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人合一
[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①,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②。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③,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⑦,而彭祖为夭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⑨,而况其凡乎⑩!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11),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12)。夫道未始有封(13),言未始有常(14),为是而有畛也(15)。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16),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17),六合之外(18),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19)。春秋经世先王之志(20),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21),众人辩之以相示也(22)。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23),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24),不勇不忮(25)。道昭而不道(26),言辩而不及(27),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28)。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29)。注焉而不满(30),酌焉而不竭(31),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32)。
①类:同类、相同。
②尝:试。
③俄而:突然。
④谓:评说、议论。以下几句同此解。
⑤于:比。豪:通作“毫”,细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
⑥大山:一说读如泰山。
⑦殇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⑧夭:夭折,短命。
⑨历(历):历数,计算。
⑩凡:平凡,这里指普通的人。
(11)适:往,到。
(12) 因:顺应。已:矣。
(13)封:界线,分别。
(14)常:定见,定论。
(15)是:对的,正确的;“为是”,意思是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畛(zhěn):田地里的界路,这里泛指事物、事理间的界线和区分。
(16)伦:次序。义:仪,等别。一说本句当作“有论有议”,姑备参考。
(17)八德:八类、八种。
(18)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
(19)论:研究。议:评说。
(20)春秋:这里泛指古代历史,并非指战国以前的那一段历史年代。经世:经纶世事,这是用调理织物来喻指治理社会。志:记载;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志”。
(21)怀: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与我、是与非都容藏于身。
(22)示:显示,这里含有夸耀于外的意思。
(23)称:举称。一说通作“偁”,宣扬的意思。
(24)嗛(qiān):通“谦”,谦逊。
(25)忮(zhì):伤害。
(26)昭:明;这里指明白无误地完全表露出来。
(27)不及:达不到,这里指言论表达不到的地方。
(28)圆:这里作做圆、求圆解。几:近,近似。“圆而几向方”,意思是求圆却近似于方,比喻事与愿违。
(29)府:储存财物的地方。天府,指自然生成的府库,也就是整个宇宙。
(30)注:注入。焉:讲作“于之”。
(31)酌:舀取。竭:尽。
(32)葆(bǎo):藏,隐蔽。“葆光”即潜隐光亮而不露。
[叶之刁刁]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①,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②。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③,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⑦,而彭祖为夭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⑨,而况其凡乎⑩!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11),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12)。夫道未始有封(13),言未始有常(14),为是而有畛也(15)。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16),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17),六合之外(18),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19)。春秋经世先王之志(20),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21),众人辩之以相示也(22)。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23),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24),不勇不忮(25)。道昭而不道(26),言辩而不及(27),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28)。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29)。注焉而不满(30),酌焉而不竭(31),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32)。
①类:同类、相同。
②尝:试。
③俄而:突然。
④谓:评说、议论。以下几句同此解。
⑤于:比。豪:通作“毫”,细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
⑥大山:一说读如泰山。
⑦殇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⑧夭:夭折,短命。
⑨历(历):历数,计算。
⑩凡:平凡,这里指普通的人。
(11)适:往,到。
(12) 因:顺应。已:矣。
(13)封:界线,分别。
(14)常:定见,定论。
(15)是:对的,正确的;“为是”,意思是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畛(zhěn):田地里的界路,这里泛指事物、事理间的界线和区分。
(16)伦:次序。义:仪,等别。一说本句当作“有论有议”,姑备参考。
(17)八德:八类、八种。
(18)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
(19)论:研究。议:评说。
(20)春秋:这里泛指古代历史,并非指战国以前的那一段历史年代。经世:经纶世事,这是用调理织物来喻指治理社会。志:记载;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志”。
(21)怀: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与我、是与非都容藏于身。
(22)示:显示,这里含有夸耀于外的意思。
(23)称:举称。一说通作“偁”,宣扬的意思。
(24)嗛(qiān):通“谦”,谦逊。
(25)忮(zhì):伤害。
(26)昭:明;这里指明白无误地完全表露出来。
(27)不及:达不到,这里指言论表达不到的地方。
(28)圆:这里作做圆、求圆解。几:近,近似。“圆而几向方”,意思是求圆却近似于方,比喻事与愿违。
(29)府:储存财物的地方。天府,指自然生成的府库,也就是整个宇宙。
(30)注:注入。焉:讲作“于之”。
(31)酌:舀取。竭:尽。
(32)葆(bǎo):藏,隐蔽。“葆光”即潜隐光亮而不露。
[叶之刁刁]
“……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这一段儿真是练绕口令的好段子,皆因庄子是高明的逻辑大师,擅长弯弯绕,好像不把你绕糊涂就对不起他老师老子,当然还有他自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正着说、反着说、正着反着一起说,反正是任何事都可以从两面辩出理儿来,就看你怎么说了,要不怎么辩论会时正方反方都有胜的可能呢?天下最能辩的人告诉你“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你信吗?将信将疑间,我还真信了很大一部分。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这话说得精彩,不禁要让人击节叫一声好。以秋毫之末的细微却能大过天下万物;泰山虽重也可视其为小,就看比照的标准是什么了;夭折的孩子承载父母之爱,在双亲的心里他的生命不灭;即使是活了八百年的彭祖,他八百年的岁月在无限的时间长河中也不过就是一滴水。之所以会是这样,就在于如何唯心地去看待事物了。庄子的辨证唯心主义要让曾被辨证唯物主义武装过的头脑接受起来还真要下点儿功夫。但事实是,我接受了。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应是和“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属于同论了。一滴水中可以看到太阳,一叶而知秋更是相同的道理。读了一些《齐物论》的讲解,有的文章中提到明朝憨山大师两句著名的诗:“天地蜩双翼,乾坤马一毛”,说得多好,大师真是悟到了庄子思想的精髓。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同源,天人浑然一体,这是庄子齐物论的根本——齐物。有时与笃信宗教的朋友聊天,他们认为神是存在的,我也是认同的,只是并不相信。神的存在只有感受到他的人能证明给自己看,却不能证明给旁人看,他只能告诉自己,神是存在的;而不能感受到神的存在的人既不能证明给自己看,也不能证明给别人看,因此,他是不可以说神不存在。觉得庄子的这个天人合一也该是这样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的大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也。
就在上个周末,和先生俩人去野外看秋景,面对空山静湖秋景,天地间好像只我们两人。在绿荫荫的草地上打那套我们还没有学完的太极拳时,万籁寂静让身心放松,轻移脚步,舒缓臂膀,同时感受着无声的美妙天籁,那套拳打得,真真是融化在青山绿水中了,吐纳之间,的的确确是在吸纳天地精华。打完拳,我由衷地发了一句感叹:真是太阔了!
可不,太阔了!这样的心灵体验可不是轻易能获得的。原本就相信天人合一的观点,这样一来就更坚定不移了。(待续)
人啊,地啊,天啊,这好坏学生的差距怎么这样大啊!我还正在想周末了,该让俺休息放松一下了,这第五又来了。不过俺终于看到了好坏学生的不同了,好学生面面俱到,坏学生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当俺看到“夫大道不称(23),大辩不言”,俺对自己说,其它部分都是在忽悠,这就是中心思想了。俺也就洗洗入梦乡了。
ReplyDelete恐怕梦中都有蝴蝶追着您,不知懒人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懒人与?
Delete大辩不言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