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君子小人性
[原文]
大知闲闲①,小知间间②;大言炎炎③,小言詹詹④。其寐也魂交⑤,其觉也形开⑥;与接为搆⑦,日以心斗:缦者⑧,窖者⑨,密者⑩。小恐惴惴(11),大恐缦缦(12)。其发若机栝(13),其司是非之谓也(14);其留如诅盟(15),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16),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17),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18),以言其老洫也(19);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20)。喜怒哀乐,虑叹变慹(21),姚佚启态(22)。乐出虚(23),蒸成菌(24)。日夜相代乎前(25),而莫知其所萌(26)。已乎(27),已乎!旦暮得此(28),其所由以生乎(29)!
非彼无我(30),非我无所取(31)。是亦近矣(32),而不知其所为使(33)。若有真宰(34),而特不得其眹(35),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36)。百骸(37)、九窍(38)、六藏(39),赅而存焉(40),吾谁与为亲(41)?汝皆说之乎(42)?其有私焉(43)?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44)?如求得其情与不得(45),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46),不亡以待尽(47)。与物相刃相靡(48),其行尽如驰(49),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50),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51),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52)?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53),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54)?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55)。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56),吾独且奈何哉!
注释:
①闲闲:广博豁达的样子。
②闲闲(jiàn):“闲”是“”的古体,今简作“间”,“闲闲”即间间,明察细别的样子。
③炎炎:猛烈;这里借猛火炎燎之势,比喻说话时气焰盛人。
④詹詹:言语琐细,说个没完。
⑤寐:睡眠。魂交:心灵驰躁,神魂交接。
⑥觉:睡醒。形开:身形开朗,目开意悟。一说形体不宁。
⑦接:接触,这里指与外界环境接触。搆:“构(搆)”字的异体,交合的意思。
⑧缦(màn):通作“慢”,疏怠迟缓的意思。
⑨窖:深沉,用心不可捉摸。
⑩密:隐秘、谨严。
(11)惴惴(zhuì):恐惧不安的样子。
(12)缦缦(màn):神情沮丧的样子。
(13)机:弩机,弩上的发射部位。栝(guā):箭杆末端扣弦部位。
(14)司:主。“司是非”犹言主宰是非,意思是“是”与“非”都由此产生。一说“司”通“伺”,窥伺人之是非的意思。
(15)留:守住,指留存内心,与上句的“发”相对应。诅盟:誓约;结盟时的誓言,坚守不渝。
(16)杀(shài):肃杀,衰败。
(17)溺:沉湎。“之”疑讲作“于”。
(18)厌(yā):通作“压”,闭塞的意思。缄:绳索,这里是用绳索加以束缚的意思。
(19)洫(xù):败坏。
(20)复阳:复生,恢复生机。
(21)虑:忧虑。叹:感叹。变:反复。(zhè):通作“慑”,恐惧的意思。
(22)姚:轻浮躁动。佚(yì):奢华放纵。启:这里指放纵情欲而不知收敛。态:这里是故作姿态的意思。
(23)乐:乐声。虚:中空的情态,用管状乐器中空的特点代指乐器本身。
(24)蒸成菌:在暑热潮湿的条件下蒸腾而生各种菌类。
(25)相代: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
(26)萌:萌发、产生。
(27)已:止,算了。
(28)旦暮:昼夜,这里表示时间很短。此:指上述对立、对应的各种情态形成发生的道理,犹如乐出于虚,菌出于气,一切都形成于“虚”、“无”。
(29)由:从,自。所由:产生的原由。
(30)“彼”就字面上讲指“我”的对立面,也可以理解为非我的大自然,甚至包括上述各种情态。
(31)取:资证,呈现。
(32)近:彼此接近;引申一步,像前两句话(“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那样的认识和处理,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质,接近于认识事物的真理。
(33)所为使:为……所驱使。
