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在Newfoundland的路线大致如下,从东部的St. Johns出发,向东再折向北,经Bonavista、Twillinggate、Rocky Habour,直到Newfoundland 的最北端St. Anthony,我们没有过海去Labrador(拉布拉多)。然后下行至西端的Cape St. George,经中部的Grand Falls-Windsor,东南部的Mistaken Point Ecological Reserve再返回St. Johns.
1497年英国人发现新大陆时从Bonavista登陆。这里有大片的松柏林间或一些黄桦树,这些树木都有很高的树龄,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长缓慢,均不成材。这里除了树林便是草甸泽地,一如未开化的土地。
Twillingate是个石头小岛,因为土地贫瘠,没有农业。关于沿海花园的土壤还有一段轶事。据说这些土是来自英国,是远洋货船从英国带土压舱到这里销售,然后再带上加工过的鱼片回返航。人就像小蚂蚁搬家,无论什么,无论多远都能搬。远涉重洋的土来之不易。Twillingate Long Point 的海水是碧绿的,这在后来去的St. Vincent Beach 也见到,在此之前从没见过这般颜色的海水。世界之大!
离开Twillingate那天是个周五,沿途可以看到yard sale(家庭旧货摊) 的小摊,打趣地问一句:你们有三天周末吗?回答说:是啊,有时还四天呢!看来岛上的居民自由自在,不仅不受朝九晚五的束缚,更是想给自己几天周末都可以。
在北美外出旅行多了,我们有了个爱好,喜欢逛陶艺作坊。喜欢那里的东西还在其次,更喜欢和作坊的主人聊天,因为都是些性情之人。这次在路上遇到一个叫Edhad的做陶人。Edhad很健谈,年轻时离开Newfoundland去美国读书学艺术,然后在美国教书,退休回乡开了这个作坊。他对做陶显然是热爱,听他讲,为一个想法要反复试验。他的作品都是海的主题,鱼骨纹理或贝壳纹理。他给我们讲解如何用真正的鱼骨做阴模,再通过阴模制阳模,然后才用阳模在容器上压出鱼骨纹理。说话间我拿起一个看似是废弃的盘子,问他那上面蓝色的船、半月和类似图腾柱的标志是什么?他说那是一个当地原住民部落的图腾标志。他也致力于收集整理这些行将消失的图腾标志,把它们制成陶器,让人们在使用中感受种种文化符号之美。这样一个边远地区的匠人有如此情怀,很让我感动
King’s Point是个很有艺术范儿的小店铺,店主David说他是日本后裔,但只去过两次日本,也不会讲日语了。金发的妻子是加拿大人,小店的风格艺术天然,用树枝钉成的木架上铺着白米,商品都摆放在白米上,看起来很有趣味。就连进门的甬道都是水泥中镶嵌了蓝色调的碎瓷片。我夸奖这些设计,David说是老丈人的想法和制作。喜欢上这个小店儿,从那儿了带回一块图案美丽的Larch Wood(落叶松木)菜板。据说落叶松木是硬木,加上是竖纹拼接,使用保养得当菜板会常用常新,我当时还将信将疑。但回来使用两年后发现果然如此。
Rocky Harbour附近的Gros Morne 国家公园有著名的Tableland(桌子山),那里是被板块理论证实的远古海底,而且黄色的山体是裸露的曾经的地幔,这是难得一见的奇景。以前以为地壳下面除了地核就是岩浆,其实在地壳和地核之间有很大一部分是固体,也就是地幔。捡起一块五亿年前由地心翻上来的黄石头翻来覆去地瞧,它的确与以往见过的任何黄石头都不同,黑色的纹理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它浴火的过往。当然那也许那只是我的想象,我以这个世界的常识感知地下那个世界的现象或许根本不对。地幔或许是在高温中,但那是想象中燃烧着的高温层吗?也不得而知。石头上那些黑色条纹也许就是某种化合物的本色。五亿年,这是何等遥远的过去啊!我摩挲着,感受着远古的气息。这块石头的沉甸甸不只是它的重量,更有岁月。一向爱石头,皆因它们浑然天成,妙趣横生。在我眼里,石头是那么美丽,确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在公园参加了两小时由Ranger(公园管理员)带领的徒步,一路走下来,了解了不少有关植物的知识。
