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上的影像
Jasper 小镇附近有不少值得去的地方,Mitte泡温泉,Maligne 湖坐游艇,之后我们又去Maligne 峡谷健行。去峡谷那天是上午光景,天气晴朗,我们在桥上驻足俯瞰涧流湍急的峡谷,无意间抬头,看到柔和的初阳把我们的身影清晰地投映在灰黑赭红的崖壁上,因了千秋万载的石壁与稍纵即逝的影像,剪影让我心有所感。想起几年来读过多遍并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五柳先生的五言古诗《形影神》,在凝望山石上的影像时,形影的对话与灵魂的诠释又一次充盈我心:“贱贵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辩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诗词中我最喜欢古诗,古诗中又最爱五柳先生的诗句。几年前因读此诗而发出“且步陶公韵,融日可负暄。”的心声。山石上的影像让我所感所思,陶公都已在他的三首诗中阐述地清清楚楚。形对影说: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而影答形: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形与影各执一端,唯有灵魂看得透彻: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无复独多虑。是啊!顺应自然,纵浪大化,不喜不惧。善哉陶公,伟哉陶公。
最近正给学生讲解核磁共振原理,氢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吸收某一频率的能量发生共振而翻转。我不就是那个小小的氢原子核吗?在中华千年文化外场中,不断吸收像五柳先生东坡先生这些巨匠所传递的文化信息能量,内心因共鸣而表达,因吸收而释放,从而导出一个个小小的在一定化学位移下的吸收峰。宏观与微观,人与粒子竟然有如此惊人的相似性,真是很微妙。
虽说从Jasper到Prince George 距离不到四百公里,我们还是决定慢慢走,细细看,中间再停一站 。Dunster是个小社区,小到都称不上村庄,因为居民分布在位于落基山脉与Cariboo山脉相夹的Robeson峡谷中。我们的房东Cathy是Dunster杂货店的店主,去了之后才知道,这个小小的杂货店始建于1918年,竟有近百年历史,Dunster市中心就只有这个兼具邮局功能的杂货店和一片空地,那里是附近居民购物,寄信,交流信息以及聚会的场所,也是我见过的最小的Downtown。因为Google地图上没有Cathy家的门牌号,临行前,她用了半页纸的篇幅给我们详细地描述了她家房子周边的情形,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很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
Cathy家的二层木楼掩映在山林中,自先生去世后,Cathy独自操持杂货店,也兼做家庭旅馆生意,是个泼辣能干的女人。她带我们看了二楼的卧室,布置很简单,但所需物品一应俱全,很干净。让人感到奢侈的是不仅有诺大的卧室,还带有个可以凭栏观景的阳台,青翠的后院及碧绿的山林让我突然记起一位朋友的诗句, 好一个“绿满瞳”啊。正值雨过天晴,在阳台坐坐,便有了“空山新雨后”的美好。
我们和Cathy一起在厨房里分别做晚饭,于是聊起家常。她和我年龄相仿,儿子25岁,孩子高中毕业后一直在世界各地边打工边游历,今年秋天要去Edmonton大学读计算机专业。我很有兴趣地问她,儿子这些年的漂泊经历是否让她担心焦虑过,她说一点也没有。她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个有责任心,做事也肯吃苦的人,能自食其力,所以很放心。儿子只是一时还想不好今后打算做什么,所以一直在寻找,因此她也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现在儿子决定了,她替他高兴,也感到骄傲。
我打心眼里佩服她,因为很多事说说容易,真正面对时还能泰然处之,谈何容易。于是我说起一川大学毕业前和我们谈过,如果他不能顺利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会选择到世界各地游历一年,体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阶层人的生活,寻找到底什么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儿子的想法遭到先生的坚决反对,也让我着实矛盾了一年多。坦言之,就本心我是十分支持他的。按说人生不该有定式,有想法有胆量有能力做到“兴来独往,胜事自知”,该多好啊。但作为母亲,我有更多世俗的想法,因此不安,不知该不该随心去支持他。扪心自问,其实不安个啥?自己的儿子,应该相信他的能力,也不担心他今后不能自食其力。不安源于那是一种不熟悉不可预知的生活方式;不安源于我们是在规范教育下成长,在规范模式下按着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亦步亦趋走过来。一旦脱离了或着说将要脱离轨道,便会有些不知所措。