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7, 2012

看电视连续剧《根》及想到的




上大学时读过一本描述一个黑人家族故事的历史小说《根》。美国黑人作家 Alex Haley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研究考证,追溯到了他的六代以上的祖先,足迹远及他的非洲故里,终于于1976年出版了这部脍炙人口的力作。

前些日子因为向儿子推荐小说,又把这本书想了起来。他去图书馆不但借来了比砖头还厚的小说,还意外地发现了美国在1977年拍的迷你电视连续剧《根》(TV miniseries《Roots》), 真是让我们全家好好的过了一把瘾,儿子也因此把这小说念的津津有味。

故事是从1750 年的非洲,一个叫Mandinka的部落开始的。

这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一个黑人男婴呱呱落地了。父亲抱起这个新生的婴儿走上高岗,神圣的把他举过头顶,让他吸收月之光华,并为他取名Kunta Kinte。

在Kunta Kinte 十五岁时,他和其他同龄的男孩子们一起参加了部落的成人仪式——成人训练营,仪式结束后他成为了一名可以引以为荣的Mandinka 勇士。

勇士就要离家独居了,在离家之际Kunta Kinte 接受了祖母的建议,决定为小弟弟做一面手鼓留念。就在他去森林寻找做手鼓的木料时,不幸的被奴隶贩子像捕猎物一样捕获。他被一根绳索拉上了贩运黑人去美洲的轮船,从此他和他的后裔走上了一代又一代辛酸的黑人求自由的道路。

到达美国后,像卖牲口一样,Kunta Kinte 被卖到了一个烟草庄园为奴。奴隶主不仅要奴役奴隶的身体,而且还要奴役他们的灵魂。奴隶不得使用他们本身的名字,所以Kunta Kinte 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 Toby。想到自己是Mandinka 的勇士,Kunta Kinte 拒不接受这个名字,并寻机出逃。逃跑失败,Kunta Kinte 被吊起拷打。当皮开肉绽时,Kunta Kinte不得不屈服于皮鞭,承认了自己就是Toby。

成年后的Kunta Kinte ,高大健壮,他再一次把自己要成为一个自由人的梦想付诸行动。出逃再次失败的代价是被砍去了半只脚。

在Kunta Kinte 与庄园主的贴身黑人女家奴结婚后,也曾试图逃跑,可顾忌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Kizzy,Kunta Kinte 放弃了争取自由的最后机会。

从Kizzy 很小的时候,Kunta Kinte 就开始告诉女儿, Kunta Kinte曾是Mandinka 勇士,他是如何在去树林中寻找做手鼓的木料时被抓。Mandinka 语中“ kambybolongo”的意思是河流,“ko”的意思是琴。 他要求Kizzy 把这些话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让后人不忘记自己的根。

就这样,在整个故事中,这个情节反复多次贯穿始终,代代传承,成为了这个故事的魂。

伴着庄园主家的小姐,他们的女儿Kizzy似乎是很快乐的长大了。小姐视Kizzy为闺中密友,甚至还悄悄地教她读书识字。在Kizzy 长到十六岁时,一个与她相爱的黑人小伙子竟有着和Kunta Kinte 一样求自由的血性。他借助Kizzy 为他写的通行证出逃未果,致使受到连累的Kizzy 被卖给了一个野蛮、粗俗、嗜好斗鸡的白人。在此之前Kizzy 天真的认为他的闺中密友一定会帮着搭救她,可小姐的无情使得她的幻想彻底破灭。雪上加霜,在Kizzy 被卖之初,就被主人强暴,并有了儿子George。

光阴荏苒,有着斗鸡天赋的George已二十多岁,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头脑灵活的George 有着另一种求自由的想法——挣钱赎身。一次他的主人(也是他的生父)斗鸡失败,欠下赌债。Goerge 被送到英国斗鸡为他抵债。十七年后,George 从英国回来,成了一个自由人。

此时,George 的儿子Tom 已是一个身强力壮的铁匠。一次父子俩在镇上受到一对白人兄弟的污辱,使George 认识到个体的得到自由的黑人并不能受到真正的尊重。他不得不再次离家,去为大家找寻真正的自由。

美国内战结束后,南方失败。虽说黑人奴隶在法律上获得了自由,可依然受到很多极端的种族主义者的迫害。Tom一家白日受骚扰,庄稼遭破坏,夜晚更是不得安宁,一些蒙面人甚至还放火要加害他们。Tom 试图查找这些蒙面人,反遭毒打。这时老George 重归故里,告诉大家他在田纳西购置了土地。大家齐心合力,设计惩治了作恶多端的蒙面人,全家启程去开辟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家园。

