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山崎岖的山道下到嘉义番路乡,龙隐寺前的空场上锣鼓喧天,唢呐悠扬,高跷开道,有的佛龛摆在八抬大轿上,几个精壮小伙子把轿子颠得颤悠悠;也有人用小推车推佛龛,逶迤前行;还有极小的神龛被两个人用滑杆抬着满场跑……主持者用台语解说。看了一通热闹,不明就里,还以为是庙会。活动间隙,我跑去问主持,他用蹩脚的国语告诉我这叫游神,十里八乡的各路神仙来济公庙走亲戚。神仙还要走亲戚?真有意思。他又说,人要交流,为了长见识,神仙们也要交流,为了长法力。新冠三年都没有游神了,再说大家也得出来热闹热闹。他的一番话真是让我们长了见识。看他手里当天游神的清单,我接过来细看,竟然来自全岛29处庙宇,堪称神仙盛会。之前见识过城隍庙前男女青年大包小包提着供品拜月老的虔诚,龙山寺送子观音门口堆积如山的花篮,天津人的说法叫拴娃娃。也常见渔港旁缤纷的小庙,讨海人谋生风险高,不由得人们不去寻求寄托。再就是村口路旁众多的小小土地庙和土地神龛,在我眼中它们可爱又亲切,因为土地公土地婆都是在书中读到,到了台湾才眼见为实。台湾的神仙们就是如此生机勃勃地活在百姓中。人活一世不易,困惑、无奈与笃信相生相伴。神仙们也不易,既要八仙过海各司其职,克敌制胜,安抚人心,还要定时定点进修,增加法力。我也是芸芸众生的一员,面对着同样的困惑与无奈,无处安放,不肯笃信,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内心,让它变得坚强,再坚强。
据说福建就有游神的传统。
嘉义故宫也称故宫南院,是政府本着文化均贫富的原则打造,馆藏定位于亚洲文化。博物馆自2005年破土动工,历经波折,2015年终于开馆运营。建筑设计颇具匠心,两个建筑量体呈曲线,一黑一白,分别象征浓墨和飞白,中间庭院好比渲染,籍此表现了三种书法笔法,同时也象征了中国印度波斯三个古文明交汇。航拍效果很好,在大地上写书法,把浪漫想象变成了现实。主体建筑墨韵楼外墙有许多圆形铝板镶嵌,籍着镶嵌的明暗使墨韵楼有了青铜器一般的花纹。但这些镶嵌却成了鸟儿筑巢的好地方,整个墙体上小鸟飞来飞去,鸟鸣啾啾,趣味盎然。恐怕这是设计师始料未及的吧。
大半天的参观时间,看到著名的玉白菜。“白菜”的确精致,但被追捧成故宫大明星,很多游客奔跑着点卯,有点过了。
南院的展品没有台北故宫丰富,品相一点不逊色。有幸一睹南宋江参的《千里江山图》手卷,竟然有五米四长。这一幅与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不同,是水墨山水,画面中有山、水、舟、亭、栈道,房舍、人物和家畜,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此卷曾被董其昌收藏并有多个题跋,也有乾隆的题跋:观此图可以解烦怡神。真一以贯之矣。
一副刘墉的七言对,“食笋全胜鱼肉味,截筒谁做凤凰吟”,摘自元代诗人成廷圭的七律《寄题海上积善庵水竹轩》。清凉所在水竹轩,诗有韵味,字亦耐看,灰底撒金底色也别致。南院还收藏了北宋四大家之一米芾的《甘露贴》真迹、清院本《汉宫春晓》色彩艳丽,故事丰富、几件汝窑和我非常喜欢的南宋吉州窑黑釉叶纹碗,碗底一片金色木叶,古拙且诗意。珍品太多,不胜枚举,让人眼花缭乱,更评说不及。据说台北故宫的70万件文物以每3个月换展一次,每次展5000件,需要35年才能看一遍。如果以这个说法,要想看遍这些馆藏,我想到了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20岁去故宫上班,55岁退休时达成心愿。
下午四点多离开嘉义故宫,原计划一个多小时到达高雄,但先生打开Google地图,给出的路线居然是3小时。晚上七点半在高雄是一场我们期盼已久的话剧,如果三小时在途中,岂不是赶不上了。他鼓捣了半天手机,无果。无奈中我也打开手机查找,结果Google居然给出了不同路线,一个半小时。Google地图无端地和我们开了个大玩笑,让我惊出一身冷汗。
话剧《京戏启示录》是已故台湾著名话剧人李国修先生在1996年创作的半自传体话剧,他是台湾话剧界的传奇式人物,集编、导、演于一身,从1986年创立屏风表演班,到2011年因病告别舞台,2013年病逝,带给话剧舞台几十部异彩纷呈的作品,《京戏启示录》尤为其巅峰之时的优秀代表作。
《京戏启示录》以“戏中戏中戏”的编剧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戏剧传承的故事。戏中风屏剧团演出话剧《梁家班》,而戏中戏的《梁家班》又演出京剧《打鱼杀家》,这就制造出所谓“戏中戏中戏”的场景。贯穿整个故事的是戏外戏,李修国(李国修名字的颠倒)对父亲的回忆、思考与升华。李国修先生的父亲16岁在山东青岛拜艺师学做戏靴,从大陆到台湾,做了一辈子戏靴。老爷子的一句话“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了。”即是一个普通人的信念,也成为全剧的强大支撑。剧中不仅有“戏中戏中戏”、“戏外戏”,更有“戏后戏”,两次穿插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片段,让人意想不到。初次有解放军在舞台上出现时,我留心观察剧场,观众有些许躁动,但第二次解放军滑雪行军的场景再现,观众已经能安然欣赏。在两岸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官方与民众的包容度能如此,实属不易,台湾确是一个自由平和的社会。
这次在高雄的演出是纪念李国修逝世十周年的拓创版,自李先生病逝,多年暂停营运与演出的屏风班几乎原班人马上台,李国修的夫人王月还出演了剧中的女主角,演员基本功扎实,每个人都是一人饰演多个角色。整出戏五个时空,许多场景,故事深刻感人,演技精湛,对白精彩。剧中李父的胶东口音与我姥姥的口音相差无几,格外亲切,我几次泪目。演出将要结束时幕布上打出李国修当年演绎《京戏启示录》的剧照,斯人已逝,余音绕梁,令人唏嘘。看完这场三小时的话剧已一年有余,它带给我的冲击依然强烈,舞台历历在目,常有回味。从年轻时就酷爱北京人艺的话剧,屏风班堪比人艺,让我一见钟情,只可惜李先生英年早逝,让这个剧团无以为继。
李国修先生的原籍莱阳与我母亲的家乡烟台相距仅百里之遥。难忘台湾艺术家操着一口浓重而纯粹的胶东话演绎的《京戏启示录》。
2024.5.23
(待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