一种叫Pitcher Plant(猪笼草)的植物,有漂亮别致的花朵和红色管状的叶子,吸引小虫掉进管子,里面有植物分泌液体,可以消化小虫而吸收营养。管子还可以收集露水以便它能在干燥多风的山谷生存下去。一向都以为这一类是热带植物,在影片中看到的猪笼草都是巨无霸,甚至可以捕蛇,没想到在这寒冷地带还有它们的近亲。猪笼草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给这个刚硬的石头世界一点温柔点缀,不知道的话很难把这美丽与食肉划等号。
在我看来,比猪笼草更奇特的的却是大西洋桦树。恶劣气候环境中的大西洋桦大多不是向着天空开枝散叶,而是贴着地皮生长。它并不是灌木而是有树干和蜡状防风的叶片,有如一幅铺展在大地上的画作。这个画面让我忆起一川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那是2009年的春假,一家人开车走滨海路从温哥华去旧金山。车上山南海北闲聊,我就想起温哥华一遇到大风便会有很多大树倾倒,原因是它们的根是在地下浅层铺展的,而不像中国北方的白杨树深深地扎根地下。我的思维定势里认定能扎深根是好的,人应该像白杨树那样。把这个话题抛给一川,他的想法则相反。他说水源充足就不必费劲地扎深根,他会选择舒适地铺展,而不是像我所希望白杨树那样,我们谁都没能说服对方。看到大西洋桦我又一次想起这个话题。环境造就了生物生存形态的多样性。环境越恶劣,生物的韧性就越强劲,如北方的白杨树,沙漠的胡杨,又如极致状态下的大西洋桦。小时候的社会及生活环境让我们这一代大多都能吃苦,坚韧,这也是为什么移民来到加拿大后经过几年的挣扎和奋斗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异国他乡兴致勃勃、有滋有味地展开了生活。而我们的下一代在这里受教育,他们条件优越,语言及各种能力都强,或许他们的确可以铺展根须汲取养分?这样的树和人风调雨顺无恙,遇到狂风暴雨会怎样?或许找机会再和一川聊聊。
乱石间还有一种不起眼的小草,据说可以吸收重金属毒素,而且死后枝叶不四散,便于收集,因此被用于污染土地的复原。这些通过旅行点滴得来的地质生态动植物知识趣闻让我有时用到十年级科学课上,学生会感到科学不那么枯燥了。其实科学本就生动美丽。
导览结束,我们意犹未尽。我捡起不同的石头来欣赏它们的纹理,先生则坚持要往那片被冰川刻蚀出的黄石山峡谷深处走走。一向平静的他有时也会有强于我的冲动。虽然没路,倒也不是多么难行,我们在石头中间穿梭,在石头上跨越,不知道要去向哪里,只是不停地踯躅逡巡。如果有轨迹的话,那轨迹一定是无序的。那无序正映出我们心头的激动。激动!的确。自然是有着强烈感染力的,这种感动是无理的,混沌的,难于条分缕析地道出。感动是那么猛烈地直击心头,越往峡谷深处走,被黄色的石头包围着,这种撞击就来的越猛烈。这时我们坐下,面向空谷,一言不发。自然的召唤在天空回旋;地心的能量在山谷流淌。这种稍纵即逝的感动,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瞬间或许正是旅行的精髓和要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魂兮归来!
一路向北,到达Newfoundland最北端的St. Anthony。途中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也是旅行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然,有的人可爱,有的人无趣,大千世界本就是如此。住店时在停车场遇到一位台湾先生,得知也是从温哥华过来,我们很欣喜。这次出门很少遇到同胞,便热情寒暄,而对方却冷面冷语,无意交流。他儿子更是一副铜墙铁壁的表情,给人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感觉。有趣的是连他同行的洋女婿也很傲慢无礼,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另一个房客是一个喋喋不休的作家。作家是个返乡的当地人,晚饭后讲了他这次回家乡的种种奇遇,讲得眉飞色舞,自己哈哈大笑。我们不大能插上话,也就由着他讲,礼貌性的附和。偶尔我好奇地问一两个问题,作家的谈兴就更浓。房东寡言,带孩子在沙发上看电视。房东太太坐在桌边,一边用油漆在木板上画着当地特色的彩色房屋,一边参与我们的聊天。据她说房东是个手巧的人,他们的另一个生意就是把这些房子固定在浮木上做出一幅幅木画,拿到市场上卖给旅游者。我坐在房东太太旁边一边看她画画,一边轻声和她闲聊。问她学过画画吗?她说没有,是母亲教的。冬天这里天很短也很冷,社区的人就会聚拢到教会做各种手工。女人就是织毛线或者画画。她反问我,你母亲没教过你画画吗?那问话和眼神好像很不可思议。是啊,母亲没教过。母亲教给我,钢笔用完要把笔帽盖好,家里要保持整洁。我现在不用钢笔了,但家里的确很整洁。房东太太把画笔递过来让我试试,我也就按着她的指点描绘起房子。“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心里冒出这首童谣。突然觉得画画好像不是什么高深的艺术,是日常生活中本该有的。妈妈没教过画画,自己可以学啊。我一向是行动者,还在旅途中就为九月份的画画班报了名。这两年从画画中所得颇多。
