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5, 2024

岛屿 —— 醉槟榔

   






离开高雄,经屏东的枋山,去岛屿南端的恒春古城。途中我们不时下道,游果园。枋山不仅盛产我们酷爱的莲雾,也是芒果和释迦的产地。释迦得一佛名因果实表面突起像佛的发髻,其学名是番荔枝。买了一个尝尝,齁甜,消受不了。还有一种水果叫蛋黄果,名副其实,口感酷似蛋黄,少水分,腻且甜,也不爱。台湾还出产菠萝,当地称凤梨,远看凤梨田,大片紫色氤氲,很漂亮,只是不当季。至满丰渔场,渔村祠堂旁大榕树下,石桌石几,想象中老人说古,孩童嬉戏,与书中读过的乡土中国不期而遇。傍晚到达恒春。

转天我们参观了古城保留完好的四个光绪年间兴建的城门,还登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复的一段城墙。逛恒春老街时,台湾槟榔教训了我。“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这首欢快的《采槟榔》让我想要尝尝台湾槟榔。环岛时看到过很多细高的槟榔树,也注意到沿途有许多卖槟榔的招牌,房子都很破旧,几乎没什么店面,也就总没机会去探问。在恒春,第一次看到买槟榔的小摊,就上前与摊主搭讪。问摆摊的姑娘槟榔怎么吃?能否尝一个,如果觉得好吃再买。姑娘是个爽快人,拿起槟榔用刀对半劈开,从边上的筐里拿出一片青叶,抹上一些石灰,把叶子卷起夹在劈开的槟榔中递给先生,然后又为我做了一个。她告诉我们要使劲嚼,把槟榔嚼软。虽然看起来不太卫生,但入乡随俗,我还是接了过来。初入口有青涩感,槟榔很硬,嚼得很费劲,我们都很努力嚼,但并没嚼出什么好滋味。先生很快就放弃了,我还在坚持,就想品出点儿味道,找到嚼槟榔的感觉。嚼着槟榔,就逛到了文创小农市集,不过几分钟的功夫,我的感觉来了——头晕,晕到让我不得不找地方想要坐一下。先生正和一位民间手艺人聊得热闹,我说初次嚼槟榔,头晕。那位先生说你这是醉槟榔了,说着找了把椅子让我坐下。哇,槟榔还能醉,算是体验到了。吐掉槟榔几分钟之后,眩晕感开始消退。后来读到苏轼的残句:红潮登颊醉槟榔。不知我在醉槟榔时有没有东坡先生描写得这么妩媚。

        渐渐退了醉意,我开始参与先生和这位王明堂先生的聊天。他是恒春的木屐王,也制做月琴,搞藤编艺术,绘画,扎染,书法,木刻,而且还热心社会活动,是“恒春镇思想起民谣促进会”的理事长,是个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民间高人。在一起聊天,语言通,有许多共同的兴趣和话题,聊开心了,王先生主动送我们两双有木香的台湾红桧筷子,并在上面用电烙铁写了“台湾恒春”,还签了他的大名。这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恒春纪念品。

        之后我们去了王先生推荐的猫鼻头公园,那里有好多件他制作的大型藤编作品,都生动有趣。距“猫鼻头”不远的肯丁国家公园有台湾最南端的鹅銮鼻,有肯丁海水浴场。宽阔的海水浴场,蓝天金沙碧水,堪比夏威夷。三月还不是旅游季节,诺大的浴场游客稀少,尽可以让我们撒欢儿。

     垦丁以海鲜闻名。除了鱼,先生不吃其他海鲜,平时我也懒得买,借这次旅行,我过足了吃蛤蜊的瘾。煮蛤蜊、炒蛤蜊、蛤蜊汤、蛤蜊面,每一种做法都鲜美。吃着台湾的蛤蜊,儿时的记忆在复活,蛤蜊于我是青岛的味道,是姥姥家的味道,只是青岛人不叫蛤蜊,叫嘎啦。与姨一起去市场买来花皮嘎啦,我和表弟去打海水。俩人蹲在盆边看嘎啦吐沙,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它们滋一身水。我俩左躲右闪,好像是在躲避,其实心里恨不得被滋上。吐过沙的嘎啦被简单的煮熟,盛在大盆里原汁原味端上来,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围坐八仙桌,不一会,桌上就有了小山似的一堆堆嘎啦壳。饭后,孩子们还会挑好看的壳玩一阵。饮食从来不是单纯的吃饱,味道是记忆,其中饱含亲情,日久弥新,给人带来慰藉。   