(34)宰:主宰。“真宰”,犹如今日言“造世主”,但也可理解为真我,即我身的主宰。
(35) 特:但,只。眹(zhěn):端倪、征兆。
(36)情:真,指事实上的存在。
(37)百:概数,言其多,非确指。骸:骨节。
(38)九窍:人体上九个可以向外张开的孔穴,指双眼、双耳、双鼻孔、口、生殖器、肛门。
(39)藏:内脏;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臓”,简化成“脏”。心、肺、肝、脾、肾俗称五脏,但也有把左右两肾分别称谓的,这就成了“六脏”。
(40)赅:齐备。
(41)谁与:与谁。
(42)说(yuè):喜悦,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43)私:偏私,偏爱。
(44)真君:对待“我”来说,“真君”即“真我”、“真心”,对待社会的各种情态说,“真君”就是“真宰”。
(45)情:究竟,真实情况。
(46)一:一旦。
(47)亡:亦作“忘”,忘记。一说“亡”为“代”字之讹,变化的意思。尽:耗竭、消亡。
(48)刃:刀口,这里喻指针锋相对的对立面。靡:倒下,这里是顺应的意思。
(49)驰:迅疾奔跑。
(50)役役:相当于“役于役”。意思是为役使之物所役使。一说劳苦不休的样子。
(51)(nié)然:疲倦困顿的样子。疲役:犹言疲于役,为役使所疲顿。
(52)芒:通作“茫”,迷昧无知。
(53)成心:业已形成的偏执之见。
(54)代:更改,变化。“知代”意思是懂得变化更替的道理。取:资证、取信的意思。
(55)这句是比喻,说明没有成见就已经出现是非观念。
(56)神禹:神明的夏禹。
[叶之刁刁]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胸狭窄、长戚戚的小人,做事思前算后,不漏一线;出言阴险,包藏祸心;心机绵密,凡事似已成竹在胸。世间如此应物用心的人,都不得自在,惶惶不可终日。小人往往与君子相对应,我们有时会说谁谁特君子,谁谁特小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某人的敬慕或鄙夷。但现在渐渐觉得这世间真君子或真小人都不多,大多数人都是亦君子、亦小人,也就是说人都存在着君子性和小人性。对某事、某人会表现出君子性,而对另外的事、另外的人又会相反。
听过很多理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人之初,性本向善……这个“性本向善”或许更客观些。谁是天生的真君子,或真小人?成人世界中之所以会有种种表现,无外乎个人性格和成长的环境的影响。正所谓 “ 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可比于“乐出虚”,竹子中空,易于成笛箫,人总是要由着七情六欲尽情折腾自己。庄子不确定“若有真宰”,我也困惑,或许是人人困惑吧。人啊人,“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自然是悲哀的,否则陶渊明也不会发这样的慨叹:“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人被本该由他役使的东西所奴役,心被自己的形体所奴役,画地为牢,深陷其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间有无奈,也更有无知无觉。真看透这一层,并做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人,世人称他为隐逸之宗。 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追求心灵宁静淡泊,为世人所称道,可入诗入画,却偏偏难入流。
生活的艰辛是可以把个向善之人折腾地“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生活的险恶是可以把个向道之人教唆地“與接為搆,日以心鬬”;生活的欺诈是可以把个忠厚老实之人调理地“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生活这个老师教了人们与学堂完全相悖的许许多多,造物弄人。
庄子堪称庄大夫,他手里的那把人性的“手术刀”剖析起来,入骨三分,游刃有余,让人暗暗叫绝。人总是自以为很聪明,真是太过精明了,往往走到了智慧的反面,其实不过似那朝三暮四的猴子,在那里五十步笑百步。“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糊涂,今人应该也没有“不芒”的吧,反正我是没想明白。(待续)
①闲闲:广博豁达的样子。
②闲闲(jiàn):“闲”是“”的古体,今简作“间”,“闲闲”即间间,明察细别的样子。
③炎炎:猛烈;这里借猛火炎燎之势,比喻说话时气焰盛人。
④詹詹:言语琐细,说个没完。
⑤寐:睡眠。魂交:心灵驰躁,神魂交接。
⑥觉:睡醒。形开:身形开朗,目开意悟。一说形体不宁。
⑦接:接触,这里指与外界环境接触。搆:“构(搆)”字的异体,交合的意思。
⑧缦(màn):通作“慢”,疏怠迟缓的意思。
⑨窖:深沉,用心不可捉摸。
⑩密:隐秘、谨严。
(11)惴惴(zhuì):恐惧不安的样子。
(12)缦缦(màn):神情沮丧的样子。
