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4, 2013

西洋美术史 —— 画中的凡高













2013.7.4




6 comments:

  1. 唉,刚写了好长一段,去找一画的时候,被网站丢掉了。每有兴致了。

    ReplyDelete
    Replies
    1. 懒人兄,很同情,很理解,也很想知道你写了什么 :-)

      Delete
  2. 和梵高一样,追着思绪走。不过,他是天才,可以一直这样做,我是懒人,思绪一断,接不上来了。

    ReplyDelete
  3. 读不到你的高见有些遗憾,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才体会到叫懒人这么个名字有多少好处:-)

    或许这和我个人偏好也有关系,梵高的画我喜欢那些野外和田园风景的,他喜欢用的黄色和蓝色对比强烈,近乎补色,是我曾经很喜欢的一对颜色。除了那幅麦田上的乌鸦,这些画作看上去色彩亮丽,让人心里很喜悦,他的画不像印象派画法那么朦胧,线条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画面又往往透着些稚拙,我会觉得比写实和古典画作显得更艺术,给人心里的震撼很强烈,不多的几幅画还很温馨,比如农人在地头休息的那幅,我也没记住那画的名字。

    听了介绍,又读了相关的文字,对梵高,他这个人比他的画更让我觉得值得品味。37岁的生命的确太短了,但我有时想他要是能活到七老八十的,他就不是梵高了,而是凡人。天才和凡人的差距恐怕有一条就是他们的生命不能寻了平常的轨迹走,天才和凡人的差距比天才和疯子的差距要大得多。梵高的品性天真朴实而又敏感理想,这样的人注定在社会中是要吃苦头的,古今中外,屈原或许也是个例证。这样的人往往是会被现实逼疯的。

    人不会苟且就会有苦头吃,人太有追求就会有苦头吃,人太过感性就会有苦头吃,而艺术家,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是要能执着于自己的追求,感性地去表达,又不苟且与外界,梵高该是样一个人,他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可悲又可赞地是这样的人他们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不是撞到南墙,就是被南墙撞个头破血流,一命呜呼。

    梵高的生命是带了使命来的,他不属于他自己,他是流星,耀眼,短暂却永远被记住。大多数的生命则不过就是一粒沙,被这个浪头冲上了岸,有被那个浪头带走。两个浪头之间我们望天上的流星,对着旁边的沙砾说,这颗星多亮啊……

    ReplyDelete
  4. 我总的感觉是梵高用奔逸和融合的内在特色去感悟和表达美丽的外在世界,像齐白石晚年所说的,绘画妙在是与不是之间。尽管凡高遭遇了精神病患,但他做到了。而那些没有精神病患的画家却没有做到。这就是凡高让人敬仰的地方。我出于我的专业,要从脑科学角度去探索这一奥秘,但老天爷不让我做下去,我只好作罢。

    ReplyDelete
  5. “绘画妙在是与不是之间”,诗词和写作也如此,其实很多事都是。没有精神病的人会太过现实了,羁绊太多,很难专注于一件事上,而激情迸发时是不能受干扰的。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