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平平淡淡,实实在在,自自然然
看了三集,文,摄影都很精美。倒逼着我看是什么单位制作的,三多堂,很有意思,能有这样静心向美者,有些惊讶,但总值得道声敬佩。选得好,谢谢。
这20集的电视片我看了些日子了,很多集都不是一两遍。这个系列对了解唐诗的展的整体轮廓有特别大的帮助。第一集全唐诗概括的解说词写得尤其好,再辅以摄影,看了的确很享受。我都忍不住把它笔录下来了。不是逐字逐句,只是大意。20集电视片《唐之韵》第一集 《千古唐诗》解说词笔录唐王朝有贞观之治,是个不带文化成见、偏见,推崇老庄道,也接受佛教的朝代。唐朝经济发达,政治气氛宽松,290年无文字狱,什么都可以微笑来接纳。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无法企及;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诗歌的沃土,3600诗人,55000多首留存。唐朝人人赋诗,很多人都留有诗集。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个个登场的,都是巨匠。后代诗人,像跳进他们的磁场,无从着手,或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无能为力。王勃,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魄!陈子昂像巨人挺立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如春雷乍响一样高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想从历史的深处腾出,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显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的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高适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奔涌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被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岑参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充满激情的唱到: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着去边塞诗人,英姿飒爽,气势灼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李白配合时代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安史之乱的八年把盛唐气象扫得七零八落。杜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中唐的血泪。韩愈这位个性极强想要召回盛唐气象的诗人,他用是一样的语言喊出: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句。想用地震的强烈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白居易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且平易,与韩愈的奇绝险怪双峰并立,是唐诗呈现出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然而,晚唐的李商隐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路向哪里去。他的歌声感伤而低沉,一唱一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他个人的哀叹中我们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唐王朝的辉煌黯然熄灭了,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在南京古城墙上唱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那是为唐王朝宋庄,为唐诗留下的最后的叹息。唐诗结束的时候,它的影响才刚刚开始。绝句律诗穿越千年,被沿用到今天。宋元明清几代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受到唐诗的影响。西昆派专学李商隐,追求朦胧晦涩;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奉杜甫为祖师爷,讲究用典;明代的复古运动,诗必盛唐。五四运动后白话诗兴起,中国的诗坛才真正从唐诗的磁场中跳了出来。
这是我的速记,有许多笔误。
我有一套中国文学史,是社科院文学所编著的,由余冠英,钱钟书等人编写。太远了,可惜不能借你一阅。你如有机会,能读几遍就好了。
你是说《中国文学通史》吗?我在网上看了一下,那可是12卷,洋洋洒洒七百万字。让我读几遍 :-)我读过余秋雨的《中国文脉》,(不好意思,又提你不喜欢的作家) 那就是中国文学史的快餐,我好歹咀嚼了一下。以往我都不喜欢读史,觉得枯燥,总觉得它属于男性。但诗读多了觉得史有助于对文学的理解,有时也读一点儿。不喜欢残酷的东西,如果史游离于政治和战争,也还满有意思的,不过这种史好像不多。即使是唐诗的风格也和社会状况相关联。
这人的记忆确实不太可靠。我的记忆中,“大漠孤烟直”是杜甫的绝句,但实际上是王维的。王维的炼字功夫和杜甫不相上下。看到8集了。
李杜写得不好。对这两位诗坛标杆,不读他们的全集,就写评论说不过去。李白的高不在思想境界而在心灵与自然的契合与酣畅淋漓。对杜甫把握“穷而后工”是对的,但没有提杜甫幽居夔府的岁月则少了对杜甫深入了解和感慨。看看这几首: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御夹侵寒气,尝新破旅颜。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种幸房州熟,苗同伊阙春。无劳映渠碗,自有色如银。巫山秋夜萤火飞, 疏帘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 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栏添个个, 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 来岁如今归未归。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远游长儿子,几地别林庐。杂蕊红相对,他时锦不如。具舟将出峡,巡圃念携锄。正月喧莺末,兹辰放鹢初。yi雪篱梅可折,风榭柳微舒。托赠卿家有,因歌野兴疏。残生逗江汉,何处狎樵渔。
