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15, 2013

蒋勋谈苏东坡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曾因一封信入狱,但他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尚意"书风,,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提倡“士人画”。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 《临江仙》 《西林》《记承天寺夜游》等。(摘自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2517.htm?fromId=6881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獄中示子由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垮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2013.9.15








7 comments:

  1. 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听蒋先生的讲座老是觉得缺了点什么,上次听《楚辞》也有这感觉。蒋先生是西化教育出来的,故长于赋,比,欠些兴。西洋在赋比上的强项是实证科学的基础,但少了玄韵。东方兴有余而赋比上不足,在文学上不影响才情发挥,但实证上就欠功夫了。故听他讲西洋,津津有味,一旦转到东方文学,就韵味不足了。

    ReplyDelete
  2. 因为没有兄长的艺术欣赏水平高(真话啊),我倒是听得津津有味:-)

    昨天连续听着这十五段,一下子就有了收藏和分享的冲动。我这些日子听了不少蒋勋老师的讲座,体会他的风格是娓娓道来,于平淡中见真情。他总是力图面向大众,希望把一些高深、高雅的艺术形式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随之而来的问题或许是有时会少了些艺术魅力,少了些"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韵味和回味。

    我那张照片有没有些”杳霭流玉,幽幽花香“的感觉?

    ReplyDelete
    Replies
    1. 对了,今天偶然的读到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觉得挺不错的,那里面还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不知读过没有?

      http://baike.baidu.com/view/424933.htm

      Delete
  3. 杳霭流玉,幽幽花香,要坐在那里,慢慢地品方才有味道,这和饮茶饮酒一样。看人饮干着急。当然感觉你坐在那里应该很享受的。

    余秋雨界内人称他为文化口红。我看过他几本集子,头一二本确实清新有趣,但多看几本就有些千篇一律,另外,作的姿态太浓,就像他“含泪劝告”灾区人民一样,就有些恶心了。

    ReplyDelete
    Replies
    1. 我只读过他的两本集子《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看来还正是“清新有趣”的阶段 :-)
      他的《山居笔记》也读过几篇,像《一个王朝的背影》和《十万进士》,还有昨天说的这篇感觉都不错。 也知道这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没有想去了解更多,怕毁了形象影响了读文章的享受。现在还在跟着感觉走,等读出“千篇一律”、读出做作再罢手吧 :-)

      那个杳霭流玉当时让我们惊呆了,我一直都不知如何形容那景象,那天从《二十四诗品》中读到,就想起这幅图画。

      Delete
  4. 你如此关心时事,竟然没有读过他那篇著名的“含泪劝告”灾区人民?

    ReplyDelete
    Replies
    1. “如此关心时事”,这是打哪儿说起啊:-) 我没读过,而且最好别劝我去读 :-)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