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2, 2020

环球同此凉热 —— 日记七则(五)





4.11(周六)晴


今天的阳光灿烂地一塌糊涂,复活节的长周末,大院里安静极了,只是偶而有人牵了狗出门溜。儿童乐园被黄色胶带围了,否则准会有一帮孩子忙不迭地爬上爬下,小鸟一般地叽叽喳喳。我坐在沙发上整理上周的日记,抬眼望向窗外,半窗樱花在强光下怒放到刺人眼目。院里院外已是满地落花,微风过处,细小的花雨点点飘落,偶尔风强劲些,花瓣就不只是飘落,而是漫天飞舞,如一大群附了淡彩的粉蝶。上周末是樱花的最盛花期,如今已是半零落,一片淡粉中已经可见青绿的细叶。下周末便将繁华褪去重归寂寞。以前我会觉得,樱花365天的成长只为这10天的绽放,花期太短了。现在我不再这样想。355天发新叶,孕育花蕾,沐春风,历严寒,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生命过程。


在微信里看到朋友发的九宫格,世界名画防疫手册,是乌克兰文化部的杰作,非常有创意。看到Use Delivery这幅,我突然有了想法。把这张发给一川,然后连发十枚“炮弹”,说服他网上买菜。我的“烦人”战术初步奏效,他终于答应了,不过还要看行动。这小子老是在家憋不住,去超市买菜是放风的借口。年轻人如此实在可以理解,我们年轻时又当如何?


晚上同一个好久没有联系的朋友聊了很久。是因为看了小朋友的一幅画,两棵拥抱的仙人掌,有了个小小的顿悟。朋友也说:“疫情当前,健康活着就要感恩。有些虚幻的坚持,现在想来是莫须有的。” 知音依旧。有人在疫情中绝交,就有人在疫情中弥合,成长是不以年龄为限的,只要我们还愿意自我反省,自我完善。

画画老师贴出的小朋友画作:《拥抱》
这不就是我和你,你和他,她和我吗?


落英*新绿



阳台上静物



4.12(周日)晴


坐在沙发上,看到门窗上影子闪过,心想一定是知更鸟(Robin)又来了。果然如此。小鸟在前廊孵蛋已是多年了,但常常不成功,去年成了,希望今年也可以。因为没有学生来来往往频繁进出,今年前廊是如此安静,确是孵蛋最佳年份,


追记:三月初在电话里知道公公婆婆各服用了一周安宫牛黄丸,说是这个药是新冠疫情推荐使用的药物。听了我们都吓了一跳。印象中这个药是中药中的应急药,不该作为保健预防药服用。网上一查,果然如此。安宫牛黄丸用于热性中风前兆或已经中风发病的当下。这次疫情中被列在处方药的单子上,但我们理解这是用来针对重症病人的。赶紧告诉家里,反复叮咛不能再随便服药了。


太多中国人不遵医嘱服药,大家都认为中药性温,既是吃错了也不会造成大问题。其实无论对于中药还是西药,滥用药都是个很大的问题。


黎明即起 洒扫庭除 要内外整洁

又见知更鸟

4.13 (周一)晴


春日太撩人,温哥华很多人都憋不住,网上看到BC人民挈妇将雏外出游春,高速堵车,轮渡94%客满,温哥华各个小岛都有带帐篷露营的人,境况令人堪忧。有人宅不住往外跑,也有人在家娱乐自己。网友读你千遍在moment贴出在后院搭帐篷的录像,名曰“今夜我的小窝”。看他搭帐篷的娴熟动作和坐在帐篷边的活动椅中端着啤酒仰望星空,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唉,现在的状况太委屈了热爱野外的人啊!我们有好几年没有露营了。“咱们也在后院来一次?”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先生说。“要来你来吧,我还是觉得睡床上舒服。”他断然拒绝。


