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对严歌苓新作《米拉蒂》的简介:
米拉蒂是个女孩的名字。八十年代初,二十岁的米拉蒂从军队文工团转业,她的人生也经历了最关键的转型——从一个被动表演艺术的舞者,转为一个独立思考创作的年轻作家。八十年代初,似乎给米拉蒂带来了一次观念大洗牌:爱情、性、自由、民主.....似乎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一夜间发生了颠覆性改变,曾经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并且可能性似乎是无限的:婚外恋、一夜情、迪斯科、黑灯舞会、地下出版、画裸体模特......故事围绕米拉蒂的个人经历,见证了中国两代艺术家、作家、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幻灭。八十年代,也是普通中国人告别毛时代,对独立自由等普世价值第一次产生巨大渴望的年代。米拉蒂和她的朋友,他的父辈,首次站在了世界文学和艺术同一地平线上,看到自由思考和表达,自由创作的无限可能性,他们兴奋,振奋,以为他们面前从此就会理所当然展开那些无限的可能性。
而一切却在1989年初夏戛然而止。米拉蒂和父亲米潇先后来到国外。后来米潇的挚友,戏剧家吴可也到国外投奔了他们。这个小群落开始了自由漂泊,自由受穷,但也是自由的创作。他们意识到,八十年代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就像萨克斯博士著名著作《Awakening》中记录的真实现象:1969年,由于一种新药的发明,使一群患了"Sleep disease" 几十年的病人苏醒过来,但不久他们中的多数人,又睡回去了。这种觉醒,仅仅是为了最终的幻灭。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1989年那次大觉醒的最后痉挛,之后,又都"睡回去了"。
读过严歌苓的小说《小姨多鹤》和《陆犯焉识》,她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可读性强,画面感强,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我也看过由她的小说改编的一些电影。从德国之声对严歌苓夫妇的访谈得知她最近出版了新作《米拉蒂》,她说这是她的第一次自由书写。严歌苓还说:“我已经是讨厌透了审查,我觉得再这样下去的话,我会渐渐变成一个自我审查者 ——这是一个让我非常警惕和恐惧的事情。”她还说:“《米拉蒂》是我的反抗。”其实这些年国内愈发严苛的审查制度,难免不让作家们在写作时自我审查,绕行敏感话题,实在躲不开时,或点到为止,或闪转腾挪。带着脚镣的舞者,基本功再好也很难发挥出水平,所以,《米拉蒂》在严歌苓的小说创作中就有了特殊性,可以理解为是她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正因如此,我在亚马逊买了一本,认真拜读,还写了读后感。
2020年初武汉爆发新冠瘟疫,很快疫情席卷全球,当时在德国自我囚禁三周的严歌苓发文《借唐婉三字:瞒,瞒,瞒》抒发其不满与愤怒,纪念逝于新冠的最早吹哨人李文亮医生。两年之后的2022年新年,她又写下了《母亲啊母亲》,表达对丰县八孩母亲被拴铁链遭囚禁的不平与愤怒。两次出离愤怒,两篇文章一出,严歌苓再不是国内当红的高产作家、编剧,而是立即遭到网络封杀。因为不可能再在国内出版图书,于是严歌苓与先生在德国创办了新歌出版公司,《米拉蒂》是该公司的第一个出版物,也是她第一部自由写作出版的中文图书。窃以为《米拉蒂》便是她的第一首“新歌”。在这几年中文世界的自由表达愈发困难,说一点儿真话都会有危险的大环境下,社会极端压抑,人人都小心说话,尽量不去碰触敏感话题,甚至敏感词语。严歌苓却敢于以一己之力反抗体制,勇气可嘉,令人钦佩。
小说中有一段令我颇有共鸣的描述:米拉离开中国与青梅竹马的恋人告别时,她的痛哭甚至令她自己都感到震撼。这哭泣,有去国离乡以及与恋人诀别的不舍,更有幻灭后的决绝。小说借米拉的恋人易轫的口说出了作者的心里话,也是许多读者的心里话:“去年六月在北京,你五天没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会远走高飞。米拉的泪水再次涌出来。不愧是两小无猜的爱人,他看出了她自己不敢去看的动机。”
