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4, 2012

山花烂漫—— 四访Mt. Baker








“叶子,这个周末咱们怎么安排?”周四晚,朋友洁给我打电话征询意见。

“看来你是上道了!”我高兴地回答。“不过,这周我哪儿也去不了,前几天把腰摔了一下,正在做理疗。要动,估计也得下周了。”我的回答或许扫了朋友刚刚提起的兴头,我心里很抱歉。

两周前的周末,我和朋友洁去了一次Mt.Baker,对我来说这是继去年秋天以来四访此山了,洁是第一次。

周五晚上先生帮我一起打点行李时显得多少有些不放心,都检查完一遍,最后他半认真半调侃地说:别的什么都丢了都不要紧,人可一定要回来。我则笑他年轻时总觉得他太太是铁打的,从不操这种心,现在这样,真是老了的表现。的确,现在愈发的感到神经大条的先生趋于细腻,前不久我们在运动场走路时,走着走着他拉了我一把,说是让我走塑胶跑道。我当时有些诧异,他说我走在塑胶跑道外面,地上净是石头多硌脚。我望着他,惊奇加上感动,又有些安慰,半天竟说出这样一句话来:你真是老了!

这次先生有事不能同行,洁的先生是个不喜户外活动的人,又正好不在家,我们俩个便结伴同去。两个女人这样出行我还是头一次,但以我经常外出和多次去Mt. Baker的经验,再加上洁的自主干练的个性,我觉得遇事我们是可以相互依靠的,预计我们的单独行动不会有什么问题。

除了自己带儿子去过一次洛杉矶的迪斯尼,我这十几年的外出几乎都是随先生一起,有他在好像就有个主心骨。这次出行前,我多少有些忐忑,也有些兴奋,竟有点儿孩子要离开大人独闯天下的感觉。

清晨既起,早餐过后,又检查了一次行装,待洁来接我时,也不过七点钟的光景。多年来的出游都被限制在家庭或几个家庭范围内,这次只是我们两人,有些小鸟出笼般的感觉。的确,家庭就像个鸟笼,我们早已习惯于它的温馨舒适。但再适意的生活也会给人一种甜蜜乡般的束缚,适当地摆脱一次这种温柔的囹圄,让身心自由地放飞一下,也实在是一种本性回归的需要。

洁开着她的很酷的白色跑车在田野间疾驰,田野被晨雾笼罩着。我打开车窗,让晨风吹拂着,任头发飞扬起来,无意把它们收拢。在风中翻飞的发丝,一如同样飞扬起来的欣喜心情。

车停在路边,我们拍晨雾。踏过衰草,点点滴滴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袜腰,那一丝丝清凉透过皮肤钻到心里,快意。

此次出行,我们选择了8.4英里往返的Lake Ann 小径,落差在将近500米,这个落差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Mt. Baker 脚下时,我大为惊讶,除了Mt. Shuksan的峰顶,周围的群山均以冰雪消融,我们的第一站就是画湖(Picture Lake)。今年七月底来看画湖时,这里还是冬末春初的景象,仅仅一个多月的光景,画湖中水草茵绿,Mt. Shuksan在湖中的倒影在水草的映衬下,让这个小湖成了名副其实的、美景如画的画湖。我最喜欢哪嫩绿的水草,茸茸的感觉,富有生命力的色彩。我变换着角度、变换着位置拍摄,框进镜头的画面,又牵出了徐志摩的诗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绕行湖畔的小径也被野花、红豆装扮起来,已是一派春夏之交的胜景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不知这里的累累红豆是否也同样表达相思意? 盛夏享冬意,秋来观春景,季节、时令的概念在这里被彻底颠覆了。

远足的小径起始于一段244米落差的下坡路,沿途小径旁不时地能看到一簇簇、一片片的山花,种类繁多的山花中,我能叫得上名字的就是印地安画笔(Indian Paintbrush)。这种艳红色的小刷子样的野花草富含硒,印第安人用它作调味品,也是一种草药。

我们下到相对平缓的高山草甸后,小径在山花烂漫的草甸、清浅的溪流、郁郁葱葱的山林间穿行。草甸上到处都能看到一堆堆黑色的大块玄武岩(basalt)。第一次知道这种岩石是在上次去黄石的时候,那里的玄武岩是黑色的、站立的石柱,虽说是自然之力而为,但看起来像是被人为码放的。而Mt. Baker 这里的石柱都是倒伏的,有的地方还是能看到它们曾经竖立的痕迹。

草甸上也还零零星星的有一些被冰雪覆盖的地方。可能是因为融雪的原故,草甸上遍布了许多许多蜿蜒迂回的曲流。偶有一不规则形状的小池,池水倒映着一弯云天,正和了那“天光云影尽徘徊”的诗句。曲流中的天光云影又与溪畔的花草相映成趣,我禁不住要也冒出一句“小草探头睨倩影,黄花展腰对镜妆”的打油诗来。

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总是因为有一些让我感动的小景让我不时地要举起相机:绿帐中几片早早知秋的黄叶;岩边一丛粉嫩,剔透、娇柔的小花;山石绿苔间跌落的叠叠山溪;石板上旋转叮咚的溪流,宛如在跳着一曲石上圆舞曲。“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以说是对这高山草甸最恰如其分的描绘了。

Lake Ann之行我们还尽享了一种蓝紫色的野浆果——越橘莓(Huckleberry)。唱了近三十年的日本民谣《知床旅情》,那歌词“在那美丽的知床半岛,越橘花朵朵迎风含笑”早已烂熟于心了,可我从未见过越橘花,更不知越橘莓为何物。这次出行,沿途尽是成熟的越橘莓,它们看起来像蓝莓一样,但味道比种植的蓝莓更馨香浓郁,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来得全不费功夫。我们从中午十一点半开始走上小径,到三点半到达Lake Ann 小息,四个小时的山路,上上下下,饥渴中我们的首选不是背包中的水和干粮,而是路旁随处可见的这种蓝色小浆果。

