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四川已经多年了。十岁去到四川的大山里,十二岁离开,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童年回忆总是会被加上暖色滤光镜,年纪愈长,回忆愈温暖美好。去年计划重回四川,特意安排了暑期回国三周。但回国后两人相继生病,加之宜宾地震频发,家人纷纷劝阻,我们甚至考虑过换个地方转转。两度买票租旅店,好事多磨,但最终还是成行了。2019仲夏终于回到了绿意盎然、魂牵梦萦的巴山蜀水。
一
这趟巴蜀之行是坐高铁往返。
列车在原野飞驰,望着窗外飘逝的风景,多年不乘火车旅行的我想起了童年去四川的情景。1974年夏天,应该是八月间,父母从山西调往四川,我们从太原经北京去成都,那时的火车要翻山越岭钻山洞,仅是从北京到成都就要走一天两夜。其间到底过了多少洞,晚上瞌睡虫一来,让一整天辛苦的计数打了水漂。第二天早晨邻铺的叔叔打趣我说:到底有多少山洞啊?数清楚了吗?搞得十岁的我还挺不好意思,直为自己晚上睡着了自责。那次去成都是我除了去北京天津青岛探亲之外头一次到其他地方旅行,一路上的所闻所见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于一辈子都不能忘怀。
这次的巴蜀之行也是在夏天,七月初,北方已是流火的季节。火车载着我离开了喧闹的天津奔驰在辽阔的华北平原。凝视窗外,眼与心都有些贪婪,恨不得把窗外掠过的景物都看进眼里,装在心中。与国外旅行相较,在祖国旅行的感受还是有些不同。去国离乡多年,对祖国有亲近感也有疏离感,文化与情感的积淀往往使旅行有了更强烈的主观色彩。
华北平原的麦收刚过,金黄的麦茬地已经有了绿秧,只是不知是什么作物。大片的苞米有半人高了,一眼望去,长势喜人。铁路沿线的不少地块不是种庄稼,而是被种上了杨树,看起来有些新鲜,不知何故。印象中这些树都是种在渠边道旁。望着一片片夏季干旱中依旧姿态挺拔郁郁葱葱的白杨树,感叹这白杨真是适合在北方生长的树种,不由得想起白桦的《白杨礼赞》: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些词句曾烙在稚嫩的心田。少年时代的咏诵往往会是人一辈子的咏诵,真是可惜在海绵吸水般渴求任何东西的年龄却赶上了那个年代,那时能阅读咏诵的东西太少,搞得现在人过半百而如饥似渴。
火车从天津出发经胜芳、霸州、白洋淀,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石家庄,高铁的速度实在可叹可赞,这也是现如今的中国速度。记起很多年前从天津去石家庄出差,要到北京转车,转车后绿皮火车还要跑大半天。不到三十年的时间,祖国发展日新月异,有目共睹。停经石家庄之后便是邯郸、鹤壁。火车过郑州后地貌有了变化,不再是一马平川,开始有一些丘陵。追求快速的的高铁连这些不大的丘陵都不肯绕行,直接进了山洞。高速中过山洞,因减压造成耳鸣、耳道闭锁,有些不适。车过洛阳,地貌又变成了红土地。同天津城郊相仿,洛阳城郊不是以往低矮的乡村建筑,而是成片矗立的高层建筑群。城市发展,乡下人卖地,住进了楼房,而且家家都不止一处房产,从此致富。无地可种的乡下人已经冲进了城里,而大多数城里人不但没有想要逃出来的意思,反而冲进了更大的城市,这城也就从一环二环发展到五六七八环,无休无止地扩大,直到两个城市连在了一起。当然,也听说有个别城里人厌倦了水泥森林,到边远地区租地建房,过起了耕读的日子。听起来蛮惬意,不过这样的人毕竟凤毛麟角。
