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锯,扯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
这是小时候唱过的歌谣。
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这是后来说给儿子听的童谣。
我们北方人称外婆为姥姥。记得我的姥姥家就有座桥,只是那是一座天桥……
领着父亲的手,我几乎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的军人步伐。我时而抬头看看那红色的霓虹灯大字“太原站”,时而又低头看看快蹭到地上的棉猴下摆。旁人看我一定就是一个贴着地皮儿移动的小“棉猴”,那年我六岁。
七零年冬天,父亲去青岛出差,顺便把我带去姥姥家。他离开后,我在那里住了半年。姥姥家有姥姥、姨、姨父、表哥小泉和表弟小勇。小泉哥比我大四岁,小勇比我小一岁。
小泉哥是楼里的孩子头儿,他总是带着楼里一帮孩子东跑西颠,无论他们做什么我都跟在他屁股后面。他倒还愿意带着我,没像姐姐似的总是想甩掉我,更没有在参加什么游戏前要让我先说“向毛主席保证,摔倒了不哭。”。
姥姥家住在四楼,那是从齐河路来论。青岛的楼房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在姥姥家门口有一天桥直接连到京山路上。天桥一侧的山坡上种了很多槐树,树冠高过天桥不多。每到五月槐花盛开时,人站在天桥上就好像被埋进槐花的香气中。这时小泉哥一伙就要拿上带铁丝钩子的长竹竿来钩槐花,我则捧了姥姥家的柳条簸箕跟在他们后面。“小泉哥,那里还有一大串!”我有时会多嘴去告诉他,他大多不买我的帐,但看我老在那里叫,有时候也不得不敷衍我一下。当看到他伸出竹竿,去钩我说得那串槐花时,我就会有一种特得意的感觉,会很骄傲地瞥一眼边上的小勇。因为小泉哥从来都不听他的,不仅不听,还总是数落他,让他别捣乱。
钩来的槐花在拿回家之前我们要先大饱一通口福。抓起一把馥郁的槐花塞进嘴里,甜丝丝的满口留香。端回家,姥姥会用清水漂洗一下,然后和上面糊糊淋槐花饼。姥姥的淋饼本就是我最喜欢的,更别说槐花饼了。我吃起槐花饼来一定总是狼吞虎咽的样子,要不然姥姥怎么每次看我吃饼都念叨妈妈:“总说这孩子不好好吃饭,这是吃得多好!”念叨完这句总要加一句:“应该让你妈来看看!”
毕竟那时只有六岁,除了钩槐花这样特别强烈的刺激让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外,剩下的都是不连贯的一个个画面。
小泉哥要上学,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和小勇玩儿。天气好的时候,姥姥会端了小板凳带我们到天桥对面的那片沙石地去,她坐在那里晒太阳,我和小勇在沙石中找好看的贝壳、小石头或者磨得没了棱角的毛玻璃,有时我们也爬到山坡上去挖甜草根吃。姥姥有时也给我们讲故事,有个到太阳上拿金子的故事我一直都记得,那个贪婪的人拿了太多的金子,最后回不了家,结果在太阳上被烤得丧了命……
姥姥不识字,只上过扫盲班,她把上学时的作业本拿给我们看,那上面的字写地工工整整,姥姥说她是个好学生。
“后来为什么不上学了呢?”我好像这样问过姥姥。
“后来……后来就有了你姐姐,然后是你,再后来是小勇子,我就忙得没时间上学了。”姥姥说这话时是笑眯眯地,好像并没有埋怨我们耽误了她上学的意思。是啊,在我的记忆中姥姥常常是笑眯眯地,她看大了我们仨,姐姐三年,我一年半,表弟则一直跟着姥姥长大……
我们那时的玩具很少,我和表弟的玩具中有一个长方形的八音钟,银色的边框,罗马数字的表盘,是我们最喜欢的玩意儿。现在想来那该是个很珍贵的古董,可姥姥拿它给我们当玩具,让我们尽情地玩儿。我们一遍遍地给那钟上弦,那悦耳的叮咚乐声让我们总也听不够……
