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清寒是温哥华的常态,大多数日子依旧阴雨。每日走路,看到早发的嫩叶已经寸余长,在瑟瑟的风中轻颤着,觉得可怜见儿的。窗外,樱树青绿的花苞缀着晶莹的雨滴,一日比一日饱满,再过半月就又是花满枝头。
这些日子对很多人来说恐怕不再是那么岁月静好。从一月二十三日武汉封城算起,一个多月了,新冠病毒在武汉肆虐,也在中国蔓延,前期确诊人数每日几千余人增长,有一日竟然逾万。而死亡人数每日百余人递进。下半月随着复工令的下达,病毒的势头在武汉好像不再那么迅猛了,全国各省市更是持续日确诊数零增长,这本是值得欣慰的好事,却轻松不起来,因为不知那数字可信度几何。
每周一到两次给公公婆婆打电话,知道小区的两个大门关了一个,有专人把守,进出验证测体温。公公说打三十出去吃了年夜饭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没下过楼,已经完全适应了,心情平静如常。我说我们这些日子担心焦虑,还是公公婆婆有定力,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但说归说,定力可不是一天就培养起来的。公公说家里都是哥哥进进出出采买、倒垃圾、取报纸。食品供应没有问题。侄女婿是基层公务员,白天上门逐户排查病人,晚上做报表,没日没夜地连轴转,十分不易。孩子们都没有开学,有些事业单位也没有复工。看家里发的录像,小孩子们在家憋闷地玩起出门游戏,穿戴整齐,背上书包,互相告别,之后从这屋转到那屋。邻居在海河医院工作,那是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虽说她不是一线医护人员,也是从过年以来一直没有休息日。以往公公婆婆家的小时工每两周来家里打扫一次卫生,疫情期间也就没能再让他们过来。这夫妻俩以此为生,还有一个六年级的小孩,不知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过渡。这个可恶的病毒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
这一个多月看网上和微信里有关疫情的各种文字,看多了不行,必须有捡选。看新闻和少量的自己比较信任的媒体;少看段子;不看观点极端人士的转贴;标题越是邪乎,越吸引眼球的豆腐块越不看。这样有选择地读一些,即了解了现状,又不至于把情绪带沟里去。近些天在微信里关注了一个新公众号,读了近日的几篇《方方日记》,因此也去看了朋友推荐的以方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万箭穿心》,看完电影又去读了她的这篇中篇小说,初步认识了这位作家的文字。方方的武汉日记夹叙夹议,让我们多少看到了封城之下武汉人生活的一角。但要说那就是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尽然,毕竟文联大院,毕竟经意不经意间涉及的净是社会名流,毕竟作者也是名流之一。不过还是很欣赏方方的记录,平实也有力量。在网络言路被极端管控的当下,方方的本来该是极为正当的文字表达就显得有了侠气。方方很多直言的文字直指武汉市和湖北省政府官员,在疫情被拖延已是捂不住的事实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直言其实是相当有分寸的。大疫之后应该会有秋后算账的环节,否则不足以安民心,处置地方官员似乎是大势所趋,所以倒不用担心方方老师的处境险恶。有人这样撰文:百万作家齐无语,更无一人是方方。不知其他作家看到这句话会作何感想?方方本人又会作何感想?方方日记骤然成为热点,且常被“和谐”,微信上发布她日记的公众号也被封号。方方着实不易,尽管经常被删,仍锲而不舍,硬是要把看到听到想到的记录下来,呈现给读者。封堵反倒成就了这个热点的不断升温,百姓渴望读到敢于直言的文字。有朋友认为对灾难的如实报道并没什么意义,不如干点儿实际的,我倒不这么看。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各司其职嘛。救人固然重要,写文也绝不是轻松事,否则鲁迅为何要弃医从文呢?其实中国从不缺好作家、好记者,缺的是好气候。3月1日开始执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管理规定》被网友解读为:好消息是以后每天都是好消息。坏消息是以后很难再看到坏消息了。这个解读可真是一针见血又不失幽默。既然谈到生态管理,就想到了自然界,各物种以它们特定的形式存在着,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这样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生态圈。物种需要保持多样性,言论难道不也是吗?怎样的政府才会怕听到不同的声音?