2020年初武汉爆发新冠瘟疫,很快疫情席卷全球,当时在德国自我囚禁三周的严歌苓发文《借唐婉三字:瞒,瞒,瞒》抒发其不满与愤怒,纪念逝于新冠的最早吹哨人李文亮医生。两年之后的2022年新年,她又写下了《母亲啊母亲》,表达对丰县八孩母亲被拴铁链遭囚禁的不平与愤怒。两次出离愤怒,两篇文章一出,严歌苓再不是国内当红的高产作家、编剧,而是立即遭到网络封杀。因为不可能再在国内出版图书,于是严歌苓与先生在德国创办了新歌出版公司,《米拉蒂》是该公司的第一个出版物,也是她第一部自由写作出版的中文图书。窃以为《米拉蒂》便是她的第一首“新歌”。在这几年中文世界的自由表达愈发困难,说一点儿真话都会有危险的大环境下,社会极端压抑,人人都小心说话,尽量不去碰触敏感话题,甚至敏感词语。严歌苓却敢于以一己之力反抗体制,勇气可嘉,令人钦佩。
小说中有一段令我颇有共鸣的描述:米拉离开中国与青梅竹马的恋人告别时,她的痛哭甚至令她自己都感到震撼。这哭泣,有去国离乡以及与恋人诀别的不舍,更有幻灭后的决绝。小说借米拉的恋人易轫的口说出了作者的心里话,也是许多读者的心里话:“去年六月在北京,你五天没说一句话,我就知道你会远走高飞。米拉的泪水再次涌出来。不愧是两小无猜的爱人,他看出了她自己不敢去看的动机。”
严歌苓1989年离开祖国赴美读书,我在2001年6月5日背井离乡全家移民加拿大,行动虽有早晚,但动因起念都在八九春夏之交。政府对学生的血腥镇压凉了多少人的心啊!
小说中的女主角真巧因在知青岁月被男人蹂躏,对人对性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看破,于是自暴自弃,委身富贾,追求物质富足,同时又怀揣近乎二月党人妻子的浪漫情怀,有意愿追随落魄才子浪迹天涯。作家让这个女人集美貌、性感、侠义等多面向于一身,把这个人物描摹地充满戏剧张力。真往往会偏于拙,巧则会更多伪饰,少赤诚,偏偏是真巧小姑既真且巧,作者通过这个女人捏合了多个男性角色,读者读来倒也觉得出乎情,顺乎理,这就是作者的写作功力。米拉蒂的艺术家父亲米潇有学识有才华,但政治运动和长期的政治洗脑破坏了他的艺术创造力,在他屡屡因宏大叙事题材的绘画作品获奖后,可悲也可幸的是他始终对自我葆有清醒的认知,每每为自己的局限与迎合感到羞愧,甚至无地自容,最终在老年选择远走他乡,其结果是生活的拮据与精神的高度解放与自由。剧作家吴可是个才子,思想犀利,人自然有锋芒,这让他一次又一次成为政治“运动员”,挨整流放、落实政策回归、再流放、再回归,这也是中国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宿命。画家梁多才华横溢,但非常冷血,最终,艺术只是成了他的摇钱树。不同的人,最终走了不同的路,背景使然?性格使然?宿命使然?
小说的讲述从七十年代开始,回溯文革,展开在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涉及到八九六四民主运动,也描述了华人移居海外的种种,整个故事的背景都是我熟悉的,颇有代入感,因此很能共情。小说中印象深刻也喜欢的有两处。一处是,主人公米拉蒂对不喜欢的人或事往往冠以“丑”,丑字用得巧妙,既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又体现了主人公的个性。米拉蒂的感受每每让我心有戚戚焉。另一处是借用对睡眠症患者的描述:“由于一种新药的发明,一群患了睡眠症的病人醒过来,但不久后,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又睡了回去。这种觉醒仅仅是为了最终的幻灭。”这段文字节选得高明,想来是在致敬鲁迅先生,也是对小说,对经历“文革”,经历改革开放,又经历当前中国社会环境的一代或两代人的概述。
反观现在的社会,难道不是如鲁迅先生说的: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先生没有提到如果惊起的是较为糊涂的几个人又会怎样?这些人会不会脱下鞋子砸向你,即使是下意识,你也会躲闪,然后呢?不与他们一般见识,让他们继续昏睡而入死灭?万一有个楞子,抓起的不是鞋子,而是石头或其他什么利器,躲闪不及中你被击中倒地,你也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先于昏睡的人们死灭了?