姥姥家有个宽的出奇的长条凳是我和表弟玩耍的场所,那个有一个成人那么长的条凳,竟有半个床宽,厚厚的凳面任由我们摸爬滚打,它既是我们的体育器材,也是我们的桌子和床。让我忘不了它的原因,还是因为在那上面我被淘气的表弟把胳膊拉脱臼了好多次。我们那时管脱臼叫掉环儿。每次掉环儿后,我的胳膊就那么当啷着,我和小勇竟都觉得很好玩,并不记得很疼。倒是记得每次都是姨带我去她们疗养院找一位老医生复位,复位时的那一下好像很疼……
我到现在都喜欢吃山东煎饼,其实吃的是童年的那个滋味。那年在姥姥家时,六楼的阿姨在她的大阳台上摊煎饼卖。每次我们都是带了白面和玉米面,一边排队,一边看她摊煎饼。在我的眼里,摊山东煎饼的大铁铛真是巨大,面糊糊倒上刮平,等揭下来时像纸那么薄,趁热把它叠成长方形……
邻居杨阿姨和姥姥家合用一个大阳台,那是个几十平米的大阳台,孩子们可以在上面跳房子,挑猴皮筋。从那阳台上看海景才棒呢,从那里可以看到青岛最著名的第一海水浴场和整个汇泉湾。记得六姥姥家的小姨厚信总是来姥姥家练小提琴,她那时是个中学生。她每次来都是站在凉台上,面向着大海,拉着那时我听不懂的奇奇怪怪的调子……
对姥姥家的记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2000年带儿子回青岛,特意去了姥姥家过去的那栋楼,还在那个“外婆桥”上留了一个影。曾经的家门上,漆已经斑驳了,更没了在桥头等我们归家的熟悉身影;厨房的两扇窗被装上了铁护栏,少了家的那种温暖;照片里的我已人到中年,再也不是曾经在桥上捧着一簸箕槐花屁颠屁颠地跟在表哥后面的小嫚*了;那棵大槐树的树冠早已高高地越过了天桥,俯身把婆娑的影子洒在桥上,天桥另一侧小槐树的树冠也有天桥这么高了,如果正逢五月,可以站在桥上探出身去钩槐花了……
一稿 2012.12.20
修改 2013.1.2
再修改2015.10.3
*小嫚:青岛人对小姑娘的称呼。
*小嫚:青岛人对小姑娘的称呼。
叶子,
ReplyDelete好美的外婆桥的回忆啊。令人回味不已的一篇回忆。你的童年回忆是用心去写出来的每一个字,每一段都不是多余的。
姥姥是一位善良的人,为女儿们带大了四个孩子还乐呵呵的,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平凡和不平凡。你写脱臼那么吓人的事却是那样地轻松,令人捧腹。
我觉得童年是我们一生的财富,能这样发掘半年的外婆家时光非常有意义,因为生活中感动我们的不一定是教科书上要背诵的东西,其实那种东西从来没有感动过我们,但是伴随着教科书的那个时代发生在生活中的人和事是我们一辈子忘不了的。在那个教科书很死板的时代,却有我们生动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没有今天的孩子那些音乐会表演,体育比赛的奖杯闪光,只有这些摘槐花、在宽凳子上打闹甚至受伤的回忆,但是我觉得一代有一代的闪光之处,我们的善良、同情心和一点该有的骄傲是否从这样的童年而来呢?谁知道呢。
叶子,谢谢你的好文。谢谢你带给我的感动!祝新年好,
椰子
椰子,谢谢留言。还让你两边奔波:-)
Delete留言回复在华博了。
华博网: 《童年拾贝 —— 姥姥家》上有 18 条评论
ReplyDelete白凡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15 说道: 编辑
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好温馨的回忆!当人们喜欢回忆的时候,说明我们拥有很多过去,。。。。
回复 ↓
叶子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15 说道: 编辑
现在已经是过去的事还记得清清楚楚,当前的事常常忘得干干净净了:-) 好在还没到只生活在回忆中,还在为未来创造回忆。
回复 ↓
小小鸟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18 说道: 编辑