国内同学微信群有很多挺左的观点,让一些国外的同学看不过去,说些反驳的话,结果倍受打击。一天早晨突然看到XX的退群留言。他说自己是慎重考虑的,不愿意歌功颂德,也不愿意保持沉默,为了同学们的安全,也为了自己的尊严,只能决定离开。之后马上有另外的同学说XX跟国内同学的关系正是今天中美关系的真实写照。有同学说这个年龄了还如此冲动,感到惊讶。也有同学打圆场说,大家经历不同,世界观大相径庭,但这丝毫不影响友谊。我平时在群里不表达政见,更没有介入过观点之争,但这次觉得要说几句话。疫情真的不单单是疫情,让我这个自以为这些年已经沉下心来的人也会激动一下,因为岁月真的不再静好,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反应。
国内疫情的走势在下降,起码数字上看起来是这样,可是国际上病例激增。韩国、意大利、伊朗都进入疫情大爆发期,韩国总统为口罩供应不足公开道歉,伊朗释放七万囚犯,意大利举国封闭。日本因钻石公主号邮轮感染事件的处理,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尚不知夏季奥运会能否如期举行。近日美国和加拿大确诊人数也在不断攀升,都爆出有病例是社区传染所致。加拿大不几日确诊病例就从三十多例增加到七十多例。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关闭边境并禁飞中国航班的情况下,加拿大没这么做。目前对韩国意大利和伊朗,加拿大的政策也是一以贯之,以至于大多数确诊病例都是中国和伊朗的输入病例和亲友感染。一向感慨加拿大政府与人民的友好良善,但在这个时候这友好良善肯定是不利于对疫情防控的。这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一方面,作为移民来到异域安家,加拿大的确敞开胸怀接纳了我们,得到实惠时都口口声声说热爱这个国家,而政府惠及他人时就怨声载道,这似乎不够厚道。前几年政府接纳叙利亚难民时,反对的声音更多来自华裔,也包括我自己。这恐怕是个值得好好思考一下的问题。人是自私的动物,但自私到什么程度?在自私与道义之间找怎样的平衡,这都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民众而言,大疫当前,防疫是重中之重,是首要的,一切都该让位于此,所以对政府这个看似极富人道主义情怀的做法颇多指责也是人之常情。前几天看到总理Trudeau在多伦多华人餐厅吃饭时与其他华人食客又是握手又是拥抱,真是难于理解。疫情如此严峻,亲民不能换一种方式吗?真是对这个二杆子总理无语。
不过再细想想,政府也不会单纯只是人道主义情怀吧,或许更多经济和政治考量让他们有了现在的选择。总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无奈之下只能学着尽量理解包容。加拿大的做法也是加拿大之所以成为加拿大的原因吧。那句相声调侃还真是有些寓意:加拿大就是大家拿,也是拿大家。
国与家有很大的共性。中国好比传统的中国家庭,孩子们平常被家长严管着,也被家长供养着,家庭成员之间摩擦不少,但依然有着很强的纽带,一旦家里遇到大事,家长发话,全家行动,孩子对家长的依赖会比较强,家长对孩子的责任感也会爆棚,比如倾其所有供孩子海外留学或成家买房的中国家长比比皆是。疫情来了,中国可以倾全国之力抗击,老百姓指望国家拯救他们。而加拿大就不同了。在这里家庭成员之间独立而有礼,父母一般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当然很多家长也不会觉得有义务要在经济上帮助孩子完成学业结婚生子。而疫情当前,政府好像并没有倾力相助,老百姓也都自由散漫,各行其是。这样想就比较能接受目前的状况,少了埋怨。既然我们在这里享受到了充分的自由,就不能指望政府像家长一样对百姓百般呵护。老百姓得靠自己!得智慧一点儿,能干一点儿,懂得怎样很好地保护自己,当然也要凭一点儿运气。国际歌里的那句话还是真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华人大都是既智慧又能干而且也很有危机感的,要怎么满大街戴口罩囤米面的大多数是华人呢?