旅行不是景点打卡。远行的人看山看水也看人。旅行让人思考。旅行的片段是具体而感性的,但它所引发的思想却是抽象理性的。摆脱了自己熟悉的舒适环境的旅行是未知的冒险,由此而派生出的惊喜或沮丧往往都是不可预料的。旅行的经验与思考间接或直接的改变着旅行者,使他们由形而下再形而上地对世界的认知不断向前推进。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是读万卷书伴随着行万里路;也可以是行万里路犹如甚至胜过读万卷书,那就看这个万里路如何去走;当然,还可以更广义地理解为知行合一。
St. Anthony 再往北不远,我们到了岛屿的最北端,这里是L'Anse aux Meadows National Historic Site,这是个国家历史遗迹,是一千多年前北欧维京人到达北美的一个营地,1978年,这个考古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不得不佩服当年挪威人的选址,在这个多风的岛上,这片营地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湾。
在St. Anthony小镇我们去参观了Grenfell 博物馆,认识了一位普及发展人类文明的先驱。Grenfell是一位英国医生,1892年参加医疗队从伦敦来到北美这个荒僻的岛屿。大量的照片实物反映了那个年代这里的缺医少药和医疗队的艰苦工作。这位医生有句名言:when two course are open, take the most venturesome.(当两条路摆在面前,走冒险的那条。)在极端恶劣的气候环境中Grenfell为百姓医治可谓出生入死。他 发现渔民比城镇居民更需要医生,于是医疗队结束的两年之后他又回到这里继续他的服务。不仅是做为医生 ,他还帮助当地发展起医疗健康系统,建学校、孤儿院,教妇女做手工,发展小镇经济。这是一个为St. Anthony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英国医生,鉴于他对社区发展的贡献,1927年被英国国王封为爵士。当地居民也建立了博物馆来纪念他的卓越成就。芸芸众生大多平凡度日,当中总有一些理想主义者,为着理想努力奋斗,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是一些可敬的人。
这些年因为记性的缘故,我开始写旅行札记。下面是这次旅行中的一日。
2017.8.31 周四 多云 17度
早晨在Cape St. George阴云密布的苍穹下,我们走到了海角的尽头,天海间除了我们没有其他游人。风很劲地吹着,海浪汹涌地拍打礁石,在这海角天涯,那么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在广袤天地间渺小又伟大,内心被谦卑和满足所充盈。其实旅行中这种感觉常常会冒出来。吾旷观乎宇宙兮,等万古于一沤。哪个古人说的来着,回去百度。
上午路过圣母堂看到有人在做弥撒,路边则有人在摆Yard Sale,看来这里的周末又早了一天。
中午在Corner Brook 去吃越南米粉,舒服。离家三周多了,中国胃简直快不顶了。
晚餐听凭中国胃的指引,在Grand Falls-Windsor 找了一家台湾餐馆,我点了炒面。被告知炒面是洋白菜,欣然同意,心里想洋白菜炒面没问题呀。待到端上来一盘炒洋白菜,我彻底傻眼。面呢?叫来服务员质疑,她说我告诉你是洋白菜。“是啊,洋白菜不错,但是面呢?”“没有面,只有洋白菜!”“我点的是炒面,怎么会只有洋白菜没有面?”“我事先告诉过你!”“我没听明白。”我俩都有些鸡同鸭讲的感觉。“这样吧,我叫厨师出来和你说。”服务员找来厨师。谢天谢地,中国福建女士,这回可以交流了。“我们这里的炒面就是炒洋白菜,当地人都知道。”“为什么管炒洋白菜叫炒面?”“这个我也不知道,大家都习惯了。”“天呢!这是哪家子的习惯啊!”让人哭笑不得。好心的同胞厨师端走了炒洋白菜,在里面又炒进些真正的面条。“橘生江北为枳”。这盘“炒面”啊!