没想到我和叶子是半个老乡啊!俺可是青岛大嫚啊:-) 你姥姥住的地方应该是小鱼山附近吧?你可是把俺真真实实地带回到了 童年的时光啊。小时候我胳膊也拉脱臼过,”我的胳膊就那么当啷着” – “当啷着” 多么亲切的家乡话啊。钩槐花俺没干过,不过在海边挖贝壳、小石头俺干过不少。山东煎饼也当然是吃了不少啊,所以现在几天不吃点儿面食就受不了。
回复 ↓
叶子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18 说道: 编辑
想不到小小鸟是个青岛大嫚呀。好亲切!某种程度上,我更认可自己是个山东人:-) 我姥姥家原来在齐河路,离小鱼山不远,后来干脆就搬到小鱼山脚下了(福山支路)。我在青岛出生,又回姥姥家常居短住, 因此很有些青岛情结。有几样青岛的食物一直都是我喜欢的:煎饼,青岛钙奶饼干,高粱饴,还有海鲜疙瘩汤……
回复 ↓
小小鸟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34 说道: 编辑
还有,我虽然这么说,竟不知道这“当啷着”是青岛话:-)
回复 ↓
小小鸟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36 说道: 编辑
叶子又馋俺了不是。你提的样样都是俺喜欢的,钙奶饼干也是孩子们回国时喜欢的snack. 用活的蛤蜊做得海鲜疙瘩汤真是人间鲜汤啊!“当啷着”也许不是青岛话,可是那重重的青岛话的语气记忆犹新。
回复 ↓
懒人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19 说道: 编辑
亲切的文笔,招来了亲切的故乡人。俺这外乡人只好像那脱了臼胳膊在那里当啷着 :-) 还有一个问题,是否大嫚要胳膊脱过臼,文笔才好?:-)
回复 ↓
叶子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20 说道: 编辑
懒人兄的留言让我忍俊不禁。其实,我们在这里,同是天涯沦落人,故乡都是祖国。我这样说你看是不是不再有外乡人那“脱了臼”的感觉的?亲切不?:-) 至于那第二个问题,这脱了臼的胳膊和脑袋的关系嘛,恐怕要你这个心理学家来给解释一下了:-)
回复 ↓
懒人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38 说道: 编辑
完全同意叶子的建议!
回复 ↓
幽久桥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25 说道: 编辑
叶子新年好!你也是个会说故事的人呢,说出来的故事香喷喷似那槐花饼,好看,好吃!看着你胳膊掉环儿 了还不觉着痛,只觉得好玩,俺真是要大大地佩服你了,要知道,俺不小心把大腿扭了一下,痛的要命,独脚进入2013,真是搞错了啊!
最后一段让人睹物思亲,有些难过。 看到你和小小鸟认了乡亲,又很兴慰。秋堤真美!
回复 ↓
叶子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26 说道: 编辑
乔,刚刚回复了留言,和小小鸟认了乡亲,又安抚了一下“受伤”的懒人兄,正这儿美呢,就看到了真正受伤的你。拥抱一下,安慰安慰2013的独脚英雄:-)这是怎么回事?宅在家里怎么还出了事故?扭伤要做一下理疗吧,慢慢养着,别着急。正好有了理由不去操劳了:-) 你知道的,我每年一月二日总是会写篇让自己不好受,让大家陪着唏嘘的文章。今年我下了决心,只写温馨的,不写揪心的故事了,没想到,最后一段还是让你难过了。好在秋堤很美。
回复 ↓
幽久桥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26 说道: 编辑
叶子,别担心,今日已大见好转。前两日真是要命,动弹不得。是搬柴火弄的,肌肉拉伤。瞧瞧,为了那一炉火,俺付出多大牺牲啊。姐弟俩后悔的不行,儿子说:“妈妈,以后你什么也不要干了!” 天呀,这,可能吗?
