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1881年~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立体画派(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
蓝色时期(1900—1903年 人生的低潮)
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作品(20张)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玫瑰时期(1904—1906年 粉红色时期,遇见自己的爱情)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立体主义时期 (1907—1916年 )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2年 把上胶的纸贴到画上,进一步发展立体主义;
古典时期(1917—1924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1932年 )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毕加索作品;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作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系列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蜕变时期(1932—1945年)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读书》(La Lecture),展示了毕加索(Pablo Pieasso)的金发情人瓦尔特(Marie-Therese Walter)胸口半露地搭着披肩、膝上搁着一本书,坐在椅子上头倚着红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样。该画在2011年2月8日于英国伦敦再次成交,以九百万英镑为底价,六分钟内有至少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投标,最后由俄罗斯客户通过电话买下,成交价为两千五百二十万英镑。
1932年——《读书》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石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38年 创作《女孩与小船》(《girl with a boat》)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田园时期(1946—1973年)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周年回顾展》;
1973年 93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摘抄整理自百度)

毕卡索是在内视而不是外视,他在表现内在而不是外在,有些走极端。
ReplyDelete懒人兄,这些天忙乱,另外也是想着要静下心来在整理一下对这几个画派的思路再回复,迟复见谅。
Delete对毕加索的画我很同意你的观点,他表现的是内在而不是外在。我一直不是太能欣赏他的作品,于我来说都太过抽象。我贴的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是我还比较能接受的、我认为还有些美感的一幅,他的很多作品我体会不出美从何来,尽管他是那么著名。或许还要有更多的美学知识甚或哲学思想才能理解,艺术往往和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所谓功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