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1, 2012
少年伙伴——2011 回国随笔(十)
回国前,父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最近和郑叔叔联系上了,他们老两口住在北京的干休所。桂婷也当兵了,在干休所工作,这次回去我可以去找她。之后父亲又强调了一句:你不是一直都想着她吗?
是啊,我总是忘不了在四川度过的一段少年时光,自然就忘不了我的少年伙伴桂婷。虽然一直都没有联系,但时常能想起。
七三年的盛夏时节,父母从山西调倒四川工作。在我们到四川的第一天,父亲的老战友郑叔叔一家来拜访我们。郑叔叔比父亲高大魁梧,他方方的脸盘上长着一脸的络腮胡子,很有军人的威仪,但他丝毫不让我感到害怕,因为他眼里总带着笑。一见面郑叔叔就给我起了个绰号,从此,每次见面我们就有打不清的“口头官司”。桂阿姨不是军人,她过去一直带着女儿桂婷在江南水乡生活,直到我们去四川前一年他们全家才团聚。 建亭哥和姐姐的年龄相仿,后来他们是县中学的同学,而桂婷比我小一岁,我们成了公社小学校的同学。
桂婷有着江南姑娘白皙的皮肤,清秀的面庞,也长着一对笑眼,印象中她的两个小辫子总是不能很顺从地垂着,老是有一个向外翻着花。
我们天天一起上下学,下学后,一起漫山遍野的疯玩儿,很快就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桂婷聪明顽皮,说话快,嗓门也大。上下学的路上,每次我们看到农民的拖拉机,甚至马车,她都会用在我听起来很地道的四川话俏皮地喊:“搭个车,只搭一只脚。”
桂婷是顽皮的,而且鬼点子极多,放学后我们经常能玩出很多花样。向日葵开花时,是我们逮蝴蝶的好季节。山里的蝴蝶五颜六色,喜欢落在向日葵上的是那种黄黑相间和蓝黑相间的中型蝴蝶。开始时我们从向日葵的正面伸手去捉,总能引起蝴蝶的注意,手还没有触到蝴蝶,已经把它们惊飞了。后来桂婷发现从向日葵背面突然出击,成功率高,我也如此效法,果然频频得手。我们得到了各种各样的蝴蝶标本,把它们扎在门上做装饰,非常好看。
不过,我有过一次出师不利,而桂婷因为协调性好从未失手过。我失手的那次,向日葵上不仅有蝴蝶,还有一只蜜蜂,我观察不仔细,蝴蝶蜜蜂一把抓,结果让蜜蜂舍命给了我的小手指狠命一刺。很快毒性发作,整个手背肿得的像个小馒头一样,“馒头皮”胀得透明发亮。母亲去医务室拿回来了一小瓶氨水,那时她称氨水为阿摩尼亚(ammonia),医生说用阿摩尼亚擦手可以解蜂毒。母亲要去邻居家拿几个棉签,临出门时特意告诉我们别去闻阿摩尼亚。母亲的告诫反倒引起了桂婷的好奇,母亲一离开,她就提议我们闻闻这个阿摩尼亚。我还在犹豫之间,她已经打开了瓶盖,递到我面前。一股刺鼻的气味让我一挥手就打翻了氨水瓶,一时间屋里弥漫了氨水难闻的气味。这回我们俩不仅闻了个够,还被熏得够呛,后来我们都从屋里冲到阳台上。想都想不到的是,有了那次和氨水的初相识,自己以后会和这样的化学试剂打一辈子交道。
那时,四川的营区正是初创阶段,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空地上到处都堆满了红砖、红瓦。砖堆是我俩最爱玩儿的地方。我们放学后会找一个合适的砖堆为自己搭一个合适的家。我们把砖堆掏空,在中间为自己修上床,摆上桌子。草垫子是被褥,砖头是枕头,我们有时真的会在自己的砖床上睡觉或看书,那时竟从没觉得砖床、砖枕头硌得慌。家往往都搭得很隐蔽,从外面基本上是看不出来。
桂婷的脾气也像她的辫子一样,总是翻花儿。我们好着好着就会闹点儿小别扭,然后谁也不理谁了。我比她大一岁,往往总是我去迁就她,先去找她说话,有时到处都找不到她时,只要去我们砖堆里的家,她准在那儿。她也不是没有先和我说话的时候,那往往总是因为切身利益的原因。一次,我答应她把我多余的一张什么友谊奶糖的蓝色糖纸送给她,但承诺还没兑现时我们闹了别扭。那可是她向往了很久都没有凑齐的颜色,这时候她自然先找我说话;又有一次,父亲去北京出差,晚上就要回来。她知道父亲带回的各色糖果中会有她的一份。上午放学闹了别扭后,她竟一中午都不睡午觉,搬个小板凳坐在我家门口,等我下午上学。我睡醒午觉起来一见她无精打采的样子,又听说她等了我一中午,那一时刻的感动,我至今都极记忆犹新。桂婷是个非常识时务的小丫头,现在看来,小丫头的世故里都透着天真可爱。