高山草甸之后又是一段274米高度的上坡路,我们在乱石中攀爬,那是一段很较劲的山路,我们都感到很疲劳。洁说,幸亏有这对登山手杖,否则会更加辛苦了。我也是有一种望山跑死马的感觉,总是刚翻过一道山,又要上一道岭,走也走不到。遇到回来的人们,总要问一句,还有多远。一个好心的小男孩告诉我们:快到了。但他的快到了让我们又爬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一个幽默的姑娘告诉我们:小径的终点是Lake Ann ,它的旁边还有一个惊喜…… 之后,她卖关子,不说了,说是让我们自己去看。她这个关子卖的,的确激发了我们的斗志。终于在精疲力尽地翻上一道积雪的高岗后,Lake Ann 就镶嵌在脚下的山坳里,因为两山相夹,阳光不充足,湖中还漂浮着很多大块浮冰。而它旁边,我最喜欢的Mt. Shuksan赫然矗立在眼前,原来这就是那姑娘让我们自己去看的“惊喜”。真够得上是一个惊喜了,因为Shuksan 的泛着幽蓝幽绿色彩的冰川就在眼前。我又一次体验了征服者的喜悦,这个征服不仅是指高山,更是指自己。

我们在冰川对面的山岗上午餐,能听到轰鸣的水声,简直不敢相信这咆哮是源自那看着并不起眼儿的冰川融雪形成的不大的瀑布,多少有些让人震撼。

休息了半个小时,回程时因为怕赶到天黑再下山不安全,我们匆匆赶路,又用了三个小时我们安全返回。待我们下山到了画湖,幸运地又赶上了夕阳中Mt. Shuksan在湖中倒影的拍摄时机,差不多也就是五分钟的时间。这次的山影因为山顶上没有那么多积雪,灰黑色的岩峰在粉红色的晚霞中伫立,呈现出的又是另一番风情。

临离开时,我们又查了一下整个Mt. Baker 地区的远足小径路线图。我发现,这些小径我已走过了大部分,如果能五访Mt.Baker 我的脚印就算是踏遍了它的山山水水。还没有离开,我已经开始期待金秋时节的第五次造访了。
 

晨雾

软泥上的青荇

红豆不只生南国 
画湖的多彩小径 
 画湖
 翻高山
水草如茵
远山多彩 
曲流 
过溪流 
 石上圆舞曲
Lake Ann 小径旁的溪流 
越橘莓 



高山草甸
知秋









天光云影尽徘徊



回望来路坎坷

叠叠山溪




岩边的娇柔

Mt. Shuksun 的背峰 

暗绿的冰川
Mt.Shuksan 峰顶 
印第安画笔
夕阳中的 Mt.Shuksan 


2012.10.

3 comments:

  1. 梁武帝四次出家想成佛,叶子四游Mt. Baker欲成仙。洒脱的紧,羡慕哈!

    ReplyDelete
    Replies
    1. 南兄好,我也是常常感叹,温哥华附近怎么有这么多可以成仙之处,让我们走也走不完。不过好天气也没多久了,之所以现在洒脱的紧,是因为后面有漫长的雨季等着呢。

      Delete
  2. 8 comments on “山花烂漫——四访Mt. Baker” from 华博:


    懒人 on 2012 年 10 月 5 日 at 06:35 said:Edit


    我正纳闷了,你这一上再上的都超过“三打祝家庄”了,这次是上的什么?:-)

    原来这次上成了“二个女人一台戏”,很有特色!远山多彩也很有韵味。

    Reply ↓



    叶子 on 2012 年 10 月 5 日 at 13:06 said:Edit


    懒人兄,三个女人才一台戏呢。两个嘛,只不过是壹千只鸭子:-)

    Reply ↓





    queen on 2012 年 10 月 5 日 at 10:48 said:Edit


    真羡慕死了,我要是和你住得近一定参加你的小分队,多一个队员行吧,尽管没有青春也没有朝气,可还有热情。

    Reply ↓



    叶子 on 2012 年 10 月 5 日 at 13:08 said:Edit


    queen 姐姐, 别羡慕我, 你那里有山有水,也组织一个自己的小分队吧。热情是最宝贵的,只要热情有,青春和朝气都能找回来的。

    Reply ↓





    幽久桥 on 2012 年 10 月 5 日 at 10:59 said:Edit


    小老伴儿真好! 这贝克山真成你家后花院了. 美, 每张片片俺都反复看了几遍呢. 周末愉快!

    Reply ↓



    叶子 on 2012 年 10 月 5 日 at 13:17 said:Edit


    小老伴儿?不小了,觉得也到了直接称老伴的年龄了:-)

    朋友也说,怎么听你说起来去Mt. Baker 就是一抬腿就能到那么容易,简直像是你家的后花园了。你是不知道,我们家的后花园多多:-)

    我发帖时贴这些照片可闹心了,当时真希望少一些呢:-) 你喜欢这些照片,我也值了。

    周末愉快!

    Reply ↓





    晓竹 on 2012 年 10 月 5 日 at 20:20 said:Edit


    把我以前写的评论再写一遍:

    “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文字,需要慢慢地看,静静地品。”

    夕阳中的Mt.Shuksan真美。

    Reply ↓



    叶子 on 2012 年 10 月 7 日 at 11:33 said:Edit


    静静地看,静静地品吧,不打扰晓竹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