午饭后在超市买面包,排队时看到收款台边上挂着整张的海豹皮,十分美丽。看看价格,觉得便宜得有些不敢相信。之前在Bonavista参观过一个地方海豹展馆,看了猎海豹的电影也一些介绍,知道一年一度猎海豹是很不容易的。海豹产品是Newfoundland的特产,据说因为控制扑杀时间和数量,在当地这已经是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前只见过海豹皮的帽子手套,甚至夸张地还有海豹皮领带,但从没见到整张海豹皮。可以买一张吗?有什么用呢?我问自己。超市收银的大姐好像看懂了我的心思。“买一张做个纪念吧。”她很热情。“干什么用呢?”我犹犹豫豫地。“做帽子什么的很暖和,或者就挂在墙上。我就有一张挂在壁炉上。”她鼓励我。
没经住诱惑,真的买了一张海豹皮。
下午在Springville的海滩捡seaglass(海玻璃),小小的石头滩上被人为地倾倒了一些碎玻璃,大多还有棱角和光泽。海玻璃的韵味在于它的磨砂状,圆润,浑然天成,是偶然的玻璃碎片经年累月的与海浪沙石合作使然。这样批量生产的海玻璃因为易得也就不觉得珍贵。事情都是这样。
晚上听天气预报,说明天Labrador 下雪。真是寒冷的地方,九月一号就开始下雪了。
回到St. Johns前的最后一站是去Mistaken Point Ecological Reserve(我暂且把它译为错误点生态保护区吧)看远古的化石。这听起来感觉怪怪的地名是因为这个区域经常有船只失事。Avalon游客中心是Mistaken Point导游徒步旅行的聚集地,附近有历史悠久的Cape Race Lighthouse灯塔,据说1912年是这里收到了泰坦尼克号的第一个求救信号。
直到参观的头天晚上我才发现需要预定,而且每天只限十几人。心里忐忑着,上午十点一开门便把电话打进去,被告知已经满员,但可以做为候补。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马不停蹄地往那里赶去。老天爷没有负我们,我们及时赶到,知道有一家人取消参观,我们幸运地加入了队伍。
化石位于Avalon Peninsula(在阿瓦隆半岛)的最南端。我们需要开一段土路到保护区,再由向导带领徒步两公里到达目的地。波浪撞击在一些倾斜开裂的巨大板状礁岩上,那平整的礁岩板面以至内部保留了很多远古生物精致的细节,那是地球上目前埃迪卡拉生物群(复杂多细胞生命)的最古老化石。说起埃迪卡拉生物群我们是陌生的,它们是一种神秘的管状或叶状生物,生活在前寒武纪时代。如果说它们是一些三叶虫和水母一类的动物或许会感到熟悉一些。这片礁石上据说有一万多个化石,三十多个种类。1968年被首次发现,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这些保存完好的化石可以追溯到5.75-5.42亿年前,这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看到的保留了那个时期生态的深海海底构造的地方。当我们漫步在礁岩上,就好比下潜到大西洋的海底并穿越到五亿年前。从Gros Morne国家公园的黄色地幔到Mistaken Point的远古化石,Newfoundland的地质和考古发现动辄五亿年,不愧是名副其实地新大陆。
两周的探索让我们粗粗地认识了Newfoundland,两年之后重新回味那段时光并把它记录下来,灵魂又在这个远方的巨大岛屿徜徉了一把。儿子前些日子去St. Johns 出差,回来一起聊起那里的彩色房子,聊起Signal Hill和大西洋风光,倍感亲切。于我们,被悉心体会过的Newfoundland已不再有海角天涯的生疏、遥远与寂寥了。
1497年英国人发现新大陆时从Bonavista登陆。这里有大片的松柏林间或一些黄桦树,这些树木都有很高的树龄,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长缓慢,均不成材。这里除了树林便是草甸泽地,一如未开化的土地。
Twillingate是个石头小岛,因为土地贫瘠,没有农业。关于沿海花园的土壤还有一段轶事。据说这些土是来自英国,是远洋货船从英国带土压舱到这里销售,然后再带上加工过的鱼片回返航。人就像小蚂蚁搬家,无论什么,无论多远都能搬。远涉重洋的土来之不易。Twillingate Long Point 的海水是碧绿的,这在后来去的St. Vincent Beach 也见到,在此之前从没见过这般颜色的海水。世界之大!