回复 ↓
叶子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29 说道: 编辑
什么也不干自然是不可能的,不过要让我说,像抱柴火这样的活,再怎么也不该排到你这里,想来你一定是那种手脚特麻利的人,自己干惯了。这回,好好养着吧,想干也不行了:-) 早日康复!
回复 ↓
小小鸟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31 说道: 编辑
看到桥的腿受伤,赶紧来问候,几日动弹不得,真是心痛啊。不过有你儿子女儿在身边的细心照顾,俺真是替你心慰。到了这个年纪,我们真是病不起啊。所以就要平时多注意身体锻炼。我每天都会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踢踢腿,扭扭腰,在加上几个不是很高难度的瑜伽动作,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几年坚持下来,受益匪浅。愿你早日康复!
回复 ↓
幽久桥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32 说道: 编辑
小小鸟,还是姐妹们问候暖心窝,谢谢!孩儿们跟老爹各忙各的去了,哪里还一心惦着老娘?热敷加吃药,效果很好,已能自由活动,只是悠着点。谢谢你的运动方子,这就当俺的新的一年每日必修课吧,呵呵,从下周开始。 叶子的估计相当正确,俺是个急性子,喊两声没动静俺就自个儿收拾了。想想,坐火炉边的人谁那么自觉移步去雪地里拾柴?心得:对他人严厉一点,对自己散漫一点,哈哈!
回复 ↓
小小鸟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43 说道: 编辑
太好了,看来你快好了,以后可要多注意。再有事就多喊几嗓子,先别自己个儿急
我们要慢慢学会自己疼自己啊!以后我想起来就提醒你锻炼。我和一个好同事天天相互
提醒中午去公司的gym锻炼。一个懒了另外一个督促,时间久了就成习惯了。
回复 ↓
椰子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45 说道: 编辑
叶子,
好美的外婆桥的回忆啊。令人回味不已的一篇回忆。你的童年回忆是用心去写出来的每一个字,每一段都不是多余的。
姥姥是一位善良的人,为女儿们带大了四个孩子还乐呵呵的,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的平凡和不平凡。你写脱臼那么吓人的事却是那样地轻松,令人捧腹。
我觉得童年是我们一生的财富,能这样发掘半年的外婆家时光非常有意义,因为生活中感动我们的不一定是教科书上要背诵的东西,其实那种东西从来没有感动过我们,但是伴随着教科书的那个时代发生在生活中的人和事是我们一辈子忘不了的。在那个教科书很死板的时代,却有我们生动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没有今天的孩子那些音乐会表演,体育比赛的奖杯闪光,只有这些摘槐花、在宽凳子上打闹甚至受伤的回忆,但是我觉得一代有一代的闪光之处,我们的性格是否从这样的童年而来呢?应该是的。
叶子,谢谢你的好文。谢谢你带给我的感动!祝新年好!
(叶子,我还在你另一个Google的博客那里先留言来着,但是觉得不对劲,怎可能我是第一个留言者呢,我今天才来看你的好文,抱歉了!2号我们开学了)
回复 ↓
叶子
在 2013 年 2 月 2 日下午 8:46 说道: 编辑
椰子,新年好!谢谢你跋山涉水来此:-) 这一段是在心里酝酿了半年有余才动笔的,其实还有更多的片断、细节可以写,慢慢来吧。你说的“我们的性格是否从这样的童年而来呢?应该是的。”,我很认同,我自认为自己骨子里是山东人的性格。 我的另一个博客就是博文的备份,那里的互动很少。 你开学了会很忙,多多保重!
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