我和桂婷一直保有一个共同的秘密,那就是趁建亭哥上学的时候去他的的房间“探险”。建亭哥和姐姐去县中学读高中,周末才回来。不知桂婷从哪里搞来了他哥哥房间的钥匙,她总是叫我和她一起去,可能是有个同伴一同分享才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惊险和乐趣。建亭哥是个整洁的大男孩,从他房间东西的摆放就可以看出来。他有很多的兴趣和爱好,他的所有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神秘的。他喜欢画画,在高中时就被美术老师带到省里去参加画展。他屋里的墙上张贴了一些他的画作,那时的我对他的画只有不断地惊呼“哎呀,真棒!”,不能有更多的评论。我们最喜欢看地是摆在他桌上的一条差不多半米长的军舰模型。那是硬纸板做的模型,船上的部件细微而精致,每一挺机枪,每一个桅杆,每一个舷梯都做得惟妙惟肖。以前我从未亲眼见过这样的模型。我们俩轻轻的摸摸这儿、摸摸那儿,生怕一使劲儿把它弄坏了。翻抽屉找书看,是我们来他房间的又一个目的。我就是在那时候看了《宝葫芦的秘密》这一类在文革期间被禁的少儿读物,也幻想着自己能有个什么像宝葫芦之类的宝物,呼风得风,唤雨得雨。
建亭哥是个养鸽子的高手,他养了很多只信鸽,每次他去学校都带一只走,到学校后,他在信鸽的腿上绑个纸条把它放回来。二十多公里的路程,他的信鸽从未出过差错。有一次我和桂婷坐部队的卡车去哥哥姐姐的中学玩儿,还放过建亭哥的一只信鸽,我们四只手捧着那鸽子,往上一送,那鸽子从手上飞出去的一刻真的是很动人。后来他最喜欢的一只最漂亮的大信鸽雨点儿死了,桂婷说建亭哥做了个小棺材把它埋了,她还带我到雨点儿的坟去看过。
和桂婷在一起的故事我可以一直这样讲三天三夜。儿时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浮出记忆的海洋,愈发的清晰。分别三十多年之后,要和桂婷见面了,想象着见面的场景,我心情非常激动。
见面前我们通过几次电话,电话里大家都在寒暄,在商量见面的具体事宜。桂婷说话的语气不是我想像地那样热情,但我也很能理解,我们毕竟有三十多年没见面了,已经成了只是有着共同的短暂少年时光的陌生人。我让桂婷给我一个email,我想把照片发给她,也想看看她现在什么样了。她含含糊糊地答应着,到见面前没有发来任何的信。没有照片也好,突然相见会有很多的惊喜,我这样想。
那是个周日的下午,初春的三月天,北京的天气依然有些凉意,天空是常规的灰蒙蒙的颜色。站在北太平庄附近的干休所大院门口,我们被站岗的士兵拦下了。我已经多年没有进部队大院的体验,竟有些不适应,儿子更是感到新鲜。通报了郑叔叔的姓名,我们只能在大门外等。短短几分钟的等待,让我心又激动起来,同时又有几分忐忑。
他们一家人出来了。郑叔叔穿着一件很厚实的羽绒服,围着毛围巾,是个一双眼睛对着我笑的老人了,再不是我多年留在脑海中的高大魁梧的军人形象。刚见面他就叫出当初为我起的绰号,一下子我们之间没有了陌生感。桂阿姨拉过我的手,嘘寒问暖,一直在说我变化不大,还是小时候的样子,特别是神情。阿姨的话让我感到亲切温暖,好像我们从来就没有分别过那样久。当我和桂婷的手拉在一起时,我其实特想给她一个热情的拥抱,就像我们在国外已经习惯的那样,但桂婷有些漠然的神情让我没能那么做,同时好多在肚子里演习了不知多少遍的话只剩在嗓子眼后面打转转了。我端详着她,她也端详着我,一时间我们都很局促,似乎谁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同学见面,也不介绍介绍家属。”先生的插话把我们从尴尬的境地中解救出来。大家开始互相介绍、寒暄。之后我们一起去了郑叔叔家,我一边和叔叔阿姨说着这些年的经历,一边不时地打量桂婷。
桂婷梳着很有式样的短发,穿一条军裤,上身是灰色的毛衣,没有穿军装。她身体有些微微发福,皮肤依然白皙,但岁月已带走了她江南姑娘的清秀。她说起话来有了很多的沉吟,再也不是小时候那种竹筒倒豆子一般干脆利索。我怎么也找不到当年那个辫子翻花的小姑娘的影子了。