有些人对戴口罩很反感。前些天朋友发帖子说开启夏威夷度假模式,声称在温哥华机场只看到几个“口罩”,飞机上也没人戴,乘务人员和乘客都谈笑如常,岁月静好。有些人则入乡随俗,把口罩揣在口袋里带孩子去看足球,看别人都不带自己也不好意思带。学生告诉我,学校里不让学生戴口罩。理由是如果你生病了就呆在家里不要来学校,如果没有病就不必戴口罩给别人带来恐慌和不适。我倒不这么看。戴口罩既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也保护他人,同时也让自己有安全感。带与不带就取决于个人感受,感觉安心就好,为什么要在乎他人的评价?我们对戴口罩是习惯的。记得小时候天气严寒,冬季口罩还是御寒装备之一,与帽子围巾手套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下一代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口罩于他们是陌生的。不记得一川小时候给他带过口罩。网上与朋友闲聊,我说“一川最近经常出差,飞来飞去的,让人揪心。我要说你在机场和飞机上要带上口罩,他就一脸坏笑地说带了,谁知道他到底带没带。儿大不由娘啊。”朋友回复说:“一川已经很好了,你还不知足?对儿子我连口罩这两个字都不敢提呢!”这是什么情况?两代华人对口罩这个小物件的看法和做法竟是如此之不同,更不要说外国人了。这个自由国度里,大疫之下竟然没了戴口罩的自由,这真是对自由的一个莫大讽刺。无视病毒的存在,不带口罩无异于皇帝的新衣,有些人真的自我感觉好,而更多的人是不说破罢了。但应该不说破吗?
再说说抢购吧。前些日子因为需要买面,想到疫情有可能在温哥华爆发,便比平时多备了一袋。后来政府卫生官建议大家储存些必要的食物,便又买了两袋米,这样做感到心里踏实些。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没想到这次的行动竟然比抢购风潮早了数日,对一向后知后觉的我来说也算是点儿进步吧。后来看到抢购不只限于食品,据说人们把厕纸都抢光了,这就看不懂了。不懂归不懂,当朋友说今天超市有纸了,要不要代买,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说好,那就买两包吧,万一……这恐怕就是人们抢购的心理,越怕没有,越多买,越多买,就越没有,恶性循环。很多人在网上指责华人引领了抢购口罩抢购超市的潮流,抢购表明恐慌,恐慌也是因为政府不作为而心里没底,就会有过激的言论与行动。以前是华裔流动造成输入病例,现在是伊朗人。不堵不防,任凭事态发展。起初一天八例确诊病例时卫生官Bonnie Henry说一点儿不吃惊,连续多日宣布这样的事,终于有一天卫生官或许是压力过大,说话也哽咽了。打一开始就对温哥华的防疫不乐观,觉得温哥华疫情大爆发是迟早的事。唉,敲敲木头,但愿我错了。
最近开始听加缪的小说《鼠疫》。听书和读书大不一样,没有停下来想想的时间,让很多有意味的部分稍纵即逝,所以网上找到文稿,同时也在读。虽说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描写异国瘟疫的作品,可是读来无论于时代还是民族都没有一点儿违和感,历史竟是如此相似的地重演着,看来人性的弱点和闪光点永远都在那儿。从历史中学习并思考,就算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也会有所提高。学习与思考有时不会让生活更快乐,甚至会更痛苦,但它会让生命更有质量。
生命生发的春日近了,总是觉得阳光明媚繁花似锦的日子病毒不该那么嚣张。这也就是加缪在书中描写的“我们城里的某些人已成了另一种事物的俘虏,他们受晴天雨天的支配。看他们的样子仿佛他们出生第一遭直接受到天气好坏的影响。只要金色的阳光一露头,他们就显得喜形于色,而一碰到下雨天,那么他们的脸上和精神上就像蒙上一层阴沉的幕帘。”读到这里,觉得他好像是在说我。一向对天气有感,但从没有像最近这么强烈。可是谁不盼望着岁月重归静好呢?
