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粽子是出国这些年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必包的。泡上糯米、竹叶、红枣,偷个懒,买回一包红豆沙,俩色儿俩味的北方粽子煮上一锅,满屋飘香。
吃粽子就会想到屈原,这位作《天问》,著《离骚》,吟《橘颂》,咏《九歌》的爱国诗人的诗魂牵动着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心,他的一曲曲歌咏不仅留下了美的韵律,更是启迪人的心灵,而这种启迪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
伴着粽香再读《楚辞 * 渔父》,少了许多青年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桀骜,多了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认同。说这是磨砺后的失却棱角?或许吧。再有棱角的石头也会被岁月的磨石打磨,越是被打磨得光滑,就越是敬仰有“苏世独立,横而不流”高标独立人格的三闾大夫,就越是感叹他的“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可贵。
二十来岁看过电影《屈原》,之后这几十年,很多老电影插曲长久不唱都忘光了,而那首《橘颂》的旋律却一直留在心里,歌词都还能一字不漏地唱出。
屈原,天必是降了大任于他,他命中注定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更不是“不凝滞于物”的圣人,唯其高洁,唯其刚正,才会有葬身鱼腹的悲歌;他必不能似圣人“不语怪力乱神”,才会给后世留下这许多鲜活的诸神形象,才会成就《楚辞》这样的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国诗歌总集。如果说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许许多多与世推移的渔父,也万不能少了弹冠振衣的屈原。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间包粽子、赛龙舟这样的屈子祭早已没了悲怆,取而代之的是快乐的纪念,这样的纪念反倒会是最最长久的。虽说屈原的处事哲学多不被世人所效仿、却被万民万世敬仰。朝代更替,盛世帝王无论给自己修造多少碑陵,都不过是青史上的一个符号,还有多少人记得清他们,可屈原的丰碑是会千秋万代立在中国百姓心中的。
世事都在变,不变的是年年的粽香和乡情……
《楚辞 *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电影《屈原》插曲《橘颂》视频链接:
2013.6.9
《沧浪之水》上有 8 条评论
ReplyDelete幽久桥
2013 年 6 月 11 日下午 2:57
叶子, 雅人吃个粽子都是雅的. 这才是凡兄所言的”精致女人”.
弱弱地说一声, 那时候的人好有才哈, 那个渔父, 高才啊!
编辑
回复 ↓
叶子 文章作者
2013 年 6 月 11 日下午 5:36
乔,生活中有太多的俗,难道不是吗? 所以,雅是我心向往之。
“精致女人”的雅号正配大乔,不可转赠他人的
编辑
回复 ↓
蒋糊
2013 年 6 月 11 日下午 5:41
一个精致、一个雅致,哪个更合意,自己挑吧。。。
编辑
回复 ↓
叶子 文章作者
2013 年 6 月 11 日下午 5:44
精致给了大乔,剩下的那个我收下
编辑
回复 ↓
懒人
2013 年 6 月 11 日下午 7:48
我原本以为叶子最后一句是,世事都在变,不变的是人情练达中的遗世独立。转念一想,其实也可以是,不变的是儿女情长。或者, … …
编辑
回复 ↓
叶子 文章作者
2013 年 6 月 11 日下午 8:47
懒人兄,文章结尾时我想到的是这些的感悟都来自于吃粽子,所以还要回到粽香,又想到现在人在这里……
你的第一个结句我很喜欢,很切题,是一种高境界,也该是一种追求。第二个就有些不知从何谈起了 当然,不变的太多了,所以就会是……
编辑
回复 ↓
汤安
2013 年 6 月 11 日下午 10:06
好文好歌,
电影《屈原》里的父女也是生活中的父女,鲍方鲍起静,两人不仅才学和演艺好,名声也极佳。"如果说每一个时代需要许许多多与世推移的渔父,也万不能少了弹冠振衣的屈原。",这句话我觉得非常好,就象世界需要有人生产劳动,也需要有人思考如何劳动如何不涸泽而渔地索取资源一样,“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人所奉献的是从更高更远的境界和思维上去维护渔父们的生存。
当年的国内研究生英语教程里面有篇优美的(那本书一直想找到,可惜找不着。那篇的作者似乎是泰戈尔)文章讲的是一些人从古代劳动者中分化成为思考者和艺术家,其中一段对话大意是:
陶女问:"你怎么不做陶罐,在陶瓷罐上画图案有什么用?"
艺术家:"没有用处,它也许能传递给人们愉快的感觉。"
这就是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奇特联系。
编辑
回复 ↓
叶子 文章作者
2013 年 6 月 12 日上午 2:57
陶女问:"你怎么不做陶罐,在陶瓷罐上画图案有什么用?"
艺术家:"没有用处,它也许能传递给人们愉快的感觉。"
有趣的对话。
椰子
ReplyDelete2013 年 6 月 13 日上午 4:05
叶子,
好文,一股思古悠悠、豪情与敬仰之情,令人肃然起敬!屈原若有知,该多么欣慰,万里之外,几千年之远,加拿大的一位华人叶子,对他有这么深刻的理解和怀念,我想,叶子身上是有屈原先生的神韵的!
“朝代更替,盛世帝王无论给自己修造多少碑陵,都不过是青史上的一个符号,还有多少人记得清他们,可屈原的丰碑是会千秋万代立在中国百姓心中的。”说得真好!所以历史是由人们的记忆决定的。所以做人要对得起自己。
登录以回复 ↓
叶子 文章作者2013 年 6 月 14 日下午 8:33
椰子,很高兴你有共鸣。只是不可以那样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