车上广播打断了我飘忽的思绪。乘警提示:不要和陌生人交谈。嗯?不要和陌生人交谈?这实在是有意思。乘警怎么可以这样说呢?一列车的人,除了一同旅行的亲友,谁和谁不是陌生人?都不说话?这个提示一下子让我想起几件事。其一,公公婆婆每晚睡前坚持给所有窗户加上不锈钢卡锁,然后用改锥拧紧,说是防贼。别管天气多热,即使屋内如蒸笼一般,也“不改初心”。其二,一次在Joffre Lake爬山偶遇一对美国小夫妻,他们没车,在漆黑寒冷的停车场等同事来接,我们不忍,搭了他们一段旅程,彼此很快相熟,而且得知要来接他们的同事竟然是我们的天津老乡。当半路遇到他们的同事我们的老乡时,二十多岁的天津小伙与我们的握手方式是我几乎要忘记的那种轻触式,极其有距离感,极其冷淡,很令人反感。一直都不解为什么会有人以这种方式握手。其三,2015年横跨加拿大旅行时正巧一处家庭旅馆的房东外出露营,他告诉我们房门没有上锁,尽管进去住,离开时也不必锁,关上门就行。信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家庭与社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构建的,建起来不易,推倒却轻而易举。“不要和陌生人交谈”,社会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从天津上车时前座坐了祖孙两代,奶奶带着七八岁的姐弟俩回四川老家,孩子妈妈来送站。一开车两个孩子就开始写暑假作业,说话很轻声,奶奶说话也是和风细雨。这一家人的安静给我很大的好感,也引起了我的兴趣,除了看风景,遐想,我也时不时地站起来做做伸展运动并同时观察一下他们。女孩子皮肤白皙,细眉细眼,扎了两条小辫子,不多的头发被发卡管束地整整齐齐;男孩子皮肤黝黑,脑袋挺大,支支愣愣的短发,眼睛滴溜溜的很有精气神。两个孩子抄写着一些鸡汤警句式的短文,秀气的姐姐写得快,字也比较流畅,写好了,拍照,发微信,我猜她一定是发给妈妈,以示完成作业;弟弟写字时每一笔一画都很用力,好像和谁较劲。姐姐完成了写字作业,又掏出算数来。弟弟则不然,写完字也不听姐姐吩咐,没有拍照,而就跪在座椅上从椅背的缝隙处好奇地偷看我们。看来我们心有灵犀,对彼此都产生了兴趣。我不失时机地冲这个招人喜欢的小家伙笑笑。孩子得到鼓励,忽地一下子从椅背上面露出头来,于是我们开始交谈。
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很快我们熟悉了。他告诉我:他同姐姐和奶奶一起回老家巴中,爷爷在老家等他们;妈妈在沧州工作;爸爸有时去东北,有时去温州;他们和奶奶同妈妈一起住在沧州;姐姐三年级,他一年级。我告诉他:我小时候在比他大一些的年龄在四川绵竹住过两年,四十五年了,这是头一次回四川。四十五年?!弟弟夸张地使劲瞪着不大的眼睛张开嘴。我知道,四十五年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数字,而这确是我已走过的岁月。弟弟和我的聊天很快也吸引了姐姐,她也不做作业了,也趴在椅背上不时地补充弟弟没说到和说得不准确的。先生也不甘寂寞地加入进来,问小男孩:“什么是爷爷给你准备的最爱吃的?”回答竟是辣萝卜条。“啊,那我也和你一起去巴中吧,辣萝卜条也是我最爱吃的。”先生和小家伙调侃着,很快他们就融洽地玩在一处,俩人打手板,掰手腕,这都是过去先生和一川常玩的把戏。
奶奶话不多说,人却朴实可亲。仔细瞧,我发现她眼角的鱼尾纹并不明显,其实应该也不比我们的年龄大多少。两个小家伙左一个叔叔右一个阿姨地叫着,我心里偷着乐。人在这个尴尬的年龄就像是一支由红变蓝的指示剂,一忽儿被叫叔叔阿姨,一忽而被称爷爷奶奶,因为称谓上并没有一个叫做紫色的过渡色。天津家里是早已被称作姥姥奶奶的人了,在外面或许还能再享受几年被小朋友叫叔叔阿姨的殊荣。记得自己二十几岁时一直把五六十岁的人看得很老,真正轮到自己进入这个年龄,心里觉得也并不多老,还有朝气,还有求知欲,自我感觉还不错。身体老去是自然规律,但心老不老是可以自己努力掌控的。