离开Twillingate那天是个周五,沿途可以看到yard sale(家庭旧货摊) 的小摊,打趣地问一句:你们有三天周末吗?回答说:是啊,有时还四天呢!看来岛上的居民自由自在,不仅不受朝九晚五的束缚,更是想给自己几天周末都可以。
在北美外出旅行多了,我们有了个爱好,喜欢逛陶艺作坊。喜欢那里的东西还在其次,更喜欢和作坊的主人聊天,因为都是些性情之人。这次在路上遇到一个叫Edhad的做陶人。Edhad很健谈,年轻时离开Newfoundland去美国读书学艺术,然后在美国教书,退休回乡开了这个作坊。他对做陶显然是热爱,听他讲,为一个想法要反复试验。他的作品都是海的主题,鱼骨纹理或贝壳纹理。他给我们讲解如何用真正的鱼骨做阴模,再通过阴模制阳模,然后才用阳模在容器上压出鱼骨纹理。说话间我拿起一个看似是废弃的盘子,问他那上面蓝色的船、半月和类似图腾柱的标志是什么?他说那是一个当地原住民部落的图腾标志。他也致力于收集整理这些行将消失的图腾标志,把它们制成陶器,让人们在使用中感受种种文化符号之美。这样一个边远地区的匠人有如此情怀,很让我感动
King’s Point是个很有艺术范儿的小店铺,店主David说他是日本后裔,但只去过两次日本,也不会讲日语了。金发的妻子是加拿大人,小店的风格艺术天然,用树枝钉成的木架上铺着白米,商品都摆放在白米上,看起来很有趣味。就连进门的甬道都是水泥中镶嵌了蓝色调的碎瓷片。我夸奖这些设计,David说是老丈人的想法和制作。喜欢上这个小店儿,从那儿了带回一块图案美丽的Larch Wood(落叶松木)菜板。据说落叶松木是硬木,加上是竖纹拼接,使用保养得当菜板会常用常新,我当时还将信将疑。但回来使用两年后发现果然如此。
Rocky Harbour附近的Gros Morne 国家公园有著名的Tableland(桌子山),那里是被板块理论证实的远古海底,而且黄色的山体是裸露的曾经的地幔,这是难得一见的奇景。以前以为地壳下面除了地核就是岩浆,其实在地壳和地核之间有很大一部分是固体,也就是地幔。捡起一块五亿年前由地心翻上来的黄石头翻来覆去地瞧,它的确与以往见过的任何黄石头都不同,黑色的纹理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它浴火的过往。当然那也许那只是我的想象,我以这个世界的常识感知地下那个世界的现象或许根本不对。地幔或许是在高温中,但那是想象中燃烧着的高温层吗?也不得而知。石头上那些黑色条纹也许就是某种化合物的本色。五亿年,这是何等遥远的过去啊!我摩挲着,感受着远古的气息。这块石头的沉甸甸不只是它的重量,更有岁月。一向爱石头,皆因它们浑然天成,妙趣横生。在我眼里,石头是那么美丽,确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在公园参加了两小时由Ranger(公园管理员)带领的徒步,一路走下来,了解了不少有关植物的知识。
一种叫Pitcher Plant(猪笼草)的植物,有漂亮别致的花朵和红色管状的叶子,吸引小虫掉进管子,里面有植物分泌液体,可以消化小虫而吸收营养。管子还可以收集露水以便它能在干燥多风的山谷生存下去。一向都以为这一类是热带植物,在影片中看到的猪笼草都是巨无霸,甚至可以捕蛇,没想到在这寒冷地带还有它们的近亲。猪笼草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给这个刚硬的石头世界一点温柔点缀,不知道的话很难把这美丽与食肉划等号。
在我看来,比猪笼草更奇特的的却是大西洋桦树。恶劣气候环境中的大西洋桦大多不是向着天空开枝散叶,而是贴着地皮生长。它并不是灌木而是有树干和蜡状防风的叶片,有如一幅铺展在大地上的画作。这个画面让我忆起一川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那是2009年的春假,一家人开车走滨海路从温哥华去旧金山。车上山南海北闲聊,我就想起温哥华一遇到大风便会有很多大树倾倒,原因是它们的根是在地下浅层铺展的,而不像中国北方的白杨树深深地扎根地下。我的思维定势里认定能扎深根是好的,人应该像白杨树那样。把这个话题抛给一川,他的想法则相反。他说水源充足就不必费劲地扎深根,他会选择舒适地铺展,而不是像我所希望白杨树那样,我们谁都没能说服对方。看到大西洋桦我又一次想起这个话题。环境造就了生物生存形态的多样性。环境越恶劣,生物的韧性就越强劲,如北方的白杨树,沙漠的胡杨,又如极致状态下的大西洋桦。小时候的社会及生活环境让我们这一代大多都能吃苦,坚韧,这也是为什么移民来到加拿大后经过几年的挣扎和奋斗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异国他乡兴致勃勃、有滋有味地展开了生活。而我们的下一代在这里受教育,他们条件优越,语言及各种能力都强,或许他们的确可以铺展根须汲取养分?这样的树和人风调雨顺无恙,遇到狂风暴雨会怎样?或许找机会再和一川聊聊。
乱石间还有一种不起眼的小草,据说可以吸收重金属毒素,而且死后枝叶不四散,便于收集,因此被用于污染土地的复原。这些通过旅行点滴得来的地质生态动植物知识趣闻让我有时用到十年级科学课上,学生会感到科学不那么枯燥了。其实科学本就生动美丽。
导览结束,我们意犹未尽。我捡起不同的石头来欣赏它们的纹理,先生则坚持要往那片被冰川刻蚀出的黄石山峡谷深处走走。一向平静的他有时也会有强于我的冲动。虽然没路,倒也不是多么难行,我们在石头中间穿梭,在石头上跨越,不知道要去向哪里,只是不停地踯躅逡巡。如果有轨迹的话,那轨迹一定是无序的。那无序正映出我们心头的激动。激动!的确。自然是有着强烈感染力的,这种感动是无理的,混沌的,难于条分缕析地道出。感动是那么猛烈地直击心头,越往峡谷深处走,被黄色的石头包围着,这种撞击就来的越猛烈。这时我们坐下,面向空谷,一言不发。自然的召唤在天空回旋;地心的能量在山谷流淌。这种稍纵即逝的感动,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瞬间或许正是旅行的精髓和要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魂兮归来!
