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人无己
[原文]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虮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 犹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注释:
①宗、脍、胥敖:三个小国国名。
②南面:君主临朝;古代帝王上朝理事总坐北朝南。释然:不耿介于怀的样子。一说“释”通作“怿”,喜悦的意思。
③三子者:指上述三国的国君。
④蓬艾:两种草名。“存乎蓬艾之间”比喻国微君卑,不足与之计较。
⑤若:你。
⑥十日并出:指古代寓言中十个太阳一并出来的故事,庄子借此比喻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地方。
⑦进:进了一步,具有超过、胜过的意思。
⑧齧(niè)缺、王倪:传说中的古代贤人,实为庄子寓言故事中虚拟的人物。
⑨所同是:意思是相互间共同的地方。
⑩庸讵:怎么、哪里。
(11)女:汝,你。
(12)湿寝:在潮湿的地方寝卧。偏死:偏瘫,即半身不遂。
(13)(qiū):“鳅”字的异体,即泥鳅。
(14)木处:在高高的树木上居住。惴:栗、恂(xún)、惧:四字都是恐惧、惧怕的意思。
(15)猨:“猿”字的异体,“猨猴”即“猿猴”。
(16)刍(chú):草。豢(huàn):养。“刍豢”,用草喂养,这里代指家畜、牲口。
(17)麋(mí):一种食草的珍贵兽类,与鹿同科。荐(jiàn):美草。
(18)蝍(jí)蛆(jū):蜈蚣。甘:甜美,嗜好;这里作动词。带:小蛇。“甘带”意思是以小蛇为美食。
(19)鸱(chí):猫头鹰。耆:亦写作“嗜”,嗜好。
(20)猵(biān)狙(jū):一种类似猿猴的动物。“猨猵狙以为雌”,即“猿以狙猵为雌”。旧注猵狙喜与雌猿交配,“以猿为雌”,但与句法不合,姑备参考。
(21)游:戏游,即交尾。
(22)毛嫱(qián)、丽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3)决(xuè):通作“”,迅疾的样子。骤:快速奔跑。
(24)端:端绪。
(25)涂:通作“途”,道路,途径。
(26)樊然:杂乱的样子。肴(yáo):这里讲作“淆”,混杂的意思。
(27)辩:通作辨,分别、区分的意思。
(28)至人:这里指能够达到忘我境界的、道德修养极高的人。
(29)神:神妙不测。
(30)泽:聚水的洼地。泽地水源充足,林木灌丛生长茂密。
(31)沍(hù)河水冻结。
(32) 根据前两句的句式结构分析,这一句似应分别成两个七字句,故有人认为此处有脱落,疑为“疾雷破山不能伤,飘风振海不能惊”,姑备参考。
(33)无变于己:意思是对于他自己全无变化。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
让庄子这样一问,还真回答不上来。这话让我想起一个悖论:骗子说,我在说谎。你相信吗?骗子说的话当然不可信!那这么说他没有说谎?可不说谎他还是骗子吗?这该如何做判断呢?
有时看似显而易见的事,换个角度去想竟然是个糊涂,竟然掉进悖论。是逻辑太绕?语言太可怕?还是世界亦真亦幻?无解。人到底知道世界多少?应该说是少的可怜。人到底什么是可以确定的?好像什么都不确定。整体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还处在很蒙昧的状态,更不要说个体的人了。从这个角度看,便可以某种程度地认同不去强辩是非的观点了。的确,许多自以为是的争来辩去,都是自寻烦恼的愚人之争,最后两败俱伤,没有谁会服了谁的。
跟着庄子这样绕来绕去的,还是蛮有趣味的。我挺认同王蒙的说法“不要小看语言的游戏,戏着戏着就能出点儿灵感呢”。庄子让人思考,思想在到处碰壁,这样碰来碰去地深度思考,不定什么时候就碰开个门缝、窗户缝儿的,悟出点儿什么。
“至人神矣……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至人实在是神妙莫测啊!死和生对于他自身都没有变化,何况利与害这些微不足道的端绪呢!