列车到达西安,停车时间比较长,先生下车去散步,两个小家伙问我为什么停车时间这么长?我说西安是个大站,并问他们知道西安有些什么?他们摇头,没听说过兵马俑,也不知道裤带面和羊肉泡馍。我从网上找到兵马俑的介绍开始讲给他们听,他们边听边看,津津有味,眼里放着光。先生上车后,小男孩郑重其事地问他:“我知道兵马俑,你知道吗?”“哦,你连兵马俑都知道,讲给我听听!”于是,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兵马俑,聊兵器,聊战车。先生和孩子的聊天方式迥然不同于我,性别不同,彼此所关注的点完全不一样。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不该缺失男性角色陪伴的。
西安之后,我们从鄠邑开始进入秦岭,一个涵洞连着另一个涵洞,中间偶见山水人家。此番过秦岭与几十年前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另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的艰难迥然不同,而今整座山都被洞穿,直到我们到达汉中都没怎么看到秦岭。真可谓不知秦岭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秦岭之后列车驶过田野,陕南白墙红瓦的农舍入川后渐渐变为白墙灰瓦,素朴的农舍掩映在一片片青绿中,爽心悦目。广元到站,两个小家伙和奶奶一起下车,依依不舍地和我们告别。接下来高铁经绵阳,德阳到达成都,几个熟悉的地名载着许许多多的回忆。
小时候与母亲乘火车,到了饭点儿她都会买装在铝饭盒里的盒饭,母亲节俭。父亲则不然。特别怀念小时候父亲带着去火车餐车吃饭的情景。印象中餐车特别宽敞明亮,也很漂亮,因为所有的餐桌都铺着雪白的桌布,桌上还有些调料瓶一类的小器物。父亲点米饭炒菜,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吃,生怕饭菜掉在桌上弄脏了那么白的桌布。饭菜的味道肯定和部队食堂的大锅菜不一样,但我也不记得了,我想我其实并不在意饭菜的味道,享受的却是就餐环境。小时候更喜欢与父亲一起出行,因为旅行体验大不同。此次乘高铁本打算去餐车吃午饭,所以我们没有带食品。问乘务员列车是否加挂了餐车,得到的答复却是没有,就只好吃了碗高铁上的高价方便面。这么先进的高铁怎么能没有餐车呢?直到回程高铁上我们的座位是餐车才明白了原委,原来餐车也拿来买票了。
餐车的座位不如正常车厢的座位舒适,但坐餐车也有坐餐车的好处,旅客对面坐着,因一本数学故事书让我们与一位鞍山人聊了一道。这位仁兄是学工程,又是前后差不了几届的大学毕业的,既是同龄人,又是同道,大家还有很多相同的经历和兴趣,共同语言多多。十小时的回程过得很快。
火车该是最适合旅行的交通工具,速度不太快,物换景移,思想可以天马行空。只要不听从乘警的提示,去和陌生人聊聊天,就可以遇到各种有趣的人和事。今后的国内旅行,乘高铁会是我们的首选。
二
文殊院会友
老冬儿
九载音书弹指间,文殊院里佩香兰。
分明今日才初会,却似故知杯盏欢。
七律 畅游山水曲同弹
叶子
死谷行吟大漠观,盗梅天府溢香寒。
冰花一阙春光老,明月三更秋夜阑。
笔墨襟怀诗自赋,畅游山水曲同弹。
兰馨仲夏文殊院,本是知交把盏欢。
这是今夏在成都文殊院与朋友老冬儿会面后她的诗作和我的有感而发。初识冬儿是2010年她在万维开博,最初读她的死谷旅行札记和诗词时只有一个词语可以形容我的感受,那就是“一见钟情”。她的文字朴素流畅,充满激情又不失分寸,文学修养更是在诗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冬儿的文字让我由衷地喜欢和佩服,让我最最欣喜的是我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完完全全和在一个频率上。她写了梅花诗以后我也憧憬着像她一样在自己的园子里种一棵梅花,于是她热情地给我寄来了梅花的种子,其情谊让我感到很温暖,只可惜我没能把种子培育成功。几年前她的文字结集出版,她给我寄来了成书。读着她的文字《行走北美》,在诸多地方高度共鸣,感同身受,因为骄傲地见证过其中很多文字的诞生,而且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在公共网站写博客的几年也的确结交了一些方方面面有共鸣的朋友,但网络世界,可谓天之涯,地之角,时过境迁,知交也就多半零落了,而冬儿与我或许是有太多的共通默契之处,九年间我们一直都保持着健康的文友关系。