(13)机:弩机,弩上的发射部位。栝(guā):箭杆末端扣弦部位。
(14)司:主。“司是非”犹言主宰是非,意思是“是”与“非”都由此产生。一说“司”通“伺”,窥伺人之是非的意思。
(15)留:守住,指留存内心,与上句的“发”相对应。诅盟:誓约;结盟时的誓言,坚守不渝。
(16)杀(shài):肃杀,衰败。
(17)溺:沉湎。“之”疑讲作“于”。
(18)厌(yā):通作“压”,闭塞的意思。缄:绳索,这里是用绳索加以束缚的意思。
(19)洫(xù):败坏。
(20)复阳:复生,恢复生机。
(21)虑:忧虑。叹:感叹。变:反复。(zhè):通作“慑”,恐惧的意思。
(22)姚:轻浮躁动。佚(yì):奢华放纵。启:这里指放纵情欲而不知收敛。态:这里是故作姿态的意思。
(23)乐:乐声。虚:中空的情态,用管状乐器中空的特点代指乐器本身。
(24)蒸成菌:在暑热潮湿的条件下蒸腾而生各种菌类。
(25)相代: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
(26)萌:萌发、产生。
(27)已:止,算了。
(28)旦暮:昼夜,这里表示时间很短。此:指上述对立、对应的各种情态形成发生的道理,犹如乐出于虚,菌出于气,一切都形成于“虚”、“无”。
(29)由:从,自。所由:产生的原由。
(30)“彼”就字面上讲指“我”的对立面,也可以理解为非我的大自然,甚至包括上述各种情态。
(31)取:资证,呈现。
(32)近:彼此接近;引申一步,像前两句话(“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那样的认识和处理,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质,接近于认识事物的真理。
(33)所为使:为……所驱使。
(34)宰:主宰。“真宰”,犹如今日言“造世主”,但也可理解为真我,即我身的主宰。
(35) 特:但,只。眹(zhěn):端倪、征兆。
(36)情:真,指事实上的存在。
(37)百:概数,言其多,非确指。骸:骨节。
(38)九窍:人体上九个可以向外张开的孔穴,指双眼、双耳、双鼻孔、口、生殖器、肛门。
(39)藏:内脏;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臓”,简化成“脏”。心、肺、肝、脾、肾俗称五脏,但也有把左右两肾分别称谓的,这就成了“六脏”。
(40)赅:齐备。
(41)谁与:与谁。
(42)说(yuè):喜悦,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43)私:偏私,偏爱。
(44)真君:对待“我”来说,“真君”即“真我”、“真心”,对待社会的各种情态说,“真君”就是“真宰”。
(45)情:究竟,真实情况。
(46)一:一旦。
(47)亡:亦作“忘”,忘记。一说“亡”为“代”字之讹,变化的意思。尽:耗竭、消亡。
(48)刃:刀口,这里喻指针锋相对的对立面。靡:倒下,这里是顺应的意思。
(49)驰:迅疾奔跑。
(50)役役:相当于“役于役”。意思是为役使之物所役使。一说劳苦不休的样子。
(51)(nié)然:疲倦困顿的样子。疲役:犹言疲于役,为役使所疲顿。
(52)芒:通作“茫”,迷昧无知。
(53)成心:业已形成的偏执之见。
(54)代:更改,变化。“知代”意思是懂得变化更替的道理。取:资证、取信的意思。
(55)这句是比喻,说明没有成见就已经出现是非观念。
(56)神禹:神明的夏禹。
[叶之刁刁]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胸狭窄、长戚戚的小人,做事思前算后,不漏一线;出言阴险,包藏祸心;心机绵密,凡事似已成竹在胸。世间如此应物用心的人,都不得自在,惶惶不可终日。小人往往与君子相对应,我们有时会说谁谁特君子,谁谁特小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某人的敬慕或鄙夷。但现在渐渐觉得这世间真君子或真小人都不多,大多数人都是亦君子、亦小人,也就是说人都存在着君子性和小人性。对某事、某人会表现出君子性,而对另外的事、另外的人又会相反。
听过很多理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人之初,性本向善……这个“性本向善”或许更客观些。谁是天生的真君子,或真小人?成人世界中之所以会有种种表现,无外乎个人性格和成长的环境的影响。正所谓 “ 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可比于“乐出虚”,竹子中空,易于成笛箫,人总是要由着七情六欲尽情折腾自己。庄子不确定“若有真宰”,我也困惑,或许是人人困惑吧。人啊人,“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自然是悲哀的,否则陶渊明也不会发这样的慨叹:“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人被本该由他役使的东西所奴役,心被自己的形体所奴役,画地为牢,深陷其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间有无奈,也更有无知无觉。真看透这一层,并做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人,世人称他为隐逸之宗。 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追求心灵宁静淡泊,为世人所称道,可入诗入画,却偏偏难入流。