小说中的女主角真巧因在知青岁月被男人蹂躏,对人对性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看破,于是自暴自弃,委身富贾,追求物质富足,同时又怀揣近乎二月党人妻子的浪漫情怀,有意愿追随落魄才子浪迹天涯。作家让这个女人集美貌、性感、侠义等多面向于一身,把这个人物描摹地充满戏剧张力。真往往会偏于拙,巧则会更多伪饰,少赤诚,偏偏是真巧小姑既真且巧,作者通过这个女人捏合了多个男性角色,读者读来倒也觉得出乎情,顺乎理,这就是作者的写作功力。米拉蒂的艺术家父亲米潇有学识有才华,但政治运动和长期的政治洗脑破坏了他的艺术创造力,在他屡屡因宏大叙事题材的绘画作品获奖后,可悲也可幸的是他始终对自我葆有清醒的认知,每每为自己的局限与迎合感到羞愧,甚至无地自容,最终在老年选择远走他乡,其结果是生活的拮据与精神的高度解放与自由。剧作家吴可是个才子,思想犀利,人自然有锋芒,这让他一次又一次成为政治“运动员”,挨整流放、落实政策回归、再流放、再回归,这也是中国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宿命。画家梁多才华横溢,但非常冷血,最终,艺术只是成了他的摇钱树。不同的人,最终走了不同的路,背景使然?性格使然?宿命使然?
小说的讲述从七十年代开始,回溯文革,展开在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涉及到八九六四民主运动,也描述了华人移居海外的种种,整个故事的背景都是我熟悉的,颇有代入感,因此很能共情。小说中印象深刻也喜欢的有两处。一处是,主人公米拉蒂对不喜欢的人或事往往冠以“丑”,丑字用得巧妙,既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又体现了主人公的个性。米拉蒂的感受每每让我心有戚戚焉。另一处是借用对睡眠症患者的描述:“由于一种新药的发明,一群患了睡眠症的病人醒过来,但不久后,他们当中的多数人又睡了回去。这种觉醒仅仅是为了最终的幻灭。”这段文字节选得高明,想来是在致敬鲁迅先生,也是对小说,对经历“文革”,经历改革开放,又经历当前中国社会环境的一代或两代人的概述。
反观现在的社会,难道不是如鲁迅先生说的: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先生没有提到如果惊起的是较为糊涂的几个人又会怎样?这些人会不会脱下鞋子砸向你,即使是下意识,你也会躲闪,然后呢?不与他们一般见识,让他们继续昏睡而入死灭?万一有个楞子,抓起的不是鞋子,而是石头或其他什么利器,躲闪不及中你被击中倒地,你也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先于昏睡的人们死灭了?
文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能够描摹人性,刻画社会。近百年,再读先生的文字依然没有违和感,但是该对先生的伟大表示可喜可贺?还是该对中国社会的痼疾表示悲哀呢?
作为一个无名书写者心中尚且会有诸多禁忌,写个微信朋友圈都会不由自主地自我审查,严歌苓这样的作家却有勇气自由书写,这就是一个作家的良心与担当吧。
2023.11.11
作为一个无名书写者心中尚且会有诸多禁忌,写个微信朋友圈都会不由自主地自我审查,严歌苓这样的作家却有勇气自由书写,这就是一个作家的良心与担当吧。
2023.11.11
谢谢叶子的书评。严歌苓的书看了不少,从她早期的《天浴》,《雌性的草地》,到后来的《妈阁是座城》,《芳华》等,读过不少。说实在的,读到后来后来有点疲劳了,书中那些历经苦难,郁郁不得志的人物,特别是那些到美国来的落魄移民们的故事,有点让人不太想再翻开她的新书了。《妈阁是座城》是个例外,记得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严歌苓说她要写一套国内黄、赌、毒的小说,从赌开始,《妈阁是座城》是第一部。小说很好看,也很让人期待后续的两部,结果渺无音讯。
ReplyDelete被“自由书写”这个词所吸引,就翻开了这本书。怎么说呢,书中大多数的人物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李真巧,应该就是终于从天浴中走出来的文秀,主人公米拉蒂应该就是芳华中的萧穗子,也就是作者自己。也许写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米拉的父亲米潇,一位眼极高,手也不低的艺术家,清醒到了让自己痛苦不堪的程度。发现自己倾注了全部的热情的作品不过是一坨屎,一坨被侵蚀到潜意识里的毒素培养出来的屎。不管什么样的灵感,最后出现在画布上的还是方海珍,李铁梅,科湘的缩影。面对这坨屎,自己却一筹莫展,毫无办法,而且还不得一坨一坨地画下去。
蛮夷好,很高兴你来我的园子转转。提前祝节日快乐!严歌苓的书看得不多,觉得《陆犯焉识》写得好,有深度,但现在成了不能碰触的话题。《小姨多鹤》过于戏剧性。你提到的《妈阁是座城》没看过,回头找来读,相信你的判断。的确,我也觉得《米拉蒂》中的女主角是脱胎于《天浴》,人经历过那样的磨难后,人生观大变是符合逻辑的。我喜欢书中对米潇的刻画,饱满。相对而言,其他角色似还可以再挖掘。
Delete尽管之前没有那么爱严歌苓的作品,但她的良心与勇气让我肃然起敬,所以愿意给她一些支持,因为海外中文书的销量非常有限,不像东方甄选董宇晖一晚就能卖10万本书。
为不能自由书写的作家感到悲伤。
真是的啊,转眼又要过年了,也祝你节日快乐!