聊天中,桂婷几次把话题转移到她十岁的女儿蒙蒙身上。蒙蒙很大方,说起话来小大人一般,挂着两道杠的臂章,一看就是个很能让母亲引以自豪的能干的小丫头。蒙蒙告诉我们第二天早晨的升旗仪式上有她发言。“发言时都要说些什么呢?”我想着过去会说什么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之类的话,不知现在的孩子是不是还沿袭这个“传统”。不等蒙蒙回答,桂婷已经接过话头对我解释说,周末蒙蒙学琴、跳舞、上奥数,忙得不可开交,到现在发言稿还没写完。之后,她说她在饭店里订的晚饭比较早,就是想早点回去帮蒙蒙把发言稿完成。听她这样说,我没再接着问升旗仪式上孩子的发言到底该说什么。做为同样的角色,我也理解孩子在母亲心里的分量,但少年伙伴三十多年后的重相逢似乎抵不过孩子发言稿的分量,我心里隐隐地有些失落。
大家一起去饭店吃晚饭时,我特意挨着桂婷坐下,为着好好说会儿话,因为想着她吃完饭就要回去写发言稿了。问起建亭哥,桂婷说他也在部队,只是他们单位很有些油水,不像她自己在干休所,是个清水衙门。再问起在四川时大院里的那群孩子,很多孩子当初是天天腻在一起玩地,听说后来很多人都当兵了。从父母那里我有时还能打听到一鳞半爪的消息,但桂婷对他们的消息一无所知。又提起我们的一些少年趣事,我想着我们俩得叽叽嘎嘎,没完没了地陷入那回忆不能自拔,可桂婷绝不给我机会让我进入角色。她总是一两句话就能给事情来个盖棺定论的总结。
我问她还记不记得七六年我离开四川之前,有一次她不知从谁那里听来一个小道儿消息,在告诉我之前,我得向她说三遍“向毛主席保证,绝不对别人说”,这说明这是个很重要的消息。我保证完,她才趴在我耳朵边儿小声地告诉我:“江青是个坏人。”她虽然说话声音很小,但无异于在我耳边响起一声炸雷,我又好奇又害怕。我对桂婷说这么说可是反动,传播这个消息和写“打倒毛主席”一样,绝对是要被追查地。记得有一次办公楼什么地方的墙上发现了这样的反动标语,我们所有大院里的孩子都被叫去询问,还让写字来验证字迹。
让我感到有趣的是,我们俩在觉着这消息反动的的同时,又真的有点儿为毛主席担心。如果消息是真的,那毛主席可怎么办?万一江青给毛主席的饭里下点儿毒呢?两个小心眼儿可是为此事发了好一会儿愁。不过孩子就是孩子,愁归愁,恐怕连晚饭都没有耽误,就超脱了。
桂婷听我说起这事儿,抿嘴一笑,然后说:“蒙蒙决不会干我们那时的傻事儿了。”桂婷的话让我一下子觉得这个事变得无趣了。
晚饭后,桂婷说她要陪孩子做功课,给她写发言稿,让我们去郑叔叔家聊天。我嘴上答应着,心里却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桂婷的先生上来劝阻说:你们三十多年没见面,应该好好聊聊天儿。他说他可以陪孩子,他还调侃地说一定保质保量把任务完成好。叔叔阿姨也说不让桂婷走,她最后勉强同意留下来,但是对她先生千叮咛万嘱咐的。看她那不放心的样子,让我心里实在不安。之后,我们在叔叔阿姨家里聊了不过一杯茶的功夫,看着桂婷如坐针毡、心不在焉的样子,我们只得告辞。
临走时,我把我的信箱留给桂婷,也索要她的信箱,我说回去就把这次照地照片发给她。桂婷支吾着,桂阿姨告诉我桂婷还没有email ,因为她还不会用。而阿姨在老年大学里已经学会了使用email,我只得留下了阿姨的信箱。
这是几年前回国时发生的事,已经不记得是怎样和桂婷告别的,也许就是挥一挥手道再见。回来后我给阿姨发了照片,逢年过节给叔叔阿姨写个问候性的email。却从没收到过桂婷的信。不知是学习使用email 太难,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的通信录中有她的电话号码,现在打国际长途也是举手之劳的事,但每次想起该给桂婷打个电话时,这电话就显得格外沉重,我竟然一直没能提起来。
曾有个朋友对我讲,随父母频繁的迁徙,让她直到上大学都没有真正的朋友,她问我那些不再联系但心里还时常想起的人算不算朋友。这是个我一直都回答不上来,又一直都让我很困扰的问题。
每每想起桂婷,我就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鲁迅和闰土也是少年时的伙伴,也是分别三十年,他们的隔膜更多地是源于他们来自不同的阶级,一声“老爷”让两个人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可我和桂婷之间并不存在阶级之分,何以也是如此隔膜,这厚障壁是哪儿来的呢?
