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 2015

成公亮:流動的傳承 (古琴讲座)

叶子按语】听了成公亮先生的讲座很感动,感动于他的纯与真,这是我心目中一个琴者的风范。古琴本身的模样和色彩是抱朴守拙的,音韵悠远澄澈直击人心,它有别于其他乐器的丰富音色表现的是坦然、淡然和怡然自得,令人不由得不做怀古之思,山林之想。我爱古琴。

孤陋寡闻的我以前不知道成公亮先生,这个录像是从成公亮古琴音乐网中看到的,成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文字和音乐确如他的演讲题目一样成为了流动的传承不断润泽着后代人的心田。

成公亮古琴网:http://www.cglgq.com/wz/index.htm




一九六零年,二十岁的成公亮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古琴专业,五年后,毕业于该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他有着圆润的格调和丰富的色彩,有着深沉的体验和镇定的冥想。他带着无限的感伤,但又不失天真的心境和平淡的微笑,这一切如果写成音乐的话,“秋籁”二字是最理想的曲名。 成公亮就是秋籁。

2015年7月8日17点39分,成公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在别人眼里,成公亮是一位古琴演奏家。
然而从中国传统的眼光来看,这样的称呼是不正确的。古代的琴弦是用蚕丝做的,弹起来细微得象呢喃细语。你可以来听琴,但决不是为了你而演奏。琴是弹给自己和大自然听的,即使有第三个听众,也必须是自己和大自然的朋友,叫做“知音”,而这样的朋友往往少得可怜。上古之时有个叫伯牙的人弹得一手好琴,另一个叫钟子期的人能够从琴音里听出“高山”和“流水”的意思来。后来,伯牙把琴毁了,发誓再也不弹,因为钟子期死了。成公亮在弹奏《流水》时,会给来家中听琴的朋友们讲这个故事。

琴之所以如此孤独,还在于她被中国人看成是最高贵的乐器,是圣贤和诗人的象征。

《风俗通》曰:“琴者乐之统,与八音并行,君子所常御。”所以,琴是众多乐器的统率,是君子随身携带的东西。

陶渊明,东晋时期的大诗人,经常一个人坐在山间的巨石上,靠着枝干瘦劲的孤松,抚弄一张没有弦的琴。他弹奏的是由风声、水声和鸟鸣组成的天籁。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著名古琴和琴曲,其名称往往来自汉语中最雅致的词汇。关于琴和弹琴人的故事,都是益人心智的神话。琴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音乐,成了整个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摘自百度)





成公亮的古琴藝術


大悲咒



归去来辞



沉思的旋律


良宵引


阳关三叠


忘忧


听松


洞庭秋思


袍修罗兰*见


孤竹君


醉鱼唱晚


流水



古琴大师成公亮先生专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xI9-Ui4zF0&list=PLbpqThNd6HxHMbRNs2-8LOhYkBmvkz1DW&index=1

2 comments:

  1. 很不错。我跟着你学了不少知识。你是我的学长了。这位先生朴实而纯,少见。

    ReplyDelete
    Replies
    1. 是懒人兄吧?留言还请自报家门:-)

      我只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存在这里学习欣赏分享,学长依然是你。这两天常听成先生的琴曲,感到他的境界已然是琴人合一,与自然同呼吸了,听来非常享受。我又挑了几段加在后面了,你可以去听。还有更多的,链接在上面。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