ReplyDelete有时觉得能有人聊聊读书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结果说说读后都忘了打哈哈啦。回想起当时那个读书俱乐部要是能一直办下去的话,应该能得到不少分享的愉快。
你文章中有两个词我觉得可能是写错字了。第二段中的“出离愤怒”和“盗以为”。有点儿鸡蛋里挑骨头的一下哈:-)
是的,现在能有人聊聊读书的事是格外奢侈的。线下我几次试图搞个读书小组彼此交流一下都没有得逞:-) 回想那个读书俱乐部,从你我开始张罗、吆喝,十多年后又回到你我,有意思。这十多年我连背带海运空运,在国内买了大量的实体书,实话实说买的比看得快,但我感到很满足,想看什么书就可以随手翻阅。虽说书买多了这一辈子都不一定看得完,但坐拥许多好书是那么满足。我有时安慰自己,又不喜欢名牌包,不过就是买点书嘛。
Delete”出离愤怒“好像没写错,我一直这么用,你一说我上网查了一下,说是出自鲁迅笔下,turly的译音。我竟然事先不知道是译音,只是理解为特别的愤怒,却是相同的意思。“盗以为”写错了,应该是窃以为。谢谢你挑骨头,要不余生都要“盗以为”了,比“窃以为"来得更暴力些:-)
我还记得当初不满你评论中的”一汪“,你又查字典,又做解释:-) 现在想想都是美好啊。
出离是不是truly的译音,应该没有定论。
Delete原来这里有个读书交流会呀!谢谢介绍。不好意思,我很久不读中国的苦难文学了,主要读玄幻奇幻科幻,中文的和英文的。年纪越大,使命感越弱。
ReplyDelete我记得很清楚,“出离愤怒”的确应该是鲁迅先生的用语,好像是纪念刘和珍君里的?原来”出离“有可能是truly的译音?觉得这个词非常中文,特别给力。我见过最多的“truly”的用法是新约圣经(英文版),耶稣最爱说的话:“ I truly turly tell you".
冬
冬儿好,我这大半年有些懒惰,写了些东西都不成型,都没有贴。不过有读者的写作和自言自语还是不同,整理了几篇贴上来。有老朋友来读,并有些交流,很高兴。
Delete你发的一些读书笔记都让我收益,希望多分享。我现在读书倒是没有太多禁忌,但是像《夹边沟记事》那样的书我还是有些犯怵,严歌苓的《米拉蒂》倒不是那种。我先生一直说我有社会责任感,我的确有点儿,很难和自己的内心作对。也许还不够成熟吧。
网上是说出离愤怒出自纪念刘和珍君。耶稣这句话让我想起来可以用北方话译成“我已经说得真真儿的”:-)
“真真儿的”译得很有意思。
Delete查证了一下,耶稣的话是:truly truly I say to you
冬
也查了一下,发现不但鲁迅用过,金庸也用过这个词。看来就我这个半文盲不知道”出离愤怒”了,这可真让我出离愤怒了😡。只是还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俩字这么可以组词。可以说你出离高兴,他出离悲伤,这家伙怎么出离出离矫情吗?😊。
ReplyDelete蛮夷,新年好。我们刚从多伦多看儿子回来。看到你出离愤怒,我怎么感到出离高兴呢:-) 咱们如此讨论,就是出离矫情的一个例证吧:-)
Delete哈哈,“出离矫情”!
ReplyDelete冬儿好,蛮夷一向出离幽默,由此可见一斑:-)
Delete忘记署名了, 补上
ReplyDelete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