一路向北,到达Newfoundland最北端的St. Anthony。途中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也是旅行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然,有的人可爱,有的人无趣,大千世界本就是如此。住店时在停车场遇到一位台湾先生,得知也是从温哥华过来,我们很欣喜。这次出门很少遇到同胞,便热情寒暄,而对方却冷面冷语,无意交流。他儿子更是一副铜墙铁壁的表情,给人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感觉。有趣的是连他同行的洋女婿也很傲慢无礼,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另一个房客是一个喋喋不休的作家。作家是个返乡的当地人,晚饭后讲了他这次回家乡的种种奇遇,讲得眉飞色舞,自己哈哈大笑。我们不大能插上话,也就由着他讲,礼貌性的附和。偶尔我好奇地问一两个问题,作家的谈兴就更浓。房东寡言,带孩子在沙发上看电视。房东太太坐在桌边,一边用油漆在木板上画着当地特色的彩色房屋,一边参与我们的聊天。据她说房东是个手巧的人,他们的另一个生意就是把这些房子固定在浮木上做出一幅幅木画,拿到市场上卖给旅游者。我坐在房东太太旁边一边看她画画,一边轻声和她闲聊。问她学过画画吗?她说没有,是母亲教的。冬天这里天很短也很冷,社区的人就会聚拢到教会做各种手工。女人就是织毛线或者画画。她反问我,你母亲没教过你画画吗?那问话和眼神好像很不可思议。是啊,母亲没教过。母亲教给我,钢笔用完要把笔帽盖好,家里要保持整洁。我现在不用钢笔了,但家里的确很整洁。房东太太把画笔递过来让我试试,我也就按着她的指点描绘起房子。“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心里冒出这首童谣。突然觉得画画好像不是什么高深的艺术,是日常生活中本该有的。妈妈没教过画画,自己可以学啊。我一向是行动者,还在旅途中就为九月份的画画班报了名。这两年从画画中所得颇多。
旅行不是景点打卡。远行的人看山看水也看人。旅行让人思考。旅行的片段是具体而感性的,但它所引发的思想却是抽象理性的。摆脱了自己熟悉的舒适环境的旅行是未知的冒险,由此而派生出的惊喜或沮丧往往都是不可预料的。旅行的经验与思考间接或直接的改变着旅行者,使他们由形而下再形而上地对世界的认知不断向前推进。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是读万卷书伴随着行万里路;也可以是行万里路犹如甚至胜过读万卷书,那就看这个万里路如何去走;当然,还可以更广义地理解为知行合一。
St. Anthony 再往北不远,我们到了岛屿的最北端,这里是L'Anse aux Meadows National Historic Site,这是个国家历史遗迹,是一千多年前北欧维京人到达北美的一个营地,1978年,这个考古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不得不佩服当年挪威人的选址,在这个多风的岛上,这片营地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湾。
在St. Anthony小镇我们去参观了Grenfell 博物馆,认识了一位普及发展人类文明的先驱。Grenfell是一位英国医生,1892年参加医疗队从伦敦来到北美这个荒僻的岛屿。大量的照片实物反映了那个年代这里的缺医少药和医疗队的艰苦工作。这位医生有句名言:when two course are open, take the most venturesome.(当两条路摆在面前,走冒险的那条。)在极端恶劣的气候环境中Grenfell为百姓医治可谓出生入死。他 发现渔民比城镇居民更需要医生,于是医疗队结束的两年之后他又回到这里继续他的服务。不仅是做为医生 ,他还帮助当地发展起医疗健康系统,建学校、孤儿院,教妇女做手工,发展小镇经济。这是一个为St. Anthony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英国医生,鉴于他对社区发展的贡献,1927年被英国国王封为爵士。当地居民也建立了博物馆来纪念他的卓越成就。芸芸众生大多平凡度日,当中总有一些理想主义者,为着理想努力奋斗,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是一些可敬的人。