复活节长周末四天没有出门,每天在家里打太极拳,扒草地,整理花园,饭做得也认真,最近爱上了贴饽饽,熬小鱼,隔三岔五就要做一顿,棒子面养人,真的有点儿胖了。






4.14 (周二) 晴


正计划着吃完早饭去苗圃买土买花买菜苗,收到一川的信息,问我们有没有土,说是想种几棵蔬菜,已经买了种子。真巧。我们想到一起了。今年不旅行,蜗居在家,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打理小园。赶大早去苗圃,以为人会少。不然,停车场基本满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更何况疫情把大家都困在家里。沾花惹草,人同此心。


已经好久没去超市买菜了,却依然要来苗圃。这让我想起前几天读过的一篇文章,作者谈到她的德国丈夫在听说新冠禁足的消息后立马驱车去抢购,结果是带回来四棵松树,理由嘛,就是在家闲着没事可以种树。作者调侃她丈夫属于异类,可我是太理解这位丈夫了,看来也是异类。即使在紧急状态下,人的需求也不完完全全都是纯物质的。疫情开始时我的想法是今年不打理花园了,觉得能否活着都成了问题,哪还有精力想其他的,做其他的。可随着春天的脚步来临,非常态慢慢成为常态,该干什么还是要干什么的想法就占了上风。


在苗圃买了几个大木箱和各种肥料,茄子豆角辣椒和紫色的羽衣甘蓝菜苗,一直都没有在园中种过菜,今年实践一下。还买了蝴蝶花、喇叭花和一棵牡丹。前几年只碰到芍药,连续买了两株,其中的一株已经花开二度了。今年看到这棵牡丹,令我喜出望外,图片上看是深玫红色的日本牡丹,据说可以长到1.2-1.8米,恍惚中好像看到了那一树国色天香。回来把木箱安置在院里阳光最充分的地方,种上菜苗;挖深坑种下期望的牡丹苗,也想起父亲当年反季节种牡丹的种种;两种蝴蝶花做了两个吊盆,双色蝴蝶花是黄色和如天鹅绒一般的紫红,明暗调和,另一盆蝴蝶花则是蓝色小鬼脸,我最喜欢的颜色;喇叭花是紫色的,把它们种在园角木桩上的一个木盆里,夏日的小园将会有一抹紫色氤氲浮动。


苗圃里除了我俩,还是只有极个别人戴口罩,甚至售货员都没有任何防护。疫情期间还来买花的人应该说都是很热爱生活的,可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呢?人与人差异太大。口罩的事也说烦了。


今天没有关注新闻。只要不碰触那些数字,便仿佛世界上什么都没有发生,生活依旧在它的轨道上进行着。实则不然。







4.15 (周三)晴


美国停止对世卫组织的资助,理由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过份偏坦中国。注意WHO是在一月底他们就新冠疫情的新闻发布会,之后对他们有过一小段时间的关注,从百姓的角度看,总觉得在这次疫情中他们涉及到太多的政治角力,没有起到一个专业组织应该起到的领导作用,并没有及时准确地给各国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和意见。就像我们家里的weather stick,出太阳了它才上弯,下雨了它才下垂。WHO是在三月十一号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定性为全球大流行,那时韩国、伊朗和意大利都已经大爆发了,连加拿大都因诸多伊朗引入病例开始有了社区传播。WHO的宣布似乎没有起到预警作用。


今天在新闻中还看到加拿大推出新冠快速检测盒,能在30分钟内得到检测结果,准确率100%。这个检测盒是一位加拿大的华人博士开发的。看到报道心里先是一喜,心想这回终于可以有足够的检测了,但报道说目前联邦政府,Ontario和Alberta均大规模订购。为何独不见BC省有所行动?BC这朵奇葩是要独步加拿大新冠舞台吗?不该呀。




4.16 (周四) 晴


昨天又恢复去湿地走路。注意到现在白人戴口罩的增加了,他们一旦对什么事重视起来就很到位。我们去公园走路一直没有戴口罩,只是尽量保持距离,可今天看到若干拿着炮筒相机照相的人不仅带了口罩,还带了一次性的乳胶手套。