看来兄长用功过半了:-) 我觉得李白杜甫倒也不是概括得不好,实在是他们的作品太多了,电视片的时间有限。以杜甫为例,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我有一本看着厚厚的杜甫诗集,也不过只收录了200首,你这里提到的三首都没有收录。那么多诗人中,杜甫的境况恐怕是最悲凉的,而诗词的造诣又是在的顶峰上,真是穷而后工的好例子。看来要想出好诗,也要背水一战啊:-) 你提到这四首诗,我都不熟悉,想必你会有些心得,能不能讲一讲?我看了一遍,对这首七律见萤火最有感觉。意境修辞都很美,语言却又很平易,以这样的语言写律诗,不易。最喜欢颈联,好灵动!读杜甫的诗,看他的表达总会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的感觉,天下诗词真是都让他写没了:-) 觉得杜甫的五言比陶渊明的来得更收敛,更精微,常常会碰触到人内心最深处,而让人心动,扼腕,叫绝。
杜诗是“诗史”,这既是杜甫的生活史,也是唐开元史。没有夔府生活,就不能深入理解杜甫的生活,心态,和思维,诗虽是好诗,但当从历史和人文高度理解,才更能深入共鸣,能有共鸣才是深入骨髓的感触。钱谦益的杜诗全集应该收藏。白居易段比杜甫还长,写得好。柳宗元的杂文更好,我最喜欢《捕蛇者说》,《钴鉧潭西小丘记》。《古文观止》上都有。李商隐段,过于直白武断,失去了本应有的朦胧,有点不知趣。看完了:-)
杜诗是诗史,的确。不过这句话说起来怎么那么绕,我打字打了好几遍:-) 真是让人感叹,一个人区区几十年,能立那儿那样一座丰碑,上次讨论达芬奇时我也发过这样的慨叹。与这样的人生相比,我们算什么?白居易的长诗恐怕中国历史上无人能比了吧?柳宗元的杂文我还喜欢一篇,叫《蝜蝂传》,是一篇寓言,很有意味。看来你是加班加点儿的看,说明这个系列还是不错的。我也在时常回顾。“诗虽是好诗,但当从历史和人文高度理解,才更能深入共鸣,能有共鸣才是深入骨髓的感触。”这话说在点子上了,要想和诗人产生共鸣,就得有比较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思想境界。“同志尚需努力”,我用这句来自勉:-)
一次两集,我也看了四集。是该补补了,要不俺以前学的那点东西全还给老师了。唐朝的社会风貌和人的心境,还真让人羡慕怀念啊。武老太太那句“此宰相之过也”,对比今日的天朝,让人很想跟九斤老太那样念叨起来。
很高兴阿寄一起欣赏,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愈发能体会诗词的韵味,刚刚和朋友聊天时她还再说这个,我也深有同感。“武老太太”这称呼好:-) 那时的帝王会有这样的胸襟,社会、人怎么真就越来越抽抽了,我也九斤老太一把:-)
看了三集,文,摄影都很精美。倒逼着我看是什么单位制作的,三多堂,很有意思,能有这样静心向美者,有些惊讶,但总值得道声敬佩。选得好,谢谢。
ReplyDelete这20集的电视片我看了些日子了,很多集都不是一两遍。这个系列对了解唐诗的展的整体轮廓有特别大的帮助。第一集全唐诗概括的解说词写得尤其好,再辅以摄影,看了的确很享受。我都忍不住把它笔录下来了。不是逐字逐句,只是大意。
ReplyDelete20集电视片《唐之韵》第一集 《千古唐诗》解说词笔录
唐王朝有贞观之治,是个不带文化成见、偏见,推崇老庄道,也接受佛教的朝代。唐朝经济发达,政治气氛宽松,290年无文字狱,什么都可以微笑来接纳。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无法企及;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诗歌的沃土,3600诗人,55000多首留存。唐朝人人赋诗,很多人都留有诗集。
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个个登场的,都是巨匠。后代诗人,像跳进他们的磁场,无从着手,或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无能为力。
王勃,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魄!
陈子昂像巨人挺立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如春雷乍响一样高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想从历史的深处腾出,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显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的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高适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奔涌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被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岑参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充满激情的唱到: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着去边塞诗人,英姿飒爽,气势灼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李白配合时代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
安史之乱的八年把盛唐气象扫得七零八落。杜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来了,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中唐的血泪。
韩愈这位个性极强想要召回盛唐气象的诗人,他用是一样的语言喊出: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句。想用地震的强烈重新推出一个高峰。
