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交流·撕裂 (45)
在美国议长佩罗西访台前后,中美关系非常紧张,媒体信息繁杂。一天晚上刚下课,公公从微信上发来两个转帖,一个是“基辛格向美方发出四个严厉警告”,另一个是“高层突然公开《告台首脑投降书》”。现在一些自媒体没有底线,明显是起了个博眼球的大标题,老人被忽悠了。这样的转帖,只要公公不强烈要求我们看,我们大多不看也不评。这次他特别强调说,我看了两遍,觉得写得很好,你们不妨看看,一定会有收获。先生虽说不看,但每每电话里公公询问,他总是嗯啊这是,从不当面否认,他的观念是,快九十岁的人了,没必要去纠正他们。我的性格是有话当面讲,不过也渐渐接受了先生的观点,偶尔直说,大多也是不置可否。一旦话题涉及社会、政治、以至养生这些方面的信息,大多是来而无往,两代人交而不流。有时我会发些诗词、风景,或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冲淡一下反美攻台的紧张气氛,这样老人看了总会比较开心。如果再讲讲孙子,就更能博他们一乐。
我喜欢分享,也喜欢听或读朋友的分享。有时只是点滴旅行趣闻,却很难忘。就像意大利咖啡店的老板说意大利咖啡与法国咖啡的最大不同,她说意大利咖啡会唱歌剧,说完还唱上几句;又比如法国餐馆中甜点的名字叫厨师的心情,只有法国人才能有这么浪漫的表达。一次一位朋友谈到去参观当年中国留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活动旧址,她说周总理就是在那里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还有一位朋友在欧洲看到美术馆里坐轮椅的老人久久凝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她说自己同时凝视老人良久,直到她失去耐心,老人依然不动,她便去浏览其他作品,及至她再回来,老人还是原地未动,这给她带来很大的心灵冲击。于是我们一起猜测个中原委。还有一次有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贴了一张石头的照片,他写道:“这块石头很普通,高不过十来公分,是从海边捡回来的,随手涂了几笔颜色,放在那里,看着看着,竟然看出来一点儿溪山行旅图的意思……虽然颜色更像青绿山水,没有溪山行旅图那般厚重,但雄浑的气势还是有些神似。西泠印社那句方寸之间有乾坤,大抵就是这个道理吧。”朋友的图画与文字有韵味,耐看耐读。我不由得想起去年冬天我们去Manning Park的路上,雨雪交加中岩石壁立的大山不断扑面而来,那一路上我真切感受到溪山行旅图的意境。这都是高质量的分享与交流,它们给我带来愉悦与思考。
但分享不只带来有益交流,也会产生撕裂。这一类情况听了不少。一位在国外的妹妹伶牙俐齿性情泼辣,她觉得外国的什么都好,国内处处不对劲,当与国内的姐姐开始出现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后,冲突愈演愈烈,于是妹妹干脆把姐姐拉黑了。亲姐俩啊,真有些大义灭亲的架势。我们这一代人恐怕是《青春之歌》这样的书读多了,无论站在哪个立场上看问题都比较凛然。
我有一个发小,几十年的交情。今年二月,当俄乌起冲突时,战争被直播,我心情沉重。于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了一小段话,纾解一下自己的情绪。大意是反对战争,呼吁和平。在微信上书写,我一向是很小心的,即便如此,发小很快给我转发了“如果俄国输了,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样一篇文章,有节制地警示我。我没有多说什么。当信息不对等时,大家各持己见,争论无益。虽然大家都没再说什么,心里还是起了微妙的变化,交流减少了。也许就此就渐行渐远了。几十年培养起的友情啊,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应了那句网络用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有必要拯救这条将翻的小船吗?拯救得了吗?人到了一定年龄,是否太容易就放弃掉一段过往的珍贵情谊?我自问却无解。
记得2014年,抵制了一年多微信之后,我被同学强拉进群里,那时的群多么温暖热闹,许多青春的回忆,感情的抒发,那时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善意听别人发言,礼貌回应。同样一群人,不到十年,群里的生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断起争执,不断有人退群,群成了某些人大肆发泄的场所,也就有了沉默的大多数。疫情初起一个国外同学愤然退出同学群,结果被国内同学称某某同学与国内同学的关系就像中美关系的变化一样。现在的群是一个死寂的虚拟空间,大家都不再愿意发言,那里成了节日问好的地方,即便是问候,也没什么真诚可言,都是转来转去的无聊小图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渐失语言的能力,只会转帖和发表情符号。
铁屋,沉睡的人们沉浸在被灌输的美梦或恶魇中,这是否就是集体无意识。这些人可都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啊。
