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wis & Clark Caverns State Park 是位于Montana 的州立公园,以溶洞著称。读着 旅游手册上的有关溶洞的介绍,再在网上看到异彩纷呈的溶洞图片,这个公园就成了我们去黄石途中的必游之地。
烈日炎炎下,一英里上坡的山路上无遮无拦,一会儿我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先生和儿子不时地停下等等,关心一下我,问我是否需要帮助,因为他们知道较之远足,爬山可是我的弱项。平时缺乏锻炼的我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呼吸和爬山的节奏,可无奈那心脏不听我的安排,怦怦的都快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了!几日前刚读过阿唐的攀登美国本土最高峰的博文,当时就对阿唐的体能和探险精神佩服有加,在自己爬山的那一刻,这佩服便转化成了崇敬。在我快要坚持不了时,我们到达了洞口。
这个公园尽管以美国著名的探险家Lewis 和Clark 命名,但溶洞真正的发现者却另有其人。
早在几百年前,美国的原著民就知晓这个溶洞,并把他编进了印第安的故事中代代流传下来。先我117年,两个美国人Charles Brooke 和Mexian John 来此找寻印第安传说中的溶洞,并成功地发现了洞口。但由于他们没有声张,他们的发现当时鲜为人知。
我们走进了洞口,一路爬山的暑热尽消。入洞不远处,有个天井似的小洞,有百十英尺深。导游介绍说,1892年,两个猎人在白雪皑皑的山中追逐猎物时,突然惊讶地发现山上有一处竟然没有被积雪覆盖,却原来那是溶洞洞口的所在。六年后两个猎人之一,Tom Williams,带了绳子和蜡烛通过这个小洞下到了溶洞里,真正的揭开了有记录的人类对此洞探索的第一页。探险者的足迹被载入史册,让后人敬佩。
洞内的路大多砌了石阶,据说有六百级之多。有的地方很狭窄,需猫腰弓背方可通过,而有的地方又宽敞如大礼堂。每往下一段,就会有一个大厅,里面钟乳倒挂,石笋林立,不免让人发出别有洞天的感叹。
每个大厅的名称都很有气势,有大教堂,上帝的花园和天堂。而实际的景观也的确是名副其实。
我们没有到过桂林的溶洞,但从网上看到很多桂林溶洞的照片。那里的钟乳石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的映衬下瑰丽无比,从这一点上看,美国溶洞的灯光设计就要逊色很多。这里的溶洞只有不多的白炽灯照明,有些地段照相时都禁止使用闪光灯。在洞中还体验了一次什么叫伸手不见五指,那真叫一个黑呀!我想限制照明的原因可能是出于对洞中蝙蝠及溶洞本身的保护。
这个洞是西部大耳蝙蝠的栖息地。据介绍,蝙蝠家族还是个母系社会,公蝙蝠居住在毗邻的洞穴实行“走婚”。当我们在洞中盘桓时,几次遭遇蝙蝠的飞行侦察,只是我所担心的俯冲和轰炸都没有发生。
惊叹这自然之鬼斧神工,好奇心驱使我去探究其原委。如何也想象不出这溶洞竟然起始于古海洋。海水中含有一种矿物质叫做方解石,碳酸钙是方解石的主要成分。在温暖的浅海处有大量被称作海百合的微小的海洋动物,它们摄取海水中的方解石以此强壮自己的驱壳。
经过几百万年,海百合的驱壳在海底沉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压力的作用而逐渐成为石灰岩质化石。八千万年前的大地震导致几百米的高山从海中拔起,这石灰岩的化石层就成了山体的一部分。
由于方解石微溶于水,因此由方解石组成的石灰岩随着溶有二氧化碳的、偏酸的地下水的侵蚀而溶解。经年累月的,溶有方解石的水滴或落地形成石笋,或在下滴的过程中长成钟乳。
钟乳成长过程的缓慢让人惊叹。一厘米的钟乳石需要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长成。人生百年只可与这区区一厘米的钟乳石相比拟,何其短暂!面对着从洞顶贯通到地面的、十几米高的钟乳和石笋完美衔接的石柱,想象着几千万年的时空都凝聚其间,真正感受到百年一瞬啊!
2012.9.5
相关游记:
评论(14) 引用 浏览(1960)
ReplyDelete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夏子 留言时间:2009-09-01 23:33:50
去过二次“杭州锦绣风水洞”溶洞內那些神秘的景观太迷人了。石花、石珍珠、石绒球等等为溶洞景观的极品。謝謝叶子再次欣赏溶洞美。。
作者:甩了 留言时间:2009-09-02 07:57:20
"每个大厅的名称都很有气势,有大教堂,上帝的花园和天堂。而实际的景观也的确是名副其实。" 令我很神往, 有机会到黄石公园,一定要到这儿看看。
我17岁时第一次出外旅游便是桂林和阳溯, 就如世外仙家之地,至今还沥沥在目!!谢谢你的好介绍!
