了一回。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11-06-19 06:21:40
让海外出生和长大的下一代学好中文,是他们能够较好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
印象中在水一方的孩子中文比较好。。。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1-06-19 07:35:35
叶子:
好一个“中国元素”,首都剧场去过很多次,在那里看过英若诚和朱琳演的《蔡文姬》、《一个美国推销员之死》。你的文章引人怀旧了,谢谢叶子的系列报道。
作者:白凡 留言时间:2011-06-19 08:32:03
好一顿文化的盛宴大餐!
原来叶子是天津人。
儿子长得很有型!
图中的对联大多贴反了。不知道是文化官员们不懂,还是中国的国粹也与时俱进了。有意思。
作者:青萍剑客 留言时间:2011-06-19 12:36:01
赞叶子好帖,乡情醇然。
其实天津老城区该多保留一些,小时候常去遛。现代化的复古装饰,总觉得不逼真了。曾在老城买过一套线装书:李太白全集。小时候的汽车总站在官银号,后来改在小刘庄,再后来... 哈哈,一言难尽故乡情。
作者:立青 留言时间:2011-06-19 12:42:51
通常来说,对联的念法,应按古代行文从右到左,念对联也应先右后左。右为上联,
左为下联。但是对春联的贴法、念法一直存在着争议。比如河南师进通先生在“春
联的两种贴法”(见《中国楹联报》总第722期)一文中这样认为:“最常见的眉批由
左向右写和贴,这种情况,是根据建国后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横排的文字,书写和
印刷统统由左向右分布之后出现的。既然眉批由左向右写和念,那么,门上的对联
也应该由左向右贴和念,即左为上,右为下。”《扬子晚报》2月24日刊登的张学文
先生的“网民揭春晚差误”中,列举的第8个差误:“对联念错。主持人读对联时,
右边是上联先念,左边是下联后念,但横批却是从左向右念,很不符合中国人的习
惯。”湖南李先鸿先生在《对联作法与提高》一书中,关于对联的“横批与对联贴
法”这样认为“从书写上来看,无论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都是横写,两种写法都
有理由,都允许……按当代形式把对联也顺着横写将左边贴上联,右边贴下联,这
就有悖视觉和竖式排版方式了。”山西张延华先生在“对联贴法亟待规范”(见《中
国楹联报》总第727期)一文中认为:“除了不懂乱贴乱读以外……就是社会上各行
其是的原因了。”
所以说对联是否贴反了取决于所遵循的标准。自己觉得它反了,那就正着念好了。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06-19 14:53:24
天津离北京很近,可是听说在地方文化上差很多。我出国前在北京住了十年,只到过天津一次,还是路过(到大邱庄参观)。有机会很想到天津看看。谢谢叶子的图文介绍,很有看头。
作者:白凡 留言时间:2011-06-19 14:57:34
哟,根据立青的考据,图中的对联大多贴反了的事,应该是中国的国粹也与时俱进了。上次冬儿批评我是老学究,看来是批评对了。以我老学究的眼光,对联的横批改为从左到右书写,无可厚非。但倒装门方是不可以的。右为上,收仄声,左为下,收平声。当然自古就有倒装门方的事情发生,也不自今日始。但是宣传国粹的复古社区,此事不该发生。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06-19 15:08:02
在水一方,是啊,剪不断的中国情结。这次带孩子去感受一下民间艺术也是受你逛刘老根大舞台的启发,看来大家都在互相影响。谢了。
立青,看来是估衣街的那张照片把你吸引至此:-)欢迎故地重游。
山哥,如果字都不认,就谈不到文化了;但是学中文如果只是停留在认字和实用中文上,这样的中文教学恐怕也不是好的方法。把灌输中国文化融合在中文学习中,该是最理想的。
对在水一方的儿子的中文,和你有相同的印象。孩子中文好坏,恐怕更重要的是在家长的坚持。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06-19 15:37:17
怡然,看来我们都同好人艺的话剧,真好!看过英若诚和宋丹丹主演的肖伯纳的话剧《芭芭拉上校》,也特别喜欢《哗变》和《天下第一楼》。这次还买了《天下第一楼》的DVD, 准备和儿子一起欣赏呢。
白凡,文化的盛宴大餐不假,消费也是惊人的。只有换算成加币,才觉得心安理得一些。从这点看,在国内得有点实力的人才有生活,而底层的百姓就只能是活着。
我该是正宗的不会说天津话的天津人:-) 谢谢你对儿子的夸奖,这小子这两年开始去健身房,知道爱美要型儿了:-)
剑客,谢谢鼓励。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嘛 :-)
的确,现代仿古建筑失却了原汁原味的魅力,就像模具中出来的泥人张小娃娃就是没有手捏的有灵性一样。
不知你是不是常回去,我这次还照了一张官银号的照片,给你贴在这里,看是否能找到当年的感觉。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06-19 16:03:56
白凡,谢谢你对照片中对联的质疑和“老学究”式的探讨:-) 也谢谢立青引经据典的考据。你们的讨论有助于大家对对联现在状况的认识。我本人对对联是门外汉,从你们的讨论中我学到了很多。谢谢!