看完了电视剧,心绪很不平静。当然,黑人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和他们锲而不舍的为争自由的奋斗都是这不平静的原因之一。但毕竟自己能接触到的黑人寥寥无几,无论从心理、从感情上与他们都有距离感。我所知道的仅仅是黑人用了二百多年完成了从奴隶到总统的历程,他们似乎已彻底的融入了西方社会,至于他们自己是否有归属感,我不得而知。使我不平静的更主要的原因是我想到了华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华人。


作为第一代移民,从归属感的问题来看,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与生俱来的,我们已经被打上了中国的烙印。

三十多年的文化熏陶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可以流连于《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亭兰,郁郁青青”的醉人画卷中;我也可以领略李白《将进酒》诗句中,“五花马,千金裘,忽而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的豪放境界;《名贤集》中的警世名言令我咀嚼玩味,颇有心得;《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更使我豁达超脱。

来加拿大的几年,尽管生活历尽艰辛,我还是渐渐的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国度。我爱这里的天是那么蓝;爱这里或秀美或壮丽的山峦;爱这里多彩的湖泊、清澈欢快的溪流;爱这里高度文明的社会和朴实内敛的加拿大人的性格。初来加拿大时,我对加拿大国歌毫无感应。而在我宣誓要成为她的公民,唱起她的国歌时,我找到了感觉。它优美的旋律,神圣的歌词,使我感到一股热流涌遍全身,眼睛也湿润了。尽管如此,虽然从法律上我承认自己是加拿大人,但实际上我从来都认为自己还是个中国人。祖国在我的内心永远是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们这一代如此,那我们的下一代会如何?一些注重归属感的父母会尽自己的一切努力言传身教为下一代灌输中国的思想文化。可也有相当大一部分父母在自己挣扎奋斗之余,无暇顾及子女这方面的教育,致使孩子长成了真正皮黄心白的“香蕉人”。

当然也有一部分身居海外的华人,有意识的放弃对子女的中国文化的熏陶,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对中国文化放弃的越彻底,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就越充分。那末对西方社会的融入就越容易。这不失为一个观点,只是本人不敢苟同。我觉得人心如大海能纳百川。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不等于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更不等于不去融入社会。

我曾认识这样一个“香蕉人”。他生在他乡,长在异域。对中国历史无知,对中国文化排斥,会说中文却以说中文为耻,甚至拒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据他说他的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在异国他乡艰难的经营自己的企业,从来不会关注他们到底是哪国人的问题,因为那不能当饭吃。就这样一个“香蕉人”,尽管他方方面面与中国人格格不入,可从父母那里潜移默化的得来的有中国烙印的思想、行为习惯又使他很难融入西方的主流社会。 因此,他就如一片无根的浮萍,在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群体间游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一种公认的对文学艺术作品的评判观点。若以此论推及到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越是那些葆有本民族文化,并大力弘扬这个文化的人越容易得到其他国家的人的尊重;而那些不以本民族的文化为荣,反以之为耻的人,是最易受人唾弃的。

许多代以后,我自己的后人会是怎样的情形,我很难想象。如果他们把中国的文化和传统统统抛弃,成了不伦不类的“香蕉人”,即使在坟墓里,我也一定会不得安宁。想想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把握自己的下一代了。我想Kunta Kinte 所能做到的,也正是我们应该做的。
 
2009-05-09

1 comment:

  1. 万维评论(11) 引用 浏览(16361)
    发表评论 编辑日志


    文章评论
    作者:转悠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05-09 22:18:46
    叶子,看得出你花了不少心思写这篇文章,好话题。如何言传身教为下一代灌输中国的思想文化,不容易啊。我想下一代能说中文,写中文只是这文化的一小部分,就这一小部分的灌输,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中国历史、人文等等,没有那个大环境,难啊。。。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转悠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05-09 22:19:49
    叶子,再补充一句,祝妈妈节快乐!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05-09 23:15:41
    转悠,是,我的确在这篇文章上下了不少功夫,写出来自己仍不是很满意。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我最不擅于掌握这种议论了,可这的确又是我们大家都面临的问题。水平有限,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你所言,学中文只是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很小的一部份,已十分不易了。更多的还是要传授一种思想,建立一种民族自豪感,真就需要我们锲而不舍的努力。做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你任重而道远呢! :-)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立青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05-10 03:14:04
    “学中文只是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很小的一部份,已十分不易了。更多的还是要传授一种思想,建立一种民族自豪感,真就需要我们锲而不舍的努力。”非常赞同你的观点。而且我相信它代表了大多数海外中文学校的老师和家长的意见。我知道一些华人的子女不喜获中文,但到了大学后又后悔没有学好中文。所以海外中文学校和家长如何引导孩子不要丢了自己的‘根’是大有学问。人文教育应当是海外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中文教学如果仅仅以教授语言为手段教授语言而忽视了文化、历史和传统等内容必然是乏味的。人文教育即是一种手段也是目的,因为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华裔子女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但我总是感觉文化教育的根本还是在家庭的潜移默化,家长是老师又是榜样。我不相信一个对自己的母亲文化都可以放弃的人,还能指望对其他的东西真的能发自内心的喜爱,其中有多少功利的成分?别忘了很多事孩子是跟家长学的。