        环岛第八天,从恒春向北沿东海岸走200线,26线,199甲,199线,9戊,9号线,经满洲乡,港仔,台东,大武,鹿野,太麻里乡,抵达池上。旅行中我们愿意看到更多的风景以及有更多在地体验,一般都会尽量避免高速公路,在台湾选择乡道支线的后果就是山道崎岖狭窄,一些靠山临海的公路,许多弯道都没有分道线,也不能预先知晓弯道那面有没有车过来,只能尽量放慢车速,保证安全。对台湾人开车的彪悍在台北我们早有领教。一次乘公交去台北故宫,进入终点站的弯道,本该缓入停车,不知怎得,司机轰了一脚油门,公交车如赛车一般冲入弯道,受向心力作用,乘客个个身体倾斜,直到公交车嘎然停下,乘客又都前仰后合。走遍世界,从没见到过如此鲁莽的公交司机。斯文的台湾人坐在方向盘后面就变了性情,山路上依然超速,侵道,惊险一路。无奈,某种程度上我们只好把自己交付给命运。旅行必然会有些冒险,至于冒险到什么程度以个人承受能力为度。好在我们的老司机沉着冷静,不断化险为夷。我们也因此得见非自驾旅行难于看到的更真实的台湾。

        屏东满洲乡山区的道路旁有许多排湾族黑底金色类浮雕壁画,非常生动,算是对我们冒险走山路的奖赏。传说排湾族先民来自太阳下在陶壶里的蛋,因此他们是太阳的子孙。经过满州乡分水岭部落的一个社区活动中心,那里有许多雕塑,太阳图腾,蛇图腾和壁画。一个穹顶大棚,既是停车场,也是篮球场,还是孩子们的游乐场,估计也是部落集会的地方。社区中心门口一张大红纸上写着“恭贺分水岭部落文化健站荣获111年度推展原住民族长期照顾文化健康站评鉴核查甲等”,“厉害利害”是褒奖之语,非常有趣。落款是“屏东县议员林采颖/满洲乡民代表李亚民/分水岭社区理事长李金国敬贺”。这个简单的类似奖状的喜报上有许多文化及政治符号,其呈现方式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同文同种,却又异调异路。深山中一个原住民部落活动中心,窗明几净,井井有条。所到之处当地人都热情好客,彬彬有礼。城乡治理和百姓的个人素养都具水准。尽管台湾建筑设施相对落后,倒也难得在中文世界中还有这么一个地方保留了很多有益的传统和浓浓的人情味。

        199线旁看到有东源国家湿地,于是开始了计划之外的徒步。木栈道两侧是大片的野姜花,据说花季时白色野姜花状如蝴蝶在绿草丛中穿梭,非常美丽。不在花季,只能想象了。步道清幽,时而树林,时而竹林,风入竹动,频做空响。伫立步道林中,天地间就我们二人聆听自然之声,无比陶醉。先生用竹叶折一只小筏放入溪流,我的思绪随着它悠悠荡荡……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

     南廻公路去池上,沿海,道路逶迤。台东的海是别样的蓝,且一次又一次颠覆了我对海天一色的认知。海边有个装置艺术被命名为1314的蓝。我以为是所谓“台东蓝”的色号,后来朋友说是“一生一世”的意思,或许二者兼而有之。碧海蓝天之间立这样一个大型白色装置,再加上对1314为何的诠释,完全符合当代艺术审美。
































2 comments:

  1. 槟榔原来是这样吃呀,抹上石灰,吓人!我肯定没有你那么勇敢,不敢尝。
    你们这一路采风采得好,增加了不少对台湾的民俗民风的了解。

    ReplyDelete
    Replies
    1. 你知道,我有时候是有点野性的,荤素不忌:-)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