和桂婷见面之前我会常常想起她,那是一种回忆少年往事的、纯净的美好;见面之后我还是会常常想起她,那种美好依旧,但多了一层物是人非的无奈。有时人和人的关系自然停留某一种状态该是它的最佳状态,如果刻意地想要去追求更多,那无异于贪婪,不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还会打破事物本身的完美。
人和人之间是要讲缘分的。这次回国,我没有再去找她。
2011.11.8
(全文完)
* 2011年回国随笔十篇全部完成,感谢阅读、评论的所有朋友。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万维博客的评论:
ReplyDelete评论(28) 引用 浏览(3879)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怡然 留言时间:2011-11-08 08:42:43
叶子从小就是个做姐姐的,那么善解人意地照顾妹妹。读你写的童年趣事,亲切又恍惚。真如你说的,有些情谊只能停留在那个年月,再翻开那一页,味道就不一样了。喜欢你这一篇。
作者:北雁高飞 留言时间:2011-11-08 09:02:16
叶子是个纯净的人,三十多年的岁月,越发纯净得像你笔下的绿水潭了……
而桂婷呢,却是越来越把自己包裹得更紧……
作者:chani 留言时间:2011-11-08 10:55:59
“可我和桂婷之间并不存在阶级之分,何以也是如此隔膜,这厚障壁是哪儿来的呢?”这隔膜来自于她和你生活在国内外不同的环境,现在国内的人大都有一种本能的他们自已都感觉很自然的势利,何况她可能还小心眼的觉得自已现在不如你。让美好的感情留在记忆中吧。
作者:海鸥飞飞 留言时间:2011-11-08 13:32:25
叶子,文章清晰流畅,让我也想起了小时候的玩伴。其实每次回国都能有办法找到她们,但不想由此让她们感到为难或窘迫。“相见不如思念”也是个不错的借口。
作者:老冬儿 留言时间:2011-11-08 15:50:07
童年的东西还是不要刻意去寻找比较好,免得失望。无论是旧地,旧(食)物还是旧人,留在心里的那一段总是最美好的。
叶子,你的笔那么生动细腻,下一部该是小说了 (不是玩笑)。
作者:马黑 留言时间:2011-11-08 18:04:24
很多年不见面不联系,很多东西就变了,感觉不一样了。2008年我回成都,见着了好几个小学同学。有的同学40多年不见了,就非常生疏。有的同学前20年还有来往的,感觉又好一些。人的关系感觉感情要通过常来常往保持。我今年夏天离开博客世界才5个星期,回来后看到5个星期前很熟悉的博主,都会突然有一点陌生的感觉。40年是个很长的时间,很多东西变了是很自然的。
叶子好文,读着读着,我也想起了我很多类似的经历和感觉。
作者:在水一方 留言时间:2011-11-08 19:06:09
叶子 文章写得细腻,真情,很有同感,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对有些过去的朋友真是再相见不如思念,当事是人非时,留在心里的感觉,更多的是遗憾.