生活的艰辛是可以把个向善之人折腾地“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生活的险恶是可以把个向道之人教唆地“與接為搆,日以心鬬”;生活的欺诈是可以把个忠厚老实之人调理地“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若秋冬”;生活这个老师教了人们与学堂完全相悖的许许多多,造物弄人。
庄子堪称庄大夫,他手里的那把人性的“手术刀”剖析起来,入骨三分,游刃有余,让人暗暗叫绝。人总是自以为很聪明,真是太过精明了,往往走到了智慧的反面,其实不过似那朝三暮四的猴子,在那里五十步笑百步。“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糊涂,今人应该也没有“不芒”的吧,反正我是没想明白。(待续)
2013.10.28
附懒人兄庄子《内篇。齐物论》二读,会认真学习,拜谢!
我读秦以前文字,用了偷懒的方法,不去字雕句琢。这是因为很多古文字用法和含义与今文字已经不一样了,强要去解,容易走岔;再说了,回梦乡的日子也不能耽误,是不?所以,首先我喜欢通过历史了解时代背景,通过参比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兴趣爱好,这样就有了和作者共鸣的基础,而产生共鸣是我阅读的基本追求。
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兴趣爱好就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了中心思想,就容易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理解了文章的谋篇布局就容易读顺段落,再读顺句子,再读顺字。如果太艰涩,可弃字,然后弃句,基本上,段落是比较容易读的。当然,我这懒法读书,如果思想境界搞错了,以后就步步错,要学此懒法者不可不知也。---- 老实说,其实就是英文中,Bottom Up 和 Top Down 之中的后者。
庄老先生的《齐物论》就是艰涩文章中的名篇。老先生在文章里,用了大量生涩字句,并把这些字,这些句排比起来,好像不把人搞迷糊,绝不罢休。所以,用我这懒法读去,正适合。
庄子的思想境界要从老子《道德经》中去寻找。老子是这样说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说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人要理解道,也得有宇宙胸襟。这是庄子《逍遥游》的主题,也是《齐物论》起头说的人籁,地籁,天籁的递进。只不过,老子文如石碑铭文,庄子文是满树奇花,把老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并提升到了艺术境界。老子又说: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这是讲去道以后的后果,就像剥洋葱,总有一层要让你泪流满面。然后又讲近道,复道,顺道的好处,那是用了都说好。庄子的《齐物论》就围绕以上主题展开了。
试看这一段: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既是排比,如果把“大知闲闲”当正面讲,“大言炎炎”就不好讲。通观整段,就是讲离道以后的身心折磨,挣扎,与挫折。把“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等句联系起来,再把“大知闲闲”和“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联系起来,用现代话说,就是你龟儿子装啥子装,看你暗室亏心的样子。这样就顺畅了。最后“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是说,还不醒来,更待何时。
再看这段: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很多人硬要把此句整得像逻辑三段论,什么客体主体的,却忘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人渐弃自我,自然就向道近了一步。如果人硬要咬定自身与周围环境不放,庄老先生就要大怒,一连串问题问死你,最后说你白活了 ----“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末了不忘谦虚一句,“有木有卖糕的?”
当然,庄老先生把文章整得如此艰涩,你也不能全怪他,因为老子说了,道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庄子要不把文章整玄点,老子要打他屁股的。
(10/29/2013)
附懒人兄庄子《内篇。齐物论》二读,会认真学习,拜谢!