作者:fatboll 留言时间:2009-09-02 16:51:56
这个洞真不小! 你照相的水平蛮高的。
作者:转悠 留言时间:2009-09-02 18:05:19
叶子,看到那么多竖长的照片,脖梗仰的没落下什么后遗症吧?
这些景致看着熟悉呢,俺老家有不少这样没开发的溶洞,小时候经常去钻,在黑麻麻的洞里,被大孩子吓唬过好几次,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呢。
作者:立青 留言时间:2009-09-02 19:37:22
想起了西游记,住在这里,就算是个妖精也先美几天。
作者:桑妮 留言时间:2009-09-02 19:39:45
我去过桂林的溶洞,的确灯光弄得很漂亮。我很喜欢你拍的这些照片,熔岩的造型很有特色。
作者:在水一方 留言时间:2009-09-02 20:51:56
前两年到云南九乡时去过一个溶洞,里面的溶岩是彩色的,非常好看.你的这些溶岩照片有点像看中世纪的油画,让人总想琢磨点意思出来.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09-02 20:56:57
夏子,只知道桂林有溶洞,不知道杭州的溶洞也这么迷人,下次去杭州一定记着去看。对了,好像夏子是杭州人吧?
甩了,也许这个溶洞在北美还是不小的,值得一游。看到你贴的儿子的历史作业了,一看那篇幅就有些泛晕,直接把他布置给儿子了。儿子今年将学IB History。
秦韵, 这个洞是不小,有好几百尺深呢!说起照相的水平吗,不谦虚地说取景尚可,技术没有:-))
看你的办公楼外的景致,竟然有袋鼠。还和先生议论说,或许澳大利亚的袋鼠和加拿大的松鼠一样多。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09-02 21:11:20
转悠, 我当时光觉着溶洞好看,嫌自己的相机太傻瓜,那还记得自己有脖子啊,经你这么一提醒,脖子还真有点酸:-))
小时候在四川时,也有很多这样的溶洞,都是在洞口转悠,可从没有走进太深呢。
立青,你不愧是幽默大师。想起西游记里的哪个洞了?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09-02 21:25:23
桑妮,在水一方,看来桂林的溶洞是一定要看的,还有云南九乡的。 这个溶洞虽说照明不是太好,却反倒能看出钟乳石本身的色彩。可能是这种色调的相对单一,才让人联想到中世纪的油画。
石头往往最能给人以联想。就像我们在洞中看到一高一矮并立的两个石笋,导游就会介绍说,那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再从侧面看那两块石头,她又会说,瞧,朱丽叶坐在轮椅上,罗密欧也弓着腰,他们都老了:-)))
作者:夏子 留言时间:2009-09-02 21:33:36
叶子,俺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內地人一听是上海人(特別是上海女人),就会另眼相看,俺可是领教过多次了。不过我是上海女人中的例外哦!!嘻嘻,笑S我亦。等我老了,真想搬迁去西湖衅住呢!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09-09-02 23:48:58
叶子家好热闹啊,再进来一看客人都满堂了,夏子是个直爽的上海人,说得真好。
叶子,你真是和石头有点缘分吧,要不怎么那么会取景呢?我不知怎么最被那最后一张的石头母子而感动,或情人,或父子,反正很感人。谢谢洋溢着爱的旅游纪实!
作者:漁舟舟 留言时间:2009-09-04 20:44:18
叶子,
你的遊记写得真好. 我正在想写一篇有点象遊记的文章, 这两周会在这里学艺.
祝周未愉快.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09-05 00:08:31
夏子,椰子,渔舟,这几天忙,迟复留言了,抱歉。
夏子,我接触的上海人不多,不过以你这直爽的性格,竟有点儿像东北人呢。
我喜欢王安忆的作品,从中知道一些上海人的人情世故。以她的观点看,上海女人是精致的。倒是与夏子精致的散文蛮吻合的。:-)
椰子,最后那张照片的那两个刚刚开始成长的小石笋也就一、两厘米高,正是我想表达的百年一瞬。它们虽说那么小,那么不起眼,可看起来的确让人很有感觉。谢谢你的共鸣!
漁舟,你这么一说,我就直接在这溶洞里找个缝儿钻进去就是了。说实在的,要不是误打误撞闯进了万维,要是事先读过这里博客的文章,我都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在这里开博。:—)
还要恭喜你开博一周年。见在周年感言里还提到了叶子,很感动。没有来及登门祝贺,有情后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