马黑, 谢谢来访。你在北京十年只到过一次天津,有没有去过天津南市食品街?有没有尝过狗不理包子?天津和北京的文化形式迥异,下次再回北京,一定要找机会去趟天津。动车组半小时就到,很方便。
很不幸,这个留言写了两遍, 第一遍写的一些细节就没有了:-(
作者:琴韵 留言时间:2011-06-19 16:40:22
ReplyDelete这个中国元素好!天津人好象都很幽默,会说相声!我去过天津一次,对那里的狗不理包子,大麻花,海河印象深刻。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06-19 16:42:10
今天是父亲节,祝立青、山哥、白凡、剑客和马黑父亲节快乐!祝万维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
作者:北雁高飞 留言时间:2011-06-19 17:56:09
读完你这篇,我也多了些“中国元素”。:-)
公共汽车司机和乘客的“相声对话”好幽默,真正的“国粹”。
一川的中文底子太雄厚了,竟然能读《红楼梦》?你们教得好哇。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06-19 18:47:43
谢谢秦总肯定:-) 你印象深刻的这几样都是天津的招牌,不愧是领导,会抓重点:-)天津给全国人民的印象就是这么老是吃饱了就耍嘴皮子的形象:-) 不过想想,还真没什么别的了:-)
北雁,司机和乘客的那段对话的确幽默,要是能直接听天津话,光那腔调就已经够好笑的了。
一川的阅读还好,可以囫囵吞枣的读金庸小说。这个《红楼梦》读得很费劲,要怎么我说他是“攻读”呢:-)
作者:众读者 留言时间:2011-06-19 19:24:14
以后要多带孩子回去看看,让下一代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只要孩子是黑头发, 黑眼睛, 黄皮肤, 就永远是龙的传人。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11-06-19 20:28:46
叶子:
Your son's Chinese is so awesome!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1-06-19 20:57:59
几次回北京时都说一定要去看场传统京剧,到茶馆去听听大鼓或相声,几个星期一晃就过,每次都到了快回来了的时候,就开始遗憾,但总是没能成行。下次一定要去!谢谢叶子分享这些“中国元素”。
作者:老冬儿 留言时间:2011-06-19 21:26:56
这儿好热闹。我还等着叶子继续侃大国之门的问题,怎么一下子换成了“中国元素”? :-)
照片拍得真好,非常清晰。早就听说天津人特别能说,果然幽默。谢谢叶子分享好文好图。
申明一下哈,我说白凡学究气,绝对是褒义。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06-19 21:51:19
众读者,谢谢留言,谆谆教诲谨记:-)
也谢谢山哥。儿子的中文是听说读尚可,写就几乎不剩了:-)
蛮夷,这次在京也想去老舍茶馆的,时间没安排开,所以就放弃了。回去时间短,一点儿懒都偷不得,否则就是遗憾。这新词儿“中国元素”虽说是心里接受了,可说起来还是觉得很绕口:-)
冬儿,我这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呢:-)
其实北京人比较能说,天津人则比较调侃。
另外,我借你的话说白凡“老学究”也没有贬义:-) 相信白凡不会误解我们的。
作者:白凡 留言时间:2011-06-19 23:20:00
冬儿,叶子,我也就是借冬儿的话做个由头,好写我的文章。这应该算是文人恶习,文人恶习吧。完全没有误解二位的意思。学究,学究很好啊。学而究其理,不比盲目死读书,尽信书而不如无书要强得多吗!谢谢送我这个称呼。从此我可以就号学究凡吧。正好与万维的那位软饭凡配成一对。岂不妙哉!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11-06-20 00:29:09
叶子,
看来天津也是很中国的地方。很有民间文化的气势呢。看到你列举的那些逗人乐的相声,经典的话剧,和公共汽车上的对话,细节描写精彩,令人由此留下印象。
“有特色”这几个字容易写,可是要做到真不易。顶叶子好文和图片!第一张照片里的儿子令我想起“妈妈,我看到了大海!”那张照片。感慨万千......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06-20 07:26:48
有时白纸黑字上的东西难免会因为理解方式的不同产生误会,但只要大家是为了讨论问题就好。谢谢白凡的理解。
椰子,我觉得和其他大都市比,天津的确是很有有些民间文化气息的地方,这在当今的现代社会,这是很难得的。
你还记得那个小背影的照片,并由此生出感慨,不禁让我动容。这种心灵的共鸣,该是不需言谢的了。
看到你留言的时间,我只想说:尽量少熬夜。
作者:远行者 留言时间:2011-07-08 06:23:10
带孩子回国, 我们的感触不知不觉以孩子的感受为转移, 就如你的叙述中流露的一样! 精彩博文, 继续关注中:-)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07-09 17:09:19
远行者,谢谢关注。
这十八年,孩子就是我们生活的重心,不知孩子走了以后,失去了重心,是否生活会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