清醒之人若依然在铁屋内,必是痛苦之人。所以同学总说,我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选择了出国。
2022. 6
新冠动态清零 (46)
最近看了BBC拍的一部纪录片,《三年疫情后中国的清零之困》,记者走访了北京西安的一些百姓,大家谈了疫情之后由于政府采取动态清零政策所现如的窘境,民众内心苦楚,很多人失业,生意难做,生活艰辛。
疫情之初的2020,新冠病毒在武汉肆虐,死亡率高,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继武汉封城之后各地相继封锁,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把病毒淹死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那时虽说听到一些封控操作上的极端情况,但瑕不掩瑜,还是觉得那是个好措施,政府执行力强,只是在许多细节上需要各级地方组织调整完善。当病毒不断变异,疫情来到了2022,Omicron (奥密可戎)的传染性强,但重症及死亡率大大降低。身边的人大多感染过,都是重感冒的症状,很快就康复了。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走上了结束疫情的开放之路,而中国固守封锁政策,而且变本加厉地发展出了动态清零模式和各种奇葩措施。从三四月上海封控开始,各地次生灾难频发,种种荒谬剧本上演,鸡犬不宁。核酸常规化,各种健康码管控人们出行,各种场所需要扫码进入,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基本无法正常出行。一人染疫,全楼甚至全小区连坐。朋友说她姐姐的小区防疫人员用木板把楼道门封锁。一旦有地震火灾或其他意外,人们怎么逃生?他们想过吗?姐姐今天告诉我,她周二自己去医院拿药,回家两天后健康码变红了,说是那天在医院与阳性感染者轨迹重合。她被要求两口子都居家隔离七天。姐姐很气愤,觉得这个政策太让人不理解了,直呼天津防疫过度。是啊,早就过度了。密接,次密接,以往甚至还要被拉走隔离,酿出多少人祸。我们一直都提心吊胆,生怕家里老人遭此一劫。
疫情后多少新鲜词语让人应接不暇:动态清零,封控,密接,隔离,静默,方舱医院,时空伴随,大白,弹窗,养码…… 说起大白,这实在是个听了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称呼,虽说挺形象。对大白的感受很复杂。一方面,听说许多大白举止肆无忌惮,行为恶劣。试想当一个人被面具包裹时,他是否会从心理上有恃无恐,做事是否会少些自我节制。另一方面,大白们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平时我们戴口罩出行尚且不适,何况穿那样封闭的服装。听说医生在医院穿防护服时都需要穿尿不湿,如果不是事态严重至极,何至于要受这样的罪。目前在国外机场能看到的大白恐怕也就是中国各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了。不知这些人如何解决吃喝拉撒睡的问题,也不知他们下班后能否回家,7+3的隔离之后是否就又该上班了,即便是5+3了,又有多大区别呢。
据说最近进京成了一大难题。同学因三年无法去德国探望儿子,至今奶奶没有见到疫情后出生的两岁半的孙女,好不容易可以申请签证了,眼看使馆约见的日期就要到了,就是进不了京。同学说想孩子都想疯了,每天吃抗抑郁药物控制,又因为不能进京签证,最近十分焦虑,心脏也不太好。后来说是进京政策放宽,我以为她去签证了,结果她告诉我,政策放宽到你的所在区七天无病例,好不容易数到五天,就又出来一例,再等七天就可就来不及了。一天之后她告诉我,通过哭诉,终于同意她进京等待,这样还有四五天的时间就可以面签了。我替她高兴,以为这次准成。谁知到了北京被告知还是要隔离七天,原因还是天津所在的区有病例。这样一来,签证日期就错过了。同学多方周旋,想尽了办法,愣是没能完成签证的面试,两口子愤然离京,看孙女的故事嘎然而止。不可思议的政策与政策执行者!真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啊。
如果怀疑国产疫苗抵抗Omicron(奥密可戎)有问题,担心重症率高,挤兑医疗资源,为什么不引进国外的mRNA疫苗,恐怕是政治在作祟。如果说国产疫苗性能良好,有抵御新毒株的能力,为什么还反科学地采取如此拙劣的封控措施,是否也是政治考量。
从三月我们开始尝试出门,去Whistler 住了三天;六月我们做了三年来的头一次长途旅行,我称为破茧之旅。我们开车21天,行程六千公里,横跨美国,从温哥华抵达多伦多;其间在多伦多见到刚刚感染新冠一周多的孩子们,朝夕相处若干天,居然没中招;九月我们又做了巴黎十日的旅行,圆了多年的梦,依然没中招;十月初,一川的婚礼在温哥华举行,一百多人的婚礼过后无一人感染。这半年多,我们的生活渐渐回到了正轨,可以正常地与朋友相聚谈天,可以去餐馆用餐,可以旅行,虽说买菜逛街时我们还是戴口罩。这期间一直没有被感染,有我们自身注意防护的原因,每次住店我都会用酒精把房间全面擦拭消毒;有疫苗保护的作用,我们都打了三针Moderna的mRNA疫苗;当然更有很大成分是运气。但这些事实是否可以说明点儿问题。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到底是为了啥?