作者:程静 留言时间:2011-11-08 20:13:09
看得出叶子是个重友情的人。你这个朋友看来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满意,是个内心受束缚的人。
作者:绿园 留言时间:2011-11-08 21:34:57
非常喜歡這篇年少回憶與中年感悟。
妳們一起走過充滿歡笑趣味的年少歲月,在記憶中已成為永恆。。。
我能體會那種“我們回不去了”的感慨,如妳所說,緣起緣滅,且珍惜當下的緣分吧!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11-08 22:55:03
怡然,谢谢你喜欢这篇。
上次回国时还不写博客,但这件事放在心里差不多快五年了,一直都很纠结。这次写回国随笔,想着把它写出来作为其中一篇,也是为了能从心里把它放下。
北雁,我是个重感情的人,但倒也没绿水潭那么清澈见底,见了你就知道了:-)
我有时也在想,是不是我有什么话说得不合适,才让桂婷把自己包裹的很紧。这样的结果,也不该是单方面的原因。但是原因已无法探究了,剩下的只有遗憾:-(
chani,谢谢留言。
我想这隔膜会来自很多原因,你说得国内国外是其中一个,成长环境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等等……
“让美好的感情留在记忆中吧”,只好如此了。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11-11-08 23:13:38
叶子,
这是一篇让我内心受到震动的文章。我被你的文笔、回忆、桂婷的今非昔比而感动,感慨!也勾起了我的一些童年朋友对我的态度给我的感受的回忆。
这位童年的伙伴变化很大,太大,谁让她这么变了?除了周围的环境还能有谁?然而周围环境本身就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这真是社会塑造个人性格转变的经典。也许她从小就很识实务的劲头,会埋下她变成今天这样的实用、对友情的麻木和漠视的伏笔?但是她童年时的确是很可爱的,没有怪她的意思。
这文章可以拍成电影,真的可以,像诗一样的美得无忧无虑的童年,到中年推出一个嘴里心里只有女儿的出人头地最重要的形象。令人真的要心酸和落一滴莫名其妙却又绝对应该掉的眼泪。
叶子,还是不要用闰土来比喻吧,那样太心酸了。
谢谢你的好文,这是你童年拾贝的再现。无比耐读。
万维博客的评论:
ReplyDelete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11-08 23:19:44
海鸥,谢谢留言。
看来你早把这样的事看得很透了。“相见不如思念”是个很不错的说法,接受了。
冬儿,过去我一直说要带先生和儿子去四川,去我小时候呆过的大山里看看。现在想通了,与其让现实把心里的那段美好打碎,不如一直就把它留在记忆中。
小说不是不想写,就是觉得自己水平还太洼:-) 不过,既然冬儿指出了目标,一定奔着它努力:-)
马黑兄,共鸣恐怕是我们这些写博客的人最追求的东西。之所以博客文章亲切,就是因为大家经历相似,能产生共鸣。
“人的关系感觉感情要通过常来常往保持。”的确是这样。平时朋友的交往不都是这样做的嘛。所以指望三、四十年没见面的人一见面就亲亲热热,恐怕也是不现实的。看来没什么可埋怨、责备、失落的。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变了就变了吧,回忆永远是自己的。
谢谢你的留言,现在和昨天写文章时的感觉不大一样了,真得有些要想通了:-)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11-08 23:45:07
在水一方,对相见和思念的选择,看来大家都有了共识。
可这一刻我要是又反过来想问题,如果人们都不再找寻过去的美好,世间会少了多少久别重逢的欣喜和诗意啊。
人,永远都会是在两难之中。
程静,谢谢留言,另一个留言回复在《秋堤漫步》后面了。
依我的看法,我的这个朋友不该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的。现在社会竞争多么激烈,人们的生存多么不易,可在部队这个近乎保险箱的地方,一切的后顾之忧都没有。通常说部队的生活可能会单调些,但部队在北京,生活还是可以自己掌控的。我要是她,会很开心的。不知她为何如此。
绿园,谢谢你喜欢这篇。
我的童年充满了野趣,应该是城市长大的孩子不易体会的。可一同长大的人也体会不到那份情趣了,就让我很有些不以为然了。
回不去就不回去了。珍惜当下的缘分该是最重要的。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11-09 00:13:29
椰子,谢谢你这么用心地来读我的文字。对写字的人来说,这是最高的奖赏。这一点你也会有深刻体会的。
同意你对桂婷的分析,我也是这么想的。人的变化有社会的客观原因,更有自己思想和性格的主观原因。
我自我感觉这篇文章写起来很生涩,想了很久很久都没有动笔。不像前面几篇有明确的观点、清晰的主线,而这一篇,除了往事和现实巨大反差的事实和我内心的纠结,搞不清到底自己想要说什么。所以说即便是拍成电影,镜头也得是蒙太奇手法:-)
用闰土作比喻时是觉得不合适,但一直是一想起这事就想起闰土,老是绕不开。人物没有可比性,事情或许还是有点儿可比性吧。
再看到你的留言以前,我已经把童年拾贝中相关的一篇加到链接中了,看来我们又一次心有灵犀:-)
作者:多虑了 留言时间:2011-11-09 04:26:28
很有同感,儿时的友谊,已经找不回来了。
作者:天边的红霞 留言时间:2011-11-09 10:52:17
初来乍到,我很喜欢你写的这个系列,亲情格外让人感动!
