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汤安告别华博,心里不是滋味。今晨见山人来华博,让我重拾欢悦,填《忆秦娥》相和,再续文缘。
记得山人初次写诗是因为一只青鸟掉入壁炉,后有了“闭炉养青鸟,眉目到清明”的佳句和“壁炉烤青鸟,香飘到天明”的趣话。
忆秦娥 闻青雀
叶子 2013年9月22日
清秋夜,银瓶乍破轻寒泻。
轻寒泻,裹衣慵坐,露湿彤叶。
东窗欣望晨光晔,小园日涉闻青雀。
闻青雀,余音袅袅,又拾欢悦。
山人原玉:
忆秦娥 佛说
落基山人 2013年3月
松间月,浮光返照天宫阙。
天宫阙,塔铃泯灭,水云呜咽。
知晓今夜劫何解?佛说明早红尘烈。
红尘烈,凡船暗渡,上天声谑。
落基山人
ReplyDelete2013 年 9 月 22 日下午 5:59
叶子好。我在我的博客里面已经回复过了,现在发现可能还不太礼貌,再在你这里说几句。想想也就是一年半以前,那个时候我们几乎是同时开始学写诗,老师是白凡和汤安,可能还有沙之舟兄。这几天看到你写的很多诗词,真是惭愧,你进步巨大,我还是老样子,看来,没有白凡兄经常打击和汤安兄的提携还真的不行,还是你幸运呀。呵呵。你已经和了我两首,看来我那天也和你一首试试。
编辑
回复 ↓
白凡
2013 年 9 月 22 日下午 7:28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山人兄的长处自然还是在弄文史。诗词就让叶子这样的才女专美吧。叶子这首词写得好,尤其表达了华博朋友对山人的欢迎之情。你看,你一来,大家都高兴! :-)
编辑
回复 ↓
叶子 文章作者
2013 年 9 月 23 日下午 12:00
谢谢老师好评。还望百忙之中别忘了给些指点,鞭策也行。
编辑
回复 ↓
叶子 文章作者
2013 年 9 月 23 日上午 11:57
山人好,看到了你那里的回复,也很高兴你来这里。知道你不常出山,尽可按着自己的习惯来,不必多虑。
是啊,当初学诗得到两位老师的许多鼓励和鞭策,受益匪浅。世事难料,才一年半,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不说这个了。总之你来是特别让人高兴的事,一高兴就和了这首词。我不会强迫自己唱和的,如果没有感觉,就会苦吟。期待你有兴致时的和诗,别勉强自己就好。
白凡说的对,你是发宏论的,写诗填词调节。我离了万维,就没了使命感(本来也不属于那类),就是诗情画意过日子了。许久没去万维了,不知你的长城走到哪里了?打算在这里接着走吗?
编辑
回复 ↓
小小鸟
2013 年 9 月 23 日下午 5:18
叶子这首词里的意境静谧,和谐。好像把我也带到你家小园里。图片是你家的后院吗?每天坐在这里赏绿听音,妙哉!
编辑
回复 ↓
叶子 文章作者
2013 年 9 月 24 日上午 11:40
是啊,最喜欢坐在那里听早晚林间的鸟鸣。你看,小小鸟到那里都能给人带来欢悦 :-)
编辑
回复 ↓
小小鸟
2013 年 9 月 27 日上午 10:55
是的,感觉鸟儿没有忧愁哎,所以我起名小小鸟啊,哈哈!
编辑
回复 ↓
海哲
2013 年 11 月 3 日下午 10:21
夜:驾部,泻:马部,叶:叶部,晔:叶部,雀:药部,悦:屑部。六个韵脚字跨了上、去、入三声五韵。除了药屑比较近可以通韵之外,其他都比较远。特别是马、叶(叶部字尾音是b)与药屑不能通韵。这首词用普通话读没有问题,但是用广东、广西、客家、闽南、闽北、朝鲜话读,恐不押韵。我猜叶子是长江以北人。
编辑
回复 ↓
白凡
2013 年 11 月 3 日下午 10:39
海蜇真是行家。写词还照顾方言的读法。有时候我也用平水韵,词林正韵。词林正韵比平水韵就宽了很多。反映了古人用韵也是越来越宽的事实。我觉得今天的人做诗词,用普通话的音韵就不错了。毕竟这也是大趋势。
编辑
回复 ↓
叶子 文章作者
2013 年 11 月 4 日下午 1:16
谢谢海蜇花了时间来作这些查询和讲解。我写诗填词用古韵较少,是想着中华新韵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另外对是否使用 古韵对诗词产生的影响有多大不是太有概念。你的这一番议论让我多了解了很多关于韵律方面的知识,很有益的讨论。
以后再实践时会考虑多使用平水韵,我还没有使用过其他古韵律表,有时间就去补一补这一课。总之,,非常感谢!