昨天朋友发来一张图片,是从高层俯瞰停车场,通过停车场边上几棵树在季节交替中的颜色变化,说明几辆汽车停在那里,经过了夏秋冬,从来没挪窝,据说新疆从夏天封控以来一直没有解封。不知真假,但我宁愿相信那是假的。可想想这几年发生的诸多让人不能也不愿意相信的真事,觉得历经夏秋冬的封控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国内不再对封控做高调报道,甚至有意无意地封锁封控信息。
昨天去湿地走路,拍下了两只阿拉斯加来此过冬的号天鹅振翅高飞的镜头,发给朋友。她刚刚经过20天阳性住院回到家里还要被新安装的摄像头监控隔离7天,她说看到阿拉斯加南迁过冬的天鹅,感叹生命顽强的同时也悲叹十多亿人被困围城的无奈。无奈是当下国人也包括海外华人的最准确描述。有人说戴着脚镣也是可以起舞的,因为好的舞蹈也不一定需要多么轻盈,不一定需要跳多么高,活动空间够了。这只是一种态度吧。如果有选择,谁会愿意被带上脚镣呢?
最近看了BBC拍的一部纪录片,《三年疫情后中国的清零之困》,记者走访了北京西安的一些百姓,大家谈了疫情之后由于政府采取动态清零政策所现如的窘境,民众内心苦楚,很多人失业,生意难做,生活艰辛。
疫情之初的2020,新冠病毒在武汉肆虐,死亡率高,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继武汉封城之后各地相继封锁,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把病毒淹死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那时虽说听到一些封控操作上的极端情况,但瑕不掩瑜,还是觉得那是个好措施,政府执行力强,只是在许多细节上需要各级地方组织调整完善。当病毒不断变异,疫情来到了2022,Omicron (奥密可戎)的传染性强,但重症及死亡率大大降低。身边的人大多感染过,都是重感冒的症状,很快就康复了。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走上了结束疫情的开放之路,而中国固守封锁政策,而且变本加厉地发展出了动态清零模式和各种奇葩措施。从三四月上海封控开始,各地次生灾难频发,种种荒谬剧本上演,鸡犬不宁。核酸常规化,各种健康码管控人们出行,各种场所需要扫码进入,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基本无法正常出行。一人染疫,全楼甚至全小区连坐。朋友说她姐姐的小区防疫人员用木板把楼道门封锁。一旦有地震火灾或其他意外,人们怎么逃生?他们想过吗?姐姐今天告诉我,她周二自己去医院拿药,回家两天后健康码变红了,说是那天在医院与阳性感染者轨迹重合。她被要求两口子都居家隔离七天。姐姐很气愤,觉得这个政策太让人不理解了,直呼天津防疫过度。是啊,早就过度了。密接,次密接,以往甚至还要被拉走隔离,酿出多少人祸。我们一直都提心吊胆,生怕家里老人遭此一劫。
疫情后多少新鲜词语让人应接不暇:动态清零,封控,密接,隔离,静默,方舱医院,时空伴随,大白,弹窗,养码…… 说起大白,这实在是个听了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称呼,虽说挺形象。对大白的感受很复杂。一方面,听说许多大白举止肆无忌惮,行为恶劣。试想当一个人被面具包裹时,他是否会从心理上有恃无恐,做事是否会少些自我节制。另一方面,大白们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平时我们戴口罩出行尚且不适,何况穿那样封闭的服装。听说医生在医院穿防护服时都需要穿尿不湿,如果不是事态严重至极,何至于要受这样的罪。目前在国外机场能看到的大白恐怕也就是中国各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了。不知这些人如何解决吃喝拉撒睡的问题,也不知他们下班后能否回家,7+3的隔离之后是否就又该上班了,即便是5+3了,又有多大区别呢。