这些年因为记性的缘故,我开始写旅行札记。下面是这次旅行中的一日。
2017.8.31 周四 多云 17度
早晨在Cape St. George阴云密布的苍穹下,我们走到了海角的尽头,天海间除了我们没有其他游人。风很劲地吹着,海浪汹涌地拍打礁石,在这海角天涯,那么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在广袤天地间渺小又伟大,内心被谦卑和满足所充盈。其实旅行中这种感觉常常会冒出来。吾旷观乎宇宙兮,等万古于一沤。哪个古人说的来着,回去百度。
上午路过圣母堂看到有人在做弥撒,路边则有人在摆Yard Sale,看来这里的周末又早了一天。
中午在Corner Brook 去吃越南米粉,舒服。离家三周多了,中国胃简直快不顶了。
晚餐听凭中国胃的指引,在Grand Falls-Windsor 找了一家台湾餐馆,我点了炒面。被告知炒面是洋白菜,欣然同意,心里想洋白菜炒面没问题呀。待到端上来一盘炒洋白菜,我彻底傻眼。面呢?叫来服务员质疑,她说我告诉你是洋白菜。“是啊,洋白菜不错,但是面呢?”“没有面,只有洋白菜!”“我点的是炒面,怎么会只有洋白菜没有面?”“我事先告诉过你!”“我没听明白。”我俩都有些鸡同鸭讲的感觉。“这样吧,我叫厨师出来和你说。”服务员找来厨师。谢天谢地,中国福建女士,这回可以交流了。“我们这里的炒面就是炒洋白菜,当地人都知道。”“为什么管炒洋白菜叫炒面?”“这个我也不知道,大家都习惯了。”“天呢!这是哪家子的习惯啊!”让人哭笑不得。好心的同胞厨师端走了炒洋白菜,在里面又炒进些真正的面条。“橘生江北为枳”。这盘“炒面”啊!
午饭后在超市买面包,排队时看到收款台边上挂着整张的海豹皮,十分美丽。看看价格,觉得便宜得有些不敢相信。之前在Bonavista参观过一个地方海豹展馆,看了猎海豹的电影也一些介绍,知道一年一度猎海豹是很不容易的。海豹产品是Newfoundland的特产,据说因为控制扑杀时间和数量,在当地这已经是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前只见过海豹皮的帽子手套,甚至夸张地还有海豹皮领带,但从没见到整张海豹皮。可以买一张吗?有什么用呢?我问自己。超市收银的大姐好像看懂了我的心思。“买一张做个纪念吧。”她很热情。“干什么用呢?”我犹犹豫豫地。“做帽子什么的很暖和,或者就挂在墙上。我就有一张挂在壁炉上。”她鼓励我。
没经住诱惑,真的买了一张海豹皮。
下午在Springville的海滩捡seaglass(海玻璃),小小的石头滩上被人为地倾倒了一些碎玻璃,大多还有棱角和光泽。海玻璃的韵味在于它的磨砂状,圆润,浑然天成,是偶然的玻璃碎片经年累月的与海浪沙石合作使然。这样批量生产的海玻璃因为易得也就不觉得珍贵。事情都是这样。
晚上听天气预报,说明天Labrador 下雪。真是寒冷的地方,九月一号就开始下雪了。
回到St. Johns前的最后一站是去Mistaken Point Ecological Reserve(我暂且把它译为错误点生态保护区吧)看远古的化石。这听起来感觉怪怪的地名是因为这个区域经常有船只失事。Avalon游客中心是Mistaken Point导游徒步旅行的聚集地,附近有历史悠久的Cape Race Lighthouse灯塔,据说1912年是这里收到了泰坦尼克号的第一个求救信号。
直到参观的头天晚上我才发现需要预定,而且每天只限十几人。心里忐忑着,上午十点一开门便把电话打进去,被告知已经满员,但可以做为候补。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马不停蹄地往那里赶去。老天爷没有负我们,我们及时赶到,知道有一家人取消参观,我们幸运地加入了队伍。