这些日子对很多人来说恐怕不再是那么岁月静好。从一月二十三日武汉封城算起,一个多月了,新冠病毒在武汉肆虐,也在中国蔓延,前期确诊人数每日几千余人增长,有一日竟然逾万。而死亡人数每日百余人递进。下半月随着复工令的下达,病毒的势头在武汉好像不再那么迅猛了,全国各省市更是持续日确诊数零增长,这本是值得欣慰的好事,却轻松不起来,因为不知那数字可信度几何。
每周一到两次给公公婆婆打电话,知道小区的两个大门关了一个,有专人把守,进出验证测体温。公公说打三十出去吃了年夜饭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没下过楼,已经完全适应了,心情平静如常。我说我们这些日子担心焦虑,还是公公婆婆有定力,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但说归说,定力可不是一天就培养起来的。公公说家里都是哥哥进进出出采买、倒垃圾、取报纸。食品供应没有问题。侄女婿是基层公务员,白天上门逐户排查病人,晚上做报表,没日没夜地连轴转,十分不易。孩子们都没有开学,有些事业单位也没有复工。看家里发的录像,小孩子们在家憋闷地玩起出门游戏,穿戴整齐,背上书包,互相告别,之后从这屋转到那屋。邻居在海河医院工作,那是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虽说她不是一线医护人员,也是从过年以来一直没有休息日。以往公公婆婆家的小时工每两周来家里打扫一次卫生,疫情期间也就没能再让他们过来。这夫妻俩以此为生,还有一个六年级的小孩,不知这种情况下他们如何过渡。这个可恶的病毒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
这一个多月看网上和微信里有关疫情的各种文字,看多了不行,必须有捡选。看新闻和少量的自己比较信任的媒体;少看段子;不看观点极端人士的转贴;标题越是邪乎,越吸引眼球的豆腐块越不看。这样有选择地读一些,即了解了现状,又不至于把情绪带沟里去。近些天在微信里关注了一个新公众号,读了近日的几篇《方方日记》,因此也去看了朋友推荐的以方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万箭穿心》,看完电影又去读了她的这篇中篇小说,初步认识了这位作家的文字。方方的武汉日记夹叙夹议,让我们多少看到了封城之下武汉人生活的一角。但要说那就是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尽然,毕竟文联大院,毕竟经意不经意间涉及的净是社会名流,毕竟作者也是名流之一。不过还是很欣赏方方的记录,平实也有力量。在网络言路被极端管控的当下,方方的本来该是极为正当的文字表达就显得有了侠气。方方很多直言的文字直指武汉市和湖北省政府官员,在疫情被拖延已是捂不住的事实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直言其实是相当有分寸的。大疫之后应该会有秋后算账的环节,否则不足以安民心,处置地方官员似乎是大势所趋,所以倒不用担心方方老师的处境险恶。有人这样撰文:百万作家齐无语,更无一人是方方。不知其他作家看到这句话会作何感想?方方本人又会作何感想?方方日记骤然成为热点,且常被“和谐”,微信上发布她日记的公众号也被封号。方方着实不易,尽管经常被删,仍锲而不舍,硬是要把看到听到想到的记录下来,呈现给读者。封堵反倒成就了这个热点的不断升温,百姓渴望读到敢于直言的文字。有朋友认为对灾难的如实报道并没什么意义,不如干点儿实际的,我倒不这么看。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各司其职嘛。救人固然重要,写文也绝不是轻松事,否则鲁迅为何要弃医从文呢?其实中国从不缺好作家、好记者,缺的是好气候。3月1日开始执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管理规定》被网友解读为:好消息是以后每天都是好消息。坏消息是以后很难再看到坏消息了。这个解读可真是一针见血又不失幽默。既然谈到生态管理,就想到了自然界,各物种以它们特定的形式存在着,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这样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生态圈。物种需要保持多样性,言论难道不也是吗?怎样的政府才会怕听到不同的声音?