据说最近进京成了一大难题。同学因三年无法去德国探望儿子,至今奶奶没有见到疫情后出生的两岁半的孙女,好不容易可以申请签证了,眼看使馆约见的日期就要到了,就是进不了京。同学说想孩子都想疯了,每天吃抗抑郁药物控制,又因为不能进京签证,最近十分焦虑,心脏也不太好。后来说是进京政策放宽,我以为她去签证了,结果她告诉我,政策放宽到你的所在区七天无病例,好不容易数到五天,就又出来一例,再等七天就可就来不及了。一天之后她告诉我,通过哭诉,终于同意她进京等待,这样还有四五天的时间就可以面签了。我替她高兴,以为这次准成。谁知到了北京被告知还是要隔离七天,原因还是天津所在的区有病例。这样一来,签证日期就错过了。同学多方周旋,想尽了办法,愣是没能完成签证的面试,两口子愤然离京,看孙女的故事嘎然而止。不可思议的政策与政策执行者!真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啊。
如果怀疑国产疫苗抵抗Omicron(奥密可戎)有问题,担心重症率高,挤兑医疗资源,为什么不引进国外的mRNA疫苗,恐怕是政治在作祟。如果说国产疫苗性能良好,有抵御新毒株的能力,为什么还反科学地采取如此拙劣的封控措施,是否也是政治考量。
从三月我们开始尝试出门,去Whistler 住了三天;六月我们做了三年来的头一次长途旅行,我称为破茧之旅。我们开车21天,行程六千公里,横跨美国,从温哥华抵达多伦多;其间在多伦多见到刚刚感染新冠一周多的孩子们,朝夕相处若干天,居然没中招;九月我们又做了巴黎十日的旅行,圆了多年的梦,依然没中招;十月初,一川的婚礼在温哥华举行,一百多人的婚礼过后无一人感染。这半年多,我们的生活渐渐回到了正轨,可以正常地与朋友相聚谈天,可以去餐馆用餐,可以旅行,虽说买菜逛街时我们还是戴口罩。这期间一直没有被感染,有我们自身注意防护的原因,每次住店我都会用酒精把房间全面擦拭消毒;有疫苗保护的作用,我们都打了三针Moderna的mRNA疫苗;当然更有很大成分是运气。但这些事实是否可以说明点儿问题。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到底是为了啥?
昨天朋友发来一张图片,是从高层俯瞰停车场,通过停车场边上几棵树在季节交替中的颜色变化,说明几辆汽车停在那里,经过了夏秋冬,从来没挪窝,据说新疆从夏天封控以来一直没有解封。不知真假,但我宁愿相信那是假的。可想想这几年发生的诸多让人不能也不愿意相信的真事,觉得历经夏秋冬的封控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国内不再对封控做高调报道,甚至有意无意地封锁封控信息。
昨天去湿地走路,拍下了两只阿拉斯加来此过冬的号天鹅振翅高飞的镜头,发给朋友。她刚刚经过20天阳性住院回到家里还要被新安装的摄像头监控隔离7天,她说看到阿拉斯加南迁过冬的天鹅,感叹生命顽强的同时也悲叹十多亿人被困围城的无奈。无奈是当下国人也包括海外华人的最准确描述。有人说戴着脚镣也是可以起舞的,因为好的舞蹈也不一定需要多么轻盈,不一定需要跳多么高,活动空间够了。这只是一种态度吧。如果有选择,谁会愿意被带上脚镣呢?
2022.11
2022.11.1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