冬儿是文友,但文字往来中九年的相知足以让我把她看做了朋友,身边经常交往的朋友又有多少会知道你现在正思虑些什么,往往文友会知道。今夏相约成都文殊院,我们是初次见面,没有文友见面常有的那种夸张的热烙,当然也没有陌生感,就好像几个月以前才见过的老朋友一样。一见面冬儿把刚买的两枚黄桷兰别在我的胸前,她自己也配着两枚。这一切来得那么自然亲切,让我一下子想起小时候在四川时和父亲去赶集,总是要求父亲给买一朵,然后自己别在胸前的钮扣眼里。那时我管这种花叫把儿兰,是北方的叫法。黄桷兰的馨香一缕缕时断时续地飘来,不十分馥郁,也不过于清淡,恰似这些年冬儿与我的情谊。配着兰花,一日留香。
虽是仲夏,但成都的气候和京津相比不算炎热,早晨出去时天空还飘下了细细的雨丝,空气清爽润泽。每天带着伞出门,真是找到了回到四川的感觉。小时候就是这样,每天上学时,书包里总背着雨衣。与冬儿在文殊院的牌楼下聚首后,我们找到一个户外的清净茶座品青城毛峰,尝传统小吃冰粉,之后又在文殊院的素斋吃了午餐。冬儿人如其文,大气天然,谈吐中甚至还有那么点儿男子气概,我想这大概是和她喜欢读史书有关吧,都说一个人读的书会内化成这个人的气质。
从虚拟走到现实我们用了九年,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三
应该说这是我第四次到蓉城,但前三次都只是匆匆过,只记住了非常辣的川菜,还有不常进的电影院,那次看的是《火红的年代》。
这次我们住在热闹的春熙路,为着去各处都方便。到达当晚我们去附近看起来还不错的一个鱼锅店,招呼我们的是个三十多岁的川妹子,自称朱大姐,她胸前的铭牌,也的确是这么写的。听了她的介绍,我们点了不辣的鱼锅,硕大的黑陶汤锅,浓汤里是黑鱼片,鲜美。同朱大姐聊天,说是德阳人。我问起天府广场都有什么可以看,她说还没有去过,让我很吃惊,因为那儿离春熙路很近。朱大姐说来成都打工三个多月了,一个月休息四天,回家一次,看看娃,剩下的日子便是从早到晚在店里忙,还没抽出时间到处逛逛。她说现在找工作不易,干什么都要有文化,像她这样没文化的,只能干餐饮这个行业。她说的有文化看来是指大学毕业,而她自己是高中毕业。朱大姐虽这样说,白净而丰腴的面容看起来却很舒展,并没有愁苦的表情,她待客亲切和善,嘴角眉梢总挂着一丝天然笑意,与经过职业训练的专业笑容迥然不同。入川的第一顿饭我们吃得很可口,也很放松,得益于这位“没文化”的朱大姐。突然记起邮轮上来自中国的餐厅服务员,想来有些“有文化”的人倒未必能干好这一行。这次巴蜀行我们有一个观感,四川人做生意不懒散,也不逼促,让顾客感到自在,这恐怕是和四川人的整体性格相关联。
成都几日,去了成都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每到一地,能看看当地博物馆是对这个地方最好的了解。两个博物馆的馆藏都还算丰富,特别是成都博物馆,各馆盘桓大半日,浏览中总有一些点能触动内心。朴拙的汉陶很和我的心意,看了又看,不舍得离开。无意中凝视一尊佛像,尽管岁月的风蚀已经让造像失去了表面的光洁,但石刻的面容线条依然柔和,满是慈祥,望之让人内心无比安宁。博物院里看到张大千徐悲鸿的美人图和奔马,郭沫若的墨迹,更加感受到天府之国多物产,蜀中多才俊。