《庄子》的开篇《逍遥游》中就有这样的叙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能进入物我两忘境界的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对于凡人来说,忘我之境恐怕是个难于咬到的、高悬着的金苹果,我们就只有羡慕、努力和向往的份儿了。不过凡人中也有个钱钟书先生,他在1957年往湖北探望其父时作了一首七绝《赴鄂道中》:
弈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
如膜妄心应褪净,夜来无梦过邯郸。
过邯郸都无梦了,钱先生真的是把什么都看淡了。如此通透,如此智慧,如此冷峻,他的道德修养已经进入了相当高的境界,让人心生敬意。先生是不能被什么城就轻易围住的吧。
命途多舛。如果头脑中多一些庄子齐物的观点,便会少一些虚无的痴心,少一些对利害之端绪的纠结,多一份自在逍遥。(待续)
2013.11.5
反正你是好学生,舍得下功夫,这里是《尚书》第二,你去看舜是如何拍尧的马屁的,还记得我说我完成了《尚书》的电子化吗?正好测试好学生:
ReplyDelete《虞书 舜典第二》
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濬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 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 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 于群后。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 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 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 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车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 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 服。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 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 “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 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 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 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 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 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 往,钦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 “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帝曰:“龙,朕塈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 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汩作 九共 槀饫〗 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九共》九篇、《槀饫》。
后面一段是说,离道以后,其余不足论也。
:-)
坏学生读完了《尚书》,好学生却看不懂,看来这坏就是好,好就是坏,庄子说的真是不错啊 :-)
Delete拽出来这一大段儿,不懂你想要说什么?如果这是测试,那就交白卷了。有时间就讲授一下吧。
第一段是舜在拍尧的马屁,尧很受用。所以让你看最正宗的典籍《尚书》。舜除了会拍马屁以外,还是有二把刷子的 :-)
ReplyDelete继续问傻问题 :-)
Delete舜拍尧的马屁和这段读后有什么联系?
你刚刚说的“离道以后,其余不足论也。”是指什么? 我云里雾里,全不知你在说什么,见笑了。
第一段是说,顺道自然化,当然是舜这样夸奖尧的,让他不比担心不服者 -- 其实,后来舜帮尧摆平了很多蛮邦,所以舜继了位。第二段是反过来,离道越远,区别越多,自己把自己异化了。一正一反,说明,
ReplyDelete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久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誰之子,像帝之先,
天呢!这又是一大段儿,直接了当地回答问题好不好?知道你想说《尚书》是值得读的好书,《道德经》也是,饭我得一口一口吃是不是?对付一个庄子就够我喝一壶的,这又出来一个“懒子”!
Delete这怎么又把老子搬上来了?还是不懂。说点儿接地气的话好不好:-)
这样接地气。
Delete你选的第一段,尧担心几个小邦摆不平,舜说不用担心,您德性越高,万方来朝啊。
第二段是如果紧咬自身和局部,就“吾恶乎知之”;顺道了才能“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接地气了吧。
俺感到天天学习也赶不上少奇同志了!! 所以,第7部分就布置成家庭作业了,您自查,自检,自律 :-)
懒人兄,你这样说,我突然就明白了。我一直以为你这第一段,第二段的是在说《尚书》,看来我们说两叉去了。你贴出《尚书》是做一个参考,是吧。
Delete看来我们读这两段的侧重点不同,这不奇怪,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读法,总是去照自己感兴趣,有启发的部分发挥。我这个算不上什么正儿八经的读后感,水平就这么高,虽说试图理性地去看问题,可又不大容易摆脱感性的习惯,就是点滴心得,若干年后再读再看恐怕会有不同的感受吧。
我这样努力写,是有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感觉。如果有可能,今天连最后的第八部分都准备写完 :-)
谢谢你的跟评,千万别当个作业做,兴致所至就好。不评也没关系。当然我是希望看到你说自己的观点,因为我总是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