白居易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且平易,与韩愈的奇绝险怪双峰并立,是唐诗呈现出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然而,晚唐的李商隐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路向哪里去。他的歌声感伤而低沉,一唱一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他个人的哀叹中我们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唐王朝的辉煌黯然熄灭了,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在南京古城墙上唱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那是为唐王朝宋庄,为唐诗留下的最后的叹息。
唐诗结束的时候,它的影响才刚刚开始。绝句律诗穿越千年,被沿用到今天。宋元明清几代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受到唐诗的影响。西昆派专学李商隐,追求朦胧晦涩;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奉杜甫为祖师爷,讲究用典;明代的复古运动,诗必盛唐。五四运动后白话诗兴起,中国的诗坛才真正从唐诗的磁场中跳了出来。
这是我的速记,有许多笔误。
Delete我有一套中国文学史,是社科院文学所编著的,由余冠英,钱钟书等人编写。太远了,可惜不能借你一阅。你如有机会,能读几遍就好了。
ReplyDelete你是说《中国文学通史》吗?我在网上看了一下,那可是12卷,洋洋洒洒七百万字。让我读几遍 :-)
Delete我读过余秋雨的《中国文脉》,(不好意思,又提你不喜欢的作家) 那就是中国文学史的快餐,我好歹咀嚼了一下。以往我都不喜欢读史,觉得枯燥,总觉得它属于男性。但诗读多了觉得史有助于对文学的理解,有时也读一点儿。不喜欢残酷的东西,如果史游离于政治和战争,也还满有意思的,不过这种史好像不多。即使是唐诗的风格也和社会状况相关联。
这人的记忆确实不太可靠。我的记忆中,“大漠孤烟直”是杜甫的绝句,但实际上是王维的。王维的炼字功夫和杜甫不相上下。看到8集了。
ReplyDelete李杜写得不好。对这两位诗坛标杆,不读他们的全集,就写评论说不过去。李白的高不在思想境界而在心灵与自然的契合与酣畅淋漓。对杜甫把握“穷而后工”是对的,但没有提杜甫幽居夔府的岁月则少了对杜甫深入了解和感慨。看看这几首:
ReplyDelete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
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
御夹侵寒气,尝新破旅颜。
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
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
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
种幸房州熟,苗同伊阙春。
无劳映渠碗,自有色如银。
巫山秋夜萤火飞,
疏帘巧入坐人衣。
忽惊屋里琴书冷,
复乱檐边星宿稀。
却绕井栏添个个,
偶经花蕊弄辉辉。
沧江白发愁看汝,
来岁如今归未归。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远游长儿子,几地别林庐。
杂蕊红相对,他时锦不如。
具舟将出峡,巡圃念携锄。
正月喧莺末,兹辰放鹢初。yi
雪篱梅可折,风榭柳微舒。
托赠卿家有,因歌野兴疏。
残生逗江汉,何处狎樵渔。
看来兄长用功过半了:-) 我觉得李白杜甫倒也不是概括得不好,实在是他们的作品太多了,电视片的时间有限。以杜甫为例,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我有一本看着厚厚的杜甫诗集,也不过只收录了200首,你这里提到的三首都没有收录。那么多诗人中,杜甫的境况恐怕是最悲凉的,而诗词的造诣又是在的顶峰上,真是穷而后工的好例子。看来要想出好诗,也要背水一战啊:-)
ReplyDelete你提到这四首诗,我都不熟悉,想必你会有些心得,能不能讲一讲?我看了一遍,对这首七律见萤火最有感觉。意境修辞都很美,语言却又很平易,以这样的语言写律诗,不易。最喜欢颈联,好灵动!
读杜甫的诗,看他的表达总会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的感觉,天下诗词真是都让他写没了:-) 觉得杜甫的五言比陶渊明的来得更收敛,更精微,常常会碰触到人内心最深处,而让人心动,扼腕,叫绝。
杜诗是“诗史”,这既是杜甫的生活史,也是唐开元史。没有夔府生活,就不能深入理解杜甫的生活,心态,和思维,诗虽是好诗,但当从历史和人文高度理解,才更能深入共鸣,能有共鸣才是深入骨髓的感触。钱谦益的杜诗全集应该收藏。
ReplyDelete白居易段比杜甫还长,写得好。
柳宗元的杂文更好,我最喜欢《捕蛇者说》,《钴鉧潭西小丘记》。《古文观止》上都有。
李商隐段,过于直白武断,失去了本应有的朦胧,有点不知趣。
看完了:-)
杜诗是诗史,的确。不过这句话说起来怎么那么绕,我打字打了好几遍:-)
Delete真是让人感叹,一个人区区几十年,能立那儿那样一座丰碑,上次讨论达芬奇时我也发过这样的慨叹。与这样的人生相比,我们算什么?
白居易的长诗恐怕中国历史上无人能比了吧?柳宗元的杂文我还喜欢一篇,叫《蝜蝂传》,是一篇寓言,很有意味。
看来你是加班加点儿的看,说明这个系列还是不错的。我也在时常回顾。
“诗虽是好诗,但当从历史和人文高度理解,才更能深入共鸣,能有共鸣才是深入骨髓的感触。”这话说在点子上了,要想和诗人产生共鸣,就得有比较充分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思想境界。“同志尚需努力”,我用这句来自勉:-)
一次两集,我也看了四集。是该补补了,要不俺以前学的那点东西全还给老师了。
ReplyDelete唐朝的社会风貌和人的心境,还真让人羡慕怀念啊。武老太太那句“此宰相之过也”,对比今日的天朝,让人很想跟九斤老太那样念叨起来。
很高兴阿寄一起欣赏,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愈发能体会诗词的韵味,刚刚和朋友聊天时她还再说这个,我也深有同感。
Delete“武老太太”这称呼好:-) 那时的帝王会有这样的胸襟,社会、人怎么真就越来越抽抽了,我也九斤老太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