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事儿好像是五、六岁吧,时间记得不清了,但记得是在北京。在北京都看了什么、干了什么全然不知了,但吃冰棍和挨打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人都说记吃不记打,我可是记吃也记打。
那年夏天父亲去青岛出差,顺便把在青岛姥姥家住了大半年的我接回山西,我们在北京转车,就在姑姑家停留了几日。
那天,大表姐和她的男朋友带我去北海公园。我不记得为什么正谈恋爱的他们要带上我一起逛公园,但是我的确在那儿,还有一张照片为证。有白塔为背景,人家两人照相本可以亲亲密密地,就是因为下面多了一个小小的“电灯泡”,结果看他们那正气凛然的样子,那场景就差高呼口号了。
在公园里除了白塔是后来从照片里看到的,我想我真正看到、又能记得的就是卖冰棍的白色小推车。掀开推车的盖子,里面的棉被下面全都是冰棍。还记得我当时好生奇怪,心想,冰棍被盖在棉被下面,不会捂出汗,捂化了吗?好像也没来得及问大表姐和未来的表姐夫这个问题,因为我的那张小嘴忙呀。先是忙着说要吃冰棍,之后忙着吃冰棍,再后来又忙着说还要吃冰棍……如此这般,我不记得那次我吃了多少根儿冰棍,好像十根儿、八根儿总是有吧。吃的是什么冰棍,冰棍是什么滋味也都不记得了,只是记得不停地要,不停地吃。
大表姐竟然肯花那么多钱给我买冰棍,就算是三分一根的小豆冰棍,那也要用去三大角钱呀,万一再有几个五分一根儿的奶油冰棍呢。那个年代,这笔钱恐怕够一家人吃顿饭了。不过我后来也想起,好像都是大表姐的男朋友在给我买冰棍,后来他成了我的表姐夫,恐怕是那次我帮着大表姐考验了他的慷慨度呢,他可还从没有谢过我这个有功之臣呢。
待回到姑姑家,不知是觉得好玩,还是成心告状,反正大表姐他们向父亲出卖了我。我至今还记得父亲当时怒不可遏的表情。是啊,家里有这么个没出息的的馋猫儿,是让大人多没面子的事呀。于是,父亲打我,好像还不只是打屁股,是逮着哪儿打哪儿,因为他们大伙都拦着,影响了父亲的正常发挥。而我就一小倔丫头,不躲,更不跑,就那儿站着让他打,这该多撩大人的火儿呀。
长大了,家里人任谁都记得我的那顿打是因为不停地要冰棍,每次说起来,我也一直觉得不好意思。直到我有了儿子,我会经常观察孩子的心理和反应,我开始想这件事。那次为什么我会那么做呢?
那时我们家在山西,部队大院是在山沟里,有钱也买不到冰棍吃。后来部队买了一台制冰棍机,在短暂的夏季有数儿的几个热天里,制冰棍机开机,我们中午可以去小卖部买冰棍。每次都是姐姐和我一起端了饭盒和大茶缸子去买,回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尽情地吃,否则也就都化了。我的小脑袋瓜儿里根本就没有冰棍只能吃一根的概念,对我来说冰棍一直都是论顿吃的。从小在山沟里生活,除了接触饭票,我对钱也没有概念,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好东西,也不知道不能随便去向别人要东西,而要了东西别人是要花钱的。就这样,上演了北海狂吃冰棍后回家挨揍的一幕。
养不教,父之过。父亲用武力教会了我不能随便去向别人要东西,我自然是再也没敢犯规。
2012.10.31
沒想到葉子你也曾是部隊的孩子。吃點冰棍也要付出皮肉之苦,代價不可謂不大,記憶不可謂不深,值得同情。
ReplyDelete潜兄,我是在部队长大的,小的时候一直随军,随父母在北京、山西、四川都呆过。
Delete那个时代的父母不比这一代,大多简单粗暴,打孩子恐怕是他们不假思索的选择。不过,儿时的事,现在想来都很有趣。即使是饱受皮肉之苦,好像留下的也不是疼,而是那点儿不听话、做蠢事的傻傻的童趣 :-)
也许是军人职业的‘荣誉感’所驱使的一种‘好面子’的反应。向别人要东西是他们所最不齿的行为,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觉着很丢面子。如果你父亲不是职业军人,尽管他仍会感到心里添堵,但不至于有如此过激的反应。
Delete男人45岁之后,会成为更好的父亲。这与‘老牛吃嫩草’没啥子关系。
那天朋友说起小时候挨打的事,让我想起这一出,想想觉得好玩,就写下来了。我们父母那一代恐怕不打孩子的不太多,或许知识分子会好一些,军人们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动武了:-)
Delete我是很能理解我父亲的反应的,因为我是女孩子里不大听话的那种,所以比较容易让父母上火:-)
华博网 14 comments on “记吃也记打”
ReplyDelete晓竹 on 2012 年 11 月 2 日 at 17:51 said:
很有意思的故事。
儿时的某件事、某个场景,留在记忆深处,偶尔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这篇文章的用词遣句有京味儿。
Reply ↓
叶子 on 2012 年 11 月 3 日 at 13:45 said:
晓竹好,看来东部风暴对你们没太大的影响,很惦念你和幽久桥。
说的没错,儿时的记忆一旦浮现在脑海里就很清晰,赶紧把它记下来,周末博大家一乐:-)
我这篇有京味儿?你要不提我自己还不自知。我一直和北京有不解之缘,从小到大前前后后四进四出北京,每次都可以以年来计,也算少半个北京人了吧:-) 看来你对北京也很熟悉。
周末愉快!
