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与不成
[原文]
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叶之刁刁]
“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两难境地,确是人世间的常态。怎样才能成与不成都无大碍?要做到这样,需要有德还是有智?一下子想不通。
哪怕有阴阳之患,一般人也都会希望成。但今天看《中华好诗词》,来自台湾的国学底蕴丰厚的老师张楚连下六城之后选择放弃挑战擂主。以他的实力本可以在节目中走得更远,但他说把这个舞台留给年轻人,让他们走更远吧。张楚老师的做派言谈很有些古风古韵,让人感到国学如果学到骨子里去了,是会这样超然洒脱的。表面上看事情似乎没有成,却感到没有不成,看来在这成与不成之间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驰骋,去周旋的,零和模式不是唯一的。
婚姻也该是如此,绝大部分婚姻恐怕都是在完美与分手之间。对待爱情可能有很多学者去研究,做总结,但现实中的爱情经得住怎样的分析?爱情萌发于最质朴的情,“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爱情升华成真挚的爱,“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其间得有多少难得糊涂,它就是包容。
人情好似初相见
[原文]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叶之刁刁]
庄子以“以巧斗力”为例,人们开始时平和开朗,后来就常常暗使计谋,达到极点时则大耍阴谋、倍生诡计。进而推导出“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这让我记起了《名贤集》中的一句:人情好似初相见,到老终无怨恨心。日常交友中对这句话一向感慨颇深。
常常看到人们总会倾注很大的心思在新朋友身上,惊喜、交流、发展,一旦彼此接纳,便会渐渐放纵自己,疏忽对方。新友初交,有意无意间都努力表现自己美好品格,卓越才智,宽容心怀,日久天长,回归自我,原形毕露,就不似最初那么美好了;老朋友了,随着了解的增多,新鲜感少了,发现的问题越多,原先的光环就越少,脑海中的问号逐渐增多;新鞋子看起来总是要比旧鞋子光鲜亮丽,因此新鞋子登堂入室,旧鞋子总是容易被忽略,被放在犄角旮旯里,可当真是较劲要走长道了,旧鞋子才又被想起,套在脚上会觉得就像脚的一部分,默契。人们好交新朋,易丢旧友,其实朋友不在多,在知心与否,要学着像对待新朋友那样对待自己的老朋友。早就发现《名贤集》里的那些个大白话都特有用,都是民间总结出的人世间处事为人的实战兵书。
逍遥
[原文]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叶之刁刁]
庄子在这篇《人间世》融和了《逍遥游》和《养生主》中的思想,此句就是一例。人世间太多的繁杂,太多的成败,太多的两难,当不得已时,就要顺应自然,人处凡间事,心做逍遥游,这是让自己不着阴阳之患,养精蓄锐的最佳方法。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有德者,能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而通达顺畅者也。
ReplyDelete老子这句认真读过,抽象理解还可以,就是很难联系实际。看来一时半会儿还不能通达顺畅。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