化石位于Avalon Peninsula(在阿瓦隆半岛)的最南端。我们需要开一段土路到保护区,再由向导带领徒步两公里到达目的地。波浪撞击在一些倾斜开裂的巨大板状礁岩上,那平整的礁岩板面以至内部保留了很多远古生物精致的细节,那是地球上目前埃迪卡拉生物群(复杂多细胞生命)的最古老化石。说起埃迪卡拉生物群我们是陌生的,它们是一种神秘的管状或叶状生物,生活在前寒武纪时代。如果说它们是一些三叶虫和水母一类的动物或许会感到熟悉一些。这片礁石上据说有一万多个化石,三十多个种类。1968年被首次发现,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遗产。这些保存完好的化石可以追溯到5.75-5.42亿年前,这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看到的保留了那个时期生态的深海海底构造的地方。当我们漫步在礁岩上,就好比下潜到大西洋的海底并穿越到五亿年前。从Gros Morne国家公园的黄色地幔到Mistaken Point的远古化石,Newfoundland的地质和考古发现动辄五亿年,不愧是名副其实地新大陆。
两周的探索让我们粗粗地认识了Newfoundland,两年之后重新回味那段时光并把它记录下来,灵魂又在这个远方的巨大岛屿徜徉了一把。儿子前些日子去St. Johns 出差,回来一起聊起那里的彩色房子,聊起Signal Hill和大西洋风光,倍感亲切。于我们,被悉心体会过的Newfoundland已不再有海角天涯的生疏、遥远与寂寥了。
我90年代初期差一点去了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有一位教授同意给我RA,但没赶上入学。等第二年,RA已经没了。阴差阳错,却得到澳洲大学奖学金,后来就是老故事再现: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了澳洲农民。
ReplyDelete这个冰川U形谷和谷底的卵石,很像我当年在西北河西戈壁北山地区的地貌。我当时经常一个人沿着干枯的河谷溜达,有时坐在山顶上,四处张望,偶尔会看到‘大漠孤烟直’的景象,大多时候则是彷徨迷茫。
按流行的理论,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偏固态、下地幔呈塑性,像热面团一样有延展性。也许是这样,不过谁也没亲眼见过。但现在能在地表看到的幔原岩石一般都是太祖太宗的辈分。呵呵
南兄好,这次去Newfoundland知道了这个学校,我在文章最后提到的化石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做田野调查时发现的。
Delete我之前只见过黑色的岩浆石块,头一次见到地幔,还是五亿年前的,想起来就有些激动。其实现在越来越少的事能让我激动感动了。旅行中见到这样的景象如此,如果常年面对,也许就是你说的彷徨和迷惘了。看来生活在“大漠孤烟直”中有诗意更有不易。
在那里还看到很多台地,像是你过去说的西北的塬。突然想起你好像是学地质的,行家多多指教:-)
我原来的专业是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不是地质学(geology)。两者同属地学(Earth Science or Geosciences),但差别很大。地球物理主要和数据处理模拟打交道,地质主要从事野外调查、现象描述、总结各处地壳曾经历的变迁。地表看不到的地质现象,由地球物理间接推断。所以我从来不敢自称是搞地质的。
Delete塬是中国西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由第四纪几百到上千米厚的土质积累而成,是最新的地质时代,属重孙子辈。你看到的台地应该是地球洋陆初始分离时就存在的老革命,就是太祖太宗辈,大多是历经磨难的、甚至面目全非的变质岩,是石头,不是土。纽芬兰风蚀强烈,有限的地表土和腐植物不能在原地积累,所以总是光秃秃。
世界各地到处走走,正是这个人生时期最适合做的。再过几年,我也要到处走走,回国看看,特别想再看看家乡小城。
这回才明白,一直以为地球物理学是地质学的另一种更高深的说法:-) 我在这篇文章的上集提到我们遇到一位多大学地球物理学的老先生,九十多岁还自己开着RV到处走,身体和精神状态都让人可敬可佩。
Delete现在还是很愿意到处走,可能是源于我这个白羊座内心狂野吧,不知能持续多久,顺其自然了。这些年回国都在天津呆着,今年去了一趟四川,感觉挺好,在国内坐火车旅行很惬意。
从你那儿知道了塬,以前只是知道一个样貌,现在又了解更多,受教了。的确如你所说,这个大岛实在是个石头岛,大大小小的的石头遍布四野,荒凉又充满野性的一片土地。想着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应该是个地学很不错的学校,因为岛上的地质情况如此。