博物馆出来觅食时,一眼望去几家老妈蹄花总店赫然入目,随意择一而食,倒也有滋有味。就像到了天津也不一定非要去狗不理吃包子。天津人常说一句得罪北京人的话,天津街头巷尾任何小铺里的包子都比北京包子好吃。看来天津人做包子在行,而成都人对蹄花有心得。因为不嗜辣,虽然来了成都,也难解川菜的“古今谈笑麻辣中”的风情,不过还是可以体会清波鱼、江团鱼的新鲜、洪七公叫花鸡的本色和手撕兔肉的劲道。被推荐来魁星楼吃饭,说是那里是当地人吃饭的地方。餐厅的名字叫“厨师疯了”,疯了的厨师出品的菜名也都杠杠的,“惨叫鸡”,“坚无不摧排骨”,光是听名字就不敢享用。对我们而言,川菜大多过油腻,一盘炒小白菜中有半盘油,我们不禁想起京津缺油的年代,那时川菜该怎么做?当地人都去了魁星楼,外地游客呢,自然是宽窄巷子了。网上看到一个叫“子非”的餐厅,听起来蛮有些道家风范,价格在每人仟元上下,着实有些夸张,那就不是单单去吃饭了。没去试。
成都的古迹多,游览了杜甫草堂、武侯祠、大慈寺和文殊院,杜甫草堂是我最喜欢的。草堂是一座园林,有亭台楼阁,有碧水青竹,草堂不似皇家园林那般华丽,也不像日本园林那么精致,她是朴素大气的。有对诗圣的敬仰在心头萦绕,他的故园遗址便也神圣起来。有诸多杜甫的诗句在胸中激荡,这座园林自然是充满诗意。 白墙灰瓦,斜阳竹影,木篱曲径,茅屋石碾,清风明月,梅园荷塘……太多诗的意象。
这里的茅屋草舍是那么亲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诗句在记忆中回响。在门前的石凳上坐坐,好像可以与杜工部默默对谈。千诗碑长廊的壁上镶嵌了诸多名人雅士书写的杜诗碑,读着主席草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飞扬的笔墨与诗词壮阔的气韵相契合,不知领袖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是否也会生出诗人一般的悲情来。成亲王手书的石碑立在小径旁,”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盛夏季节,除了荷花,并没有花满蹊的景色。向往草堂梅园的寒冬时节,想象那些“凌寒独自开”的寒梅是否会成就诗中的胜景?不过那时戏蝶与娇莺恐怕还在做着春天的酣梦。
再和草堂梅园做一个冬日的约会?
武侯祠去拜祭一下诸葛先生,是先生这个三国迷到了成都要做的,我也就跟着去瞧瞧热闹。
成都武侯祠中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 ,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三者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此段文字摘自百度)
我正默读着碑文,这时来了一个小小讲解员,小姑娘看起来也就三四年级,落落大方,振振有词。只是这些书面化、成人化的讲解词由一个稚气的声音发出,听起来多少有些违和,不知小家伙知其然,是否也知其所以然。即便如此,还是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好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当众说话的能力,同时也长些历史知识。游览中又遇到好几个这样的小讲解员,其中有个小女孩特别紧张,声音很小,讲得还结结巴巴。陪在旁边的父母告诉我说,女孩才二年级,还是个准讲解员,正在练习阶段。孩子妈妈说武侯祠讲解需要背诵二十五页解说词,讲解一个半小时,看来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小讲解员,对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是莫大的挑战。
锦里就在武侯祠附近,店铺林立、小吃民俗尽在其中。虽说游人如织,但感觉比摩肩接踵的宽窄巷子要舒缓一些。在锦里淘到一条蓝底白花棉布连衣裙,心满意足。在买去都江堰旅行直通车票时,被推荐了晚上锦江剧院的川剧《芙蓉国粹》。不看川剧变脸好像没到四川,看了也就是个变脸,瞬间的热闹。不过还是没能脱俗。