庄子《内篇。齐物论》二读
我读秦以前文字,用了偷懒的方法,不去字雕句琢。这是因为很多古文字用法和含义与今文字已经不一样了,强要去解,容易走岔;再说了,回梦乡的日子也不能耽误,是不?所以,首先我喜欢通过历史了解时代背景,通过参比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兴趣爱好,这样就有了和作者共鸣的基础,而产生共鸣是我阅读的基本追求。
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兴趣爱好就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了中心思想,就容易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理解了文章的谋篇布局就容易读顺段落,再读顺句子,再读顺字。如果太艰涩,可弃字,然后弃句,基本上,段落是比较容易读的。当然,我这懒法读书,如果思想境界搞错了,以后就步步错,要学此懒法者不可不知也。---- 老实说,其实就是英文中,Bottom Up 和 Top Down 之中的后者。
庄老先生的《齐物论》就是艰涩文章中的名篇。老先生在文章里,用了大量生涩字句,并把这些字,这些句排比起来,好像不把人搞迷糊,绝不罢休。所以,用我这懒法读去,正适合。
庄子的思想境界要从老子《道德经》中去寻找。老子是这样说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说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人要理解道,也得有宇宙胸襟。这是庄子《逍遥游》的主题,也是《齐物论》起头说的人籁,地籁,天籁的递进。只不过,老子文如石碑铭文,庄子文是满树奇花,把老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并提升到了艺术境界。老子又说: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这是讲去道以后的后果,就像剥洋葱,总有一层要让你泪流满面。然后又讲近道,复道,顺道的好处,那是用了都说好。庄子的《齐物论》就围绕以上主题展开了。
试看这一段: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既是排比,如果把“大知闲闲”当正面讲,“大言炎炎”就不好讲。通观整段,就是讲离道以后的身心折磨,挣扎,与挫折。把“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等句联系起来,再把“大知闲闲”和“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联系起来,用现代话说,就是你龟儿子装啥子装,看你暗室亏心的样子。这样就顺畅了。最后“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是说,还不醒来,更待何时。
再看这段: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很多人硬要把此句整得像逻辑三段论,什么客体主体的,却忘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人渐弃自我,自然就向道近了一步。如果人硬要咬定自身与周围环境不放,庄老先生就要大怒,一连串问题问死你,最后说你白活了 ----“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末了不忘谦虚一句,“有木有卖糕的?”
当然,庄老先生把文章整得如此艰涩,你也不能全怪他,因为老子说了,道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庄子要不把文章整玄点,老子要打他屁股的。
(10/29/2013)
我再写一篇齐物论二读。
ReplyDelete“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兴趣爱好就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了中心思想,就容易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理解了文章的谋篇布局就容易读顺段落,再读顺句子,再读顺字。如果太艰涩,可弃字,然后弃句,基本上,段落是比较容易读的。” 这是个读庄子的好方法,有指导作用:-) 朦朦胧胧中我也是在这么做,只是从没去把思路捋顺。
Delete"产生共鸣是我阅读的基本追求。"我好像有些不同。我读庄子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欣赏,有时会有共鸣,有时即使没有观点上的共鸣,也会觉得文字是享受的。你说“老子文如石碑铭文,庄子文是满树奇花”,这话到位,正是这满树奇花吸引着人一路前行。
“用现代话说,就是你龟儿子装啥子装,看你暗室亏心的样子”。这句话真可爱。这只是用现代话说吗?这不是用家乡话说吗? :-)
那个“大言炎炎”也不一定就是贬义吧,我看过几个不同版本对此的解读。所以我还是倾向于把“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作为正反面来看,这样有助于我的理解。
庄子把文章整地玄而又玄,让人也体会到绞尽脑汁之后有点滴所得的愉悦,就像鸡脖子上的肉比鸡胸肉好吃一样:-) 佶屈聱牙吗?好像也不是,文字生僻难懂,却很生动鲜活。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也:-)
朦朦胧胧中我也是在这么做,只是从没去把思路捋顺。---- 革命尚未成功,叶子仍需努力。
Delete作为正反面来看,这样有助于我的理解。 ---- 就怕你按你的理解,收不回来。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也:-) -----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各取所需。
琴韵也在访问这个网站,怎么不加入呢?
ReplyDelete收的回来就收,收不回来也没招儿。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各取所需吧。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