一川曾经以我们敢于抛家舍业,敢于移民异国他乡来比拟他的选择,先生直截了当予以否定,认为我们的选择是在方方面面都有一定基础之上的重新开始,而他则是从零开始。一川认为我们的选择更具冒险精神,而他的还远远比不上。我的心其实是站在儿子一边的,只是当妈的这个角色让我难以旗帜鲜明地赞同他,我喜欢未知但又胆量不足,我不喜欢定式又习惯于按部就班,于是在这一年孩子的选择过程中我的态度一直暧昧。一川要尝试做背包客独自去秘鲁旅行,我虽说非常担心安全,也担心高原反应,但行动上还是非常支持,帮他去买大背包和防雨衣裤;一川积极地找工作时,我暗自期望他能找到个他认为理想的,来填充这个让他期待却给我们带来不安的gap year。还真叫我心想事成了,一川毕业前几个月便拿到了工作,他决定只做两个月的旅行便去上班,我如释重负。我讲我的心路历程时,Cathy表示理解,同时又认为我们顾虑太多了。我在想,我们与她对孩子未来的态度差异恐怕不是个体差异而是文化差异。
东方人会更多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更多地想以自己的认知左右孩子的想法。我们其实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但意识到与实施往往有距离,一但遇到事情,现实中依然不能脱俗。相较之,西方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更开放更鼓励独立更强调孩子自主性的。自从翻译了纪伯伦的诗《孩子》,我逐渐体会到这些。诗中“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我最初翻译成“为了强劲地弹射,你努力弯曲自己,痛并快乐着,心爱的箭在飞翔啊,沉默的弓永远静守。”我起初没有忠实原作,而是独断地加上一个因与孩子的离别让我深切感受到的痛,那时的我真的深深地怀疑心爱的箭脱离弓弦时,弓会只有gladness吗?几年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在慢慢理解并接受西方文化对孩子的观点:他就是一个个体的人,他就是不属于你,他就是不该被你左右思想与生活,对于他的离弦,他的飞翔,你唯一能给予的就是喝彩,就是祝福。我因此又对翻译做了修改,从字面上去掉了那个痛,以期从心里也去掉。
那天晚上以及转天早晨我们和Cathy聊了很多,知道了不少关于她自己和Dunster的事。Dunster不仅住着一些农场主,还有一些铁路工人和艺术家,其中非常著名的是做法国号的Keith,北美各大交响乐团的著名号手都喜爱用他做的号,现在要想得到一把他制作签名的法国号要预约排队才行;Cathy自己在后院种了覆盆子(Raspberry),丰收后便做成果酱,也冷冻一些,这样一年都够吃,我们还交流了做果酱的心得;Dunster每年加拿大日会有一个社区大Party,Cathy说以后可以选这个日子来和他们一起玩;Cathy已经开始计划自己的退休生活了,她说已经在相距不远的千人小镇Valemout为自己买了一块地皮,正在盖一所两居室的房子,她说不用太大,但也要给孩子回家和自己的业余爱好留些空间;Cathy和我一样都尝试过太极拳和瑜伽,我们也都喜欢健行(hiking)……
看来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无论背景经历甚至母语有多么不同,只要都是认认真真生活,兢兢业业做事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临走前我向她要了一段她冬天用来烧火的白桦树桩,现在是我前廊的花架。
对了,还忘了说了,Cathy和我还有另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出门旅行时都爱往家捡石头。
房东Cathy
虽说从Jasper到Prince George 距离不到四百公里,我们还是决定慢慢走,细细看,中间再停一站 。Dunster是个小社区,小到都称不上村庄,因为居民分布在位于落基山脉与Cariboo山脉相夹的Robeson峡谷中。我们的房东Cathy是Dunster杂货店的店主,去了之后才知道,这个小小的杂货店始建于1918年,竟有近百年历史,Dunster市中心就只有这个兼具邮局功能的杂货店和一片空地,那里是附近居民购物,寄信,交流信息以及聚会的场所,也是我见过的最小的Downtown。因为Google地图上没有Cathy家的门牌号,临行前,她用了半页纸的篇幅给我们详细地描述了她家房子周边的情形,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很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
Cathy家的二层木楼掩映在山林中,自先生去世后,Cathy独自操持杂货店,也兼做家庭旅馆生意,是个泼辣能干的女人。她带我们看了二楼的卧室,布置很简单,但所需物品一应俱全,很干净。让人感到奢侈的是不仅有诺大的卧室,还带有个可以凭栏观景的阳台,青翠的后院及碧绿的山林让我突然记起一位朋友的诗句, 好一个“绿满瞳”啊。正值雨过天晴,在阳台坐坐,便有了“空山新雨后”的美好。
我们和Cathy一起在厨房里分别做晚饭,于是聊起家常。她和我年龄相仿,儿子25岁,孩子高中毕业后一直在世界各地边打工边游历,今年秋天要去Edmonton大学读计算机专业。我很有兴趣地问她,儿子这些年的漂泊经历是否让她担心焦虑过,她说一点也没有。她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个有责任心,做事也肯吃苦的人,能自食其力,所以很放心。儿子只是一时还想不好今后打算做什么,所以一直在寻找,因此她也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现在儿子决定了,她替他高兴,也感到骄傲。