逛当地人的菜市场一直是我们的习惯。去人民公园茶馆的路上,在半边桥南街菜市场为公公婆婆买了红绿两种花椒,闻一闻,真香。又买了新疆人的馕。市场外的地摊上有小贩卖南瓜藤梢,我看着新鲜,上去攀谈,一个过路的婆婆很热情地和我们搭话。婆婆七十多岁,文革前的老大学生,读书人的谈吐。她告诉我们不仅南瓜藤梢可以吃,南瓜花也可以吃。她说起自己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做南瓜花饼,怀念之情溢于言表,思念常常伴随着食物。婆婆回家,陪我们走了好一段路。人民公园分手时,她还指给我们鹤鸣茶社。
坐在茶社的竹椅上,撕开叫花鸡涂了黄泥的纸,都过了几个小时,那鸡还是很烫。啃着馕,撕着鸡,喝着茶,就觉得父亲在什么地方看着我。小时候一直想进遵道的茶馆,想坐那低矮的竹椅子,想喝茶吃烧饼,父亲每每以不卫生拒绝。坐在成都的茶馆里,我想念父亲。
四
都江堰本该是十几岁就去了的。那年爸妈去都江堰,本来答应带我一起。不记得为啥我没去成,与它擦肩而过,让这个约会晚了四十多年。早很多年我就有了一个意识,打算做什么就要马上行动,往往是说下次有机会再说,而这机会却常常是几十年之后,甚至终生都错过,所以我一直是行动者。
都江堰是两千多年前建于秦朝而至今仍在使用的水利设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为后人留下的都江堰让旱涝灾害频仍的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宝瓶口、鱼嘴、飞沙堰是去过没去过都江堰的人都耳熟能详的三大设施,正是有了这几处巧夺天工的设计才使得汹涌的岷江听从了人的指挥,泽被后世。后人修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我们也来此祭拜。登上秦堰楼,都江古堰尽收眼底,喜欢舞文弄墨的人都不免要发一下思古幽情。
读文友老冬儿长调《望海潮——都江堰》后,受到颇多启发,遂做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
叶子
鱼嘴破双江,飞沙巧算藏。
宝瓶泽阔野,蜀郡化粮仓。
临阁说望帝,燃香祭二王。
千年秦水堰,永世驭洪荒。
望海潮 —— 都江堰
老冬儿
飞沙落堰,鱼堤分水,千年绝唱都江。
杜宇拓山,李冰驭浪,梳理浩瀚洪荒。
蜀郡筑粮仓,
遂锦官城内,鲜少饥殇,
巷陌芙蓉,深秋银杏,洒浑黄!
依然玉垒苍苍,有廊亭画卷,古庙斜阳。
桥索荡波,游人醉步,何妨片刻轻狂。
休叹太匆忙,
待又逢归日,再阅宏章。
不改乡心如故,眸里动秋光。
都江堰古有放水节,每到清明,岁修之后便举行放水大典,一来祭奠李冰父子,二来让滔滔岷江水流入内江为成都平原的春灌带来充足水源。现如今除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放水大典也成了每日的演出,让没机会赶上放水节的游客也有机会感受到节日的欢庆气氛。一座据说是当年苏联专家帮助修建的废弃大坝被开发成诺大的露天剧场,大型山水表演《道解都江堰》展示了都江堰从秦汉至明清,历代人民拜水、岁修、放水,辛勤劳作,五谷丰登,酒肆林立,商贾云集,安居乐业的美好图卷。演出风格清新质朴喜庆,看完后感到生活祥和美好,那的确就是老百姓想要的日子。
五
乐山大佛是唐朝摩崖石刻造像,地处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三江汇流处,通高71米,开凿于公元713年,历时90年完工,它是成都附近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大佛修建的动因是镇水,据说修佛之前三江水患凶猛,大佛确实镇住了水神,从此无虞。李冰修堰治水,海通造佛镇水,正应了那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驾驭好这奔腾不息的江水便是福祉,否则即为灾难。
