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17, 2012
我还是不会戴起那血红的罂粟花
在加拿大,每到Remembrance Day (阵亡将士纪念日),就有很多人会戴起那血红的罂粟花来纪念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他战争中牺牲的军人。而每到这个时候我心中就会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涌动。
记得来加拿大第一年的Remembrance Day,儿子从学校回来带回一朵罂粟花,说学校请了朝鲜战争的老兵来学校演讲,很感人。我和先生都没说什么,我们不愿意给孩子灌输一些与大环境太冲突的思想。可我们私下里议论,他们这个节日纪念得不就是我们的父辈在朝鲜战场上与之厮杀的敌人吗?我们从感情上是绝对接受不了的。
儿子上四年级时,Remembrance Day之前学了一首诗《In Flanders Fields》,要在学校的纪念集会上朗诵。儿子在家里抑扬顿挫的练习,把我给吸引了。细读这首感人至深的诗作,我久久不能平静。每个民族都会这样纪念自己的英雄,无论这些英雄参加得是何种战争,这个战争是否是站在道义的一边,其实很多的战争很难说的清谁是真正的正义者。烈士这种为国捐躯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敬仰的。
这么多年,一到这个节日,就有两种声音在我的头脑中辩论。 一个声音说:不能纪念我们曾经的敌人;另一个声音就会反驳说:那是狭隘的爱国情节,要想到他们是为国捐躯的烈士。前一个声音就会高亢起来:难道是烈士就要崇敬吗?如果入了日本籍难道日本靖国神社里的战犯也要纪念吗?后一个声音会嘟嘟囔囔的说:干什么这么激烈,就当是纪念广义上的烈士不行吗?两个声音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
今年的节日又到了,前几天遇到卖罂粟花的,我注视了一会儿,还是走开了。我很难说服自己带起那血红的罂粟花,尽管我曾被《In Flanders Fields》感动的留过泪。
In Flanders Fields
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
Between the crosses, row on row,
That mark our place; and in the sky
The larks, still bravely singing, fly
Scarce heard amid the guns below.
We are the dead. Short days ago
We lived, felt dawn, saw sunset glow,
Loved, and were loved, and now we lie
In Flanders fields.
Take up our quarrel with the foe:
To you from failing hands we throw
The torch; be yours to hold it high.
If ye break faith with us who die
We shall not sleep, though poppies grow
In Flanders fields.
— Lt.-Col. John McCrae (1872 - 1918)
2009.11.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万维评论(18) 引用 浏览(1062)
ReplyDelete发表评论 编辑日志
文章评论
作者:当尺子用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11-10 22:23:45
深有同感。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11-10 22:53:13
核潜艇,你的同感让我欣慰,看来不是我一个人总是在这个问题上挣扎。
读了你的横跨美国的文章,十分钦佩,也很羡慕。横跨加拿大,再横跨美国一直是我的梦想,只是不知何时能实现。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琴韵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11-11 02:05:32
叶子:生活在多元文化的夹缝中,的确不知道怎么办好。还是啥也别说,啥花也不带,祈祷人类和平吧。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海风阵阵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11-11 05:11:13
叶子
你的思考是深刻的。的确,有些事情很难决断。我们的内心深处,有去不掉的烙印,就保留着吧。谁都有爱国情结,和狭隘无关。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怡然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11-11 06:20:39
叶子:
今天,是美国的老兵节,读你这篇文章别有一番滋味。儿子的学校每年都有类似的纪念活动,深有同感。一个民族的英雄可能是另一个民族的敌人,这不应是人们认识的局限,实在是世界尚没有大同使然。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立青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11-11 09:18:08
我也是,同样的困惑。讲点阿Q吧,两国交兵,各为其主。作为我们,‘观棋不语真君子’。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11-11 10:26:27
琴韵,谁说不是呢,生活在西方社会,我们头脑中的文化冲突会时常发生。在这里受教育的下一代挥毫很多。
改名了。一字之差,韵味迥异。喜欢你以前的秦韵,让人联想到吼秦腔的粗犷和朴实。也喜欢这个新名字,雅致,更淑女一些:-)
海风,谢谢你的理解。我这个人似乎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总会游移在两种思想之间,羡慕有的人谈论起什么总是主意很正,很胸有成竹。
读了你醉酒的文章,那样的烈性酒你竟然能喝200ml,虽说迷糊了,你也是海量啊!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晓竹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11-11 10:41:06
同感。移居海外,在谈论那些涉及国家、战争、信仰、文化等的话题时,有时会觉得心情有点复杂。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11-11 10:48:18
怡然,看来加拿大和美国是同一天同样意义的节日,只是叫法不同。看来我们的感受如此是客观使然。我们也只好如琴韵所言,什么话也不说,什么花也不带了。
立青,如果说阿Q点儿的话,我就想反正官方放一天假,我在家爱纪念谁就纪念谁了:-) 我还想,现在还的确能做到观棋不语,如果真有两国交兵的时候, 不知这君子还当的成不。祈祷那一天不要发生吧。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11-11 11:17:52
晓竹,谢谢同感。看来这复杂的心情会跟定了我们,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冒头的。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若慧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11-11 17:29:05
叶子,你的此文让我想起20年前刚到美国不久,我的导师告我他参加过越战,我当时惊呆了。我不敢相信我的导师是我憎恨的美国鬼子,他见我反应强烈,一直解释他没上过战场没杀过人。那晚上我都因此失眠了。后来发现老板是很好的人,慢慢把这事也淡忘了。我们渴望和平,每当看到由于战争而死去的人们,我都很伤感。给你又留了悄悄话,看了吗?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11-11 19:02:47
若慧,你所讲述的故事让我感受到,我们人在国外,文化的冲突是经常会发生的。我们只有在保持自我的前提下,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环境。
谢谢你的悄悄话,我会尽快回复的。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百草园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11-11 19:13:22
叶子,你说的对,“其实很多的战争很难说的清谁是真正的正义者。烈士这种为国捐躯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敬仰的。”这些人为他们的国家捐躯了,他们的国家纪念他们是对的。只是我们刚好曾在不同的一方。
我们只要不打扰孩子们就是了。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在水一方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11-11 19:44:59
和百草园有同感.站在不同立场对战争中死去的人有不同的心情,尤其是对那些必须听从命令的士兵.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栀子花开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11-11 20:18:07
叶子,
对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节,就让感觉带着自己走吧。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11-11 21:51:00
欣岸,今天还与儿子讨论这事,他对我的心态表示理解,又说他还是会带那花的,因为纪念的是烈士,就不要去追究他们是为什么献身的了。对他的选择我也表示理解和支持。
在水一方,是啊,士兵的天职是服从,他们没有错。
栀子,听你的,跟着感觉走。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转悠 屏蔽该用户 留言时间:2009-11-11 21:51:10
这就是第一代移民的尴尬处境的一个例子,两头牵挂,左右为难。。。
[删除这条评论]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09-11-11 21:58:12
转悠,我刚刚回完留言,就见你转悠上来了:-)
所幸,我们的孩子就会少有了这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