这两天在湿地看到各种动物。不知名的各色水鸟,孤独的灰鹭鸶,水渠旁几乎与枯草同色的American Bittern(没找到中文翻译),皮毛光洁捉鱼特别灵巧的水獭一家,还第一次看到了鹿。真要感恩家附近就有这样一块湿地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亲近自然。每天都能遇到来这里走路跑步骑车的人,交错时大家基本自觉排成纵队,保持距离。


读到一篇新冠速递,写得有趣:“今天全世界的芝麻们应该都很忙,各国首脑都呼吁要开门……”新增确诊人数还在攀升,各国已经在开始讨论复工复学的问题了。五月初?今天加拿大的累计确诊是30095人,新增1731人,累计死亡1196人,新增死亡186人。心里开始犯嘀咕,目前大家都关着,疫情尚且如此,一旦解禁会怎样?


但如果不解禁,经济的压力又是巨大的。这两天看到一则消息颇令我动心:七万只动物危在旦夕,温哥华水族馆开通捐款通道。 温哥华水族馆不属于政府资助项目,虽说因疫情歇业,但每个月它仍然需要300万加元维持运转。目前水族馆已经有超过60%员工被解雇,剩下的员工费用与饲养动物的费用无以为继。感到是该慷慨解囊,但这个时候受冲击的岂止是水族馆,只靠民众的善举是否能解决问题?


全球化的今天,好东西坏东西都能最快送达,这次的新冠病毒在全球扩散用了也不过就几个月的时间。网上看到最新一期《经济学者》的封面,那是一个歇业的地球。


朋友两口子就因疫情双双歇业了,当然他们应该会有政府的紧急应变福利的支持。但不是受到影响的每个人都能得到资助。昨天晚上上课,学生起先不肯开摄像头,问及原因,说是因头发太长挡眼睛而扎了小辫子,不愿让老师看到,学生中男孩子扎小辫子这已经不是第一例了。看到总理得不到修剪的长发,家庭医生像是被太太扣了碗剪出来的滑稽发型,男孩子的朝天辫,女孩子长发齐腰,我俩也在互相理发。当今社会人们互相依存,没有谁可以离开他人而独立生存的很好。众多的理发师一定都是疫情中需要得到政府帮助的人。这次疫情下看到西方各国纷纷解囊为百姓发钱渡难关,还是很让人感动的,这一点加拿大做得也好,现在是大家拿的时候。







4.17 (周五)晴


我们继续扒草地的青苔,每天一两筐,干时间长了太累,腰受不了。过几天会下雨,下雨之前可以把草地撒些石灰中和一下。之后就是填土补种。我们不事农活,也没有很认真地研究,闲散地做,总会有些起色。


节气已近谷雨,暮春了。往年总是一不留神就开花了,一不留神林子就葱茏了。感觉今年的春天就像自家的孩子,每天被关注的过多,一花一草的变化不像往年那么凸显,觉得日子过得慢,春天也长。


今天公众号有一首古琴曲《流水》,演奏者被称为古琴演奏家。听了不到一分钟便停下了,她的琴音过于伶俐,技艺的确娴熟,但表演性过强,不喜欢。这样弹奏古琴已失却了它的本。我还是更喜欢管平湖先生演绎的《流水》,平和,中正,顿挫,古雅,韵味十足,堪称绝响。与其称管先生是古琴表演艺术家,不如称他为琴者。琴者不止得其数,更得其意,得其人,而现在很多所谓的表演艺术家往往太看重表演。古琴其实不是演奏的乐器,是用于与自己对话,与自然对话的。最近不知不觉地又常听古琴,每每听琴,浮动的心就会安静许多。


看到不少人都在记疫情日记,有点儿像罗生门,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叙述同一事件,读来很有意思。不过精力有限,日记写作暂时告一段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