国内同学微信群有很多挺左的观点,让一些国外的同学看不过去,说些反驳的话,结果倍受打击。一天早晨突然看到XX的退群留言。他说自己是慎重考虑的,不愿意歌功颂德,也不愿意保持沉默,为了同学们的安全,也为了自己的尊严,只能决定离开。之后马上有另外的同学说XX跟国内同学的关系正是今天中美关系的真实写照。有同学说这个年龄了还如此冲动,感到惊讶。也有同学打圆场说,大家经历不同,世界观大相径庭,但这丝毫不影响友谊。我平时在群里不表达政见,更没有介入过观点之争,但这次觉得要说几句话。疫情真的不单单是疫情,让我这个自以为这些年已经沉下心来的人也会激动一下,因为岁月真的不再静好,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反应。
国内疫情的走势在下降,起码数字上看起来是这样,可是国际上病例激增。韩国、意大利、伊朗都进入疫情大爆发期,韩国总统为口罩供应不足公开道歉,伊朗释放七万囚犯,意大利举国封闭。日本因钻石公主号邮轮感染事件的处理,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尚不知夏季奥运会能否如期举行。近日美国和加拿大确诊人数也在不断攀升,都爆出有病例是社区传染所致。加拿大不几日确诊病例就从三十多例增加到七十多例。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关闭边境并禁飞中国航班的情况下,加拿大没这么做。目前对韩国意大利和伊朗,加拿大的政策也是一以贯之,以至于大多数确诊病例都是中国和伊朗的输入病例和亲友感染。一向感慨加拿大政府与人民的友好良善,但在这个时候这友好良善肯定是不利于对疫情防控的。这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一方面,作为移民来到异域安家,加拿大的确敞开胸怀接纳了我们,得到实惠时都口口声声说热爱这个国家,而政府惠及他人时就怨声载道,这似乎不够厚道。前几年政府接纳叙利亚难民时,反对的声音更多来自华裔,也包括我自己。这恐怕是个值得好好思考一下的问题。人是自私的动物,但自私到什么程度?在自私与道义之间找怎样的平衡,这都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民众而言,大疫当前,防疫是重中之重,是首要的,一切都该让位于此,所以对政府这个看似极富人道主义情怀的做法颇多指责也是人之常情。前几天看到总理Trudeau在多伦多华人餐厅吃饭时与其他华人食客又是握手又是拥抱,真是难于理解。疫情如此严峻,亲民不能换一种方式吗?真是对这个二杆子总理无语。
不过再细想想,政府也不会单纯只是人道主义情怀吧,或许更多经济和政治考量让他们有了现在的选择。总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无奈之下只能学着尽量理解包容。加拿大的做法也是加拿大之所以成为加拿大的原因吧。那句相声调侃还真是有些寓意:加拿大就是大家拿,也是拿大家。
国与家有很大的共性。中国好比传统的中国家庭,孩子们平常被家长严管着,也被家长供养着,家庭成员之间摩擦不少,但依然有着很强的纽带,一旦家里遇到大事,家长发话,全家行动,孩子对家长的依赖会比较强,家长对孩子的责任感也会爆棚,比如倾其所有供孩子海外留学或成家买房的中国家长比比皆是。疫情来了,中国可以倾全国之力抗击,老百姓指望国家拯救他们。而加拿大就不同了。在这里家庭成员之间独立而有礼,父母一般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当然很多家长也不会觉得有义务要在经济上帮助孩子完成学业结婚生子。而疫情当前,政府好像并没有倾力相助,老百姓也都自由散漫,各行其是。这样想就比较能接受目前的状况,少了埋怨。既然我们在这里享受到了充分的自由,就不能指望政府像家长一样对百姓百般呵护。老百姓得靠自己!得智慧一点儿,能干一点儿,懂得怎样很好地保护自己,当然也要凭一点儿运气。国际歌里的那句话还是真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华人大都是既智慧又能干而且也很有危机感的,要怎么满大街戴口罩囤米面的大多数是华人呢?有些人对戴口罩很反感。前些天朋友发帖子说开启夏威夷度假模式,声称在温哥华机场只看到几个“口罩”,飞机上也没人戴,乘务人员和乘客都谈笑如常,岁月静好。有些人则入乡随俗,把口罩揣在口袋里带孩子去看足球,看别人都不带自己也不好意思带。学生告诉我,学校里不让学生戴口罩。理由是如果你生病了就呆在家里不要来学校,如果没有病就不必戴口罩给别人带来恐慌和不适。我倒不这么看。戴口罩既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也保护他人,同时也让自己有安全感。带与不带就取决于个人感受,感觉安心就好,为什么要在乎他人的评价?我们对戴口罩是习惯的。记得小时候天气严寒,冬季口罩还是御寒装备之一,与帽子围巾手套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下一代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口罩于他们是陌生的。不记得一川小时候给他带过口罩。网上与朋友闲聊,我说“一川最近经常出差,飞来飞去的,让人揪心。我要说你在机场和飞机上要带上口罩,他就一脸坏笑地说带了,谁知道他到底带没带。儿大不由娘啊。”朋友回复说:“一川已经很好了,你还不知足?对儿子我连口罩这两个字都不敢提呢!”这是什么情况?两代华人对口罩这个小物件的看法和做法竟是如此之不同,更不要说外国人了。这个自由国度里,大疫之下竟然没了戴口罩的自由,这真是对自由的一个莫大讽刺。无视病毒的存在,不带口罩无异于皇帝的新衣,有些人真的自我感觉好,而更多的人是不说破罢了。但应该不说破吗?