说到去乐山,还有个小插曲。我们乘景区直通大巴去拜谒这屹立千年的乐山大佛,那天的大巴司机师傅心情欠佳,后来从导游和司机的对话得知,因为和头儿闹了点儿别扭,他自己在怄气。刚上车时有两个女孩举着三明治边吃边往汽车后面走,司机一跃而起,追到后座,厉声呵斥,警告不许在车上吃东西,随即打开车窗散味,然后嘟嘟囔囔地回到司机座。大家被司机的震怒惊得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说话。可能的确是有如此规定,但在我看来司机的过激反应是因为个人情绪造成的。后来感到的确如此。
车开起来,司机把空调开得很冷。正赶上我那天忘了带一件厚外套,觉得有点儿吃不消。不只是我,车上其他乘客也反映太凉,希望把温度调高点儿。导游几次同司机协商,无果,这位师傅是个犟脾气。旅行中就是会有很多变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会发生。在乐山我们乘船去看大佛,我在心里把能保佑的人和事都对他念叨了一遍,竟然百密一疏地忘了请大佛保佑回程的大巴冷气不要太足。结果这一趟乐山之行让本来就不适应空调的我冻得够呛,当晚即发高烧,第二天回绵竹遵道看看的计划告吹,改成去成都第四人民医院。
乐山大佛是弥勒佛,但却不是我们熟悉的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弥勒,而是正襟危坐,慈眉善目。我到觉得这种仪态更适合坐镇江边镇水。都说佛是万能的,水患都能镇住,变个模样不过小事一桩。在买票参观时我们遇到一位精明干练的中年女导游,毛遂自荐要陪我们上山观大佛。我们有意愿和当地人聊聊,又想着那么大的景区,她要得价格算是公道,便答应了。路上她给我们讲一些关于大佛的轶事,但很导游腔,也没有兴趣聊些我们关心的闲七杂八。上到大佛顶端她做了些关于排水和文革保护大佛的介绍便宣布分手,总共不到半小时,敢情这个价格是这么算的,事先想都没想到。也不必多说了,交钱走人。但想想总觉得被人忽悠了。去国离乡多年,人不如国内同胞精明了是很自然的,很多不适应。
前面已经坐船从正面看了大佛,之后就在大佛头顶附近的山崖上换个角度再看看,没有顺着新修的栈道沿大佛一侧下到佛脚。因为不想去排长队,这样可以留出时间去看其他景点。
计划旅行时曾经想过去看看东坡先生的故里眉县,但成都之行时间有限,也就放弃了。在去乐山的路上,看到高速上有去眉州的标识。眉县古称眉州,看来现在国内风行恢复古称旧制。还是与东坡先生有缘,乐山景区内竟然有一处东坡楼,相传青年东坡曾在此读书。拾阶而上是题有东坡楼的大门,黄庭坚手书;右翼山墙上题着先生的两句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左翼山墙上是青年苏轼读书思考的画像。据说东坡楼是古迹,但发亮的红漆大柱修旧如新,让它少了许多岁月的痕迹。池畔有墨竹,墙上有诗句,东坡楼旁有亭屹然,名曰清音亭,庭上题匾“清音亭”及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皆为东坡先生手书。乐山大佛处人头攒动,而这栖鸾峰上东坡楼却鲜有游客。在清净的东坡楼清音亭盘桓多时,虽是阴天甚或有些雾霾,但面对丹崖翠帐,江水滔滔,极目蜀天,从风中捕捉着千年宋韵,自有其趣。能在乐山邂逅东坡楼,多少也弥补一下与眉州擦肩而过的遗憾。
我很爱竹编制品,至今还保留着在四川时母亲买的元宝小竹筐。父亲为小筐上过一层清漆,平时妈妈宝贝似的把竹筐收着不用,只有到过年时才装上瓜子花生拿出来用几天。竹筐用了几十年,一点儿都没有损坏,因此我常感叹,往往是器物比人结实。这次在成都街头我到处寻找竹编制品,倒是看到些高雅也高价的瓷胎竹器,但过于精致的物件都不是我钟情的,最喜欢的那种普通百姓都能使用的竹器竟不见踪影。乐山街头赶大巴的匆匆中,在一个小杂货店看到有卖竹筐和竹筲箕,买了一个竹筲箕,被老板狠敲了一竹杠,只好默默忍受,谁叫我喜欢的。