作者:寄自美国 留言时间:2011-11-09 12:37:24
看到叶子和桂婷几十年后重逢的情形,心里也马上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难怪啊。少年的那些事,“不思量,自难忘。”可是思量了又能怎样?还不如“却道天凉好个秋”来得省事一点。
向叶子问好,知道你现在跟咱姐夫在享受二人世界,羡慕中 :-)
作者:桑妮 留言时间:2011-11-09 17:13:48
叶子:这个系列写得非常好,一个个人物都写活了,我好像见到了那个辫子翻花的小姑娘,也见到了那个在老朋友面前很不自在的女人。儿时的记忆是美好的,可这美好也许只能保持在心里,想重续那份友谊就难了。
作者:程静 留言时间:2011-11-09 21:37:54
叶子,我也有一些少时和年轻时的伙伴,但没有一个这样别别妞妞的。虽说我和她们的经历差别很大,共同语言不多了。但感情却依旧。她们生活得很轻松,很富有。所以我能想到的,就是你这个朋友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我觉得有一天,如果她心态调好了,还是会想你的。
作者:程静 留言时间:2011-11-09 21:48:48
我们是很难回去了。人只能和兴趣,人生观,价值观和经历类似的人成为朋友。还是保存对过去的美好回忆,然后往前走吧。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11-09 23:42:24
多虑,谢谢你有同感。
大家都说儿时的友谊找不回来了,那就不找了:-)
红霞,欢迎来做客。谢谢你喜欢这个系列。
看到你最近贴了很多文章,看来你在做博客搬家:-)
拜读了你的育儿日记,写得亲切细腻,很羡慕你现在有这样好的条件追踪记录孩子的成长,我当初记宝宝日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丢掉了很多感受。有计划写儿子的成长经历,到时还会去你那里取经的。
美国,读了你的留言,去看了看自己近期文章目录,从 《悬挂在天边的大雪山》到《秋堤漫步》,那一篇不是“却道天凉好个秋”呢:-) 偶尔做不到“欲说还休”,才有了这篇“不思量,自难忘”的纠结。
听人劝,不思量了,继续享受二人世界。只是别急着羡慕我们,没到二人世界的阶段说明你们还年轻:-)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11-09 23:57:23
桑妮,谢谢对这个系列的肯定。你的评论真的给我的码字增加了很多信心。这十篇随笔我写了五个多月,当然其中还穿插了一些其他文章。但你在短短的四个月中就写出了二十多篇职场风雨实录,向你学习,踏下心来多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程静,看来你很运气,少时伙伴的感情依旧,为你高兴。
谢谢你的安慰。我想,该放下的就放下吧。
“人只能和兴趣,人生观,价值观和经历类似的人成为朋友”,很赞同这句话,当真正遇到这样的人时,一定要珍惜这个缘分。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1-11-13 13:27:34
出去了一趟,回来补课,有点儿晚了,还是写在这。
我很同意老冬儿的说法:“童年的东西还是不要刻意去寻找比较好,免得失望”,说实在的,“免得失望”应该换成极易失望。几十年过去了,天涯海角,世态炎凉,难尽人意。另外,还是别往闰土那想,万一她要把你往鲁迅那想,那不更生分了吗(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儿过了,千万别见怪)。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11-13 18:31:34
蛮夷,出去一趟,回来还补课,学习认真:-) 谢谢。
我这两天又去你那里找来《抢金斗》那篇读了,也去Amazon 看了,还想问问你如果只是想看书,到底哪个型号的Kindle好呢?现在不光有黑白的,还有彩色的。
你的评论都同意,不该有对闰土的联想也同意,已经在回复椰子的留言时作了解释。
话说了,就别怕过:-)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1-11-14 09:40:56
ReplyDelete在写《抢金斗》时留了一手,把一些细节省了,当时想如果有人感兴趣的话再交流,没想到一等就是半年多:-)