    你的话题三天三夜也讨论不完。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05-10 08:36:49
    立青,谢谢你的认同。“根”的问题的确是一个三天三夜也讨论不完的话题。之所以引人这个话题,一是因为电视剧很让人感动,更是因为周围的很多现象让我内心很焦虑。

    非常赞同你所说的“文化教育的根本还是在家庭的潜移默化”。我们在家里对儿子的实践结果似乎还是行之有效的。只是需要家长不厌其烦,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

    我倒觉得过去的一句政治口号用到这件事上很合适,那就是: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转悠,我也再补充一句:母亲节快乐!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椰子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05-10 13:35:00
    叶子,
    根,多好的题目。你的思考让人感动。社会学上的移民研究表明,对于第一代,根在哪里,如你所言,是在祖国;对于第二代,他们是夹心的一代,是最痛切的处于文化冲突的一代,第三代,就已经基本认为自己的客国就是祖国了。
    非常同意你和几位评论者的观点,孩子是跟家长学的,家长有什么样的归属感,孩子就有多少认同感。学习语言也是学习文化,所以绝不能放弃语言的学习,而从中又要输入文化自豪感,这就是艺术,也考验家长自己的历史知识了。所以海外家长从这个方面而言,真是也不好当。
    谢谢好文,母亲节快乐!!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05-10 22:32:28
    椰子,从周围的情况看,我基本同意你所说的“第三代,就已经基本认为自己的客国就是祖国了”,只是不愿承认这个现实罢了。从感情上而言,我希望我的后代是个案,永远不忘他们的根。当然,那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的。

    谢谢一贯的鼓励。母亲节快乐!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意味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05-11 22:55:51
    叶子,
    此文我读过两遍,我想我懂你想要说的。

    不过,以我多年和环境,食品打交道的观念,这样的爱国是狭隘,应该爱世界;爱地球是局部,应该爱宇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入乡随俗的后一代正是地球融合的纽带啊。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05-11 23:59:54
    意味,谢谢你的直言。我知道自己是狭隘的爱国者。尽管在文中尽量回避爱国的问题,只想谈“根”,看来还是没掩饰住,被你看了出来。:-)

    在国内时,我从来不曾感受到我竟有如此强烈的爱国情结。出来后,太多的对中国的负面反应,让我倍受刺激,这种爱国情结也就与日俱增了。

    其实,如我文中所述,我现在也很爱加拿大。(也许,世界对我来说有些大,一时还爱不过来。) 只是更爱中国,就是那种不讲道理的爱。就像对自己的孩子,我可以说他千般不好,却不愿别人说他半点不是。这或许就是你说的“这样的爱国是狭隘”。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意味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05-13 19:04:05
    叶子,
    自古的乡党,到如今的国界,若是真有火星,该加上星籍。
    爱国没有错,民族英雄也没有错,一如离家的孩子的那份乡情,无法割舍。

    对于后一代人的寻根,故土的文化教育,我大概不属于此类,任何一个文化的土台都是丰厚的,随了孩子们的心愿,又何乐而不为。

    意味愚见,至此不多言啦。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05-13 21:32:42
    意味,千万不要说至此不多言这样的话。 要知道我是不会介意我们各抒己见、各持己见的。

    我们还是回到“根”的问题上。就以意味你本人为例,你的一手好诗文,和你间或登出的国画、古玩的照片,让我感到你有很深的中国文化积淀。我想这种积淀会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多么美好的东西,难到你愿意让他们在你的下一代身上消失殆尽吗?其实孩子的心愿不仅源于社会,更会源于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孩子形成接受故土文化教育的心愿,也是未尝不可的。只是以家庭,以个体来对抗社会的影响,会是很不容易的。只是这种苦也会有乐在其中的。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