成都街头鲜见背背篓和挑担的身影,但和其他大都市比,毕竟还是有。离开成都的前一天,我们在浣花溪公园门口看到一个挑担卖无花果的大姐,两只扁平的竹筐里铺了硕大的深绿色无花果叶子,新鲜的无花果个头很大,整齐地码放在青叶上,酱紫与青绿色相间,煞是好看。我们买了二斤,大姐挑个大的称给我。突然起了一个念头,我问大姐能不能照个相,大姐让我等等,她说:我帮你摆一下再照,好看得很。说完大姐冲我笑笑,便低下头很专注地摆无花果,脸上还挂着笑意。 诺大的竹筐里无花果被摆放地疏密有致,就像是一幅静物画,看起来好巴适哦(四川话舒服的意思)。生活有时的确会很平淡,有时也不容易,但生活中还是有许多动人的瞬间,捕捉到了,也就感受到了生活之美。
买了无花果,走去路旁打车时,忍不住回头张望,看大姐正挑着担子离开,她的背影忽然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记录了又一个值得记录的生活瞬间,在都市这样的印象只会越来越少。
巴蜀之行中一些漫散的生命瞬间记录定名为《巴蜀漫记》。有的人说没有记录的生活就像是没有过过的生活,虽说话说得有些绝对,也自有其道理。这也是为什么纵然慢,我还是没有停笔的原因吧。慢慢地生活,慢慢地记录,然后再慢慢地回味,这日子有了不一样的滋味。
2020.1.12
终于等到巨作了!前天快快地读了一遍今天又来细读。
ReplyDelete先得感谢你的赞誉,冬儿长。冬儿短,让我开心呢!上网结识才女妹妹叶子,是我的一大收获。去年能有机会见面,更是我们的缘分。
谢谢你为我的诗词作和。两首律师都写得非常棒。尤其喜欢那首“畅游山水曲同弹”,是用心之作,可能也只有咱们俩能懂,:-) 想放入我博客收藏,当然得你同意。
喜欢你的标题“巴蜀漫记”,大气又洒脱。沿途的记载很细腻,让人感动的细节很多,比如在火车上你们夫妇和孩子玩,爱心爆棚。后面关于无花果担子的故事也很暖心。好文章慢慢写成,也当得起慢慢咀嚼。
那两种不同颜色的花椒是不同的品种,红的的寻常花椒,绿的叫藤椒,做菜很香。
冬儿好,还是有默契啊。贴了这篇,并没有知会,你前天就读到了。
Delete这么久了,你知道的,我不轻易夸人,如果不是真正让我动心。可是你的文字我是从Day 1 就动心,所以就放开了夸吧:-) 两首律诗都是用了力的,因为你诗才高,我不敢乱写。不过还是力不从心,先天不足,后天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补不上。自己知道很多地方不到位,也就只能这样。的确,那首七律别人是不易懂得,那些典都是咱们私房的:-) 本想写成七绝,但有好多话说,只好x2。五律那样怀古的题材很少写,还好有你的望海楼给些启发,也忍不住抄袭一点儿:-)
火车上小姐俩和卖无花果的大姐那两小段是因为事情的确走心了,虽说都是小事,写得却投入。我知道我们喜欢的点是很接近的。
没想到你会肯定我的标题,谢谢。我是最不会给文章起名字的,一般都是很随意的,这次倒是认真想了几个,还觉得这个读着有些拗口。
不知不觉现在写的文章都是“巨作”了,好多感想和细节想要描述,不过万字好像就成不了篇,又不想分段贴,觉得那样不连贯。也许是老了,罗里吧嗦的。
我们平常做菜都是用红花椒,以前四川的朋友送过一次绿花椒,就是你说的藤椒,这个名字真好听。他们告诉说泡在橄榄油里拌凉菜时用,我们就只会这样吃,看来还有其他用法。
另外,忘了说了,我的文字你尽管收藏,那也是我的荣幸。我也收藏了你的诗在文章里。
Delete谢谢叶子!
ReplyDelete我也没有做过藤椒,都是在餐馆吃的。去年在柳江古镇发现小镇里到处都在出售藤椒鸭,买来一尝,太香了,最后买了几只回去送人,都说好吃。
周末快乐!
我经常做盐水鸭,就是抹上花椒和盐腌上,下次用藤椒试试:-)
Delete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