再说说抢购吧。前些日子因为需要买面,想到疫情有可能在温哥华爆发,便比平时多备了一袋。后来政府卫生官建议大家储存些必要的食物,便又买了两袋米,这样做感到心里踏实些。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没想到这次的行动竟然比抢购风潮早了数日,对一向后知后觉的我来说也算是点儿进步吧。后来看到抢购不只限于食品,据说人们把厕纸都抢光了,这就看不懂了。不懂归不懂,当朋友说今天超市有纸了,要不要代买,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说好,那就买两包吧,万一……这恐怕就是人们抢购的心理,越怕没有,越多买,越多买,就越没有,恶性循环。很多人在网上指责华人引领了抢购口罩抢购超市的潮流,抢购表明恐慌,恐慌也是因为政府不作为而心里没底,就会有过激的言论与行动。以前是华裔流动造成输入病例,现在是伊朗人。不堵不防,任凭事态发展。起初一天八例确诊病例时卫生官Bonnie Henry说一点儿不吃惊,连续多日宣布这样的事,终于有一天卫生官或许是压力过大,说话也哽咽了。打一开始就对温哥华的防疫不乐观,觉得温哥华疫情大爆发是迟早的事。唉,敲敲木头,但愿我错了。
最近开始听加缪的小说《鼠疫》。听书和读书大不一样,没有停下来想想的时间,让很多有意味的部分稍纵即逝,所以网上找到文稿,同时也在读。虽说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描写异国瘟疫的作品,可是读来无论于时代还是民族都没有一点儿违和感,历史竟是如此相似的地重演着,看来人性的弱点和闪光点永远都在那儿。从历史中学习并思考,就算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也会有所提高。学习与思考有时不会让生活更快乐,甚至会更痛苦,但它会让生命更有质量。
生命生发的春日近了,总是觉得阳光明媚繁花似锦的日子病毒不该那么嚣张。这也就是加缪在书中描写的“我们城里的某些人已成了另一种事物的俘虏,他们受晴天雨天的支配。看他们的样子仿佛他们出生第一遭直接受到天气好坏的影响。只要金色的阳光一露头,他们就显得喜形于色,而一碰到下雨天,那么他们的脸上和精神上就像蒙上一层阴沉的幕帘。”读到这里,觉得他好像是在说我。一向对天气有感,但从没有像最近这么强烈。可是谁不盼望着岁月重归静好呢?
2020.3.10


这段时间心神不定,好久没有来你这儿啦。这个时候纪实,很有意义的,无论是发生的事还是自己的想法。
ReplyDelete我也一直跟读方方日记。大概是最近她的追责之言惹恼了某些人,突然有很多攻击她的文章。,有的太垃圾,我是拒绝恶心自己的。
你公公婆婆一切安好就是最重要的,大难来临,老人是绝对的弱势群体。
谢谢你的纪实好文。
冬儿好,的确这段时间心神不定,这个话题看烦了也听烦了有时想写写别的,可这个事太大,心里还是放不下,又转而纪实了。方方日记读了一些,实话实说还觉得她的话大多都拿捏的很有分寸,所谓的某些重话也是被现实反衬的。这几年国内真是大不同了。
Delete别管怎么说国内疫情在这样严防死守的情况下消退了,家人都安好,咱们都能稍稍松口气了。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疫情日趋恶化,我们就都“躲进小楼成一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