读书的时候有两件事对我很重要,一是不能伤眼睛,我一天到晚老对着屏幕,保护好眼睛很重要;二是可以躺在床上,靠在沙发上,带在路上看。在这两点上,我买的 Kindle keyboard 无疑地是件非常好的产品。屏幕本身不发光,因此不晃眼,连续看两、三个小时不成问题;机器尺寸小,而且很轻(8.5 ounces),长时间地拿在手里毫不费力,带到哪都能看,在这两点上,iPad 和 Kindle fire 是不能比的。
缺点也有一些,但基本可以忍受。
第一,在 Amonzon 上买不到中文书,得到处去找,所以看新书有些困难。
第二,除了 Kindle 格式外,只能看 PDF 格式的书,其它格式 (如 .doc, .txt)的书必须先转换成 PDF (4 x 5.4 in) 的然后再装到机器里。
第三,书目的中文显示有问题,许多字在书目中显示不出来,PDF 文件中的中文作者名字也显示不出来(在书的内容显示上没有这个问题),这是软件问题,估计以后会解决。
所以,如果以读小说等文字类的书为主的话,Kindle keyboard 或 Kindle touch 当为首选。Kindle touch 要等到感恩节左右才出来。和 Kindle keyboard 比,Kindle touch 更轻,更小,我儿子做了些研究,他已经预定了一个 Kindle touch 。我也觉得 Kindle touch 应该更好。
最后我有个想法,应该在万维博客上建个读书俱乐部,欢迎所有有“金斗”的人参加,可以分享各自喜欢的和转换好格式的书籍,当然还有读后感。不知叶子是否有兴趣。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11-14 21:27:15
蛮夷,谢谢你这样详细的回复。
听了你的解释,我也倾向于Kindle Touch,只是不知道你儿子调研之后选的是Kindle Touch 还是Kindle Touch 3G。这个Free 3G在加拿大是不是还有效?一般好像都会在计算机上下载书,然后传到Kindle 上,所以说不知道这个3G有多大的必要。如果说是买了一个潜在的功能,今后不必很快更新这个电子书,或许也是值得的。又给你出题,太添麻烦了。对这些电子产品常常是一头雾水,觉得自己真是跟不上时代了。
你提的建个读书俱乐部的想法我很有兴趣,想来这里喜欢读书的人不少,大家分享使用Kindle下载书的信息,并分享读书心得,实在是一举多得、让人很开心的一件事。蛮夷你挑头儿开始吧,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我一定不遗余力。
龙乡不是已经在老乡长的带动下红红火火的发展起来了嘛:-) 相信金斗读书俱乐部也会如此。
再谢!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1-11-15 09:29:00
叶子: 不用谢,下回我问你个和氨水有关的问题咱们就扯平了:-)
我儿子订的是 Kindle Touch,当然他更主要地是为了省钱。现在乔布斯让几乎所有的人手里都拿着一个 iPhone,Kindle 的那个 3G 实在没什么用,加上 Amazon 给 Kindle 做的浏览器(browser)极差,用它上网还不如用 iPhone 上网方便呢。至于在全球哪个角落都能买书这一点,对 Amazon 当然很重要,可对大多数用 Kindle 的人来说,意义并不大。那个 3G 也并非绝对免费,在这个链接里可以看到详细说明。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B005890G8O/ref=s9_simh_gw_p349_d0_g349_i2?pf_rd_m=ATVPDKIKX0DER&pf_rd_s=center-2&pf_rd_r=1MJBV6J2AAPYCGQ7MAV3&pf_rd_t=101&pf_rd_p=470938631&pf_rd_i=507846#kindle-features-wireless
作者:叶子 留言时间:2011-11-15 21:50:57
蛮夷,听人劝,吃饱饭, 我也订了Kindle Touch。就是Amazon对加拿大和美国两样对待,价格贵不说,还要运费和关税:-( Anyway, 这总比买书合适。
这个事现在告一段落,多谢。相信等东西拿来后还会有更多的问题,所以希望你赶快多找些和氨水相关的问题,要不总扯不平:-)
排队的故事写得有趣,给北雁的留言很绝,很北京。不过怎么看怎么有结过梁子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