编辑
回复 ↓
海哲
2013 年 11 月 4 日下午 1:38
我是初学乍练,难免吹毛求疵。不过,我觉得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应该像一个足球队,包含各种角色,有前锋、中锋、后卫、守门员。你比较前卫,适合做前锋,白兄适合中锋,我可能适合后卫。哈哈,戏说戏说,博诸君一笑。
编辑
回复 ↓
叶子 文章作者
2013 年 11 月 4 日下午 1:49
天呢,海哲啊,你这是什么判断啊 :-) 我觉得自己像个古董,还前卫、前锋呢。我倒觉得我像个连门儿都守不住地守门员啊!
我们天津人有句话叫“抬杠长学问”,欢迎“吹毛求疵”,求之不得 :-)
编辑
回复 ↓
海哲
2013 年 11 月 4 日上午 9:32
《诗经》用韵最严(也许是那些不严的诗都被孔夫子及其弟子删掉了)。《老子》、《孙子兵法》也不逞多让。东汉以降出现了用韵渐宽的趋势。清代段玉裁感叹“汉以后用韵过宽”。今天,我们应该考虑方言不是为了照顾少数弱势团体,而是尊重继承中华传统。闽、粤、朝等主要方言,或保留了先秦古音,或传承了汉唐旧韵,都是古代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瑰宝。这些方言,词多雅言,音存古意,丰富多彩,细腻生动。例如,粤语仅入声就能分成三个调。汉语语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南北朝以前为上古音,隋唐宋为中古音,元明清为今音。我觉得,普通话,也就是今音,实际上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难以学习掌握中原地区汉民族复杂丰富的语言,因而将汉语语音作了极大的简化。其好处是简便易学,通俗易懂。其缺憾是声调太少,同音字太多。所以,如果纯用普通话写诗填词,一方面韵宽简便,但是另一方面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却受到限制,反而可能越写越窄。凡事过犹不及,中庸为上。今天如果严格按平水韵作诗,对于北方人确实有困难。但是如果完全按普通话写诗又会失去淮河以南的读者(特别是闽粤台)。所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将临韵、近韵作适当通韵,如:东冬,真文,寒删(甚至先),青庚蒸,阳江,等等,只要能形成音韵回旋的效果,并能让大多数人接受就可以了。晚辈放肆直言,敬请大家拍砖。
编辑
回复 ↓
白凡
2013 年 11 月 4 日上午 10:15
好!这是有深度的讨论。
以我的愚见,文学创作,包括写近体诗词,毕竟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活动。当照顾和依从今天人们的活的语言。而不要因为照顾古的形式和古语言的声韵而影响了文学创作的自由。毕竟我们的写作是为了今天的人的欣赏。胶柱鼓瑟,泥守古音是不对的。这样只会使近体诗词这种文学样式随着古声韵的消亡而没落。语言的发展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古音韵再好听,如果今天的人不能用它来交流,就只有消亡。没有别的办法。
你所说的是学者们的工作。他们应当抢救和保存这些民间尚存的古声韵的读法写法,整理,归类,找出规律,写成专著。既可以保留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提供我们在今音韵和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的借鉴和指导。但是消亡的东西我们得让它消亡。
所谓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方音方言的变化天天都在发生。古音的变化太大。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步行几十里,就可以听到一种方言。有时甚至都不懂其意思。如今科技昌明,交通发达,千里之遥可以朝发夕至。电波电话,无远弗届。没有一种统一的语言是不行的。这也正是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