我打心眼里佩服她,因为很多事说说容易,真正面对时还能泰然处之,谈何容易。于是我说起一川大学毕业前和我们谈过,如果他不能顺利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会选择到世界各地游历一年,体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阶层人的生活,寻找到底什么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儿子的想法遭到先生的坚决反对,也让我着实矛盾了一年多。坦言之,就本心我是十分支持他的。按说人生不该有定式,有想法有胆量有能力做到“兴来独往,胜事自知”,该多好啊。但作为母亲,我有更多世俗的想法,因此不安,不知该不该随心去支持他。扪心自问,其实不安个啥?自己的儿子,应该相信他的能力,也不担心他今后不能自食其力。不安源于那是一种不熟悉不可预知的生活方式;不安源于我们是在规范教育下成长,在规范模式下按着大多数人的生活轨迹,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亦步亦趋走过来。一旦脱离了或着说将要脱离轨道,便会有些不知所措。一川曾经以我们敢于抛家舍业,敢于移民异国他乡来比拟他的选择,先生直截了当予以否定,认为我们的选择是在方方面面都有一定基础之上的重新开始,而他则是从零开始。一川认为我们的选择更具冒险精神,而他的还远远比不上。我的心其实是站在儿子一边的,只是当妈的这个角色让我难以旗帜鲜明地赞同他,我喜欢未知但又胆量不足,我不喜欢定式又习惯于按部就班,于是在这一年孩子的选择过程中我的态度一直暧昧。一川要尝试做背包客独自去秘鲁旅行,我虽说非常担心安全,也担心高原反应,但行动上还是非常支持,帮他去买大背包和防雨衣裤;一川积极地找工作时,我暗自期望他能找到个他认为理想的,来填充这个让他期待却给我们带来不安的gap year。还真叫我心想事成了,一川毕业前几个月便拿到了工作,他决定只做两个月的旅行便去上班,我如释重负。我讲我的心路历程时,Cathy表示理解,同时又认为我们顾虑太多了。我在想,我们与她对孩子未来的态度差异恐怕不是个体差异而是文化差异。
东方人会更多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更多地想以自己的认知左右孩子的想法。我们其实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但意识到与实施往往有距离,一但遇到事情,现实中依然不能脱俗。相较之,西方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更开放更鼓励独立更强调孩子自主性的。自从翻译了纪伯伦的诗《孩子》,我逐渐体会到这些。诗中“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我最初翻译成“为了强劲地弹射,你努力弯曲自己,痛并快乐着,心爱的箭在飞翔啊,沉默的弓永远静守。”我起初没有忠实原作,而是独断地加上一个因与孩子的离别让我深切感受到的痛,那时的我真的深深地怀疑心爱的箭脱离弓弦时,弓会只有gladness吗?几年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在慢慢理解并接受西方文化对孩子的观点:他就是一个个体的人,他就是不属于你,他就是不该被你左右思想与生活,对于他的离弦,他的飞翔,你唯一能给予的就是喝彩,就是祝福。我因此又对翻译做了修改,从字面上去掉了那个痛,以期从心里也去掉。
那天晚上以及转天早晨我们和Cathy聊了很多,知道了不少关于她自己和Dunster的事。Dunster不仅住着一些农场主,还有一些铁路工人和艺术家,其中非常著名的是做法国号的Keith,北美各大交响乐团的著名号手都喜爱用他做的号,现在要想得到一把他制作签名的法国号要预约排队才行;Cathy自己在后院种了覆盆子(Raspberry),丰收后便做成果酱,也冷冻一些,这样一年都够吃,我们还交流了做果酱的心得;Dunster每年加拿大日会有一个社区大Party,Cathy说以后可以选这个日子来和他们一起玩;Cathy已经开始计划自己的退休生活了,她说已经在相距不远的千人小镇Valemout为自己买了一块地皮,正在盖一所两居室的房子,她说不用太大,但也要给孩子回家和自己的业余爱好留些空间;Cathy和我一样都尝试过太极拳和瑜伽,我们也都喜欢健行(hiking)……
看来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乡村,无论背景经历甚至母语有多么不同,只要都是认认真真生活,兢兢业业做事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临走前我向她要了一段她冬天用来烧火的白桦树桩,现在是我前廊的花架。
对了,还忘了说了,Cathy和我还有另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出门旅行时都爱往家捡石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