Reply ↓
白凡 on 2012 年 11 月 2 日 at 17:55 said:
哈哈,叶子有个好父亲。教不严,父之过嘛。
不过,根根据你的推理,小孩干一件事情,总是有其理由。只是我们大人难以理解其思维方式。而小孩语言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交流。所以不要轻易动怒,是成年人的责任。
这与上次高伐林的那个例子是一样的。
Reply ↓
叶子 on 2012 年 11 月 3 日 at 13:53 said:
凡兄,我父母是那种规矩很多,管教也极严厉的家长,即便如此,我还是会有如此错误,对孩子的出格,做家长的也真是防不胜防啊:-)
小孩子做什么应该是有他们的原因的,只是这个原因往往只有到他们长大了才能反省出来。大人常常是没有那么好的耐心和孩子交流的,这就难免让小人饱受皮肉之苦了。
我找的理由,你可以认为是真正的理由,也可以认为是我为自己没出息的馋猫行为找借口、下台阶:-)
开心一笑,周末愉快!
Reply ↓
懒人 on 2012 年 11 月 2 日 at 21:20 said:
民间有俗话,“黄金棍子出好人”是指用细竹条(干后呈金黄色)抽打。既不伤筋动骨,又十分疼痛。实在是教训小孩的利器。我等当初谁没挨过打,现在好像也不算差。现在的小孩好像连骂都得克制一些,问题也不少。
Reply ↓
叶子 on 2012 年 11 月 3 日 at 14:07 said:
过去只知道“棍棒下面出孝子”,还从没听说过“黄金棍子出好人”,看来这是南方俗语,因为细竹条只有南方才有。是懒人兄家乡的说法吧?
“我等当初谁没挨过打,现在好像也不算差。”,这个我保留意见啊,因为你又怎么能知道我们当初如果没挨过打,现在是不是会更好呢? 可能是因为自己从小比较犟,没少挨打挨骂,所以我反对打骂孩子。我也努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践少打骂,尽量讲道理。实践的结果看,儿子“好像也不算差”:-)
看来这是个挺复杂的话题,应该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一篇大文章:-) 不过没有布置作业的意思啊。
周末愉快!
Reply ↓
xiaoxiaoniao on 2012 年 11 月 3 日 at 19:15 said:
“对我来说冰棍一直都是论顿吃的” — 很质朴的孩子思想。我看了都笑出来了。
长辈们有他们的道德理念,孩子可能没有理解到。所以论到我们做了父母就应更多得去和孩子交流。
相互理解可能是更重要吧。
谢谢叶子的这顿打把我也带回到我吃冰棍的童年里。。。—- “最喜欢吃花生冰棍”
Reply ↓
叶子 on 2012 年 11 月 3 日 at 21:19 said:
小小鸟,看你笑了,我也笑了 突然想起这一段,写来就是为了博大家周末一笑的。
不记得吃过花生冰棍,想着一定很好吃。
周末快乐!
Reply ↓
queen on 2012 年 11 月 4 日 at 14:09 said:
“打是疼,骂是爱,急了那脚踹。”很羡慕你能享受这亲情。
借此。问白凡好,白凡和儿子共同刷露台也很感人。
Reply ↓
叶子 on 2012 年 11 月 4 日 at 14:58 said:
queen姐姐,怎么挨打也要羡慕呢?看来你从小一定不像我这样馋嘴、不听话、还犟,所以从没挨过打了
儿时的事,现在想来都很有趣。即使是饱受皮肉之苦,留下的也不是疼,而是那点儿不听话、做蠢事的童趣。
另外,同意你说的,凡兄和儿子的故事的确很感人!
Reply ↓
幽久桥 on 2012 年 11 月 4 日 at 17:24 said:
边看边笑,这个小电灯泡真是可爱!小叶子吃冰棍的那份执着似乎可以帮俺理解大叶子为人处事以及写作上的尽善尽美哈。
Reply ↓
叶子 on 2012 年 11 月 4 日 at 21:48 said:
乔,这篇小文让你开心,我真高兴。
犟的褒义词形式就是执着
三岁看老,好像有点儿道理的哈 追求尽善尽美的结果就是累了自己。
看你在问凡兄如何贴照片,我替他回复了,你可以去读。
Reply ↓
欢乐颂 on 2012 年 11 月 4 日 at 20:37 said:
对小孩子有耐心是最难的,特别是那些“有主见”的孩子。小孩的世界和大人的逻辑完全不同,而大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对小孩都是正要develop的,于是冲突就这么来了。老高那篇文章就是讲这个,对我的触动很大。
Reply ↓
叶子 on 2012 年 11 月 4 日 at 22:03 said:
欢乐,说得不错,现在正面对teenager,很感慨是不是
我个人体会,当你不拿小孩子当小孩子看待时,就会比较有耐心,因为我们平时不大容易随随便便就对同龄人发火。所以说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对一向以权威自居的家长来说的确有很大的难度。
我觉得你这句说得很深刻,“小孩的世界和大人的逻辑完全不同,而大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对小孩都是正要develop的,于是冲突就这么来了。”。
其实有了冲突也不要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不断调整自己,依然能和孩子保持很好的交流。
我写这篇本就是一段趣事的回忆,没想到引出了大家的很多思考来,讨论中,让我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